苏晓婷
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临床特征,总结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宫颈妊娠患者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因停经后阴道流血就诊,其中1例患者伴下腹痛,另3例因停经后要求人流就诊,9例有2次剖宫产史,11例有人流史,所有患者均B超提示子宫中下段或下段前壁见孕囊或混合性回声而诊断。3例急诊行单纯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us artery embolism,UAE),14例患者同时行UAE和MTX动脉内灌注后刮宫,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无子宫切除病例。结论:充分认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体征及超声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治。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同时行UEA和MTX动脉内灌注治疗后刮宫术是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为安全有效和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王桂青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少而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可迅速改善症状及提高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海宁;高庆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早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开创了影像医学的新篇章。影像医学是借助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有X线成像检查,CT成像检查等。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阐述。
作者:朱迪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2013年收治拇指Ⅱ度缺损患者47例,运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疗效是满意的。结论: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杨先武;李昌坤;张斌;代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患沟通在预防护患纠纷中的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患沟通,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比较护患纠纷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低于对照组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94例、基本满意4例和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67例、基本满意23例和不满意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患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左心衰患者16例,常规治疗半小时症状无改善的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通气前后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仅1例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总有效率93.7%。结论:急性左心衰治疗初期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佳时机,临床见效快,并且成功率高,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钱婕;苑广梅;程改存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差异,指导临床选择疗效佳的药物。方法: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与厄贝沙坦组各78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次,1次/d,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片/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两组经过治疗,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4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Alb和血尿酸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明显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BUN、TG和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厄贝沙坦片,临床上要首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
作者:王晶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扁桃体摘除术手术技巧和手术中注意事项。方法:85例患者中,56例局麻下行剥离法摘除术,27例局麻下行挤切法摘除术,2例全麻下行剥离法摘除术。全麻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局麻采用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两侧扁桃体切除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和术后扁桃体残留的情况。结果:剥离法术后活动性出血12例,而挤切法术后活动性出血2例。挤切法手术时间比剥离法短,出血量比剥离法少(P<0.05)。结论:剥离法扁桃体摘除术与挤切法扁桃体摘除术相比,剥离法术中出血量较挤切法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扁桃体残留率挤切法高。虽然全麻扁桃体摘除术相对安全,术中痛苦也较局麻扁桃体摘除术小,对于幼儿或合并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比较适合,但更应注意其出血多及易残留等问题。
作者:王彩霞;李建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无创辅助性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吸氧,观察组采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pH值、PCO2值、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Pro-BNP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CO2值、PO2、Pro-BNP等生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因疾病治疗的需要终行气管插管术1例,而对照组中行气管插管术4例。结论:无创辅助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并能延缓或阻遏肺性脑病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肖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儿童牙颌畸形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牙颌畸形儿童患者100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回顾,分析治疗效果及发病原因。结果:随访6个月后,患者满意度99.0%,并发症1例,未出现畸形情况。结论:对于儿童牙颌畸形的治疗,加强对儿童刷牙等正确方法的引导,形成良好习惯,替颌期乳牙滞留拔除,保证个人口腔卫生,可以降低发病率,及早发现治疗,掌握佳时机,可以有效提高矫正效果。
作者:王毅尚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陶瓷及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对义齿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其理化性能,判断其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磨牙缺失患者50例(100颗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40颗牙),观察组30例(60颗牙)。对照组采用传统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观察组则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义齿的稳定性。结果:义齿佩戴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咀嚼能力、固位稳定及舒适程度评分均稍高于对照组,且佩戴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科修复中,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新型的牙冠修复材料有其强度高、可塑性强、韧性好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史燕萍;陈玉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病情,有时对麻醉不能很好地配合,造成麻醉难度较大。本文简要介绍精神病患者25例麻醉处理体会。
作者:王盛华;黄庆先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2013年收治胃溃疡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都进行抗胃溃疡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结合硫糖铝治疗,观察组选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季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大程度地降低ADR发生率。方法:2009-2013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ADR 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别,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ADR发生率与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报告数量偏少。结论:医院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加强培训与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杨春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的诊治情况。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剖宫产瘢痕部妊娠患者18例。18例患者既往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均有停经史及阴道流血。3例肌注甲氨蝶呤治疗加清宫术,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例因突发大量阴道流血而中转开腹手术行子宫切除术。6例先肌注甲氨蝶呤后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其中5例治疗成功,1例因宫腔镜手术突发大量阴道流血中转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9例先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肌注甲氨蝶呤,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结果:18例患者术后28~56 d血HCG均降至正常范围以下,除1例子宫切除的患者,其余17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月经来潮,术后2~4个月子宫下段瘢痕部包块完全吸收。结论:剖宫产术后的育龄期女性再次妊娠时有发生瘢痕妊娠的可能,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下剖宫产瘢痕部妊娠病灶电切术在治疗瘢痕妊娠时具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堃;秦瑞;曹璐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骨埋伏阻生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骨埋伏前牙患者32例35颗,先行正畸开拓埋伏牙萌出间隙,后行手术开窗,术中充分暴露埋伏牙黏接牙面,黏接正畸牵引附件,待伤口愈合开始埋伏牙牵引助萌。结果:32例患者中,导萌术后有2例2颗埋伏前牙在术后2个月内自行萌出,有3例患者因出国、转学等原因停止治疗。27例共28颗埋伏前牙中成功23颗(82.14%),有效3颗(10.71%),失败1颗(3.57%)。经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28颗埋伏牙全部萌出至正常咬牙合位置,牙龈形态满意,牙髓活力正常,未见邻牙牙根吸收及损伤。结论:使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埋伏阻生前牙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孟元元;韩立显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的技巧。方法: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初产妇35例,观察组18例,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对照组17例采取常规接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9例(50.00%),一裂伤6例(33.33%),二裂伤2例(11.11%),会阴侧切1例(5.56%)。对照组会阴完整4例(23.52%),一裂伤6例(35.29%),二裂伤5例(29.41%),会阴侧切2例(11.76%),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法能有效地帮助产妇生产,并降低各种并发症。
作者:武琼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胸腔镜手术获得明确诊断的患者资料。结果:33例病例有32例得到病理学确诊;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诊断困难的胸部疑难疾病,胸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赵德发;罗玉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特点,以降低漏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4年7月收治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ELISA法查HIV抗体监测,并经上级确诊,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诊,结核病的确诊依据:痰涂片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沉、结核抗体以及结核DN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8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民工34例,个体15例,学生6例,工人7例,夜总会人员18例。传播途径:经血液传播36例,经性传播43例,母婴传播1例。患者主要表现持续发热、咳嗽、咳痰、皮疹等。结核分布一侧肺32例,双肺均有48例。结核类型:浸润型肺结核69例,其中有空洞6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11例。80例患者中痰涂片查到抗酸杆菌16例,阳性率20.0%,阴性64例(80.0%),结核抗体阳性51例(63.75%),血沉20~100 mm/h,平均56.6 mm/h,PPD强阳性42例,弱阳性28例,阴性10例。结核DNA均阳性,HIV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初筛实验阳性,并上报上级实验室均确诊,均为HIV-1阳性。CD4T淋巴细胞<100/mm 319例,100~200/mm 339例,>200/mm 322例。结核病灶明显吸收50例,死亡16例,病情恶化14例。结论:血沉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核DNA检查是确诊结核感染的主要依据和HIV免疫印迹法检查是确诊HIV感染的主要方法,治疗原则是抗结核与抗病毒联合治疗。
作者:李永琦;钟磊;张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药物对常用检验指标结果带来的影响。方法:从医院诊治的各类患者当中在服用药物后的检验指标结果中随机抽取,然后总结和分析选取的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反复地进行尿检,发现主要影响因素为治疗药物以及患者的代谢物。结论:部分患者在服用有些药物后,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指标的终结果。临床检验的治疗医师以及工作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患者服用药物对临床检验指标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检验结果要仔细研究与筛选。
作者:韦剑梅;李雅琴;彭林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