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茵萍
目的:从控制药占比方面对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降低药占比,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9月的归档病历1350份,对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抽查的1350份病历中,导致药占比偏高的不合理用药病历共298份(占22.07%)。其中,超疗程用药问题居多,占不合理用药病历数的26.51%(79/298);其次为超浓度用药、超剂量用药等问题。结论:我院仍需通过各方面努力,加强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以进一步控制药占比。
作者:崔李平;李继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情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抽查电子病历,将2013年4月—2014年7月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接受常规舒张冠脉、心肌营养、抗凝等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筛选接受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和接受阿托伐他汀钙常规降脂治疗的患者各7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及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心、肝、肾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内径缩短率、室壁增厚率、室间隔运动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方法。
作者:徐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干预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进行全程药学监护,结合临床诊疗指南和文献报道,对抗感染药、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重点药物的个体化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干预措施和药物警戒。结果:通过临床药师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了重症患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干预,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徐丙发;秦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AF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5%)是非AF患者的2~7倍[1]。国内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AF的卒中发生率为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的趋势,80岁人群以上卒中患病率高达32.9%[2]。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这类患者的卒中预防具有关键性的影响[3-4]。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OAC)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目前国际上新治疗指南明确推荐,伴有卒中风险的AF患者应该接受OAC治疗,而不是效果稍逊的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治疗[5-6]。然而,来自GLORIATM-AF登记研究计划的新全球性数据结果显示,中国AF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仅为20.3%,欧洲则高,使用率达63.9%;此外,大多数中国患者(53.7%)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而欧洲则为27.1%。影响OAC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判断OAC的使用时机和合理使用OAC是关键,现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杜海燕;林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接受治疗的16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2例,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75/82),对照组为73.2%(60/82),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治疗费用、肠炎发生率、肠炎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利巴韦林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可以有效解除患儿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较高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牛辛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华法林是古老、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减少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外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降低26%[2]。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使环氧型的维生素K不能向还原型的维生素K转变,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及蛋白质C和蛋白质S的谷氨酸残基无法进行羧化,停留在无凝血活性阶段,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达标时不同患者实际剂量的差异可达10倍以上。剂量不足难以产生有效的抗凝作用,过量则可导致出血,危及生命。剂量达标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制约华法林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尽管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首选治疗,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极低。
作者:孙安修;顾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山市坦洲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476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严重的ADR以及新的ADR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249例,占52.31%)多于男性(227例,占47.69%);ADR多发生于>20~30岁(114例,占23.95%)和>30~40岁(120例,占25.21%)年龄段患者;引发ADR的药物涉及10大类、57个品种,抗菌药物发生ADR 病例数居首位(332例,占69.7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6例,占18.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438例,占92.02%);ADR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例,占73.11%);引发ADR病例数多的药品为头孢他啶(89例,占18.70%)。结论:ADR涉及多个药物类别和品种,临床用药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重视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胡明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提供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和方法,指导合理用药。方法:以1例糖尿病、高血压病合并勃起功能障患者的治疗为例,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的病史及疾病特点,进行用药分析,建议医师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关注药物的作用特点,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药物治疗的问题,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结论:临床药师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对患者用药进行干预,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
作者:王维波;王春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若我院600份不同病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归档病历,追踪手术医师是否经过相关培训;预防用药指征、给药时间、品种选择等是否恰当;临床药师在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手术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物的质量控制指标及绩效考核制度及指标。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8.67%(52/600),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给药时间等各方面均较合理。结论:通过追踪方法学评价发现,我院手术医师经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加之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廖础欣;刘锐锋;卢荣枝;张文渊;赵伟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首要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按其所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静脉、心腔内血栓,其成因、风险、组分及组分比例、性状和防治原则也不尽相同。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缓慢、多因素的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在大量临床研究中,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对抗血栓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临床获益与结果已被多项循证医学的系统研究所证实,但其用药风险和不良反应较大,使得药学监护和合理、安全应用尤显重要。本期重点锁定于抗凝治疗与用药监护,4篇文章均来自于临床一线专家,就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华法林的基因组学、抗凝血药应用风险及监护要点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作者:张石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上海长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住院药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采用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4年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 DDDs)逐年增加,销售金额占各年中药注射剂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75.3%、72.9%、73.4%;3年来,康艾注射液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稳居首位。结论:近年来,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量增长迅速,须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作者:刘震;葛卫青;陈万生;陶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动态值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策略在优化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2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进行临床常规的感染指标筛查检查,PCT指导治疗组( PCT组)63例患者根据PCT值制订优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分析2组患者PCT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26例患者中,存活109例,死亡17例。2组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比例、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费用及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PCT值可作为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快速、可靠的诊疗指标,基于PCT动态值指导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抗菌药物疗程,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及可行性。
作者:何清华;张亮;彭琳;郭卫;蔡卓夫;莫俊德;林辉斌;黄云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与单用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2013年国内所有关于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对检索到的13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与单用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率比较:P<0.0001,OR=0.29,95%CI=0.20~0.42;症状缓解时间比较:P<0.0001,MD=-2.78,95%CI=-3.45~-2.1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P<0.0001,MD=-2.67,95%CI=-2.88~-2.47;胸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比较:P<0.0001,MD=-4.02,95%CI=-4.49~-3.55)。结论: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疗效显著。
作者:张杰;杜彪;骆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6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线腰围测量值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腰围变化和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患病率随腰围增加而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14.63%,79/540)低于女性(15.00%,15/1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均增大;不同性别校正上述因素后,男性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P<0.01)。结论: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将随着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且腰围水平为第四分位组可作为空腹血糖受损防控的主要人群。
作者:李忠文;林锦信;陈志江;麦韵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选择国内外多篇关于富马酸二甲酯的文献,对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型口服药富马酸二甲酯的药物特性、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表明富马酸二甲酯对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和症状缓解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评价该类药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通过我院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2—2014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品种、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信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作为评价指标,客观分析该类药的结构与用药是否经济、合理。结果:3年中,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和限定日费用基于稳定,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需相关管理部门、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强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丁莉;许海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对照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痰菌转阴率;治疗第12个月观察患者肺部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6、12个月血清PCT和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痰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第12个月,观察组患者病灶吸收率、空洞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莫西沙星可以明显减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PCT和CRP的表达。
作者:肖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诊治1例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所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实践,以进一步认识药物热,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例发热乏力查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第12日又出现高热。第21日临床药师会诊后认为发热与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引起的药物热相关性大,结合检验指标,感染加重的可能性小,建议停用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和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同意并采纳药师建议,停药后患者48 h内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出现继发感染。结果:药物热的诊断虽然目前缺乏特异性指标,但临床药师可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帮助医师对药物热进行鉴别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避免和减少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作者:江广武;黄燕洪;邱卓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合理用药就是在用药的任何环节都要做到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正确的给药时间,卒中患者应用抗凝药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作者:齐晓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考察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多蒙特)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液体疗法用药情况,将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室温条件下,测定24 h内不同时间点输液样品外观性状、渗透压、pH值、丙氨酰谷氨酰胺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上述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24 h内稳定,可安全地配伍使用。
作者:朱鸿明;赵丹丹;李邦一;张玫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