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

肖莉

关键词:肺结核, 莫西沙星,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观察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对照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痰菌转阴率;治疗第12个月观察患者肺部X线检查的变化情况;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6、12个月血清PCT和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痰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第12个月,观察组患者病灶吸收率、空洞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莫西沙星可以明显减少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PCT和CRP的表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药师会诊和干预一例药物热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诊治1例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所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实践,以进一步认识药物热,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例发热乏力查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第12日又出现高热。第21日临床药师会诊后认为发热与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引起的药物热相关性大,结合检验指标,感染加重的可能性小,建议停用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和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同意并采纳药师建议,停药后患者48 h内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出现继发感染。结果:药物热的诊断虽然目前缺乏特异性指标,但临床药师可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帮助医师对药物热进行鉴别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避免和减少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作者:江广武;黄燕洪;邱卓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苯唑西林浓度及其胶囊剂人体生物等效性的研究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 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苯唑西林的浓度,研究苯唑西林钠胶囊与参比制剂苯唑西林钠胶囊(奇菲)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单剂量、双交叉对照试验设计,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空腹口服受试及参比制剂1000 mg,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使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苯唑西林的浓度,并以DAS 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判断2种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受试及参比制剂后,血浆中苯唑西林峰浓度(Cmax)分别为(17.0±2.77)、(15.5±3.46)μ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63±0.14)、(0.72±0.2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6 h)分别为(22.52±4.38)、(22.54±5.79)μg/(ml· 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8±19.3)%。结论:受试制剂与市售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任进民;王川平;赵曦;董劼;朱辉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社区门诊糖尿病患者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门诊糖尿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选用抗糖尿病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社区门诊抗糖尿病药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甘精胰岛素;DDDs排序居前4位的分别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二甲双胍片、甘精胰岛素。结论:社区抗糖尿病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注射剂销售金额的增长更为明显;临床选用胰岛素注射剂的倾向有增加趋势,二甲双胍的使用也在逐步增加。

    作者:李希国;柳青;许帮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不足致脑栓塞患者的会诊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会诊1例接受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脑栓塞的案例,提供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分析患者脑栓塞发生的原因,调整华法林抗凝方案,并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抗凝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抗凝风险。

    作者:孙金红;刘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系统评价

    目的:比较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与单用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2013年国内所有关于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对检索到的13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与单用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率比较:P<0.0001,OR=0.29,95%CI=0.20~0.42;症状缓解时间比较:P<0.0001,MD=-2.78,95%CI=-3.45~-2.1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P<0.0001,MD=-2.67,95%CI=-2.88~-2.47;胸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比较:P<0.0001,MD=-4.02,95%CI=-4.49~-3.55)。结论: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肺气肿的疗效显著。

    作者:张杰;杜彪;骆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

    目的: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若我院600份不同病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归档病历,追踪手术医师是否经过相关培训;预防用药指征、给药时间、品种选择等是否恰当;临床药师在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手术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物的质量控制指标及绩效考核制度及指标。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8.67%(52/600),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给药时间等各方面均较合理。结论:通过追踪方法学评价发现,我院手术医师经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加之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廖础欣;刘锐锋;卢荣枝;张文渊;赵伟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哈蟆油核苷类成分肌苷响应面优化提取研究

    目的:探讨响应面法优化哈蟆油肌苷提取的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加热提取哈蟆油核苷类成分肌苷得率的主要因素(甲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肌苷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获得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为0,即为纯水提取,时间为67.0 min,料液比(g∶ml)为1∶71,在此佳条件下,得到肌苷的含量为23.31μg/g,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该研究可为哈蟆油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建峰;李帆帆;黄雅晴;应斌威;魏星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6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线腰围测量值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腰围变化和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患病率随腰围增加而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14.63%,79/540)低于女性(15.00%,15/1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均增大;不同性别校正上述因素后,男性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P<0.01)。结论: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将随着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且腰围水平为第四分位组可作为空腹血糖受损防控的主要人群。

    作者:李忠文;林锦信;陈志江;麦韵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已作为评价剖宫产术性能的指标。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术后感染率,因此,近期一些指南推荐剖宫产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本文就剖宫产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常见致病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林;曾友志;张利平;张川;谭小勇;张伶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共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剂量辛伐他汀(40 mg/d)用药,研究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同时评估其施治前后的血脂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 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值相似(P>0.05),经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在治疗成本上,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实施高剂量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虽然治疗成本较高,但疗效更显著,对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更理想,且安全性佳,值得在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崔卫华;丁军;黄通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二甲双胍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理学完全缓解( CR)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6—2010年孝感市各大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482例,对其给予放化疗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平均辐射剂量为50.4 Gy (19.8~63 Gy),化疗药为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患者被分为非糖尿病组(422例)、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40例)和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20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病理学CR率。结果:临床肿瘤分级、淋巴结分级、肿瘤距肛缘或圆周范围、预处理癌胚抗原水平、病理分化方面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CR率方面,非糖尿病组患者为16.6%(70/422),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为7.5%(3/40),而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为35.0%(7/20)。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相比,具有较高的CR率( P=0.03、P=0.007);服用二甲双胍与病理学CR率单因素和多因素显著有关( P=0.05、P=0.01);此外,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二甲双胍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期显著增加( P=0.013、P=0.008)。结论:二甲双胍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局部晚期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学CR率和生存率。

    作者:舒湘岑;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 Tie2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Δ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Tie-2、Ang-2在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腺癌28例,鳞癌22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ie-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0%(26/50)、66.0%(33/50);Tie-2、Ang-2在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7.9%(19/28)、82.1%(23/28),均明显高于其在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1.8%(7/22)、45.5%(1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ie-2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分期分级无关(P>0.05);而Ang-2的阳性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分级和患者性别、吸烟指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Tie-2、Ang-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ng/Tie-2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靶向药物。

    作者:姜爱英;于仁志;罗海龙;金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华法林的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

    华法林是古老、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减少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外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降低26%[2]。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使环氧型的维生素K不能向还原型的维生素K转变,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及蛋白质C和蛋白质S的谷氨酸残基无法进行羧化,停留在无凝血活性阶段,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达标时不同患者实际剂量的差异可达10倍以上。剂量不足难以产生有效的抗凝作用,过量则可导致出血,危及生命。剂量达标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制约华法林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尽管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首选治疗,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极低。

    作者:孙安修;顾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4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市坦洲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476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严重的ADR以及新的ADR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249例,占52.31%)多于男性(227例,占47.69%);ADR多发生于>20~30岁(114例,占23.95%)和>30~40岁(120例,占25.21%)年龄段患者;引发ADR的药物涉及10大类、57个品种,抗菌药物发生ADR 病例数居首位(332例,占69.7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6例,占18.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438例,占92.02%);ADR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例,占73.11%);引发ADR病例数多的药品为头孢他啶(89例,占18.70%)。结论:ADR涉及多个药物类别和品种,临床用药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重视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胡明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抑酸制剂在3种单病种围术期的规范化应用

    目的:了解抑酸制剂在外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抑酸制剂的临床应用,探索临床药师干预临床辅助用药的模式。方法:全面调查干预前(2009—2011年)及干预后(2012年)3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清洁-污染手术、清洁手术)出院病例资料,对围术期抑酸制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抑酸制剂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等方面的合理性均明显提高( P<0.05);患者住院时间、抑酸制剂使用时间、抑酸制剂费用和住院药品总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均有所降低。结论:临床药师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找到临床干预靶点,通过干预单病种围术期抑酸制剂治疗方案,将干预模式推广至其他单病种的药物治疗,并为临床药师参与并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提供了可行、有效的工作模式。

    作者:胡秀霞;王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降钙素原动态水平优化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的作用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动态值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策略在优化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2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进行临床常规的感染指标筛查检查,PCT指导治疗组( PCT组)63例患者根据PCT值制订优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分析2组患者PCT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26例患者中,存活109例,死亡17例。2组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比例、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费用及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PCT值可作为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快速、可靠的诊疗指标,基于PCT动态值指导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抗菌药物疗程,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及可行性。

    作者:何清华;张亮;彭琳;郭卫;蔡卓夫;莫俊德;林辉斌;黄云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解放军第264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进行分组:联合组患者(62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单药组患者(62例)仅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对治疗后2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及临床治疗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98.3%(61/62)vs.88.7%(5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优于单药组;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细菌清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单药组。结论: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双丛;曹瑞丽;王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127个创面)分为观察组35例(69个创面)和对照组32例(58个创面)。观察组采用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治疗,对照组单用莫匹罗软膏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创面疗效、创面愈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清除率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75%,64/69)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44/58),创面愈合率(91.30%,63/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59%,45/58),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8.07±4.26) d]显著短于对照组[(23.18±3.72) d],创面细菌清除率(84.62%,22/26)显著高于对照组(40.74%,11/27),治疗2周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0.23±0.03)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血管内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祖红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夏枯草口服液对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患者甲状腺大小的影响

    目的:探讨夏枯草口服液对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患者甲状腺大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来院治疗的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亢组)、7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减组)、72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肿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典治疗组( A1、A2、A3组)和联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组( B1、B2、B3组),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观察其甲状腺大小及实质内的彩色血流情况,同时选取6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甲亢组、甲减组、甲肿组患者甲状腺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用夏枯草口服液组患者的甲状腺缩小程度较经典治疗组更明显(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患者,联合应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疗效确切,中西药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琼;卢月月;易宏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血肌酐变化的药物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血肌酐变化的药物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临床药师通过结合病历,查阅文献资料,对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血肌酐变化的药物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干预。结合患者并发的基础疾病和使用的药物,提出药学建议,制定日后同类风险预防措施,提供药学服务。结果:该患者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同时院内使用过培哚普利、奥美沙坦酯、托拉塞米、二甲双胍、碘普罗胺造影剂等存在肾损害或诱发肾损害的药物,是患者血肌酐升高的重要因素。结论:临床药师在诊疗活动中及时、准确地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评估风险,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苏健芬;赵莉;唐崑;邓昂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