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目的:通过对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干预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进行全程药学监护,结合临床诊疗指南和文献报道,对抗感染药、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重点药物的个体化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干预措施和药物警戒。结果:通过临床药师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了重症患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干预,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徐丙发;秦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理学完全缓解( CR)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6—2010年孝感市各大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482例,对其给予放化疗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平均辐射剂量为50.4 Gy (19.8~63 Gy),化疗药为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患者被分为非糖尿病组(422例)、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40例)和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20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病理学CR率。结果:临床肿瘤分级、淋巴结分级、肿瘤距肛缘或圆周范围、预处理癌胚抗原水平、病理分化方面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CR率方面,非糖尿病组患者为16.6%(70/422),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为7.5%(3/40),而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为35.0%(7/20)。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糖尿病未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相比,具有较高的CR率( P=0.03、P=0.007);服用二甲双胍与病理学CR率单因素和多因素显著有关( P=0.05、P=0.01);此外,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二甲双胍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期显著增加( P=0.013、P=0.008)。结论:二甲双胍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局部晚期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学CR率和生存率。
作者:舒湘岑;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华法林是古老、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减少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外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降低26%[2]。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使环氧型的维生素K不能向还原型的维生素K转变,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及蛋白质C和蛋白质S的谷氨酸残基无法进行羧化,停留在无凝血活性阶段,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达标时不同患者实际剂量的差异可达10倍以上。剂量不足难以产生有效的抗凝作用,过量则可导致出血,危及生命。剂量达标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制约华法林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尽管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首选治疗,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极低。
作者:孙安修;顾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接受治疗的16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2例,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75/82),对照组为73.2%(60/82),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治疗费用、肠炎发生率、肠炎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利巴韦林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可以有效解除患儿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较高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牛辛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替勃隆治疗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尼尔雌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替勃隆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痊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总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乳腺体层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勃隆治疗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效果较好,能改善更年期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伊力努尔·艾合买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诊治1例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所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实践,以进一步认识药物热,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例发热乏力查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用神经节苷脂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第12日又出现高热。第21日临床药师会诊后认为发热与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引起的药物热相关性大,结合检验指标,感染加重的可能性小,建议停用注射用神经节苷脂和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同意并采纳药师建议,停药后患者48 h内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出现继发感染。结果:药物热的诊断虽然目前缺乏特异性指标,但临床药师可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帮助医师对药物热进行鉴别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避免和减少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作者:江广武;黄燕洪;邱卓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选择国内外多篇关于富马酸二甲酯的文献,对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型口服药富马酸二甲酯的药物特性、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表明富马酸二甲酯对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和症状缓解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艾愈胶囊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艾愈胶囊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辅助化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模型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54/60),对照组为73.3%(44/6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仅9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为40.57,对照组为46.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愈胶囊辅助化疗治疗卵巢癌安全、有效、经济,是相对合理的治疗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辉;闵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已作为评价剖宫产术性能的指标。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术后感染率,因此,近期一些指南推荐剖宫产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本文就剖宫产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常见致病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林;曾友志;张利平;张川;谭小勇;张伶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渗出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纳入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经胰腺CT明确诊断的渗出型急性胰腺炎患者206例,均无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病等并发症,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3例,均予以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检测指标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检测指标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1年内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渗出型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疗效,能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急性胰腺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大鹏;袁秋霞;商振宁;李平平;杨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山市坦洲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476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严重的ADR以及新的ADR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249例,占52.31%)多于男性(227例,占47.69%);ADR多发生于>20~30岁(114例,占23.95%)和>30~40岁(120例,占25.21%)年龄段患者;引发ADR的药物涉及10大类、57个品种,抗菌药物发生ADR 病例数居首位(332例,占69.7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6例,占18.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438例,占92.02%);ADR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例,占73.11%);引发ADR病例数多的药品为头孢他啶(89例,占18.70%)。结论:ADR涉及多个药物类别和品种,临床用药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重视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胡明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考察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多蒙特)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液体疗法用药情况,将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室温条件下,测定24 h内不同时间点输液样品外观性状、渗透压、pH值、丙氨酰谷氨酰胺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上述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24 h内稳定,可安全地配伍使用。
作者:朱鸿明;赵丹丹;李邦一;张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米易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处方质量现状,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29793张处方,进行点评与分析。结果:29793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578张,处方合理率为98.06%。其中,不规范处方80张,不合理用药处方470张,超常处方28张,主要表现为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用法与用量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等方面。结论: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医院应高度重视处方质量的管理,加强处方点评,建立长效干预措施,提高医院处方质量。
作者:杨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夏枯草口服液对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患者甲状腺大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来院治疗的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亢组)、7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减组)、72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甲肿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典治疗组( A1、A2、A3组)和联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组( B1、B2、B3组),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观察其甲状腺大小及实质内的彩色血流情况,同时选取6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甲亢组、甲减组、甲肿组患者甲状腺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用夏枯草口服液组患者的甲状腺缩小程度较经典治疗组更明显(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患者,联合应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疗效确切,中西药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琼;卢月月;易宏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药物引起的重症药疹之一,表现为广泛的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可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肝损害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1]。现报道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后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秦秀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2012—2014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限定日费用、药物利用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效果显著,但销售金额排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各项指标还需改进。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总体趋于合理,但存在用药起点高、价格偏贵等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作者:祝秀珍;蒋玉兰;陈彦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的临床实践。方法:临床药师在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临床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监护患者用药全过程,针对患者病情变化提出合理换药。结果: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优化了临床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冬燕;唐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127个创面)分为观察组35例(69个创面)和对照组32例(58个创面)。观察组采用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治疗,对照组单用莫匹罗软膏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创面疗效、创面愈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清除率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75%,64/69)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44/58),创面愈合率(91.30%,63/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59%,45/58),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8.07±4.26) d]显著短于对照组[(23.18±3.72) d],创面细菌清除率(84.62%,22/26)显著高于对照组(40.74%,11/27),治疗2周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0.23±0.03)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血管内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祖红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的用药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7月—2014年6月第一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处方共10935张,分析其用药情况,采用用药频度( DDDs)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DDs排序居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维生素C注射液、康复新液、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注射液;抗菌药使用率为48.08%(5257/10935),主要为青霉素类和第2、3代头孢菌素。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治疗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选用利巴韦林和中成药抗病毒治疗、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并且联合应用促进口腔及皮肤创面愈合的药物以及免疫增强剂,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率相对较高。
作者:陈泺;方瑞;龚伟;盛飞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具体管理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如何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进行有效干预,以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调取我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中2011—2014年抗菌药物的销售及使用数据,结合2011-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诊疗人次数据,统计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专项整治活动后以及持续改进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的变化,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效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专项整治活动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持续下降至12.24%,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专项整治活动前的76.06 DDD/(100人· d)下降至专项整治活动后的42.2 DDD/(100人· d);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都有了很大改善,说明当前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讨论:在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方面,我院除应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外,还需加强全院及临床科室范围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可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从内涵技术和外在形式上促进抗菌药物在我院的合理使用。
作者:徐仿周;肖平;何光明;宋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