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法林的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

孙安修;顾欣

关键词:
摘要:华法林是古老、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减少关节置换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外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降低26%[2]。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使环氧型的维生素K不能向还原型的维生素K转变,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及蛋白质C和蛋白质S的谷氨酸残基无法进行羧化,停留在无凝血活性阶段,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达标时不同患者实际剂量的差异可达10倍以上。剂量不足难以产生有效的抗凝作用,过量则可导致出血,危及生命。剂量达标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制约华法林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尽管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首选治疗,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极低。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的用药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7月—2014年6月第一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处方共10935张,分析其用药情况,采用用药频度( DDDs)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DDs排序居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维生素C注射液、康复新液、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注射液;抗菌药使用率为48.08%(5257/10935),主要为青霉素类和第2、3代头孢菌素。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治疗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选用利巴韦林和中成药抗病毒治疗、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并且联合应用促进口腔及皮肤创面愈合的药物以及免疫增强剂,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率相对较高。

    作者:陈泺;方瑞;龚伟;盛飞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控制药占比方面分析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用药的合理性

    目的:从控制药占比方面对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降低药占比,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9月的归档病历1350份,对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抽查的1350份病历中,导致药占比偏高的不合理用药病历共298份(占22.07%)。其中,超疗程用药问题居多,占不合理用药病历数的26.51%(79/298);其次为超浓度用药、超剂量用药等问题。结论:我院仍需通过各方面努力,加强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以进一步控制药占比。

    作者:崔李平;李继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3年来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住院、门诊、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全院及部分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部分典型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逐年下降,部分指标已达到卫计委规定标准;部分病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加强管理。

    作者:陆茵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2-2014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2012—2014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限定日费用、药物利用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效果显著,但销售金额排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各项指标还需改进。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总体趋于合理,但存在用药起点高、价格偏贵等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作者:祝秀珍;蒋玉兰;陈彦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具体管理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如何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进行有效干预,以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调取我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中2011—2014年抗菌药物的销售及使用数据,结合2011-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诊疗人次数据,统计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专项整治活动后以及持续改进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的变化,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效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专项整治活动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持续下降至12.24%,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专项整治活动前的76.06 DDD/(100人· d)下降至专项整治活动后的42.2 DDD/(100人· d);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都有了很大改善,说明当前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讨论:在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方面,我院除应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外,还需加强全院及临床科室范围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可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从内涵技术和外在形式上促进抗菌药物在我院的合理使用。

    作者:徐仿周;肖平;何光明;宋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

    目的: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若我院600份不同病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归档病历,追踪手术医师是否经过相关培训;预防用药指征、给药时间、品种选择等是否恰当;临床药师在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手术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物的质量控制指标及绩效考核制度及指标。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8.67%(52/600),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给药时间等各方面均较合理。结论:通过追踪方法学评价发现,我院手术医师经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加之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廖础欣;刘锐锋;卢荣枝;张文渊;赵伟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情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情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抽查电子病历,将2013年4月—2014年7月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接受常规舒张冠脉、心肌营养、抗凝等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筛选接受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和接受阿托伐他汀钙常规降脂治疗的患者各7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及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心、肝、肾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内径缩短率、室壁增厚率、室间隔运动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方法。

    作者:徐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雌激素补充治疗对宫颈癌术后卵巢功能丧失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补充治疗改善宫颈癌术后卵巢功能丧失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追踪2002年9月—2012年9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及辅助治疗后的宫颈癌患者216例,对经检验、评估进入绝经期者经排除禁忌后,自愿接受性激素治疗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及口服雌激素补充治疗组,其中经皮组69例,口服组66例。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及雌二醇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显著升高、Kupperman评分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P<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的安全性均较好。结论:卵巢功能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可通过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卵巢功能监测和相应激素的补充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贺淑媛;李江林;谢梅青;叶喜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127个创面)分为观察组35例(69个创面)和对照组32例(58个创面)。观察组采用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治疗,对照组单用莫匹罗软膏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创面疗效、创面愈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清除率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75%,64/69)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44/58),创面愈合率(91.30%,63/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59%,45/58),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8.07±4.26) d]显著短于对照组[(23.18±3.72) d],创面细菌清除率(84.62%,22/26)显著高于对照组(40.74%,11/27),治疗2周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平均光密度值(0.23±0.03)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用rhGM-CSF联合莫匹罗软膏对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血管内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祖红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替勃隆治疗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替勃隆治疗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尼尔雌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替勃隆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痊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总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乳腺体层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勃隆治疗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效果较好,能改善更年期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伊力努尔·艾合买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4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市坦洲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476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严重的ADR以及新的ADR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249例,占52.31%)多于男性(227例,占47.69%);ADR多发生于>20~30岁(114例,占23.95%)和>30~40岁(120例,占25.21%)年龄段患者;引发ADR的药物涉及10大类、57个品种,抗菌药物发生ADR 病例数居首位(332例,占69.7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6例,占18.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438例,占92.02%);ADR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例,占73.11%);引发ADR病例数多的药品为头孢他啶(89例,占18.70%)。结论:ADR涉及多个药物类别和品种,临床用药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重视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胡明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6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线腰围测量值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腰围变化和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患病率随腰围增加而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14.63%,79/540)低于女性(15.00%,15/1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均增大;不同性别校正上述因素后,男性第二、三、四分位组较第一分位组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P<0.01)。结论: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将随着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且腰围水平为第四分位组可作为空腹血糖受损防控的主要人群。

    作者:李忠文;林锦信;陈志江;麦韵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评价该类药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通过我院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2—2014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品种、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信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作为评价指标,客观分析该类药的结构与用药是否经济、合理。结果:3年中,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和限定日费用基于稳定,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需相关管理部门、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强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丁莉;许海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经治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育龄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探索性研究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经治的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育龄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持续疗效性、病毒学耐药率/突破率、胎儿安全性等优劣性,为临床医师为该群体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充实的理论数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且有意愿生育的年轻女性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在原来的抗病毒药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照组患者停用原来的抗病毒药,改用替比夫定,分别于治疗12、24、48周后对各组随诊1次,每次复查并记录血常规、肝功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定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HBeAg、乙型肝炎E抗体定量、乙肝病毒YMDD变异等。若患者日后妊娠,则统计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时的一般情况以及HBsAg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第12周时HBV DNA定量低于检出限、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24周和第48周的HBV DNA低于检出限、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的病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8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生的新生儿在胎龄、胎儿体质量及Apge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扰素强化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进行妊娠,可以减轻患者长期服药的费用支出以及克服服药妊娠的心理负担,可以考虑作为妊娠前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张晓云;李国扬;陈佳;王小凤;何炎坤;黄雄立;王兵;王燕群;张淑芳;温卓莹;张淑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奈达铂胸腔内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奈达铂胸腔内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例确诊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6例。2组患者均采用胸膜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联合药物注射,待胸腔积液消失或每日引流量<100 ml时,治疗组患者给予胸腔注入复方苦参注射液30 ml、奈达铂60 mg、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患者给予胸腔注入奈达铂60 mg、地塞米松10 mg。2组患者均1周给药1次,连用4次,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4%(45/56),对照组为58.9%(33/5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6.8%(43/56),高于对照组的55.4%(31/5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胸痛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轻。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奈达铂胸腔内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张遂甫;陈晓平;陈永生;包磊;张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临床药师参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治疗细菌性肝脓肿中提供药学服务的切入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针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关注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的药学监护建议,进行用药健康教育。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肝脓肿患者的药物治疗,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改善了患者预后,让患者受益。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能发挥专业特长,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李晓兰;司可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的临床实践。方法:临床药师在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临床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监护患者用药全过程,针对患者病情变化提出合理换药。结果: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优化了临床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冬燕;唐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苯唑西林浓度及其胶囊剂人体生物等效性的研究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 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苯唑西林的浓度,研究苯唑西林钠胶囊与参比制剂苯唑西林钠胶囊(奇菲)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单剂量、双交叉对照试验设计,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空腹口服受试及参比制剂1000 mg,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使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苯唑西林的浓度,并以DAS 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判断2种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受试及参比制剂后,血浆中苯唑西林峰浓度(Cmax)分别为(17.0±2.77)、(15.5±3.46)μ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63±0.14)、(0.72±0.2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6 h)分别为(22.52±4.38)、(22.54±5.79)μg/(ml· 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8±19.3)%。结论:受试制剂与市售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任进民;王川平;赵曦;董劼;朱辉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共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剂量辛伐他汀(40 mg/d)用药,研究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同时评估其施治前后的血脂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 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值相似(P>0.05),经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在治疗成本上,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实施高剂量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虽然治疗成本较高,但疗效更显著,对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更理想,且安全性佳,值得在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崔卫华;丁军;黄通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凝药的临床应用监护

    由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首要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按其所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静脉、心腔内血栓,其成因、风险、组分及组分比例、性状和防治原则也不尽相同。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缓慢、多因素的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在大量临床研究中,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对抗血栓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临床获益与结果已被多项循证医学的系统研究所证实,但其用药风险和不良反应较大,使得药学监护和合理、安全应用尤显重要。本期重点锁定于抗凝治疗与用药监护,4篇文章均来自于临床一线专家,就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华法林的基因组学、抗凝血药应用风险及监护要点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作者:张石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