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王金玉;李盛;董继元;李守禹;李普;贾清;王龄庆;常绪红

关键词:温度, 痢疾, 杆菌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摘要: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 ~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 ~18岁、19 ~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 CI)值分别为2.30(1.53 ~3.13)、2.45(1.65 ~3.30)、2.41(1.59 ~ 3.28)、2.54(1.40 ~3.79)、1.82(0.41 ~ 3.43)、1.98(1.11 ~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 CI)值分别2.93(1.38 ~4.69)、3.08(1.48 ~4.9)、3.26(1.60 ~5.16)、3.12(1.06 ~5.56)、1.94(0.73 ~5.39)、2.31(0.54 ~4.36)、2.06(0.02 ~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

    目的:评价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肺栓塞的患者335例,其中复选年龄>50岁的患者274例;应用二分类Wells量表进行临床肺栓塞可能性评估,选择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分别联合血浆D-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 μg/L)和按年龄校正的临界值(年龄>50岁患者为:年龄×10 μg/L),以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比较两种临界值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结果:(1)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 CI:0.703 ~0.818)和0.814(95% CI:0.756~0.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P=0.121);(2)传统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100%、48.9%、28.8%、100%,0.49;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7.4%、62.3%、35.5%、99.1%,0.60.与传统临界值相比,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传统临界值组48.9%,年龄校正临界值组62.3%)明显提高,敏感性(传统临界值组100%,年龄校正临界值组99.1%)无明显降低;(3)222例二分类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中,90例(40.5%)患者血浆D-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 μg/L),25例(11.3%)患者血浆D-二聚体介于传统临界值(500 μg/L)与年龄校正临界值(年龄×10 μg/L)之间.结论:应用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可提高50岁以上肺栓塞患者诊断的特异性,未明显降低敏感性,可用于可疑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作者:赵灿;胡京敏;郭丹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膀胱全切及回肠膀胱术治疗女性肾移植术后膀胱癌的可行性

    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但容易感染,还容易在全身各系统出现肿瘤,在泌尿系统中尿路上皮癌是较易出现的肿瘤.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及回肠膀胱术在手术难度要求上对于泌尿外科医生是极大的挑战,肾移植术后的患者由于右侧髂窝有移植肾,增加了腹腔镜清扫淋巴结及切除膀胱的难度,同时需要将移植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与原输尿管与新膀胱的吻合也略有不同,此种术式难度非常大,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极少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共对2例肾移植术后行腹腔镜膀胱全切及回肠膀胱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敏;邓绍晖;侯小飞;卢剑;陆敏;刘可;张树栋;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促进氧糖剥夺/复氧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氧糖剥夺/复氧后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扰组、对照组,用携带大鼠HMGB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干扰星形胶质细胞抑制HMGB1表达后进行氧糖剥夺/复氧处理,氧糖剥夺6h、复氧24 h后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NA干扰效果,通过MTT细胞存活实验检测细胞损伤,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经过氧糖剥夺/复氧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内HMGB1表达明显升高(P <0.001),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下降(P<0.001),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数增多(P<0.00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比值下降(P<0.001);与模型组比较,RNA干扰有效抑制HMGB1蛋白表达(P<0.001),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升高(P <0.001),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数减少(P <0.00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比值升高(P <0.001).结论:氧糖剥夺/复氧后HMGB1的释放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表达有关.

    作者:李满;李圆;孙麟;宋君来;吕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臂丛阻滞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 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1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O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 ~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作者:李岩;王辉;邓莹;姚瑶;李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期并发肺动脉高压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神经系统、心脏、肺部等受累为临床特征.据统计,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为70/10万[1],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1/1 000[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1.8%~14.0%,远低于狼疮性肾炎(47.4%)、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受累(54.5%)、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受累(56.1%),甚至低于神经精神性狼疮(4.8%)[3],但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4].

    作者:郭晓玥;邵珲;赵扬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压蒸汽灭菌对R-相镍钛锉表面形态及疲劳折断性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高压蒸汽灭菌对K3XF和K3表面形态和疲劳折断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5 mm长、25#/0.06锥度的K3XF和K3各48支随机分为4组(n=12),组1不做处理,组2~4分别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分别循环10次、20次、30次.每组随机选取2支锉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下观察表面形态,其余10支锉使用60°弯曲角度、3.5 mm弯曲半径的模拟金属根管进行疲劳折断实验.记录疲劳折断时间,计算疲劳折断圈数(number of cyclic fatigue,NCF),测量折断段长度,并对折断断口进行SEM观察.以SAS 9.3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0.05.结果:SEM观察可见K3XF表面粗糙,呈现微孔结构,K3沟槽处表面有明显车磨条纹,切割刃处较平滑.高压蒸汽灭菌使K3XF的微孔数量增加且孔径变大,K3的车磨条纹变形、受挤压、裂开.K3XF新锉的NCF为210±59,高压蒸汽灭菌10次、20次、30次后的NCF分别为178±37,208±48和227±43,与新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3新锉的NCF为145±38,高压蒸汽灭菌10次、20次后的NCF分别为128±43和124±46,与新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高压蒸汽灭菌30次后,NCF显著升高到216±38(P <0.05),所有断口均呈典型的疲劳折断特征.结论:K3XF经多次高压蒸汽灭菌后,表面粗糙度增加,但是疲劳折断性能保持稳定.

    作者:杨殷杰;侯本祥;侯晓玫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

    目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和熔融沉积工艺制造(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建立一种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设计制作方法,通过离体模型实验初步评价导板的可行性.方法:将一颗已完善根管治疗的离体上前牙经光学扫描后,灌入根尖切除手术石膏模型,进行该石膏模型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和光学扫描,将各种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中,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虚拟还原离体牙、牙列、牙槽骨和牙龈的三维位置关系,完成根尖切除手术导板三维设计.运用FDM技术,三维打印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质的根尖切除手术导板.在手术导板引导下于石膏模型上行根尖切除,术后抠除离体上前牙,进行光学扫描.通过测量距离、测量夹角功能来计算根尖切除长度和角度,并与预设切除长度和角度进行对比.结果:沿预设的牙长轴方向,根尖切除长度为2.88 mm,与预设切除的3 mm相差0.12 mm,根尖切除平面与牙长轴夹角为77.9°,与预设切除的90°相差12.1°.结论:结合多源数据融合、CAD及FDM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和制作方法,设计路线和制作方法可行,为国产根尖切除手术导板数字化设计专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方法的参考.

    作者:彭俐;王祖华;孙玉春;渠薇;韩扬;梁宇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预防成人开胸术后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对于预防成人开胸术后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的病例对照试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3d的雾化吸入用药,采用氧化驱动布地奈德2 mg联合氨溴索60 mg雾化吸入,对照组术前不进行雾化吸入,各组患者术后治疗方案一致.结果:基线资料显示,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吸烟情况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12 h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PaO2为(88.40±9.40) mmHg,PaC02为(38.30±6.10) mmHg;对照组PaO2为(85.09±7.18)mmHg,PaCO2为(41.21±3.15) mmHg,两组P值分别为0.029和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7.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炎患者10例,发生率为25.00%,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不同病种及手术方式对术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显示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食管癌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均较肺癌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肺楔形切除术、肺叶肺段切除术及肺袖式切除术例数分别为2、21及1例,对照组中相应例数为2、21及2例.两组间,肺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术前3d应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氧化驱动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准备,可大大减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李刚;王健生;秦思达;张佳;杜宁;张靖;孙欣;任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低能量激光照射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海藻酸钠/明胶三维生物打印体成骨能力的影响

    目的:以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作为种子细胞,通过三维生物打印构建hASCs共混物打印体,以低能量激光为刺激手段,探索低能量激光照射(low level laser irradiation,LLLI)对三维结构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制备hASCs/海藻酸钠/明胶三维生物打印体,并随机分为4组: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ve medium,PM)组、PM+ LLLI组、成骨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组、OM+ LLLI组,激光照射总能量密度为4J/cm2.通过肉眼及倒置相差显微镜对打印体进行观察并拍照;用Live/Dead染色评价打印体内细胞存活率;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成骨向分化因子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结果:获得规格10mm×10mm×1.5 mm、半透明、网格状的三维结构体,微丝宽度约为1mm,孔隙呈圆形,直径在700 μm左右.打印体内细胞存活率较高,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第7天时,OCN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OM+ LLLI组、PM+ LLLI组、OM组、PM组,除PM+ LLLI组与O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到了第14天时,各组OCN表达量较第7天均有不同程度增高,OM+LLLI与OM组间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Runx2表达量方面,OM+ LLLI组在第7天时即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OM组(P<0.01),PM+ LLLI组也显著高于PM组(P<0.05);而到第14天,PM+ LLLI组及OM+ LLLI组的Runx2表达量又明显降低至低于相应未照射组.故OCN及Runx2表达量上,成骨诱导培养组明显高于未成骨诱导组,经低能量激光照射组明显高于未照射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逐渐减小.结论:LLLI不会对hASCs/海藻酸钠/明胶三维生物打印体内hASCs存活率造成影响,且可促进hASCs成骨向分化.

    作者:隋华欣;吕培军;王勇;冯驭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 ~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 ~18岁、19 ~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 CI)值分别为2.30(1.53 ~3.13)、2.45(1.65 ~3.30)、2.41(1.59 ~ 3.28)、2.54(1.40 ~3.79)、1.82(0.41 ~ 3.43)、1.98(1.11 ~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 CI)值分别2.93(1.38 ~4.69)、3.08(1.48 ~4.9)、3.26(1.60 ~5.16)、3.12(1.06 ~5.56)、1.94(0.73 ~5.39)、2.31(0.54 ~4.36)、2.06(0.02 ~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作者:王金玉;李盛;董继元;李守禹;李普;贾清;王龄庆;常绪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以及PRCC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PRCC的病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0例,年龄24 ~82岁,合并癌栓的患者16例,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总结分析PRCC以及合并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56.05 ±11.59)岁,平均体重指数(26±3)kg/m2,肿瘤平均大径(5.17±3.85) cm,肿瘤大径是否大于7 cm(69.6% vs.94.4%,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38% vs.98%,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0%vs.95.3%,P<0.001)、有无肺转移(0%vs.90.7%,P<0.001)、是否合并癌栓(<66.4%vs.93.5%,P<0.001)对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患者中,合并癌栓患者16例,16例患者均为2型PRCC.合并癌栓的患者在有无伴随症状(62.5%vs.22%,P=0.005)、肿瘤大径(68.8%vs.13.3%,P<0.001)、有无肾上腺转移(18.8%vs.0.02%,P =0.029)、有无肺转移(18.8%vs.0%,P=0.008)、核分级(P <0.001)以及病理分型(100%vs.44.1%,P<0.001)方面,与不合并癌栓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大径、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肺转移、是否合并癌栓是PRCC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合并癌栓的PRCC患者均为2型,肿瘤直径更大、核分级更高、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作者:丁振山;邱敏;徐梓程;肖若陶;葛力源;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胫骨侧徒手截骨的膝关节置换术后力线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相较于传统髓外定位架截骨的准确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初次TKA患者76例(96膝),其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组40例(54膝)、胫骨侧髓外定位组36例(42膝),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前后分别拍摄下肢站立位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对X线片进行术前胫骨角(anatomical tibial angle,AT)、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plateau slope angle,PSA)及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和PSA的测量,同时记录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为术者当日第几台手术等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息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AT、术后TCA、术前PSA、术后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侧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术后|90-TCA |≥≥3°分别有17膝(31.5%)和13膝(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56).两组患者术后TCA与其年龄、性别、BMI、手术侧别、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手术为术者当日第几台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根据术前|90-TCA |范围分别将两组患者在各自组内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0°≤|90-AT| <3°、3°≤|90-AT| <5°、5°≤|90-AT |<8°、|90-AT |≥8°),4个亚组术后|90-TCA |在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变化趋势提示,徒手截骨组患者随术前|90-AT|增大,术后|90-TCA |逐渐趋于±3°以内;而髓外定位组患者随术前|90-AT |增大,术后|90-TCA|≥3°的比率明显升高;当术前|90-AT |≥8°时,徒手截骨组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髓外定位截骨组(|90-TCA|在±3°以内的比率分别为71.4%及42.9%).结论:TKA时胫骨侧徒手截骨法与传统髓外定位法对冠状位的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且其与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侧别、术者疲劳程度均无相关性.术前已存在严重的膝关节畸形(|90-AT|≥8°)者,徒手截骨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传统的髓外定位架截骨.

    作者:刘恒;李卓扬;曹永平;崔云鹏;吴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与传染病症状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给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健康素养作为居民基本素质之一,亟待提高[4].2011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在北京市进行了传染病健康素养相关调查和研究,构建了传染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5-6],并应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了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研究结果提示,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和传染病相关知识、行为和技能现状不容乐观[4,7].健康素养水平可能影响居民个体传染病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前期研究资料[5-6]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旨在探索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与传染病症状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开展传染病健康素养工作和防控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吴双胜;杨鹏;李海月;马春娜;王全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以高热为表现的外源性脂质性肺炎1例

    脂质性肺炎(lipoid pneumonia,LP)是一种由于类脂物质在肺内集聚引起的非常见疾病[1-2],根据脂类物质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脂质性肺炎(endogenous lipoid pneumonia)和外源性脂质性肺炎(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内源性脂质性肺炎又叫“胆固醇肺炎”或“黄金肺炎”,类脂物质由肺组织自身产生[3],多见于未分化性结缔组织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肺泡蛋白沉积症[4-5].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由吸入或误吸脂类物质(动物脂肪、植物油或矿物油)引起[6],成年患者中大多数案例见于使用油性通便药物治疗便秘或者油性滴鼻液治疗鼻咽炎[7-8].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各异,老年患者多为慢性、进行性、无症状的肺部炎症[9],有临床表现的多数较轻,以慢性咳嗽为主,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胸痛、咯血、体重减轻、间断发热等[1].本文报道l例以高热为表现的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作者:吴小静;李敏;詹庆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 =0.949,95% CI:O.915 ~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作者:李金勇;孙宏亮;叶志东;樊雪强;刘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生物活性玻璃盖髓剂的理化性质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盖髓剂的理化性质.方法:BG盖髓剂由粉剂和液剂组成,粉剂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亚微米BG(化学组成:82.36% SiO2,15.36% CaO和2.28% P2O5).液剂有两种,一种为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调拌而成的盖髓剂命名为BG-PB;另一种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添加1%(质量分数)的有机物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调拌而成的盖髓剂命名为BG-PB-SA.采用固化时间加荷仪测量BG盖髓剂的固化时间、力学试验机测量抗压强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α=0.05).采用pH计测定BG盖髓剂、三氧化矿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硬固后pH值,染料渗透法检测BG盖髓剂与MTA的封闭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应用LSD事后多重比较,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结果:(1)固化时间:BG-PB的初凝时间为(7.2±0.3)min,终凝时间为(12.7±0.9) min,BG-PB-SA的初凝时间为(7.5±0.3) min,终凝时间为(13.6±1.6) min,BG-PB与BG-PB-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压强度:BG-PB、BG-PB-SA在1d时抗压强度分别为(16.5±1.8) MPa、(26.6±6.3) MPa,28 d时分别下降到(14.1±3.7)MPa、(21.6±5.6) MPa,BG-PB-SA抗压强度高于BG-PB,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H:BG-PB、BG-PB-SA在模拟体液中可使得pH显著升高,高可达8.07,但显著低于MTA的高pH值8.47(P <0.05).(4)封闭性:BG-PB、BG-PB-SA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且与M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G盖髓剂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固化时间较短,有望成为效果理想的新型盖髓剂.

    作者:龙赟子;刘思毅;李稳;董艳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骨转移(renal cell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RCC-BM)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回顾2003年7月至2017年11月间RCC-BM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病理学亚型、骨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等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3例RCC-BM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性别比(男:女)约为4:1,平均年龄59.39岁.肾癌骨转移灶影像学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常见的骨转移部位为脊柱(46.0%)及骨盆(38.9%),28.3%的RCC-BM患者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远处转移,46.0%的患者表现为同时性转移[骨转移时间(time to bone metastasis,TTBM) =0],其余表现为异时性转移(TFBM >0),异时性转移患者的中位TTBM为48个月.113例患者中94.7%为肾透明细胞癌骨转移.对104例患者的骨转移病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同时性RCC-BM患者骨转移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率与异时性RCC-BM患者相比有升高趋势(P =0.097),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Ⅸ阳性率有降低趋势(P=0.100);肾透明细胞癌骨转移灶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率显著高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骨转移灶(P<0.05).结论:RCC-BM中男性、中青年患者较多,约80%骨转移发生于脊柱、骨盆等中轴骨部位.不同TTBM亚组间CA-Ⅸ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可预测RCC-BM预后.VEGF阳性率在同时性RCC-BM亚组中有增高趋势,EGFR阳性率在透明细胞癌亚组中显著增高,可能给RCC-BM的诊断、预后分析、靶向治疗抉择等提供参考.

    作者:黄子雄;杜依青;张晓鹏;刘士军;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释氟高流动树脂在儿童早期釉质龋窝沟封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释氟高流动性树脂对儿童恒牙早期釉质龋进行窝沟封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窝沟封闭剂做对比.方法:临床纳入76名儿童,共52对第一恒磨牙和30对恒前磨牙,双侧同名牙均根据国际龋齿检测与评估系统(International Caries Detec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ICDAS)龋齿诊断标准诊断为早期釉质龋,采取自身双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一侧恒牙作为实验组,使用释氟高流动性树脂进行窝沟封闭,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窝沟封闭剂,在3、6、12、24个月进行临床观察比较,评价窝沟封闭剂的保存率和龋齿的进展情况.结果:使用释氟高流动树脂及传统窝沟封闭剂对恒前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后3个月和6个月均无封闭剂脱落和龋齿进展,12个月和24个月对照组各有1例发生封闭剂脱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恒磨牙实验组在封闭后3、6、12和24个月封闭剂完全保存率分别为100%、98.08%、90.38%和88.46%,而传统窝沟封闭组分别为96.15%、92.31%、76.92%和73.08%,封闭后24个月实验组封闭剂完全保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后6、12和24个月实验组龋齿进展率分别为1.92%、5.77%和7.69%,对照组分别为5.77%、19.23%和25.00%,12个月及24个月时实验组龋齿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窝沟封闭剂相比,采用释氟高流动性树脂对儿童恒磨牙早期釉质龋窝沟封闭可以提高窝沟封闭剂保存率,且能有效阻止龋齿发展.

    作者:闫文娟;郑佳佳;陈小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8-甲氧基补骨脂素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小鼠血浆中8-甲氧基补骨脂素(8-methoxypsoralen,8-MOP)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方法,并应用于8-MOP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5-甲氧基补骨脂素为内标,Waters Symmetry(R)C18柱(250mm×4.6mm,5μm)分离,等度洗脱,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55:45),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分别为334 nm和484 nm,内标法定量.60只雄性健康的ICR小鼠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以1%(质量分数)吐温80灌胃给药,其余11组小鼠灌胃给药8-MOP(40 mg/kg),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中8-MOP的浓度,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小鼠血浆中8-MOP在0.05~10.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3),检出限为0.015 mg/L;高、中、低3种浓度8-MOP的加标回收率为92.5%~100.6%;日内精密度为3.3%~8.2%,日间精密度为3.4%~6.7%;提取回收率为90.9%~92.0%;小鼠血浆样品在-80℃下至少可以保存15 d.小鼠灌胃给药后5 min即可在小鼠血浆中检出8-MOP(1.4 mg/L),给药2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值,且给药后24h仍可检出(1.1 mg/L).t1/2为(39.21±3.65)h,Cmax为(2.31±0.02) mg/L,tmax为(2.00±0.00)h,AUC0-1为(33.34±1.19) (h·mg)/L.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小鼠体内8-MOP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吴天伟;崔蓉;张宝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324例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索男性不育中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的遗传异常情况,为临床诊治和咨询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生殖中心男科就诊的不育患者,排除不良育产史的患者,其中少精子症876例、无精子症448例,计1 324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彩超检查、精浆Zn测定、内分泌激素测定、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在876例少精子症患者中有78例存在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者22例,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结构异常者56例;在448例无精子症患者中有91例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其中性染色体数量异常者78例,结构异常者13例.此外,全部1 324例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改变的有137例,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基因微缺失的有43例.结论:男性不育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对病因的诊断以及遗传咨询.

    作者:代晓微;徐影;郑连文;李凌云;李丹丹;谭鑫;高飞;王艳;吴桂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