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参皂苷 Rg3和 PEG-PLGA-Rg3纳米微粒对Lewis 肺癌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耿良;范敬;高启龙;俞静;花宝金

关键词:人参皂苷 Rg3, 纳米粒子, 癌, Lewis 肺, 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20(R)-人参皂苷 Rg3[20(R)-ginsenoside Rg3,Rg3]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Rg3纳米微粒(Rg3-N)对 Lewis 肺癌荷瘤小鼠的影响,探讨它们体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 Lewis 肺癌动物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人参皂苷 Rg3纳米微粒组(Rg3-N)、PEG-PLGA 纳米载体组(PEG)、20(R)-人参皂苷 Rg3单体组(Rg3)、生理盐水组(NS)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12只,灌胃给药共14 d。每隔2 d 测量小鼠的体重并绘制小鼠体重变化曲线,观察各组小鼠毛色、活动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当天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和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法 CD31抗体标记来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评价 Rg3和 Rg3纳米缓释微粒的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并通过实时定量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Ki-67等血管新生和细胞增殖相关因子水平,以探讨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NS 组和 PEG 组小鼠的体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余3组小鼠的体重则呈现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的趋势。相对于 NS 组,Rg3组和 Rg3-N组小鼠的毛色更亮,精神状态更好,更加活跃,一般状况较好。PEG 组、Rg3组和 Rg3-N 组的肿瘤质量与 NS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Rg3组和 Rg3-N 组的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和微血管密度明显下降,与 NS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Rg3组和 Rg3-N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NS 组相比,Rg3组和 Rg3-N 组的 VEGF mRNA、MMP-9、HIF-1α、VEGF 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 Rg3-N 组上述各指标相对于 Rg3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PEG 组、Rg3组和 Rg3-N 组 Ki-67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 Rg3和 PEG-PLGA-Rg3纳米微粒能抑制 Lewis肺癌小鼠 VEGF、MMP-9和 HIF-1α的表达,从而间接地发挥它们的抗肿瘤作用,并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此外, PEG-PLGA 纳米微粒包埋可以增强 Rg3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2012年至2014年北京口岸10万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12年至2014年北京口岸全部入境体检人员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为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全部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录入至 Excel 2016,建立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利用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年至2014年北京口岸入境体检人员共计106302人次,按照研究标准有71308名人员纳入分析,有277人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39%(95% CI:0.34%~0.43%)。40~49岁人员阳性率(0.81%)高,男性阳性率(0.50%)高于女性(0.23%),国籍为非洲的入境人员阳性率(1.27%)高于其他5个地区。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40~49岁人员梅毒感染危险是<20岁人员的10.38倍(95%CI:5.59~19.28);男性人员感染危险是女性的1.85倍(95%CI:1.40~2.44);国籍为非洲、南美洲、亚洲的入境人员感染危险分别是北美洲入境人员的4.89倍(95%CI:2.97~8.06)、4.82倍(95%CI:2.39~9.74)和1.72倍(95%CI:1.15~2.59),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均随年龄增加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趋势卡方检验,P <0.05)。除亚洲外,5个地区人员阳性率均随年份略有上升,但趋势不明显(趋势卡方检验,P >0.05)。在6246名多次检测的入境人员中检出27名梅毒抗体阳性者,其中9人为研究期间内发生阳转者,累积阳转率为0.14%(9/6228),平均阳转时间为(6.3±3.0)个月,不同性别、国籍人员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 >0.05)。结论:梅毒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应加强北京口岸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检测和健康宣教工作,以降低疾病输入和传播的风险,保护易感人群以及促进健康。

    作者:冯孟贤;孙福军;王飞;王康琳;刘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高血压患者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效应

    目的:研究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和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影响,并据此对卫生政策制定者和高血压患者提出关于管理高血压的建议。方法:使用中国北方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高血压患者2008年至2013年的报销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门诊费用以及根据就诊情况分成3组(单纯性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其他疾病)后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进一步用 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运用固定效应两部模型分析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效应,进一步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估算门诊次数和门诊报销费用对住院费用的具体替代影响。结果: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283.49元,2013年上升至370.93元;分成3组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449.79元,2013年上升至582.53元;门诊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45.73%;住院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9.29%。通过固定效应两部模型计算边际效应,门诊次数的增加或者门诊报销费用的增加都能显著引起住院费用的减少,如2013年门诊次数增加1%,则门诊总费用增加647.89万元,住院费用减少3986.51万元。门诊-住院费用替代比在2010年及以后稳定在5左右。结论:卫生决策者和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门诊服务对住院服务的替代作用,尤其是针对单纯性高血压的患者,其主要直接医疗费用在门诊而不是住院。

    作者:章湖洋;简伟研;方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免疫重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SCT,auto-HSCT)患者早期免疫重建的异同。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进行 HSCT 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1例,其中15例 allo-HSCT,16例 auto-HSCT;留取20名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1年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检测 T 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TREC)水平判断初始 T 细胞功能。结果:移植后12个月内 allo-HSCT 组和 auto-HSCT 组患者 CD4+T 细胞、CD8初始 T 细胞、效应记忆性 T 细胞、CD4中枢记忆性 T 细胞、中期活化性 T 细胞以及 DC 重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8+T 细胞和 NK 细胞迅速恢复正常水平。移植后前3个月内 B 细胞重建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1),但从第6个月起 auto-HSCT 组显著快于 allo-HSCT 组患者(P <0.05);移植后第6个月起 allo-HSCT 组晚期活化性 T 细胞表达显著高于 auto-HSCT组(P <0.05),而 auto-HSCT 组 CD4初始 T 细胞和 CD8中枢记忆性 T 细胞的表达高于 allo-HSCT 组(P <0.05)。移植后12个月内 allo-HSCT 和 auto-HSCT 组患者外周血 CD3+T 细胞中 TREC 水平显著低于年龄相近的健康对照组(P <0.05),allo-HSCT 组患者外周血 CD3+T 细胞中的 TREC 水平稍高于 auto-HSCT 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llo-HSCT 和 auto-HSCT 患者早期免疫重建的速度和特点很相似,移植患者免疫重建主要不是由异源性移植物所决定,可能与胸腺功能受损后 T 细胞分化缓慢密切相关。

    作者:朱明霞;万文丽;李海申;王晶;王艳芳;胡凯;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人群细胞黏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中细胞黏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isolated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对一项国际多中心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数据进行再分析,选取其中806个中国人群 NSCL/P 核心家庭,对该人群的8个细胞黏附相关基因包括 CDH1、CTNNB1、PVRL1、PVRL2、PVRL3、ACTN1、VCL、LEF1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sion diseqilibrium test,TDT)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环境因素包括患儿母亲孕期吸烟、被动吸烟、饮酒及服用多种维生素。结果:经数据质量控制后,共纳入22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TDT 结果显示,CTNNB1、CDH1、ACTN1基因中有23个 SNPs 与NSCL/P 之间存在关联(P <0.05),但经 Bonferroni 校正后,这些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002)。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14号染色体的 ACTN1基因中 rs743127位点与母亲孕期被动吸烟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母亲孕期无被动吸烟时携带一个该危险位点的患儿的 OR 值为0.59(95%CI:0.38-0.90),患儿母亲孕期中有被动吸烟情况时携带一个危险位点的患儿的 OR 值为2.00(95%CI:1.23-3.26)。而 ACTN1基因的 rs1475034、rs370535、rs2273419位点、CTNNB1基因的 rs106871位点与被动吸烟和 PVRL3基因的 rs7634000、rs2971366、rs2634553、rs1489032、rs7624812位点与母亲孕期补充维生素的交互作用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002)。结论:传递不平衡检验未发现所纳入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 NSCL/P 存在关联,但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提示,ACTN1基因可能通过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而影响 NSCL/P 的发病风险。

    作者:袁园;王苹;吴雅慧;叶晓茜;黄尚志;石冰;王科;王竹青;刘冬静;王子凡;吴涛;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腭侧入路改良 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 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 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 X 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pramental, 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 A 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 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SNB 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腭侧入路改良 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煜;李自力;王兴;伊彪;马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 BRAF 基因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阐明 BRAF 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整理2012年至2014年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对其肿瘤组织进行 BRAF 基因检测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探索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5例患者中,女性224例(81.5%),男性51例(18.5%)。有57.8%(159/275)的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BRAF 的突变率为53.8%(148/275),其中,超声下有无钙化(ORadjusted =1.47,95%CI:1.10~1.98,P =0.01)、肿瘤的长径(ORadjusted =1.48,95%CI:1.04~2.30,P =0.048)及患者的年龄(ORadjusted =1.48,95%CI:1.04~2.30,P =0.048)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分层分析后,BRAF 突变在超声下边界尚清组(ORadjusted =3.19,95%CI:1.18~9.43,P =0.023)和超声下无钙化组(ORadjusted =4.84,95%CI:1.68~13.84,P =0.003)均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具有一定比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BRAF 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分子事件,钙化、低年龄组及肿瘤长径较长的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尽管超声下边界尚清或无钙化,但一旦合并 BRAF 突变则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玉洁;刘宝国;赵治艳;盛今东;冯冬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致2型糖尿病患者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状 meta分析

    目的:使用网状 meta 分析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 RAs)类降糖药对两种常见的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espiratory system adverse event,RSAE,包括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 Medline、Embase、Clinical trials 和 Cochrane 数据库中(截止2015年5月)比较 GLP-1 RAs 与传统降糖药或安慰剂对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加权合并。结果:共纳入50个研究,包括13种干预措施:7种 GLP-1 RAs 类药(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阿必鲁肽、杜拉鲁肽)、5种传统降糖药(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和安慰剂。网状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胰岛素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OR =0.67,95%CI:0.46~0.96)和上呼吸道感染(OR =0.39,95%CI:0.23~0.73)的发生风险;与安慰剂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上呼吸道感染(OR =0.57,95%CI:0.34~0.99)的发生风险。此外,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 分析显示,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排末位的均为他司鲁肽。结论: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但仍有待专门针对 RSAE 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李志霞;武珊珊;杨智荣;詹思延;孙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目的:为达到稳定的骨折固定,牢固的骨性愈合,满足患者术后即刻开始功能康复的要求,使用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的方法治疗未累及关节面的髌骨下极粉碎骨折,观察其并发症并评价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使用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的15例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4.5±6.9)岁,平均伤后(4.5±1.4)d 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情况、骨折的类型等进行记录和分析,患者行术前 CT 检查以判断和测量下极骨折块的形态和大小,术后对患者进行连续随访,定期拍摄 X 线片,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在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13.1±2.1)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患者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6.7°±6.9°,与对侧肢体相比,屈曲活动范围平均减少10.3°±8.8°。根据 B?stman 评分系统评判,优良率达100%,平均(28.9±1.1)分。结论:对于未累及关节面的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可首先通过纵向钢缆捆绑复位并且维持复位,同时结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可提供非常可靠的骨性固定,操作简单、安全,能够满足术后即刻开始功能康复的要求,膝关节功能可得到很好的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张健;蒋协远;黄晓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孕前体质指数与早产的关系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早产的关系。方法: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74例早产儿为病例,382例足月儿为对照,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后一次体重、孕周、家族史、疾病史以及孕期并发症等信息,运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分析孕前 BMI 等因素与早产的关系,并估计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通过对早产相关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孕前肥胖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调整后的 OR 值为2.461(95% CI:1.174~5.159,P =0.017),未发现孕前超重或孕前偏瘦与早产的关联;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早产儿家族史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调整后的 OR 值分别为1.781(95% CI:1.025~3.095,P =0.040)、3.831(95% CI:2.044~7.180,P <0.001)和3.675(95% CI:1.358~9.942,P =0.010)。结论:孕前肥胖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为了降低早产的发病率,孕妇需要加强孕前保健,在备孕期应控制孕前 BMI 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王立芳;周虹;张妍;王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脂快速分析仪检测血脂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评价血脂快速分析仪 CardioChek PA(CCPA)快速检测血脂的可靠性。方法:连续收集325例(23~86岁)阜外医院血脂中心入院患者的空腹血样,血清管采集第1份静脉血样并用 Beckman 分析仪检测血脂各成分,肝素锂管采集第2份静脉血样并使用 CCPA 分析仪检测,对二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 法评价两种检测方法获得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的相关性。结果:CCPA 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 TC、HDL-C、TG 和 LDL-C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13、0.910、0.864,对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有无回归关系进行方差分析,P 均<0.001。两种检测方法检测 TC、HDL-C、TG 和 LDL-C 的临床一致百分比分别为97.0%、92.9%、92.4%和83.7%,两种检测方法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在 TC、HDL-C 和 TG 中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严格控制血样采集质量的基础上,CCPA 快速血脂检测系统与实验室常规检测法具有良好相关性,是一种可靠的床旁临床血脂筛查工具。

    作者:高莹;朱成刚;吴娜琼;郭远林;刘庚;董倩;李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椎体楔形变的影像学测量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据统计,20%的绝经后女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脊柱胸腰段,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诊断主要依靠脊柱正侧位 X 线,观察骨折后椎体楔形变现象[2]。

    作者:韦祎;田伟;刘波;行勇刚;王永庆;崔冠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骨水泥型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治疗股骨近端肿瘤的长期随访

    目前,股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已成为关注热点,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al-l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APC)和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是重建股骨近端大段缺损常用的两种方法[1-6]。相较于人工肿瘤假体,APC 有利于骨量保留;注重生物重建,术后功能好;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后增加人工关节固定臂;使用寿命更长,且能够有效避免关节脱位,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术后感染、骨折、骨不愈合、骨吸收、疾病传播和手术难度大等[4-10]。APC 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混合型(即假体异体骨骨水泥固定,假体宿主骨非骨水泥固定),目前,非骨水泥型和混合型 APC较为流行,但骨水泥型 APC 因其初始固定佳、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等因素,仍有可借鉴之处。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骨水泥型APC 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总结骨水泥型 APC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

    作者:闵理;陈春雨;段宏;周勇;张闻力;石锐;罗翼;屠重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3-二苯-1,3-丙二酮对可卡因致小鼠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1,3-diphenyl-1,3-propanedione,DPPD)对可卡因所致小鼠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健康的 ICR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可卡因组、3个 DPPD 预给药组(200、400、800 mg/kg)和 DPPD 单独给药组(800 mg/kg)。对照组灌胃给予1%(体积分数)吐温3 d;可卡因组灌胃给予1%吐温2 d,第3天皮下注射可卡因;3个 DPPD 预给药组小鼠分别灌胃给药(DPPD 200、400、800 mg/kg)3 d,第3天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可卡因;DPPD 单独给药组用 DPPD 800 mg/kg 灌胃给药3 d。给予可卡因20 min 后处死小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检测小鼠脑组织中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5-HT)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含量,比较各组间神经递质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可卡因组小鼠脑中 DA 和 GABA 含量明显升高(P <0.01和 P <0.05),Glu 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可卡因组相比,DPPD 预给药组(200、400、800 mg/kg)小鼠脑中 DA 含量明显下降(P <0.01),DPPD 预给药200 mg/kg 组小鼠脑中 GABA 含量明显下降(P <0.05)。DPPD预给药200 mg/kg 组小鼠脑中 DA、5-HT、Glu 和 GABA 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 DPPD可逆转可卡因致小鼠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

    作者:陈娟;王一超;崔蓉;刘晓晓;张宝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GRHL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粒状头样2(grainyhead-like 2,GRHL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钢铁厂3790名噪声暴露作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听力学测试,通过相关标准和匹配条件,共确定286例病例作为病例组和28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 /T189.8-2007)检测噪声暴露强度,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用于基因组 DNA 抽提,通过中高通量 SNP 分型检测技术检测 GRHL2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别采用 t 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GRHL2基因的5个 SNP 与 NIHL 的关系,利用 Haploview 软件和 Phase 软件进行基因单体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5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 平衡。在共显性模型下,调整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身高、吸烟、饮酒和血压状况后,与携带 rs3735715位点 GG 基因型个体相比,GA 基因型发生 NIHL 的危险性降低,OR =0.644(95% CI:0.442~0.939,P =0.022);通过对 CNE 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 CNE≥98 dB(A)组,rs3735715位点与 NIHL 的患病风险仍有关,与携带 GG 型人群相比,OR 值为0.509(95% CI:0.281~0.923,P =0.030)。单体型分析显示,四位点构成的单体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RHL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 NIHL 易感性有关。

    作者:杨秋月;徐相蓉;焦洁;何丽华;余善法;谷桂珍;陈国顺;周文慧;吴辉;李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评价根尖周骨病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根尖 X 线片和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根管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及揭示病变变化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术前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接受根管治疗及复查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根尖 X 线片和 CBCT 影像学资料)233例,由经过一致性检验的两名评价者,对复查时治疗后根尖病变有无做出诊断,并判断根尖病变的变化(病变消失、缩小、不变、增大)。经 McNemar 检验及 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分别比较根尖 X 线片及 CBCT 在判断病变有无、揭示病变变化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233份复查资料中,CBCT 发现治疗后根尖病变178例,相较于根尖 X 线片发现的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25%(57/233)的病例中,根尖 X 线片和 CBCT 揭示根尖病变变化趋势不同,统计学分析表明根尖 X 线片和 CBCT 这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P <0.01)。结论:根尖 X 线片和锥形束 CT 在判断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揭示根尖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张茗茗;梁宇红;高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肺癌初治患者心理痛苦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初治患者心理痛苦相关因素,为肺癌患者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肺癌初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istress management screening measure,DMSM),了解肺癌初治患者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影响心理痛苦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了390位肺癌初治患者,其中男性291例(74.6%)、女性99例(25.4%)。焦虑阳性症状(HADS 焦虑评分≥9分)患者占26.7%(104/390),抑郁阳性症状(HADS 抑郁评分≥9分)患者占27.7%(108/390),心理痛苦的阳性率(痛苦温度计评分≥4分)为30%(117/390),DMSM中的问题列表里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担忧、疾病治疗、呼吸、疼痛和睡眠。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焦虑抑郁总体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性别(β=-0.209,P =0.003)、年龄(β=-0.098, P =0.042)、是否合并慢性病(β=0.378,P <0.001)、疼痛评分(β=0.100,P =0.029)对心理痛苦评分有影响;吸烟(β=0.111,P =0.041)对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影响。结论:肺癌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疼痛评分是心理痛苦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吸烟是患者焦虑情绪的预测因素。积极控制疼痛和慢性病的临床进展,解决睡眠和呼吸相关问题,帮助患者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戒烟,都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

    作者:牟倩倩;余春华;李俊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人参皂苷 Rg3和 PEG-PLGA-Rg3纳米微粒对Lewis 肺癌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并比较20(R)-人参皂苷 Rg3[20(R)-ginsenoside Rg3,Rg3]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Rg3纳米微粒(Rg3-N)对 Lewis 肺癌荷瘤小鼠的影响,探讨它们体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 Lewis 肺癌动物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人参皂苷 Rg3纳米微粒组(Rg3-N)、PEG-PLGA 纳米载体组(PEG)、20(R)-人参皂苷 Rg3单体组(Rg3)、生理盐水组(NS)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12只,灌胃给药共14 d。每隔2 d 测量小鼠的体重并绘制小鼠体重变化曲线,观察各组小鼠毛色、活动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当天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和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法 CD31抗体标记来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评价 Rg3和 Rg3纳米缓释微粒的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并通过实时定量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Ki-67等血管新生和细胞增殖相关因子水平,以探讨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NS 组和 PEG 组小鼠的体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余3组小鼠的体重则呈现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的趋势。相对于 NS 组,Rg3组和 Rg3-N组小鼠的毛色更亮,精神状态更好,更加活跃,一般状况较好。PEG 组、Rg3组和 Rg3-N 组的肿瘤质量与 NS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Rg3组和 Rg3-N 组的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和微血管密度明显下降,与 NS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Rg3组和 Rg3-N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NS 组相比,Rg3组和 Rg3-N 组的 VEGF mRNA、MMP-9、HIF-1α、VEGF 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 Rg3-N 组上述各指标相对于 Rg3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PEG 组、Rg3组和 Rg3-N 组 Ki-67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 Rg3和 PEG-PLGA-Rg3纳米微粒能抑制 Lewis肺癌小鼠 VEGF、MMP-9和 HIF-1α的表达,从而间接地发挥它们的抗肿瘤作用,并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此外, PEG-PLGA 纳米微粒包埋可以增强 Rg3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作者:耿良;范敬;高启龙;俞静;花宝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锥形束 CT 融合三维面像评估正颌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并应用此方法初步测量各软硬组织标志点手术前后的位置变化。方法:选取1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3个月(T1)拍摄大视野 CBCT 和三维面像。利用 MIMICS 和 Geomagic Studio 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将 CBCT 进行阈值分割并与三维面像融合,生成新的三维立体模型,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使用3D 色谱分析(3D color map)和测量平均距离对 CBCT 与三维面像配准过程的误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 CBCT 骨组织配准,将新生成的手术前后三维模型置于同一空间坐标系,测量各标志点[鼻尖点(prona-sale,Prn )、鼻下点(subnasale,Sn)、上唇突点(labrale superior,Ls)、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ANS)、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 edge,UIE)]手术前后位置变化。结果:CBCT 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可行性,配准误差在0.3 mm 以内,通过3D 色谱分析直观看到,面部区域配准良好。正颌术后唇部各标志点(Ls、ANS、A、UIE)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鼻部标志点(Prn、Sn)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结论:CBCT 融合三维面像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正颌术后唇部软硬组织标志点位置明显变化,而鼻部标志点位置受正颌手术影响较小。

    作者:王哲;朱榴宁;周琳;伊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代谢紊乱的关联

    目的:在45~59岁中国女性人群中,探索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代谢紊乱的关联关系。方法: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年第1次随访调查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调查样本中4702名45~59岁围绝经期女性选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未绝经女性1769人,已绝经女性2933人。主要研究变量来自于健康状况和功能问卷以及体格测量结果,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计算并比较未绝经和已绝经两组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经过年龄等因素调整后的均值;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调整年龄等混杂因素,计算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 OR 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调整年龄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发现绝经与心血管疾病有正向关联(OR =1.34,95%CI:1.04~1.74);绝经与高血压(OR =1.42,95%CI:1.10~1.84)、绝经与同时具有2种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OR =1.31,95%CI:1.02~1.68)的关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已绝经女性人群的腰围平均水平(87.11 cm,95%CI:86.81~87.42 cm)高于未绝经人群(86.41 cm,95%CI:85.99~86.84 cm);研究未发现绝经与糖尿病及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肥胖的统计学关联。结论:中国女性绝经后更可能具备一种或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具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绝经可能在老龄化的影响之外进一步加剧中老年女性人群的心血管相关疾病负担。

    作者:何柳;唐迅;胡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单独或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入院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既往对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效果是否优于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利用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资料,在大样本人群数据的基础上比较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入院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设计方法,从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中提取主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患者的首条入院记录作为本研究的基线,根据患者的基线用药情况分为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随访患者用药后是否因为主要结局事件再次入院,主要结局事件包括:(1)缺血性脑卒中复发;(2)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3)心肌梗死;(4)消化道出血。采用Kaplan-Meier 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存情况,并用 Log-Rank 检验生存曲线的差异。为控制混杂因素对基线的影响,对患者的基线数据采用倾向评分进行1∶1配对,并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结果:从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纳入研究的患者共计27695人,其中联合用药组4047人,单独用药组23648人。由于患者的基线特征不均衡可比,所以用倾向评分进行1∶1配比,配比后两组各有4046人。调整了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及伴随疾病情况和合并用药情况后,两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6),组间的主要结局事件的 HR 值为0.91(0.82~1.01,P =0.0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协变量中性别 HR =1.36(1.20~1.55,P <0.05),伴随糖尿病 HR =1.36(1.20~1.54,P <0.05)、血脂异常 HR =1.13(1.00~1.27,P =0.05)、心脏病 HR =1.39(1.22~1.58,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HR =1.05(0.95~1.17,P >0.05)不增加再入院风险。结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患者再次入院的效果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合并症的患者首次发病后在防治复发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合并症。

    作者:杨成;张钰琪;唐迅;高培;魏晨璐;胡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