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瀚;苏晓鸿;郑卫;葛鹏;何群;沈棋;杨新宇;张争;李学松;林健;周利群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的诊疗资料,探究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并进行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女性患者,排除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共计纳入196例进行研究。分析这196例女性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其对完整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影响,确定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得出的临床诊断中,有11.73%的诊断结果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不相符。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0例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法,避免了不适当的手术方式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终采取保守治疗;6例膀胱出口梗阻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2例采取膀胱颈切开术,1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另外1例尿动力检查结果提示膀胱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后证实为间质性膀胱炎,行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结论: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与尿动力学检查相结合,才能对压力性尿失禁做出正确的诊断。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具有重要诊疗意义。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可以对临床诊断进行修正,并有助于制定出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维宇;胡浩;王起;陈京文;许克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的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1432例,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239例(中位年龄78岁),其中74例患者(31.0%)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患者可分为回肠膀胱组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回肠膀胱组包括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包括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比较不同术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P =0.01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P =0.001)、淋巴结分期(P =0.043)和手术方式。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中位住院时间34 d vs.21 d,P =0.002)。不同手术方式中,回肠膀胱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 =0.013),但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6);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85岁(OR =4.856,95% CI:1.465~16.103,P =0.010)、ASA 评分(P =0.008)和不同手术方式(P =0.016)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高龄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 ASA 评分和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经腹膜外开放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案。
作者:孟一森;王宇;范宇;苏杨;刘振华;虞巍;谌诚;周利群;张骞;何志嵩;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借助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 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为显著。结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为明显。
作者:温馥嘉;陈贵;刘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引起的肾癌细胞出现细胞自噬的机制。方法:以肾癌细胞系 ACHN 细胞为细胞模型,利用3-(4,5-二甲基)-5-(3-羧甲基苯环)-2-(4-硫基苯)-2H-四唑盐复合物[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innersalt,MTS]检测法观察舒尼替尼对 ACHN 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 RNA 干扰技术敲降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融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fusion protein,LC3)检测自噬与舒尼替尼引起的细胞凋亡。使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舒尼替尼作用下自噬体的形成;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舒尼替尼对 LC3-Ⅱ的积累,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切割的变化和过量表达,以及敲降 Akt 检测诱导自噬的变化。结果:舒尼替尼能显著抑制 ACHN 的细胞活性,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敲降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和 LC3减少自噬可改变舒尼替尼引起 PARP 的切割;透射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舒尼替尼引起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加;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增加自噬同时减少了 Akt/mTOR 的磷酸化。过量表达持续活化的 Akt 抑制了该化合物引起的自噬,而敲降 Akt 可促进自噬发生。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能上调舒尼替尼引起的自噬并促进细胞活性的丢失。结论:舒尼替尼通过抑制 Akt/mTOR 信号通路促进肾癌细胞 ACHN 的自噬,其诱导的自噬与凋亡有关。
作者:曹珮;姜学军;席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探讨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2(chemokine like factor-like myelin and lymphocyte and related proteins for vesicle trafficking and membrane link transmembran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 CMTM2)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SD 大鼠40只(体重220~330 g,6~7周龄),将大鼠随机分为精索静脉曲张持续4、12周后处死取样组,和相应的接受假手术处理的对照组,每组均为10只大鼠。通过手术进行左肾静脉缩窄建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大鼠模型。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于4周或12周后处死,取出左侧睾丸,游离附睾中精子,观察并计算精子密度与活力,测量生精小管外径、内径及上皮直径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判断 CMTM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索静脉曲张4周组中大鼠的精子密度[(63.9±7.1)×106/mL vs.(74.3±5.0)×106/mL]和活力[(58.7%±7.9%)vs.(66.1%±4.3%)]轻度下降(t =1.432,1.563;P =0.076,0.059),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中大鼠的精子密度[(40.5±7.2)×106/mL vs.(71.1±4.5)×106/mL]和活力[(35.2%±8.5%)vs.(63.4%±4.1%)]显著下降(t =3.754,3.933;P =0.004,0.002)。此外,CMTM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精索静脉曲张组也出现明显下降,对照组 CMTM2水平为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的(2.3±0.4)倍(t =1.978;P =0.039)。4周时,精索静脉曲张组生精小管外径出现轻度降低[(271.1±8.4)μm vs.(280.0±8.1)μm,t =1.361,P =0.132],而12周组则出现明显降低[(198.2±10.2)μm vs.(255.8±12.7)μm,t =2.125,P =0.003],此外,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的生精小管上皮直径出现明显下降[(54.1±1.5)μm vs.(75.5±4.1)μm,t =2.246,P =0.021]。结论: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中,精索静脉曲张与CMTM2蛋白水平降低相关,同时可导致睾丸生精小管直径变小及精子密度与质量受损。
作者:张晓威;顿耀军;唐旭;殷华奇;胡志平;赵永平;徐涛;李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超声骨刀(piezosurgery)在上颌死髓劈裂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选取需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死髓、劈裂的上颌磨牙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使用超声骨刀拔牙工作尖切削去骨、扩大牙周间隙后拔除,对照组采用常规峨眉凿去骨、增隙后拔除。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颊侧牙槽嵴顶高度及牙槽窝宽度的改变量、患者术中感觉评价、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629.5±171.0)s,对照组(456.0±337.2)s;试验组颊侧牙槽骨降低(1.07±0.64)mm,对照组降低(1.49±0.61)mm,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牙槽窝宽度的改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中畏惧率、术中手术不适感 VAS 评分、术后24 h 的 VAS 评分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颌死髓、劈裂牙拔除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去骨、扩隙与应用凿去骨增隙相比在原理上类似,但可更好地保存牙槽骨骨量,降低骨创伤,同时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体现出微创拔牙的特点,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丹;郭传;刘宇;王恩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格犬动物试验,观察铒钇铝石榴石(erbium:yttrium aluminium garnet,Er:YAG)激光去除比格犬冠髓后剩余牙髓的变化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探索 Er:YAG 激光照射与牙髓反应及牙本桥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只12月龄雄性比格犬前磨牙为试验牙,共24颗,分别应用200 mJ/20 Hz Er:YAG 激光、100 mJ/20 Hz Er:YAG 激光及传统机械方法去除冠髓,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盖髓后充填。通过临床检查试验牙的动度和牙龈情况评价临床效果,拍摄试验牙平行投照 X 线根尖片评价影像学效果。试验术后1 d、2周、4周、8周拔牙,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下观察根髓情况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结果:牙髓切断术后1 d、2周、4周、8周后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无松动,牙龈无红肿瘘管等异常;X 线片发现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未见牙周膜增宽、根尖周低密度影、牙根内外吸收等影像学异常表现;HE 染色组织学切片检查发现术后1 d、2周、4周、8周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根髓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2周时可见激光去髓组牙本质桥完全覆盖牙髓断面,而机械切髓组未见完整牙本质桥。结论:100 mJ/20 Hz 和200 mJ/20 Hz Er:YAG 激光去髓对剩余根髓未见影响。
作者:郭怡丹;张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腕舟骨骨折是手部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其中75%为舟骨腰部骨折[1]。新鲜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经皮螺钉加压固定,但是患者术后常因制动时间长,缺乏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而出现腕关节僵硬、手指屈伸受限、废用性骨质疏松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且术后康复训练目前多为经验性治疗,缺乏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实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舟骨腰部骨折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模拟腕中立握拳及腕背伸桡偏两种常见体位,施加较小的载荷,观察舟骨骨折的稳定性,以期科学指导术后的康复治疗。
作者:孙丽颖;郭阳;荣起国;田光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MEK/ERK 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并探索这种差异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 VEGFR-2、MEK、ERK 蛋白在原发灶与转移灶表达的差异,VEGFR-2、MEK、ERK 的Ⅰ抗工作浓度(体积比)分别为1∶200、1∶25、1∶250,应用 PCR 技术检测 PDGFRA 基因20号外显子,K-ras基因2号外显子,Braf基因15号外显子和 MEK1基因2号外显子的相关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细胞阳性率≤5%为1分,6%~50%为2分,51%~100%为3分;染色强度:不着色为1分,淡黄色细颗粒状为2分,黄色颗粒状为3分,棕黄色粗颗粒状为4分,将两个得分数相乘得到其表达强度。本组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VEGFR-2在原发灶(2.86±2.27)和骨转移灶(2.67±1.8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01),而 MEK(1.33±0.51 vs.6.10±4.10,P =0.015)和 ERK(4.43±2.84 vs.9.10±2.24,P =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中并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MEK/ERK 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其转移过程有关,也可能是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
作者:秦彩朋;刘春雷;赵燕辉;殷华奇;杜依青;胡风战;盛正祚;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 RAS 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 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 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 UTUC 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 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UTUC 组织中 RASSF1A 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 >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 =0.044)、患侧肾积水(P <0.001)、肿瘤位置(P <0.001)、肿瘤形态(P =0.013)、肿瘤分期(P =0.001)、肿瘤分级(P =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 =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 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 <0.001,HR =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 =0.030,HR =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 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 UTUC 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 =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HR =1.725)分别是 UTUC 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 UTUC 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作者:刘瑾;熊耕砚;唐琦;方冬;李学松;周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慢病毒载体 shRNA 对 PC3细胞中的人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3(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taining 3,CMTM3)进行敲减,以探究 CMTM3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其中 shN 为未敲减 CMTM3的 PC3细胞系对照组,sh393为敲减 CMTM3的 PC3细胞系实验组。运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C3细胞系慢病毒 shRNA 敲减 CMTM3后的表达,Transwell 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敲减CMTM3对 PC3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Matrigel 实验检测敲减 CMTM3对 PC3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前列腺癌细胞系 PC3经慢病毒敲减 CMTM3后,sh393组 CMTM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shN 组(0.0040±0.0004 vs.0.4900±0.0557,P <0.001),且 sh393组侵袭(248.6±4.5 vs.113.0±3.3)、迁移(203.6±1.9 vs.103.0±1.2)及迁移愈合能力(95.0±2.9 vs.33.0±1.5)均明显强于 shN 组(P <0.001)。结论:敲减 CMTM3可以影响 PC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CMTM3下调与 PC3细胞系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可能具有负相关性。
作者:胡风战;原婉琼;王晓林;秦彩朋;盛正祚;杜依青;殷华奇;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轮值夜班的护士与非轮值夜班的护士排尿日记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6月期间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房工作的女性护士共58名,入选的护士年龄为20~43岁,其中28名护士在这半年内轮值夜班,作为夜班组,平均年龄为(26.75±4.11)岁,另外30名护士在这半年内无需轮值夜班,作为白班组,平均年龄为(27.80±5.60)岁。在这半年的后1周记录其排尿日记,并要求在记录期间保证每日摄水量控制在1500~2000 mL。比较两组护士正常睡眠时的夜尿情况,并比较相应的8 h 时间段内排尿情况的差异。结果:值夜班的护士与值白班的护士相比,正常睡眠时夜间排尿量[125 mL (0~660 mL)vs.0 mL (0~340 mL)]及夜间排尿次数[0.5次(0~2.4次)vs.0次(0~2次)]明显增加(P <0.05),而且在连续1周的记录中,夜班护士在值完夜班后的2天内夜间排尿量比值夜班前明显增加(P <0.01)。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在下午的8 h 时间段(2 pm—10 pm)内,排尿量[(542.35±204.66)mL vs.(675.62±256.09)mL]和排尿次数[(2.24±0.69)次 vs.(2.91±0.73)次]明显减少(P <0.05)。在夜间的8 h 时间段(10 pm—6 am)内,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排尿量[(309.74±162.74)mL vs.(199.38±153.98)mL,P =0.01]和排尿次数[(1.31±0.52)次 vs.(0.82±0.55)次, P <0.01)]均明显增加。结论:轮值夜班明显影响护士的排尿,增加夜尿量及夜尿次数。
作者:王起;胡浩;梁晨;王佳;许克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9(C-C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 RA 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 CCL19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 B 细胞及记忆 B 细胞亚群的比例。对比不同临床特征的 RA 患者血清 CCL19表达差异,分析血清 CCL19水平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B 细胞及记忆 B 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 t 检验、Pearson 和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RA 患者血清中高表达 CCL19(P <0.001),治疗后的 RA 患者 CCL19表达显著降低(P <0.001)。CCL19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无相关性(P >0.05),但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显著相关(r =0.42,P =0.002;r =0.33,P =0.013);CCL19水平在抗 CCP 抗体阳性组显著高于抗 CCP 抗体阴性组,RF 阳性组显著高于 RF 阴性组,高、低疾病活动组间以及早期和非早期 RA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CL19与外周血 CD19+、CD27+、D27-、CD27+IgD +、CD27+IgD -、CD27-IgD +、CD27-IgD - B 细胞的比例均未见显著相关性(P >0.05)。相较于健康对照,RA 患者外周血 CD27+IgD +、CD27+IgD -、CD27+ B 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结论:血清 CCL19水平可以反映 RA 患者的免疫活动状态,可预判 RA 患者 B 细胞抗体分泌的功能状态,从而可能指导 RA 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作者:石连杰;李建红;胡凡磊;李敏;张杰;李江涛;栗占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手术以肾部分切除为主,大体上肿瘤均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3例突入肾窦,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小腺泡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可见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D57表达阳性率94%,WT1表达阳性率63%,广谱 CK(AE /AE3)表达阳性率75%,CK7、AMACR 表达率分别为19%、13%,CD10、NSE、CD56均阴性。16例患者随访1~12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良性肿瘤特征不显著,诊断需依据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D57阳性是后肾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以肾部分切除为主的外科治疗可达到治愈,临床预后好。
作者:席晨光;范宇;杨新宇;刘漓波;王静华;胡帅;李妍妍;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基于组织异体移植技术,研究将正常 SD(Sprague-Dawley)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 SD 大鼠阴茎组织和盆神经节,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上述组织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分别于移植后1周和4周检测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移植物内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移植1周后,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阴茎海绵体组织与正常阴茎海绵体组织形态一致,在阴茎海绵体窦内充满血液;移植4周后,靠近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接近正常组织形态,而远离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表现为纤维化,仍可在阴茎海绵体窦观察到血液。盆神经节移植后1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盆神经节相近,可见多个“细胞团”样结构存在,在靠近肾的部位有新生血管样结构形成;移植后4周,在远离肾的盆神经节组织内观察到血管存在,“细胞团”样结构仍较明显。此外,移植后4周,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中可见 ki67阳性的细胞存在,提示移植物内部分细胞仍存在增殖活性。结论:将正常 SD 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裸鼠肾被膜下后,至少可以存活4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 SD 大鼠阴茎海绵体和盆神经节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可能与肾被膜下提供了移植物所需的局部微环境及移植物内部逐渐形成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许永德;关瑞礼;吴元翼;雷洪恩;杨璧铖;李辉喜;王林;郭应禄;辛钟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Y 染色体无精子症因素(azoospermia factor,AZF)c 区缺失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既往183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 Y 染色体 AZFc 区缺失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诊疗过程及结局,找出 AZFc 区缺失患者精液情况的特点。结果:183例 AZFc 区缺失的患者中105例(57.4%,105/183)能够自行射出精子,其中103例(98.1%,103/105)为重度或者严重少精子症,98例通过规律的药物治疗后有6例(6.1%,6/98)自然受孕,其余99例行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患者中有68例(68.7%,68/99)成功受孕。183例 AZFc 区缺失患者中78例临床表现为无精子症,其中49例(62.8%,49/78)先行睾丸穿刺取精术(testicular sperm aspiration,TESA),21例(26.9%,21/78)直接行显微取精术(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行 TESA 的患者中,17例(34.7%,17/49)找到精子,32例(65.3%,32/49)未找到精子,包括12例(37.5%,12/32)放弃治疗及20例(62.5%,20/32)选择行 micro-TESE 患者。截至后随访,41位选择micro-TESE 的患者中已有19例(46.3%,19/41)完成手术,其中11例(57.9%,11/19)成功找到精子,包括 TESA 失败后行 micro-TESE 的患者(6例)中的4例(66.6%,4/6)。无精子症 AZFc 区缺失患者中已经有7例行 ICSI,4例(57.1%,4/7)成功受孕。结论:AZFc 区缺失的患者中有精子者大部分为重度或严重少精子症,长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行 ICSI 治疗;无精子的患者通过 TESA 取到精子的概率稍低,TESA 失败后行 micro-TESE 取精仍有一定的成功率,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直接选择 micro-TESE 可以减少患者的多次受创。
作者:赵连明;姜辉;洪锴;林浩成;唐文豪;刘德风;毛加明;廉颖;马潞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在经皮肾镜取石(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尿路结石行 PCNL 术且术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 SIRS 之间的相关性。符合条件的患者共461例,其中男性281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57岁,术后137例(29.7%)患者出现 SIRS。根据术后是否发生 SIRS,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未发生 SIRS 的患者组相比,发生 SIRS 的患者组术前白细胞计数(×109/L)更高[7.76(4.00~17.96)vs.6.31(2.00~17.40),P <0.001];术前血糖(mmol/L)更高[7.30(3.08~19.90)vs.6.40(3.42~16.78),P <0.001];手术时间(min)更长[75(20~270)vs.60(20~200),P <0.001];相应的住院时间(d)也更长[12(2~46)vs.11(3~29),P =0.019]。术前血糖偏高的患者术后 SIRS 的发生率高于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5.1%(100/285)vs.21.0%(37/176),P =0.001];鹿角形结石的患者术后 SIRS 的发生率高于非鹿角形结石的患者[38.8%(33/85)vs.27.7%(104/376),P =0.042];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术后SIRS 的发生率高于无感染患者[36.8%(50/136)vs.26.6%(81/304),P =0.032];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否输血、手术时间与术后 SIRS 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 SIRS 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及是否为鹿角形结石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术前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OR =3.194,95% CI:1.531~6.666,P =0.002)、手术时间大于60 min(OR =1.635,95% CI:1.088~2.456,P =0.018)以及术前血糖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3.3~6.1 mmol/L)的患者与术前血糖>7.1 mmol/L 的患者相比,PCNL 术后 SIRS 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PCNL 术后 SIRS 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白细胞水平、手术时间、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前白细胞计数升高、手术时间大于60 min、术前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 PCNL 术后发生SIRS 的风险增加。
作者:朱振杰;许清泉;黄晓波;洪扬;杨庆亚;王澍;安立哲;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睡眠及心理问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中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是否可能与 TMD 发病有关。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scales-21, DASS-21)评估患者抑郁、焦虑、压力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纳入连续就诊的755名 TMD 初诊患者(男性:172名,女性:583名),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29.99±13.60)岁。收集患者 TMD 临床检查各项数据及临床统计信息,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RDC /TMD),755名 TMD 患者共分为7组,包括肌筋膜疼组、关节盘移位组、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以及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将 TMD 患者又分为伴有(n =181)和不伴有肌筋膜疼痛(n =574)两组,采用 SPSS 2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有肌筋膜疼痛患者,其中度以上睡眠问题、抑郁、焦虑以及压力的患病率(27.1%、28.7%、60.8%及32.0%)显著高于不伴有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的患者(11.1%、10.1%、27.4%及11.0%),P <0.05。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睡眠问题[(OR =1.74),具体包括主观睡眠质量(OR =1.69)和睡眠障碍(OR =1.63)两项睡眠因子]、焦虑(OR =3.14)及压力(OR =2.15)与 TMD 肌筋膜疼痛的发病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MD 患者常常主诉有睡眠及心理问题,与关节盘移位或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相比,肌筋膜疼痛患者更为严重;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焦虑及压力与 TMD 肌筋膜疼痛的发生有关。
作者:雷杰;刘木清;傅开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 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 =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 =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 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0,OR =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 =0.008,OR =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 =0.011,OR =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作者:郝瀚;苏晓鸿;郑卫;葛鹏;何群;沈棋;杨新宇;张争;李学松;林健;周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代谢相关因素与分级、分期等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382例肾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 t 检验、秩和检验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常用代谢相关指标(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肾癌分级、分期及肿瘤直径的相关性。结果:382例患者中80例(20.94%)为高级别肿瘤,63例(16.49%)为进展性肿瘤,153例(40.05%)肿瘤直径>4 cm。与低级别肿瘤组相比,高级别肿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 =0.015);进展性肿瘤患者与局限性患者相比具有较低的体质指数(P =0.022)、血清胆固醇(P =0.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 =0.006);肿瘤直径>4 cm 组的患者则具有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 =0.030)。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OR =0.906,95%CI:0.852~0.986,P =0.023)、血清胆固醇(OR =0.660,95%CI:0.492~0.884,P =0.005)与肿瘤分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分级(OR =0.293,95%CI:0.108~0.797,P =0.016)和分期(OR =0.204,95%CI:0.065~0.635,P =0.006)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直径相关(OR =0.756,95%CI:0.586~0.975,P =0.031)。结论:代谢相关因素尤其是肥胖和血脂水平与肾癌分级、分期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关系密切。
作者:杜依青;刘慧鑫;刘春雷;顿耀军;李清;于路平;刘士军;陈黎黎;王晓峰;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