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睡眠问题、焦虑及压力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筋膜疼痛发病的风险指标

雷杰;刘木清;傅开元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障碍, 睡眠, 焦虑, 抑郁
摘要:目的:调查睡眠及心理问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中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是否可能与 TMD 发病有关。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scales-21, DASS-21)评估患者抑郁、焦虑、压力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纳入连续就诊的755名 TMD 初诊患者(男性:172名,女性:583名),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29.99±13.60)岁。收集患者 TMD 临床检查各项数据及临床统计信息,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RDC /TMD),755名 TMD 患者共分为7组,包括肌筋膜疼组、关节盘移位组、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以及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将 TMD 患者又分为伴有(n =181)和不伴有肌筋膜疼痛(n =574)两组,采用 SPSS 2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有肌筋膜疼痛患者,其中度以上睡眠问题、抑郁、焦虑以及压力的患病率(27.1%、28.7%、60.8%及32.0%)显著高于不伴有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的患者(11.1%、10.1%、27.4%及11.0%),P <0.05。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睡眠问题[(OR =1.74),具体包括主观睡眠质量(OR =1.69)和睡眠障碍(OR =1.63)两项睡眠因子]、焦虑(OR =3.14)及压力(OR =2.15)与 TMD 肌筋膜疼痛的发病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MD 患者常常主诉有睡眠及心理问题,与关节盘移位或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相比,肌筋膜疼痛患者更为严重;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焦虑及压力与 TMD 肌筋膜疼痛的发生有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双膦酸盐用药史对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发热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 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 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 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 A 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 B 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1%。结论:既往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者,在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 治疗时,可显著减少急性炎性的发热反应发生率,即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是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热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王鄖;胡肇衡;陈玲;潘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EK/ERK 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的表达

    目的:探讨 MEK/ERK 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并探索这种差异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 VEGFR-2、MEK、ERK 蛋白在原发灶与转移灶表达的差异,VEGFR-2、MEK、ERK 的Ⅰ抗工作浓度(体积比)分别为1∶200、1∶25、1∶250,应用 PCR 技术检测 PDGFRA 基因20号外显子,K-ras基因2号外显子,Braf基因15号外显子和 MEK1基因2号外显子的相关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细胞阳性率≤5%为1分,6%~50%为2分,51%~100%为3分;染色强度:不着色为1分,淡黄色细颗粒状为2分,黄色颗粒状为3分,棕黄色粗颗粒状为4分,将两个得分数相乘得到其表达强度。本组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VEGFR-2在原发灶(2.86±2.27)和骨转移灶(2.67±1.8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01),而 MEK(1.33±0.51 vs.6.10±4.10,P =0.015)和 ERK(4.43±2.84 vs.9.10±2.24,P =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中并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MEK/ERK 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其转移过程有关,也可能是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

    作者:秦彩朋;刘春雷;赵燕辉;殷华奇;杜依青;胡风战;盛正祚;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的诊疗资料,探究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并进行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女性患者,排除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共计纳入196例进行研究。分析这196例女性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其对完整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影响,确定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得出的临床诊断中,有11.73%的诊断结果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不相符。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0例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法,避免了不适当的手术方式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终采取保守治疗;6例膀胱出口梗阻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2例采取膀胱颈切开术,1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另外1例尿动力检查结果提示膀胱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后证实为间质性膀胱炎,行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结论: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与尿动力学检查相结合,才能对压力性尿失禁做出正确的诊断。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具有重要诊疗意义。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可以对临床诊断进行修正,并有助于制定出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维宇;胡浩;王起;陈京文;许克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口腔黏膜血流

    目的:测量中国汉族人与高加索人的健康成年人口腔黏膜血流参数,比较口腔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在不同人种间的异同,比较口腔黏膜在上颌与下颌、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性,为口腔种植临床中软组织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德国波恩大学在读学生中招募20名高加索人种学生(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5.3岁)和20名中国汉族留学生(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8岁),口腔内设计8个测量点 M1~M8,其中于上颌中切牙唇侧黏膜、下颌中切牙唇侧黏膜、上颌腭侧黏膜和颊黏膜各2个点。使用 O2C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进行血流参数测量,包括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xygen,SpO2)、平均血红蛋白量(relative amount of hemoglobin,rHB)、单位时间内血流量(flow)、血流速度(velocity)。结果:高加索人种和中国汉族两组之间比较,上颌中切牙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75.6%±8.2%和70.4%±7.6%;颊黏膜血红蛋白量平均值分别为79.9±5.8和83.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位点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测量位点各组之间进行比较:上腭黏膜的血氧饱和度为77.1%±10.9%,平均血红蛋白量为67.8±11.1,单位时间血流量194.1±63.7,相比较其他测量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多个测量位点血氧饱和度普遍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中不同解剖部位的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存在差别,性别之间血红蛋白氧结合能力可能存在差别,并且可能对于软组织愈合能力有一定影响;口腔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在小样本青年人群中的高加索人种与中国汉族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莺;Obada Barry;Gerhard Wahl;陈波;林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舟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腕舟骨骨折是手部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其中75%为舟骨腰部骨折[1]。新鲜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经皮螺钉加压固定,但是患者术后常因制动时间长,缺乏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而出现腕关节僵硬、手指屈伸受限、废用性骨质疏松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且术后康复训练目前多为经验性治疗,缺乏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实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舟骨腰部骨折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模拟腕中立握拳及腕背伸桡偏两种常见体位,施加较小的载荷,观察舟骨骨折的稳定性,以期科学指导术后的康复治疗。

    作者:孙丽颖;郭阳;荣起国;田光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人牙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牙周组织的细胞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对原有的原代培养方法进行了改良,期望达到培养成功率高、原代培养时间短且操作简便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冠延长术”的牙周相对健康者9人,取冠延长术切除的领圈牙龈组织进行牙龈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培养方法包括改良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改良酶消化法使用2.5 g/L DispaseⅡ酶(Ⅱ型分离酶)浸泡组织块过夜,将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离,再用0.025%(质量分数)不含 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胰蛋白酶静置消化上皮碎片10 min,不弃去上皮碎片直接离心并重悬细胞,不仅降低了酶的消化浓度,减少了消化时间,还简化了重悬细胞的过程;组织块法相对以往方法并无改良。观察两种方法所培养原代细胞的生长过程,在培养成功后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培养时间。结果:改良后的酶消化法能够比较快地培养出细胞特征明确的人牙龈上皮细胞,成功率达88.9%,且细胞成片状生长,10~14 d 后可传代,传至3代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直至凋亡,而组织块法原代培养成功率虽然相同,但时间更长,17~22 d 后才可传代。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角蛋白染色阳性。结论:改良酶消化法能够快速培养出原代人牙龈上皮细胞并传代,可作为细胞学研究的稳定细胞来源。

    作者:余婧婷;孟焕新;刘凯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开胸处理肾癌并膈上瘤栓

    目的:探讨不开胸处理肾癌伴膈上下腔静脉瘤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和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例右肾癌伴膈上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3岁和67岁,右肾肿瘤大小分别为7.0 cm ×6.3 cm ×5.7 cm 和8.7 cm ×7.0 cm ×5.2 cm,瘤栓分别达膈上1.3 cm和1.8 cm,病例2伴同侧肾上腺转移,瘤栓起源于右肾上腺静脉而非肾静脉。手术全程在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监测下进行,取改良 Chevron 切口,游离右肾外侧及背侧,游离并断扎肾动脉,将肝自膈肌向下游离(病例1),或向左侧行背驮式游离(病例2),显露并游离出膈下的下腔静脉,分离或沿中线切开膈肌中心腱,显露膈上心包段下腔静脉,并将其轻柔下拉至膈下。手术在 TEE 监测下将瘤栓轻柔推至膈下。阻断瘤栓下方和上方下腔静脉、第一肝门和左肾静脉,切开静脉壁,完整取出瘤栓,缝合关闭腔静脉切口,将瘤栓上方腔静脉阻断钳移至肝静脉开口以下,开放第一肝门以缩短肝血供阻断时间,继续缝合至完全关闭腔静脉切口。结果:两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和2000 mL,分别输悬浮红细胞1200和800 mL,术后均恢复顺利,且均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分别随访9个月和6个月,患者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和新发转移。结论:部分肾癌伴膈上瘤栓病例可不开胸取膈上瘤栓,无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深低温心脏停跳(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

    作者:王国良;毕海;叶剑飞;张洪宪;马潞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在经皮肾镜取石(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尿路结石行 PCNL 术且术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 SIRS 之间的相关性。符合条件的患者共461例,其中男性281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57岁,术后137例(29.7%)患者出现 SIRS。根据术后是否发生 SIRS,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未发生 SIRS 的患者组相比,发生 SIRS 的患者组术前白细胞计数(×109/L)更高[7.76(4.00~17.96)vs.6.31(2.00~17.40),P <0.001];术前血糖(mmol/L)更高[7.30(3.08~19.90)vs.6.40(3.42~16.78),P <0.001];手术时间(min)更长[75(20~270)vs.60(20~200),P <0.001];相应的住院时间(d)也更长[12(2~46)vs.11(3~29),P =0.019]。术前血糖偏高的患者术后 SIRS 的发生率高于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5.1%(100/285)vs.21.0%(37/176),P =0.001];鹿角形结石的患者术后 SIRS 的发生率高于非鹿角形结石的患者[38.8%(33/85)vs.27.7%(104/376),P =0.042];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术后SIRS 的发生率高于无感染患者[36.8%(50/136)vs.26.6%(81/304),P =0.032];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否输血、手术时间与术后 SIRS 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 SIRS 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及是否为鹿角形结石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术前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OR =3.194,95% CI:1.531~6.666,P =0.002)、手术时间大于60 min(OR =1.635,95% CI:1.088~2.456,P =0.018)以及术前血糖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3.3~6.1 mmol/L)的患者与术前血糖>7.1 mmol/L 的患者相比,PCNL 术后 SIRS 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PCNL 术后 SIRS 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白细胞水平、手术时间、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前白细胞计数升高、手术时间大于60 min、术前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 PCNL 术后发生SIRS 的风险增加。

    作者:朱振杰;许清泉;黄晓波;洪扬;杨庆亚;王澍;安立哲;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 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 RAS 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 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 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 UTUC 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 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UTUC 组织中 RASSF1A 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 >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 =0.044)、患侧肾积水(P <0.001)、肿瘤位置(P <0.001)、肿瘤形态(P =0.013)、肿瘤分期(P =0.001)、肿瘤分级(P =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 =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 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 <0.001,HR =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 =0.030,HR =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 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 UTUC 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 =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HR =1.725)分别是 UTUC 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 UTUC 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作者:刘瑾;熊耕砚;唐琦;方冬;李学松;周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Er:YAG 激光用于比格犬牙髓切断术

    目的:通过比格犬动物试验,观察铒钇铝石榴石(erbium:yttrium aluminium garnet,Er:YAG)激光去除比格犬冠髓后剩余牙髓的变化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探索 Er:YAG 激光照射与牙髓反应及牙本桥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只12月龄雄性比格犬前磨牙为试验牙,共24颗,分别应用200 mJ/20 Hz Er:YAG 激光、100 mJ/20 Hz Er:YAG 激光及传统机械方法去除冠髓,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盖髓后充填。通过临床检查试验牙的动度和牙龈情况评价临床效果,拍摄试验牙平行投照 X 线根尖片评价影像学效果。试验术后1 d、2周、4周、8周拔牙,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下观察根髓情况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结果:牙髓切断术后1 d、2周、4周、8周后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无松动,牙龈无红肿瘘管等异常;X 线片发现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未见牙周膜增宽、根尖周低密度影、牙根内外吸收等影像学异常表现;HE 染色组织学切片检查发现术后1 d、2周、4周、8周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根髓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2周时可见激光去髓组牙本质桥完全覆盖牙髓断面,而机械切髓组未见完整牙本质桥。结论:100 mJ/20 Hz 和200 mJ/20 Hz Er:YAG 激光去髓对剩余根髓未见影响。

    作者:郭怡丹;张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椎管内麻醉用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1例报道

    在麻醉领域,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1]和血管穿刺[2]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超声引导椎管内麻醉的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在行腰椎管的超声扫查时,目标组织的位置相对比较深,骨性组织阻碍了超声束进入椎管,导致获得的声窗较窄[3]。尽管存在技术上的困难,随着超声设备和成像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应用超声技术辅助确定椎间隙水平、预测穿刺针进针深度和穿刺的困难程度[4-7],这些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孕产妇和肥胖患者[8-10],也有用于脊柱畸形[11]和脊柱手术史患者[12-13]的个案报道。本文报道1例既往行 L3、L4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病例。

    作者:耿姣;李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讨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5年病理证实的25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在术前均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行 CT 检查21例(84%),行 MRI 检查5例(20%),3例(12%)行泌尿系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和经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检查,4例(16%)行逆行尿路造影检查,8例(32%)患者行膀胱镜检查,11例(44%)行肾动态显像检查。25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52%),左侧12例(48%),病变位于下段21例(84%),中段4例(16%)。11例(44%)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和输尿管断端吻合术,10例(40%)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12%)行腹膜后镜患侧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4%)行输尿管肿物电灼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 CA125(+)、ER(+)、PR(+)。4例(16%)在术后接受内分泌辅助治疗,术后随访成功的16例(64%)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截止到2015年12月随访时间3~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例(93.8%)患者术后复查时行泌尿系超声检查,5例(31.3%)行腹部 CT 检查,均提示肾积水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0例(62.5%)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放置 D-J 管的患者在3~6周内拔管。结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手术治疗为主,对轻度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的患者可行输尿管粘连松解术,对中重度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的患者建议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术,对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行患侧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作者:贾卓;张雷;李学松;周利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3/21),术后三维 CT 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 KPS 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 <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作者:陈立华;杨艺;魏群;李运军;李文德;高进宝;于斌;赵浩;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3例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临床病理特点并提高诊疗认识。通过报道3例 B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 BCC 诊疗特点的认识。3例 BCC 患者年龄为57~83岁,其中1例因血尿就诊,2例因排尿困难就诊。3例患者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中2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增高,1例 PSA 正常。病例1前列腺癌侵及膀胱、直肠前筋膜,伴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2014年11月2日行膀胱全切+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双侧闭孔及髂内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 BCC,2015年1月8日复查盆腔增强 MRI 提示盆腔内复发,2015年7月11日复查腹部增强 CT 提示肝多发转移,胰腺转移,2015年10月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2于2015年3月27日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 BCC,伴肺转移及骨转移,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行局部放射治疗,2016年1月11日复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示患者肺转移瘤及骨转移瘤直径较前增大,数量增多,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病例3外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后病理考虑 BCC 可能,行 PET-CT 提示残余前列腺恶性肿瘤,伴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2016年4月20日复查 PET-CT 提示盆腔可见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临床考虑肿瘤复发,遂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BCC 临床罕见,是一种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的肿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作者:刘茁;马潞林;张树栋;陆敏;田雨;何群;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手术以肾部分切除为主,大体上肿瘤均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3例突入肾窦,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小腺泡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可见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D57表达阳性率94%,WT1表达阳性率63%,广谱 CK(AE /AE3)表达阳性率75%,CK7、AMACR 表达率分别为19%、13%,CD10、NSE、CD56均阴性。16例患者随访1~12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良性肿瘤特征不显著,诊断需依据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D57阳性是后肾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以肾部分切除为主的外科治疗可达到治愈,临床预后好。

    作者:席晨光;范宇;杨新宇;刘漓波;王静华;胡帅;李妍妍;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锥形束 CT 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

    目的:借助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 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为显著。结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为明显。

    作者:温馥嘉;陈贵;刘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 =77)和对照组(n =10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乌司他丁60万单位,静脉输注,连用5 d;对照组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 d。于干预的第1、3、7天分别检测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peptidase inhibitor 3,PI3)的水平,计算 HNE /PI3比值,监测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Ⅱ,APACHE Ⅱ)、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PaO2/FiO2),并记录两组患者 ARDS 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 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 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吸烟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入院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3次 HNE 检测值比较(第1、3、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 PI3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 PI3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第1天 HNE /PI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 HNE /PI3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第1、3、7天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 ARDS 的发生率为15.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组进展为 ARDS 的患者中,均以脓毒症、腹部术后及胰腺炎患者为主。干预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28 d 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增加外源性HNE 拮抗剂乌司他丁,可以恢复 HNE 与其拮抗剂的平衡,对抗 HNE 对肺组织的破坏作用,降低 ARDS 的发病率。

    作者:贾丽静;易亮;杨志旭;王书鹏;李刚;朱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裸鼠肾被膜下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的可行性

    目的:基于组织异体移植技术,研究将正常 SD(Sprague-Dawley)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 SD 大鼠阴茎组织和盆神经节,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上述组织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分别于移植后1周和4周检测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移植物内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移植1周后,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阴茎海绵体组织与正常阴茎海绵体组织形态一致,在阴茎海绵体窦内充满血液;移植4周后,靠近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接近正常组织形态,而远离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表现为纤维化,仍可在阴茎海绵体窦观察到血液。盆神经节移植后1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盆神经节相近,可见多个“细胞团”样结构存在,在靠近肾的部位有新生血管样结构形成;移植后4周,在远离肾的盆神经节组织内观察到血管存在,“细胞团”样结构仍较明显。此外,移植后4周,移植到 Nu/Nu 裸鼠肾被膜下的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中可见 ki67阳性的细胞存在,提示移植物内部分细胞仍存在增殖活性。结论:将正常 SD 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裸鼠肾被膜下后,至少可以存活4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 SD 大鼠阴茎海绵体和盆神经节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可能与肾被膜下提供了移植物所需的局部微环境及移植物内部逐渐形成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许永德;关瑞礼;吴元翼;雷洪恩;杨璧铖;李辉喜;王林;郭应禄;辛钟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代谢相关因素与肾细胞癌分级、分期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代谢相关因素与分级、分期等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382例肾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 t 检验、秩和检验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常用代谢相关指标(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肾癌分级、分期及肿瘤直径的相关性。结果:382例患者中80例(20.94%)为高级别肿瘤,63例(16.49%)为进展性肿瘤,153例(40.05%)肿瘤直径>4 cm。与低级别肿瘤组相比,高级别肿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 =0.015);进展性肿瘤患者与局限性患者相比具有较低的体质指数(P =0.022)、血清胆固醇(P =0.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 =0.006);肿瘤直径>4 cm 组的患者则具有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 =0.030)。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OR =0.906,95%CI:0.852~0.986,P =0.023)、血清胆固醇(OR =0.660,95%CI:0.492~0.884,P =0.005)与肿瘤分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分级(OR =0.293,95%CI:0.108~0.797,P =0.016)和分期(OR =0.204,95%CI:0.065~0.635,P =0.006)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直径相关(OR =0.756,95%CI:0.586~0.975,P =0.031)。结论:代谢相关因素尤其是肥胖和血脂水平与肾癌分级、分期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关系密切。

    作者:杜依青;刘慧鑫;刘春雷;顿耀军;李清;于路平;刘士军;陈黎黎;王晓峰;徐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轮值夜班对女性护士排尿的影响

    目的:比较轮值夜班的护士与非轮值夜班的护士排尿日记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6月期间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房工作的女性护士共58名,入选的护士年龄为20~43岁,其中28名护士在这半年内轮值夜班,作为夜班组,平均年龄为(26.75±4.11)岁,另外30名护士在这半年内无需轮值夜班,作为白班组,平均年龄为(27.80±5.60)岁。在这半年的后1周记录其排尿日记,并要求在记录期间保证每日摄水量控制在1500~2000 mL。比较两组护士正常睡眠时的夜尿情况,并比较相应的8 h 时间段内排尿情况的差异。结果:值夜班的护士与值白班的护士相比,正常睡眠时夜间排尿量[125 mL (0~660 mL)vs.0 mL (0~340 mL)]及夜间排尿次数[0.5次(0~2.4次)vs.0次(0~2次)]明显增加(P <0.05),而且在连续1周的记录中,夜班护士在值完夜班后的2天内夜间排尿量比值夜班前明显增加(P <0.01)。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在下午的8 h 时间段(2 pm—10 pm)内,排尿量[(542.35±204.66)mL vs.(675.62±256.09)mL]和排尿次数[(2.24±0.69)次 vs.(2.91±0.73)次]明显减少(P <0.05)。在夜间的8 h 时间段(10 pm—6 am)内,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排尿量[(309.74±162.74)mL vs.(199.38±153.98)mL,P =0.01]和排尿次数[(1.31±0.52)次 vs.(0.82±0.55)次, P <0.01)]均明显增加。结论:轮值夜班明显影响护士的排尿,增加夜尿量及夜尿次数。

    作者:王起;胡浩;梁晨;王佳;许克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