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李志红;刘丹;何自静;范志毅

关键词:手术后恶心呕吐, 新辅助治疗, 地塞米松, 丙泊酚,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摘要: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 ~ 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vs.20.7%,P=0.034);术后0~2h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vs.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vs.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1,4-萘醌老化黑碳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活性氧和DNA链断裂的影响

    目的:研究1,4-萘醌老化黑碳(1,4-naphthoquinone aged black carbon,BC/1,4-NQ)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活性氧水平和DNA链断裂的影响.方法:分别用BC/1,4-NQ及相对应质量浓度的BC和1,4-NQ(BC/1,4-NQ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2、20.0/0.4、40.0/0.8、80.0/1.6、160.0/3.2 mg/L,B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40.0、80.0、160.0 mg/L,1,4-NQ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0.4、0.8、1.6、3.2 mg/L)染毒16HBE细胞24、48、72 h,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再以不同剂量的BC/1,4-NQ(20.0/0.4、40.0/0.8、80.0/1.6 mg/L)、BC(20.0、40.0、80.0 mg/L)、1,4-NQ(0.4、0.8、1.6 mg/L)染毒16HBE细胞24h,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以Olive尾距为指标,评价DNA链断裂遗传毒性.结果:除10.0/0.2 mg/L剂量染毒24 h后BC/1,4-NQ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在各染毒时间点、各剂量BC/1,4-NQ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当BC/1,4-NQ≥80.0/1.6 mg/L时,BC/1,4-NQ的细胞存活率要低于BC单独处理组、高于1,4-NQ处理组(P<0.05).此外,各剂量BC/1,4-NQ均可引起16HBE胞内ROS含量及Olive尾距增加,并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当BC/1,4-NQ为80.0/1.6 mg/L时,BC/1,4-NQ的胞内ROS含量和Olive尾距显著大于BC单独处理组、小于1,4-NQ处理组(P<0.05).结论:以BC/1,4-NQ处理16HBE细胞,可诱导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并产生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且在较高剂量下,BC/1,4-NQ的细胞毒性、胞内ROS水平和遗传毒性要高于BC单独处理组,低于1,4-NQ单独处理组.

    作者:张文晓;尚静;郜鑫;栾先国;李苹;王天晶;胡贵平;朱彤;贾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肾上腺转移癌的诊治进展

    作者:伍楚君;邱敏;马潞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目的:探讨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MP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AIHA的MPA患者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在63例MPA患者中,12.7%(8/63)合并AIHA.(2)合并AIHA的MPA患者与单纯MPA患者比较,发热、乏力、血尿、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87.5% vs.29.1%;100%vs.49.1%;100%vs.60%;75%vs.20%,P均<0.05);实验室指标中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指标明显减低[分别为(2.3 ±0.5)×1012/Lvs.(3.0 ±0.7)×1012/L;(66.2±13.1) g/Lvs.(90.0±20.3)g/L;(26.1±4.4) g/Lvs.(33.5±6.4) g/L;(0.7±0.2) g/Lvs.(0.9±0.3) g/L,P均<0.05];红细胞沉降率、IgG及伯明翰血管炎评分明显增高[(102.1 ±25.7) mm/1h vs.(76.5±31.1) mm/1h;(20.9±6.1) g/Lvs.(14.5 ±6.0)g/L;(23.7 ±5.7)vs.(17.3±4.1),P均<0.05],提示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3)8例合并AIHA的MPA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制剂,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7例贫血症状缓解,伯明翰血管炎评分减低.(4)随访4年,7例合并AIHA患者中2例死亡,2例因贫血、肾功能指标异常反复住院,3例病情缓解.结论:MPA合并AIHA在临床中可能并不少见,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疗效较好.

    作者:刘丹;李茹;刘佳钰;姚海红;陈庆平;贾园;苏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影响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疗效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纳入的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的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治疗,对其中3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化疗有效定义为化疗4个周期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较基线下降≥50%,且影像学改变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无进展.其化疗时中位PSA为153.4 μg/L(6.6~9 952.0 μg/L),共20例(60.6%)为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后发现Gleason评分较低者化疗有效性较差(P=0.034);化疗时存在淋巴结转移者有效率较高(P=0.032);内脏转移者共15例,其中12例(80%)患者治疗有效(P=0.041);化疗时出现贫血的患者(HGB≤120 g/L)共10例,化疗有效者3例(30%,P =0.024).结论:对于mCRPC患者,初发时Gleason评分≤7、诊断时合并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以及化疗时存在贫血是化疗能否有效的预测因素.

    作者:杨恺惟;虞巍;宋毅;黄立华;韩文科;何志嵩;金杰;周利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光、磁分子探针在脑组织间隙内的扩散分布规律

    目的:对比荧光分子探针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dextran-tetramethylrhodamine,DT)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 CH,LY)、磁性分子探针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扩散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的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大鼠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光学成像.方法:琼脂糖凝胶分为DT组、LY组、Gd-DTPA组,分别导入相应分子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动态观察DT、LY在琼脂糖凝胶内的扩散分布,与磁共振成像显示的Gd-DTPA在琼脂糖凝胶内的动态扩散过程进行比较.LY分别导入18只大鼠尾状核,对不同时间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成像,其成像数据与相应导入Gd-DTPA的大鼠的磁共振在体检测成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DT、LY及Gd-DTP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分布均表现为各向同性,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0.07 ±0.02)×10-2 mm2/s、(1.54 ±0.47)×10-2 mm2/s、(1.45±0.50)×10-2mm2/s,DT与LY、DT与Gd-DTP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OVA,F=367.15,P<0.001;Post-Hoc LSD,P <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 LSD,P=0.09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分子探针的扩散分布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DT与LY、DT与Gd-DTPA间的变化规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203).LY与Gd-DTPA在大鼠尾状核ISS内分布随时间变化呈各向异性,均表现为指向同侧皮层区的单方向楔形扩散,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1.03 ±0.29)×10-3mm2/s和(0.81 ±0.27)×10-3mm2/s,t=0.759,P=0.490;信号衰减半衰期分别为(2.58±0.04)h和(2.46 ±0.10)h,t=2.025,P=0.113.LY与Gd-DTPA间扩散分布面积比率在0.5、1、2、3、7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9,P=0.088;f =2.582,P=0.061;t=1.966,P=0.121;t=0.132,P=0.674;t=0.032,P=0.976),在1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43).结论:LY与Gd-DTPA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分布规律一致,是ISS荧光成像的适用分子探针,可用于脑ISS的微观、宏观、离体检测.

    作者:李怀业;赵越;左龙;傅瑜;李楠;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原发肿瘤含肾神经鞘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原发肿瘤并不常见,其中包含肾神经鞘瘤者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合并肾神经鞘瘤的多原发肿瘤的诊治.患者为女性,曾患左卵巢皮样囊肿、右后纵隔神经鞘瘤、左前臂神经鞘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手术治疗.1个月前体检发现左肾肿物伴左肾上腺肿物,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后腹腔镜左肾上腺结节切除术、左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动脉阻断时间18 min,出血20 mL.病理检查示左侧肾富于细胞型神经鞘瘤伴局灶囊性变,肿瘤直径约3 cm.免疫组织化学S-100(+),Ki-67(15%+).短期随访无复发.本研究患者神经鞘瘤为异时性,分别予手术切除,其肾神经鞘瘤为良性,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不但创伤小、恢复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限度的保留肾组织,避免术前病理的不确定性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作者:邱敏;田晓军;马潞林;陆敏;卢剑;颜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床突旁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l0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段鸿洲;李良;张扬;张家湧;鲍圣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老龄大鼠血清及阴茎海绵体中的含量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血清及阴茎海绵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含量.方法:12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作为老龄大鼠组,10只12周龄SD雄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海绵体神经方法评价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留取标本后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mas-son染色方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平滑肌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老龄大鼠的勃起功能明显下降(阴茎海绵内压/颈动脉压值在2.5、5.0和7.5V电压刺激时分别为0.41±0.05vs.0.70±0.06,0.44±0.04vs.0.75±0.07和0.51 ±0.06vs.0.81 ±0.04,P<0.05),血清和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6.43±0.51)vs.(10.53±0.42) μg/L,P<0.05;(598.6±51.7)pg/mg protein vs.(985.8±76.8) pg/mg protein,P<0.05],同时海绵体平滑肌含量也明显减少(大鼠阴茎组织平滑肌与胶原纤维的比值0.038±0.005vs.0.075±0.006,P<0.05).结论: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降低可能与海绵体平滑肌含量减少有关.

    作者:杨竣;王涛;张岩;徐华;王少刚;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 ~ 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vs.20.7%,P=0.034);术后0~2h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vs.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vs.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李志红;刘丹;何自静;范志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133例报告

    目的:探讨并总结在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采用低剂量率近距离前列腺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采用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及影像学监测,观察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术前PSA(13.45±7.1)μg/L,前列腺体积(44.37±21.43) mL,处方放射剂量(152.0±17.3) Gy.24例初始前列腺体积>60 mL者术前接受3~6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低危组与中危组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90%的靶区体积接受的低剂量(D9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atic score,IPSS)术后第2个月达峰值,术后第4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SA术后第3个月开始回落.研究期间未出现影像学肿瘤进展者,低危组1例、中危组3例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结论:单纯以近距离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下尿路症状,在低危及中危前列腺癌组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无进展生存.

    作者:张峰波;杜源;邵强;田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附740例报道)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共7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96例,女性14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中位体重指数23.0 kg/m2,共有82例患者(11.1%)术后发生肠梗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术后无肠梗阻组和术后肠梗阻组.结果: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8岁vs.67岁,P=0.025),体重指数偏低(中位体重指数23.2 kg/m2vs.23.9 kg/m2,P =0.006);相对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13.2% (66/500)vs.6.7% (16/240),P=0.008];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2.2%(77/632)vs.4.6%(5/108),P=0.021].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24 dvs.17 d,P=0.000).术后肠梗阻与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入监护室、肿瘤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85,95%置信区间1.036 ~1.355,P=0.013)、体重指数(OR值0.605,95%置信区间0.427~0.857,P=0.005)、尿流改道方式(OR值2.422,95%置信区间1.323 ~4.435,P=0.004)、盆腔淋巴结清扫(OR值2.798,95%置信区间1.069 ~7.322,P=0.036)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高龄和低体重指数的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和不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

    作者:孟一森;苏杨;范宇;虞巍;王宇;郑卫;谌诚;周利群;张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憩室颈部切开及碎石治疗微小出口肾盏憩室结石

    目的:评价输尿管软镜下定位肾盏憩室微小出口的可行性,报道应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行微小出口憩室颈部切开及憩室内结石碎石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软镜治疗微小出口肾盏憩室结石的病例,共收集10例,其中女性3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36.9岁(20~62岁),6例憩室位于右肾,4例憩室位于左肾.CT测平均结石负荷(1.33±0.43) cm.5例患者术前于外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均无结石排出.术前完善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及CTU (CT-urography)检查.患侧预留置输尿管支架双J(double-J)管扩张输尿管管腔2周后,于全身麻醉下行电子纤维软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肾盏憩室颈部切开+碎石取石术,术中探查各组肾盏,并于镜下逆行注入美蓝协助定位憩室颈部微小出口.术后留置患侧双J管并口服排石药物1~3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结果:患者术中见7例憩室颈部位于上盏,3例位于中盏.平均手术时间(123.7±59.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3±32.1)mL.10例术中均于软镜下切开憩室颈部,定位成功率100%.术后复查KUB,1个月及3个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0.0%及80.0%.2例患者术后体温超过38.0℃并伴有畏寒,发生尿源性感染,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严格筛选的病例,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憩室颈部切开及碎石取石治疗微小出口肾盏憩室结石安全、有效;术前应完善CTU及IVU检查以利于憩室定位,术中逆行推注美蓝可准确定位肾盏憩室颈部微小出口,术后排石时间延长.

    作者:刘可;肖春雷;刘余庆;郝一昌;张树栋;田雨;马潞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附36例报告)

    目的:探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配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36例,对患者结石位置、大小、手术时间、清石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院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处理结石34例,失败2例,手术时间为70 ~145 min(平均108.5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5d(平均2.3d),清石率为83.33%,术后发热2例,出血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大部分上尿路结石.

    作者:马凯;黄晓波;熊六林;许清泉;徐涛;叶海云;于路平;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缩短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学习曲线的方法

    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是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的新方法,手术效果可与目前“金标准”地位的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相媲美,安全性高,在大体积前列腺中更有优势[1-4].

    作者:刘宁;黄广林;满立波;何峰;王海东;王海;李贵忠;王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北方正常(牙合)人群颅颌面三维比例测量及面部对称性分析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以及面部对称性,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所有线距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比例测量值则多数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结构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且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使用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可以较好地分析面部比例及对称性.正常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之间符合特定的数学比例,建立正常(牙合)人群的颅颌面三维结构数据库可以为颅颌面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标准和参考.

    作者:何颖;郭传瑸;邓旭亮;王兴;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肾“三明治”腔内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腔内成形技术——经皮肾“三明治”腔内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使用经皮肾“三明治”腔内肾盂成形术治疗UPJO患者71例,其中先天性UPJO 12例,医源性UPJ059例;平均狭窄段长度为(1.4±0.8) mm,5例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完全闭锁,患肾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为(19.8±10.8) mL/min.超声引导下建立皮肾通道后,UPJO狭窄段使用21 F(1 F=0.33 mm)或24F输尿管扩张球囊采用球囊扩张-切开-球囊扩张的“三明治”技术扩大流出道,所有患者留置加强型输尿管支架管(7/14 F)作为狭窄段成形后的支撑.术后2个月撤除输尿管支架管,随访12 ~24个月.结果:一期手术成功69例,余2例因UPJ完全闭锁行二期手术成功,手术时间(39.3±24.2) min,术后肾周血肿1例,结石残余2例,无需要输血和发生尿源性败血症病例,无需要干预的尿外渗和体腔积液病例.随访期间,64例未再次出现UPJO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变化,7例撤除支架管后出现UPJ的再狭窄,其中6例为医源性UPJO,1例为先天性UPJO患者.结论:经皮肾“三明治”腔内肾盂成形术治疗UPJO,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对于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线的治疗选择.

    作者:杨波;胡浩;王佳;徐涛;黄晓波;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列腺素E2促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分化的机制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在调节小鼠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分化、增强血管新生潜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贴壁法获得C57BL/6J小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progenitor cells,BMPCs),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BMPCs.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处理该群细胞,通过定量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BMPCs中内皮前体细胞标志物以及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体外成血管实验检验BMPCs血管新生调节能力.利用PGE2及其受体亚型2、4(EP2、EP4)阻断剂处理BMPCs,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Krüppel样转录因子2(Krüippel like factor 2,KLF2)的表达情况.结果:BMPCs表面表达内皮前体细胞标志物c-kit以及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管内皮钙黏素(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1μmol/L PGE2显著促进BMPCs中与成熟ECs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上调倍数2倍,且BMPCs形成新血管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转录因子KLF2的表达升高至原有水平的2倍以上,利用PGE2受体阻断剂处理BMPCs,发现EP4受体阻断剂处理BMPCs后,KLF2表达下降.结论:PGE2通过EP4受体作用于BMPCs,上调KLF2表达,促进BMPCs向ECs方向分化,从而增强其血管新生潜能.

    作者:宋一萌;马潞林;李肖霞;朱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开放手术治疗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R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1-3],在泌尿系统所有的肿瘤中是致命的,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超过40%的肾细胞癌患者死于该病[4].肾细胞癌具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即容易向肾静脉系统的血管管腔内扩散,侵犯血管内的肿瘤组织又称为静脉癌栓.

    作者:马潞林;宋诗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晚期前列腺癌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姑息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疗效评价

    目的:评估晚期前列腺癌合并严重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实施姑息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palliativ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TURP)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1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实施pTURP的16例晚期前列腺癌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这16例患者的肿瘤分期为Ⅲ期或Ⅳ期,均伴严重膀胱出口梗阻症状(内分泌治疗后仍有尿潴留、大量残余尿及合并上尿路积水).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以及术后随访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分析计算病例的肿瘤特异生存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3.8岁(63~81岁),其中前列腺癌Ⅲ期5例、Ⅳ期11例;手术指征为12例反复发生尿潴留,4例大量残余尿伴尿路积水;手术前平均前列腺体积43.2 mL(28~78 mL),术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48.2 μg/L(ng/mL,2~107μg/L),残余尿量166.4 mL(50 ~ 450 mL),术前平均尿流率为3.6 mL/s(0~6 mL/s,n=7).手术时间62.9 min(35 ~94 min),出血量126.9 mL(30~263 mL),手术切除组织14.1g(10~22g),无输血病例.术后PSA平均20.5 μg/L(1~41 μ上g/L),残余尿量平均43.4 mL(0~ 400 mL),平均尿流率为10.1 mL/s(7~16 mL/s,n=7);1例出现术后持续血尿,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6例患者延迟排尿,1例需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2例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切除.与术前相比,患者pTURP术后血清PSA下降(P <0.001),残余尿量减少(P<0.001),平均尿流率增加(P=0.001).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86个月),3例患者死于前列腺癌的进展,患者pTURP术后2年、3年及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1% 、78% 、58%.结论:pTURP对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膀胱出口梗阻有效,但组织切除量少、术后延迟排尿及二次手术率高,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手术对生存率的不良影响,但术后相对较高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提示pTURP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术式.

    作者:刘磊;侯小飞;马潞林;赵磊;张洪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改建的三维影像评价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作者:陈硕;刘筱菁;李自力;梁成;王晓霞;傅开元;伊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