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张炳勇;吕愈敏;洪天配;裴斐;李付英;王新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炎症性肠病
摘要: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 (IL-18) 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 9例、UC 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黏附分子在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免疫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淋巴细胞的迁移和浸润是重要的一环.而在这一过程中,黏附分子起到相当重要的介导和启动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黏附分子的表达在同种异体移植中增加[1-3],但其具体机制不明.故本研究探讨组织中黏附分子在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刘玉兰;刘峰;孙君泓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骶尾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回顾近年来52例脊索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方法:1996年12月至2001年7月间,共有52例骶尾骨脊索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7岁(18~80岁);男35例,女17例. 其中,初次手术患者33例, 第2次手术者14例, 第3次手术者5例. 采用后方入路4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9例. 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9例术前接受过放疗.结果:6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转移性脊索瘤,3例死于肿瘤复发后衰竭,1例第3次局部复发后自杀.其余46例患者中,35例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迹象,这35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半.双侧骶3以上神经根保留的50例患者中,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基本正常,2例仅保全骶1神经根或更高位神经根的患者,均出现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能力受损,术后长期放置尿管.33例第1次手术的患者中,7例出现局部复发(21%),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再次复发者5例(26%),均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骶尾部脊索瘤的佳治疗为广泛的手术切除,术后加用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会影响二次手术的显露及术后切口愈合. 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骶1或骶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可接受.虽然通过恰当的广泛切除和辅助放疗可控制局部肿瘤病灶,但目前我们对如何预防转移或如何治疗已经出现的转移灶还没有好的方法.本组1例肿瘤巨大并发肺转移的病人,通过化疗获得很好疗效.

    作者:郭卫;徐万鹏;杨荣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杀伤肿瘤效应比较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rrazolium, 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并提呈给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所获得的DC-A-CIK细胞对同一肿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较CIK细胞、未摄取抗原的DC-CIK细胞及摄取不相同肿瘤抗原的DC-A不相同-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活性.结论:摄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作者:虞积仁;石永进;岑溪南;董玉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两种术式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单支血管病变的比较

    体外循环诱发的肺脏、肾脏损害,脑血管并发症及术后输血增加了病人的手术风险.另外,体外循环消耗品和术后监护等费用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1].随着外科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长足发展逐渐减少了体外循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2].

    作者:徐东;万峰;凌云鹏;江龙;陈生龙;张坚;徐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蛋白激酶C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

    本实验构建了4个蛋白激酶C(PKC)α突变体-GFP真核表达载体,并使它们在C2C12细胞中得到表达,为研究PKCα结构与转位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新华;陈瑞华;陆纲;鹿培源;贾弘(是);李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张力的影响. 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pidural anesthesia ,EA组,n=16)和全麻组(general anesthesia, GA组,n=16),应用心率变异功率频谱分析技术(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PSA)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15 min(T2)、切皮后1 min(T3)、牵拉子宫(T4)、子宫切下后(T5)及术毕时(T6)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变化.结果:EA组:与T1比较,LF/HF在T4时升高,低频(LF)、高频(HF)在T5、T6时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时点LF、HF、LF/HF无明显改变.GA组:与T1比较,LF、HF均下降,LF/HF除T6时升高,其余各时点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对HRV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前者对其影响较小,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向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全麻对LF、HF抑制较强,且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向副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而术后LF/HF又急剧升高,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受影响.

    作者:李群;关雷;蒋建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比较体外循环术后3种肺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我院连续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24例病人,根据体外循环停机后机血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T组(血液回收组)和非AT组(非血液回收组),记录在麻醉诱导后及停机后1、6、24、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并计算比较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和M指数(PaO2/PAO2)3种肺功能指标.结果: 体外循环术后心脏指数(CI)、氧摄取率(O2ER)、氧利用指数(DO2I)和氧消耗指数(VO2I)均明显升高,而静动脉分流率(Qs/Qt)呈逐渐降低趋势,两组间各指标没有差异.AT组中RI、OI 和PaO2/PAO2在围手术期没有明显改变,而非AT组在停机后出现RI升高、OI和PaO2/PAO2降低,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非AT组停机24 h后RI和PaO2/PAO2的变化率与AT组有显著差异,改变趋势更明显.RI、OI 和PaO2/PAO2三者均与Qs/Qt和VO2I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RI、OI和PaO2/PAO2都恰当的反映了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的变化,并且个体化的监测其动态变化可能对临床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作者:崔虎军;张明礼;肖锋;李岩;王进;陈鸿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合欢皮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目的:研究合欢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方法对合欢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共得到5个化合物:(-)-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6R)-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2)、(6S)-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3)、5,5′-dimethoxy-7-oxolariciressinol (4) 和 (-)-丁香树脂酚(5).结论: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合欢皮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

    作者:佟文勇;米靓;梁鸿;赵玉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金属硫蛋白基因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 ,MTs)在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 ,DNFB)致敏金属硫蛋白基因敲除小鼠(metallothionein-null mouse,MT-/-,不表达MT-I及MT-II)及基因同源对照野生型鼠(MT+/+,正常表达MTs),并在小鼠右耳激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分别对比两组小鼠激发后耳肿胀度.结果:野生型鼠(MT+/+)耳肿胀度明显高于基因敲除鼠(MT-/-),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t检验).结论:MTs在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T-/-小鼠不能完全表达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

    作者:路雪艳;李林峰;王文慧;张宝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结外淋巴瘤139例临床及误诊分析

    目的:了解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误诊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原发部位分布情况、首发症状及误诊情况等.结果:(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76年12月至2002年2月住院的淋巴瘤患者458例,其中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139例(占30.3%);(2)原发部位广泛,前5位依次为胃肠道20.9%(29/139),鼻腔18.7%(26/139),Waldeyer环12.9%(18/139),脾10.8%(15/139),皮肤6.5%(9/139);(3)结外淋巴瘤的误诊率高达80.6%,淋巴结内淋巴瘤误诊率为28.5%;(4)结外淋巴瘤首发症状依不同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但多无特异性.结论:原发结外淋巴瘤并不少见,因其分布部位广泛,首发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极高,应引起临床各科关注.

    作者:岑溪南;马明信;郭辉;武淑兰;王颖;邱志祥;王文生;欧晋平;许蔚林;董玉君;朱平;虞积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3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为开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病理及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诊断的37例MALT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MALT型39例占8.82%(可追踪病例37例),发病中位年龄52岁,50岁以上患者占63.6%.MALT型NHL的发病部位以胃肠多见, 共28例,占71.8%;其次为甲状腺、腮腺、眼眶、肺.MALT型NHL中低度恶性占70.3%,低度恶性伴转化(中度恶性)占27%.临床分期Ⅰ期占53.6%,Ⅱ期28.6%,Ⅲ期14.3%,Ⅳ期3.6%.37例可追踪MALT型NHL的病理标本中35例表达CD20抗原,2例不确定,其中4例疑难病例通过PCR检测IgH克隆性重排协助诊断.13例胃MALT型淋巴瘤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率为46.15%.胃MALT型淋巴瘤患者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仅1例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28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患者除5例外,均曾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接受系统化疗,部分加局部放疗,尚无接受单纯胃放射治疗者.结论:MALT型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以低度恶性为主,肿瘤发展进程缓慢;不同的发病部位、分类、分期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均为重要的预后风险因素,可用于协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克晓燕;景红梅;李敏;安秀云;高子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素原的不同肽段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DM)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NO)生成的作用,以及肾上腺髓质素原N端20肽(PAMP)和肾上腺升压素(ADT)对ADM这一作用的影响.方法:ADM, PAMP和ADT孵育离体大鼠主动脉2 h后,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和所孵育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反映NO的生成量.结果: ADM(10-9~10-7 mol*L-1)浓度依赖地刺激大鼠主动脉组织亚硝酸盐的生成和NOS的活性.10-8 mol*L-1的ADM孵育血管后,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282±0.046) μmol,NOS活性为(0.323±0.056) pmol*min-1,显著高于对照组[每毫克蛋白(0.173±0.026) μmol和(0.110±0.028) pmol*min-1,P<0.01].此浓度的ADM与相同浓度的PAMP或ADT共同孵育血管后,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204±0.049)或(0.150±0.036) μmol,NOS活性为(0.178±0.023)或(0.123±0.031) pmol*min-1;ADM,PAMP和ADT三者共同孵育, 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162±0.029) μmol,NOS的活性为(0.110±0.024) pmol*min-1,均显著低于ADM (10-8 mol*L-1)单独孵育组(P<0.01).无论PAMP还是ADT单独孵育血管组织均不影响其亚硝酸盐的生成和NOS的活性. 结论:ADM可增强大鼠主动脉NOS活性并诱导NO生成;PAMP和ADT可通过改变NOS活性抑制ADM诱导的NO产生.

    作者:董献红;李菊香;钟光珍;任永生;吴胜英;唐朝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9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47.9%,疼痛缓解率90.6%,假关节形成1例,腔隙性脑梗塞1例.平均随访15个月(6~57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海鹰;周殿阁;王会民;易斌;王波;金朝晖;张健;吕厚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 (IL-18) 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 9例、UC 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作者:张炳勇;吕愈敏;洪天配;裴斐;李付英;王新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类脐血集落形成细胞的早期分裂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体外培养时在不同的细胞因子刺激下形成人们可以辨认的各系细胞集落,被称为各系的集落形成细胞(colong-forming cell,CFC).本研究对人类脐血单个CD34+CD38-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与单一黏附因素纤维结合素(Fn)及干细胞支持性基质AFT024体外模拟造血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其集落形成能力与早期分裂模式之间的关联,以及体外模拟的造血微环境对其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旨在从定向造血干细胞早期分裂模式入手,研究调节CFC生长增殖的各种因素,以期为定向造血干细胞体外纯化,扩增以及基因工程提供一条具有实用价值的途径.

    作者:刘代红;Micheal Punzel;Anthony Ho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甲氨蝶呤3次与4次给药的比较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据统计,HLA配型相合的同胞间移植,≥Ⅱ度急性GVHD(aGVHD)的发生率为20%~60%.迄今为止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CSA)联合4次短程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的方案仍是公认的、经典的、较好的预防aGVHD的方案.但也有单位采用3次或小剂量的MTX与CSA 联合[1].为了解MTX3次或4次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我们对在本单位进行同胞或亲属间移植的24名采用MTX3次给药方案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

    作者:陈育红;黄晓军;许兰平;张耀臣;任汉云;高志勇;郭乃榄;陆道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进展--截止到2003年2月

    自1964年亚洲第1例骨髓移植成功到2003年2月,作者的医学团队已经进行了773例异体骨髓移植.这个数目大约相当于全国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殖(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HSCT)总数的40%.我们坚持每一例患者在移植技术上均要有所提高.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

    作者:陆道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合子形态与胚胎种植潜能关系的初探

    目的:通过对体外受精获得的人合子进行Tesarik合子分型,探讨合子分型与受精后胚胎质量、胚胎种植率、多胎率的关系.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 2002年3月因各种原因的不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IVF-ET)患者的226个胚胎 (实验组),应用NikonTE300 倒置光学显微镜,对体外受精的人合子及受精后D3的胚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Tesarik合子分型和胚胎分级,了解各型合子发育成优质胚胎的比率.226个胚胎中198个来自通过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方法发育来的胚胎,28个来自通过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方法(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受精发育来的胚胎.以D3优质胚胎标准及合子分型双重标准选择移植胚胎,即当有多个D3优质胚胎可供移植时,选择移植0型合子发育而来的优质胚胎.与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单纯使用D3优质胚胎标准选择移植胚胎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总结两组胚胎种植率;比较单纯0型合子优质胚胎与单纯非0型合子优质胚胎的种植率;探讨0型合子优质胚胎移植数与多胎率的关系.结果:由0型和非0型合子发育成D3优质胚胎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加入合子分型作为选择胚胎的标准后实验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移植0型合子的优质胚胎数增加,多胎率增加.结论:0型合子发育的优质胚胎种植潜能明显高于非0型合子发育的优质胚胎,当选择移植的优质胚胎均由0型合子发育而来时,应降低移植胚胎数,有利于减少多胎妊娠.

    作者:田莉;王山米;王筠;沈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美国著名科学家钱煦教授来北京大学医学部访问讲学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对比研究

    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鼻喷雾剂(辅舒良)是一种新型的鼻内应用的类固醇激素,为观察其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我科于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对FP治疗变应性鼻炎 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并与同期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DP)鼻喷雾剂(伯克纳)治疗变应性鼻炎30例作对比研究.

    作者:李学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