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表皮角化细胞Cx43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韩红梅;樊景禹

关键词:表皮/代谢, Cx43,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分裂期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前肢表皮角化细胞Cx43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拓扑学分布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常规石蜡切片,利用Cx4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法,分析单位面积表皮细胞中Cx43表达的长度(LA)和PCNA阳性细胞核的百分率。结果:在水平方向上5 mm范围内,表皮细胞Cx43的表达随部位而异,且在距离始端大约3.0~4.5 mm处Cx43表达丰富。同时,在水平方向上10 mm范围内,角化细胞的增殖活性随部位而异,且增殖活性类似的角化细胞各自聚集成群,其直径大小约为10-3 m数量级;并在距离始端约3.0~4.0 mm处是角化细胞增殖活性低的位置。结论:大鼠表皮角化细胞间Cx43表达丰富处同时也是角化细胞增殖活性低的位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癫疒间易感大鼠P77PMC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的研究

    目的:研究遗传性癫易感大鼠模型——P77PMC大鼠在反复惊厥过程中海马的可塑性变化,探讨此模型的癫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Timm硫化银染色法分析P77PMC大鼠在反复听源性惊厥不足10次以及惊厥20次、30次和50次时海马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 MF)发芽现象。结果:在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次数少于30次的P77PMC大鼠以及对照的Wistar大鼠海马内均未见到MF发芽表现;而在经历50次Ⅳ~Ⅴ级听源性惊厥发作的一组P77PMC大鼠海马内观察到了MF发芽的现象,在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内见到Timm染色呈棕黑色颗粒异常分布的MF末梢。结论:不仅边缘脑性惊厥可导致海马MF发芽,而且在遗传性听源性惊厥这种脑干起源但迅速泛化为全身性惊厥发作的癫动物模型也有海马内MF突触重组的表现;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在经历足够多次的惊厥发作后可发生海马MF发芽,即单纯惊厥的反复发作就可导致海马内MF发生突触重组。

    作者:赵世刚;罗强;吴希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奖学金

    奖学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提供在香港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或进行科研合作的机会。得奖者将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在医学基础或临床训练方面接受12个月的专门学习,管理及科研培训。候选者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并有5年或以上毕业后的工作经验,精通英语(托福成绩需获550分或以上),及现职于中国医学机构的医疗工作人员。持有医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将被优先考虑,并有机会与本院教学人员合作进行科研工作。奖学金项目包括食宿费、生活费、书费、研究费用、火车旅费和在港的医疗保险。在学习结束之际,成绩优异者有可能经选拔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课程(但须经原选送单位同意)。在完成专门学习或获得学位以后,得奖者需返回原单位服务至少3年。申请书可从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取得(地址:香港薄扶林,沙宣道七号,白文信楼二楼,香港大学医学院;电邮:Angela Ma; 电话:852-28199290;传真:852-28184913)或从申请者所在单位院长/校长处获得。所有申请书须用英文填写并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的支持、提名和选送。列入候选名单的申请者将应邀参加2001年10月或11月在北京举行的选拔面试。录取名单将由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奖学金管理委员会作后决定。报名截止日期:2001年6月30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吴秉铨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A酸对银屑病皮损中角朊细胞凋亡的影响

    近来临床观察发现,维A酸类(tretinoins)化合物治疗一些皮肤病(如银屑病、痤疮等)有一定疗效。同时实验表明,维A酸(tretinoin)可诱导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apoptosis)[1,2]。因此我们使用0.002 5 g*L-1维A酸(迪维霜)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PS)皮损,然后应用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检测其皮损用药前、后表皮角朊细胞(keratinocytes,KC)的凋亡数目,以探讨维A酸的临床疗效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李银涛;李世荫;潘得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凋亡相关蛋白TFAR19在TF-1细胞凋亡中出现细胞核转位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分子TFAR19 在TF-1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以TFAR19的单克隆抗体为工具,采用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研究手段,观察细胞凋亡过程中TFAR19分子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内定位,分析其与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以及细胞核DNA片段化的关系。结果:TFAR19蛋白在撤除GM-CSF的TF-1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伴有明显的核转位现象,且早于PS外翻和细胞DNA片段化。结论:TFAR19蛋白的核转位是细胞凋亡更早期发生的事件之一, 这一新发现为进一步探讨TFAR19蛋白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对细胞凋亡的多方位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作者:陈英玉;孙荣华;韩文玲;张颖妹;宋泉声;狄春辉;马大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选择性抑制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目的:探讨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 C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正常骨髓和CML骨髓单个核细胞用10 mg*L-1辛伐他汀处理24 h后,接种于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分析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g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 CFU-GM)集落形成能力。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辛伐他汀处理72 h后正常骨髓和CM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亚二倍体细胞以及DNA末端标记阳性细胞作为细胞凋亡的指标。结果:辛伐他汀可选择性抑制CML细胞增殖并诱导CML细胞凋亡,而对正常骨髓细胞无明显作用。结论:CML骨髓细胞较正常骨髓细胞对辛伐他汀敏感,表明该制剂作为CML化疗或体外净化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汉云;张念先;徐红;陆道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的多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将1994~1996年经病理确诊的胃癌及胃部病变病例分为多个病例组及对照组,利用1987年山东胃癌高发区组织库,作为Hp暴露史测量的资料。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3个外部变量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间OR分别为2.072、2.980、2.086,有统计学关联,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表明胃病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17)。结论:Hp感染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存在部分因果关系。

    作者:蒋咏文;王润田;王涛;张洁苹;雷道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6与其受体及急性期蛋白反应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及可溶性IL-6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leoma, MM)病人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缓解27例,未缓解19例)及正常对照者(29例)血清,利用`7TD1细胞检测患者血清中IL-6的生物学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的sIL-6R水平。采用DNA结合蛋白的凝胶阻滞电泳检测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急性期蛋白反应因子(acute phase reaction factor, APRF)活性。结果:MM患者血清中IL-6及sIL-6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其水平与骨髓瘤负荷量呈正相关。DNA结合蛋白的凝胶阻滞电泳结果表明: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急性期反应因子APRF活性表达增强,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APRF活性的表达。结论:在MM条件下,IL-6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某些调控机制(如蛋白激酶等)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核内的APRF激活转录,提示IL-6可能通过APRF在MM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黄晓军;段萱;黎燕;林红;付剑峰;陆道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人类胎盘中的表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是70年代初从牛脑和垂体中纯化出的一种多肽因子,由于它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故得此名。经过近20年的研究,已确定它是由多种多肽因子组成的一个大家族,研究多的是bFGF。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被检组织、肿瘤和培养细胞中。bFGF和其他生长因子一样,有多种功能。由于它对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源的细胞具有广泛的促增殖和分化作用,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胚胎发育、胎盘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我们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妊娠胎盘中的bFGF的分布,探讨它在妊娠中的作用。

    作者:程淑;杨池荪;李诗兰;张小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周期性牵张力对人牙周膜细胞中成骨样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机械力介导的牙周膜细胞中成骨样细胞特性的改变,以利于深入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进行细胞原位杂交,检测在间歇性机械牵张力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中的成骨样细胞表型蛋白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在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改变。结果:间歇性牵张力作用增强人牙周膜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结论:间歇性牵张力作用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丁;李小彤;傅民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氧化型胆固醇诱导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氧化型胆固醇(Triol与25-OH)对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凋亡的诱导,并观察其时效与量效关系。方法:原代培养兔VSMC,利用光镜、电镜、DNA电泳及TUNEL法作为凋亡检测法。结果:光镜、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电泳示“DNA ladder”,TUNEL法示正常兔VSMC凋亡率为3.62%,用Triol和25-OH不同质量浓度(5、10、15、20 mg*L-1)分别处理细胞24 h后,凋亡率明显升高;用Triol和25-OH(15 mg*L-1)分别处理细胞0、12、24、36 h后,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氧化型胆固醇(Triol与25-OH)可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作者:崔鸣;陈凤荣;朱应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褪黑激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目的: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 MT)对大鼠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后24 h海马CA1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 iNOS)的蛋白质水平和再灌注后48h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方法:于大鼠“四动脉结扎法”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后第0、1、2、6小时4个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MT2.5和10 mg*kg-1两个剂量,各组大鼠再灌后24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iNOS蛋白水平,用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ling, TUNEL)计算了各组大鼠再灌后48 h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MT2.5 mg*kg-1和10 mg*kg-1两个剂量于大鼠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后第0、1、2、6小时4个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可降低再灌注24 h大鼠海马CA1区iNOS的蛋白水平,并减少再灌注48 h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结论:降低iNOS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是MT对缺血敏感区神经细胞发挥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饶煜;库宝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氟西泮耐受听源性惊厥大鼠脑皮质运动区和海马区GABAA受体亚单位mRNA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氟西泮耐受的听源性惊厥大鼠中枢GABAA受体亚单位mRNA含量的改变及意义。方法:使用腹腔注射氟西泮2周,产生氟西泮耐受性而无依赖性的听源性惊厥大鼠模型。用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大鼠脑皮质运动区和海马区GABAA受体α1、α3、α5、γ2L和γ2S亚单位mRNA的含量。结果:氟西泮耐受组大鼠皮质运动区的α1亚单位下降24%,α3下降17%,α5上升33%,γ2L下降35%,γ2S下降45%;海马区的α1下降33%,γ2L下降35%,γ2S下降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听源性惊厥大鼠的氟西泮耐受机制与中枢GABAA受体α1、α3、α5、γ2L和γ2S亚单位mRNA表达的适应性改变有关。

    作者:郭文;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类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人类基因组精细序列破译的意义

    2001年2月12日,美国Celera公司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谱及其初步分析结果。其中,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采取了基因作图策略,而Celera公司采取了“鸟枪策略(Shotgun)”。至此,两个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方法都实现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完成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而且,两者的结果惊人的相似。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健康长寿等,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CD-hIL-2合并加味当归补血汤促进骨髓移植后免疫重建

    目的:采用近交系小鼠,建立自体骨髓移植后免疫缺损模型,并尝试应用PCD-hIL-2注射和中药促进骨髓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方法:用BALB/C小鼠亚致死剂量照射后行同系骨髓移植,并用裸基因PCD-hIL-2注射与中药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免疫缺损。实验分组:A,中药+ PCD-hIL-2;B,PCD-hIL-2; C,中药+hIL-2;D,中药;E ,hIL-2;F,单纯BMT;G,正常对照;H,放射对照。结果:骨髓移植后10 d,发现A、B、C、D组与E、F组相比,下述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1)脾脏、胸腺细胞总数明显增加;(2)体内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升高;(3)脾细胞、胸腺细胞、骨髓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增高;(4)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加强;(5)体内脾细胞产生IL-2水平及对外源性IL-2的反应性升高;(6)骨髓CFU-GM数增加。结论:PCD-hIL-2基因转移与中药均可明显促进骨髓移植后免疫缺损的恢复。

    作者:段新华;白晓薇;殷金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激活内皮细胞受体诱发一氧化氮的产生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ox-LDL可上调内皮细胞LOX1mRNA的表达,同时诱发内皮细胞产生NO,且呈浓度依赖效应,应用LOX1抑制剂可抑制这一作用。结论:ox-LDL可诱发内皮细胞NO的产生,呈浓度依赖效应,LOX1介导了这一作用。

    作者:徐雅琴;张钧华;柯杨;曹静;宁涛;冯利雅;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施万细胞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培养的面神经和坐骨神经来源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SC)的可溶性分泌物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facial motoneuron, FMN)的营养活性作用。方法:收集1~4代大鼠沃勒变性段和乳鼠面神经及坐骨神经SC体外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超滤浓缩,测定分离纯化的FMN细胞在含不同来源的SC分泌的可溶性物质的条件培养液中的生长活性。结果:在含4种SC条件培养浓缩液(concentrated conditioned media, SC-CMC)的培养液中,FMN生长活性均明显高于在含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中,不同来源的SC-CMC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活性主要来自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组份的蛋白多肽物质,FMN的活性在高蛋白浓度时明显高于低蛋白浓度组(P<0.01)。结论:面神经和坐骨神经SC-CMC中含有促FMN存活、生长的蛋白或多肽,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其活性作用与使用的蛋白浓度有关;在研究SC分泌物对FMN营养活性作用时,可考虑选择坐骨神经SC。

    作者:马训;俞光岩;张震康;李盛琳;章魁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喹喔啉双氮氧化物衍生物QN-2013的乏氧细胞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检验和评价喹喔啉双氮氧化物衍生物QN-2013的选择性乏氧细胞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体外细胞毒性、放射增敏作用及体内抗肿瘤活性,分别用集落形成法和肿瘤生长延迟法检验。细胞周期的变化、DNA损伤和损伤DNA的修复分别以流式细胞术和“彗星”分析法测定。结果:QN-2013对乏氧和富氧HeLa-S3细胞的等毒性浓度ICN250和ICair50分别是0.08和1.7 mmol*L-1,乏氧细胞毒性比率(hypoxic cytotoxicity ratio, HCR)为21。这说明QN-2013具有一定的乏氧细胞毒性,但弱于代表性生物还原药SR-4233。在1 mmol*L-1以下时,QN-2013的体外放射增敏作用比MISO(misonidazole)弱,但随药物浓度增加近似按指数增大,而荷瘤小鼠腹腔给药则体内增敏作用与施药剂量无明显依赖关系。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QN-2013诱发乏氧HeLa-S3细胞G2M期阻断,引起DNA双链断裂,且抑制辐射DNA损伤的修复。结论:QN-2013是一中度活性的乏氧选择性细胞毒剂,体内外实验表明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明显增强辐射抗肿瘤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损伤DNA和抑制DNA修复。这些结果提示虽QN-2013本身可能不是理想的生物还原药,但喹喔啉氮氧化物系列不失为探索新抗癌药应重视的领域之一。

    作者:孙小平;李五岭;仉文升;沈恂;赵慧云;吴艳芬;沈磊;汤丽霞;王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表皮角化细胞Cx43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大鼠前肢表皮角化细胞Cx43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的拓扑学分布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常规石蜡切片,利用Cx4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法,分析单位面积表皮细胞中Cx43表达的长度(LA)和PCNA阳性细胞核的百分率。结果:在水平方向上5 mm范围内,表皮细胞Cx43的表达随部位而异,且在距离始端大约3.0~4.5 mm处Cx43表达丰富。同时,在水平方向上10 mm范围内,角化细胞的增殖活性随部位而异,且增殖活性类似的角化细胞各自聚集成群,其直径大小约为10-3 m数量级;并在距离始端约3.0~4.0 mm处是角化细胞增殖活性低的位置。结论:大鼠表皮角化细胞间Cx43表达丰富处同时也是角化细胞增殖活性低的位置。

    作者:韩红梅;樊景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消癃通闭对α1-肾上腺素受体的拮抗作用

    目的:研究消癃通闭对α1-肾上腺素受体(α-adrenoceptor, α1-AR)的拮抗作用,为寻找有治疗作用的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在犬脑细胞膜中分别加入标记后的125I-BE2254和15种浓度的消癃通闭,测定其放射性活度。通过Hill作图求出IC50值;(2)采用离体组织收缩功能实验,测定消癃通闭对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离体大鼠前列腺收缩的拮抗作用,求得pKB值。结果:消癃通闭对125I-BE2254与犬大脑皮层α1-AR的结合呈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半效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34.0±6.0) g*L-1,Hill系数为0.7。消癃通闭可使α1-AR介导的大鼠前列腺平滑肌收缩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消癃通闭在两种不同浓度时,其拮抗的pKB值分别为(37.0±11.0) g*L-1和(30.0±8.0) g*L-1。结论:消癃通闭对α1-AR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作者:吕志珍;李寅增;韩启德;贾金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不与某种疾病有直接关系,在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目前仅见一篇报道发现希腊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之间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限制性内切酶PavⅡ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富琪;魏丽惠;关菁;屠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