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艾艾;刘铁城;高旭辉;李淑贤
目的 比较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围术期的疗效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成年患者100例作为TEASD-R组,选取同一时间段于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成年患者143例作为TIASD-O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病人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72 h内)、血制品使用情况和住院相关情况(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院内死亡.TEASD-R组无术后早期并发症;TIASD-O组术后72 h内残余分流4例,心包积液7例,脑梗死1例,外周血管栓塞2例,新发心律失常29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EASD-R组术后无三尖瓣关闭不全;TIASD-O组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27例,中度8例,重度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三尖瓣反流少,且在ASD类型的选择方面限制较小;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手术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汪成;杨明;肖苍松;王刚;王加利;郭鹏飞;高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很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肿瘤的新方法.该技术已经被用于治疗肝、骨骼、肾及甲状腺等部位的实体肿瘤疾病中,尤其在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中令人关注.本文综述了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现状,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李建如;罗渝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75岁以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的57例ANVUGIB患者,将其中22例≥75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住院的35例< 75岁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表现、主要病因、住院周期、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4.40±4.83)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2.63±15.20)岁.观察组出血次数>3的比例(13/22,59.1%)较对照组(6/35,17.1%)明显增高(P=0.001),由消化系肿瘤引发出血概率(6/22,27.3%)较对照组(1/35,2.9%)明显增高(P=0.020),再出血比例(10/22,45.5%)较对照组(1/35,2.9%)明显增高(P=0.000 3),平均住院周期(15.73±6.34)d较对照组(6.95±3.28)d明显延长(P=0.000),死亡率(4/22,18.2%)较对照组(0/35)有所增加(P=0.037).结论 75岁以上ANVUGIB患者出血次数多,肿瘤引发出血率高,住院周期长,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大,临床医生应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安康;陈倩倩;李惠惠;王淑芳;毛永平;张修礼;刘庆森;令狐恩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1例Usher综合征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院2015年4月眼科门诊1例临床诊断Usher综合征的39岁女性患者及其家系内所有成员(包括患者及非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外周静脉血DNA,建立基因组DNA标本库,针对目前已知的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对患者基因组DNA进行目标区域捕获高通量测序,锁定该患者致病基因,并进一步对该家系中的其他成员(包括患者及非患者)进行相关突变位点的验证,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10q22.1的CDH23基因,由c.6253+1G>A和c.287_288insG两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在患者家系中,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均具有符合Usher综合征这一单基因遗传病规律的基因型,而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均无上述两处基因位点的突变.结论 运用目标区域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在Usher综合征患者中实现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结合其他家庭成员的基因位点验证,可明确Usher综合征患者的具体致病基因突变.
作者:代艾艾;刘铁城;高旭辉;李淑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将捐赠者子宫取出植入受赠者体内,确保植入子宫各项功能正常后将体外受精的胚胎通过阴道移植到新子宫,待胎儿发育成熟采用剖腹产使其降生,这个过程就是子宫移植手术.全世界约有8%的适龄生育女性因为子宫问题无法孕育下一代,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禁止代孕,子宫移植为这类患者送来了福音.本文就子宫移植的研究现状、可行性与展望进行综述.
作者:李卫平;张晓莉;徐虹;姚元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及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75岁以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心衰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逐渐加量至静息心率55 ~ 60/min,3个月后比较上述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LVEF[(54.1±8.8)%]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394.4±69.7)m]较对照组[(49.2±7.6)%,(364.3±67.9)m]明显升高(P<0.01),BNP[(954.6±115.6) pg/ml]较对照组[(1445.2±129.4) pg/ml]明显下降(P<0.01),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135.5±30.4) ms]、SDANN[(85.6±28.1) ms]、RMSSD(41.6±15.6)、PNN50(7.1%±2.9%)较对照组[(78.6±31.6) ms、(70.6±27.6) ms、34.6±17.4、5.7%±3.1%]明显改善(P<0.01).结论 在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至达到目标心率,可改善75岁以上心衰患者心功能.
作者:强钰伟;杨美艳;徐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人工流产术失败后的临床处理方式.方法 分析2010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0例人工流产术失败后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为宫腔内包块,7例为阴道出血,2例因人流术中大出血转送我院.结果 6例术前48 h内给予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1例给予UAE和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治疗,余3例未行术前预处理.1例行宫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清宫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瘢痕病灶清除+子宫修补术;2例行腹腔镜辅助清宫术;2例病灶巨大,1例行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子宫修补术治疗,另1例行经腹子宫瘢痕妊娠切除+子宫修补+膀胱修补+绝育术;1例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3例行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子宫修补术.4例术中出血量多.10例治疗均满意,住院2~19d,术后血人绒毛促性腺激素3 ~23d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超声均未见宫腔异常.结论 对人工流产术失败后CSP患者,术前需预处理(UAE或双侧子宫动脉结扎)阻断病灶部位血流可减少术中出血.治疗方案可选择宫腔镜联合清宫术、腹腔镜联合经阴手术、单纯经阴手术和经腹手术等方式.
作者:谭明华;高阳;耿兮溪;李亚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淋巴瘤MRI影像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提高对本病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5年8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39例的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病理的关系.结果 39例中23例单发,16例多发,共发现79个病灶,其中幕上68个,幕下11个,幕上病灶多位于脑实质深部或中线区域,其中额、顶、颞、枕叶脑白质深部共33个,基底节区15个,胼胝体8个,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7个,丘脑5个.MRI平扫于T1WI序列,呈等信号病灶47个,稍低信号32个;T2WI序列呈等信号病灶54个,稍高信号25个;T2 flair序列以等信号为主.MRI增强扫描,均匀或较均匀团状强化病灶25个,不均匀团状强化8个,结节状强化29个,不规则片状或斑片状强化9个,病变位于胼胝体呈蝶翼状强化8个.其中15个病灶出现“握拳状”强化征象,26个见“尖角征”,28个病灶出现“缺口征”或“脐凹征”,3个病灶可见邻近脑膜强化.33个病灶瘤周轻度水肿,29个瘤周中度水肿,17个瘤周重度水肿.结论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MRI多表现为与灰质相近的等信号,其病理基础为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浆比例较高、细胞间隙含水少,肿瘤围绕血管周围间隙浸润生长、破坏血脑屏障,且由于囊变坏死少见,故多呈明显均匀强化.
作者:杨柳青;张磊;王光宪;文利;张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骨骼肌代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将实验组大鼠背部置于94℃热水13s,造成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对照组大鼠置入37℃温水13s,其他同实验组.于伤后72 h留取胫骨前肌标本;应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抽提胫骨前肌总RNA,采用Arraystar公司Rat LncRNA Array(4×44 K,Arraystar),分别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胫骨前肌标本中MRBC025014和MRAK080917两种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验证以检验芯片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芯片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MRAK080917、MRBC025014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28,P=0.018),进一步的PCR验证结果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MRAK080917和MRBC025014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骨骼肌组织中MRBC025014和MRAK08091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参与骨骼肌代谢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靶基因相关.
作者:张海军;郝岱峰;柴家科;郁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食管远端与近端酸反流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咽喉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变化.方法 收集40例因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反流形式将患者分组,对比分析其食管测压结果.结果 40例中食管远端、近端酸反流均阳性者9例(A组),男4例,女5例,年龄35~ 74岁;单独近端酸反流阳性者8例(B组),男3例,女5例,年龄40~ 57岁;单独远端反流阳性者11例(C组),男4例,女7例,年龄33~ 74岁;无病理性酸反流者12例(对照组),男4例,女8例,年龄29 ~ 62岁.A、B、C组及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分别为(16.86±6.84) mmHg(1 mmHg=0.133kPa)、(17.36±8.74) mmHg、(20.91±16.01) mmHg和(30.73±12.39) mmHg,食管下括约肌腹内长度分别为0.50(1.75 ~ 0.05)cm、0.48(1.12~ 0.12) cm、0.56(1.95 ~ 0.15) cm和1.85(2.75~ 0.20) cm,A、B、C组的LESP均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的腹内段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A、B、C组与对照组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恢复时间分别为(434.22±177.81)ms、(423.00±93.00) ms、(485.27± 159.89) ms和(559.75±130.48) ms,A、B组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A、B、C组及对照中仅有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例数分别为1例、2例、4例,1例、0例、4例,2例、2例、4例,0例、0例、1例,A、B、C组的病例数较对照组多.结论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及食管裂孔疝是胃食管反流病与咽喉反流病共有的反流基础,食管上括约肌动力功能改变可能与食管近端酸反流相关.
作者:高玉静;王潇潇;王巍峰;彭丽华;杨云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系统.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临床症状,可能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也可能与肠道功能紊乱、菌群失调、免疫失衡、血管炎性病变相关.近十几年来微生态制剂在腹泻的治疗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及微生态制剂在腹泻中的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王巍;崔立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用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灌注离体断肢时不同灌注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雄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A组为连续灌注组,B组为每隔4h间断灌注组,C组为每隔12h间断灌注组.离断大鼠双下肢后,离断肢体在4℃冰箱内保存24h,定期收集灌注流出液,检测生化指标,并定时收取肌肉组织标本,行病理及生化检查.结果 连续灌注组与两间断灌注组比较,病理改变程度相似,各时间点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葡萄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隔4h间断灌注组与每隔12h间断灌注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程度相似,各时间点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4℃下低温灌注UW液保存大鼠离断肢体,间断灌注与连续灌注两种方法对离断肢体的保护效果相当,且每隔4h灌注和每隔12h灌注肢体的方法灌注保护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芦笛;刘虎仙;韩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方法 收集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3-8月门诊及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200例,根据肝超声分为2型糖尿病未合并脂肪肝组(A组,94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106例),B组按脂肪肝严重程度分级:轻度组(B1组,45例),中度组(B2组,31例),重度组(B3组,30例).比较各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SD)、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结果 A、B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腰臀比、空腹血糖、三酰甘油、ALT、AST、LDL-C、LVDD、LVSD明显升高(P<0.05),而SV、LVEF、LVFS明显下降(P<0.05);与B1组比较,B2和B3组的腰臀比、空腹血糖、三酰甘油、ALT、AST、LDL-C、LVSD明显升高(P<0.05),SV、LVEF、LVFS明显下降(P<0.05);与B2组比较,B3组腰臀比、空腹血糖、三酰甘油、ALT、AST、LDL-C明显升高(P<0.05),SV、LVEF、LVFS明显下降(P<0.05).结论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作者:王艳冰;刘畅;姜丁文;梅晰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导航下内镜导引器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6月-2015年7月在本科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病变患者31例.所有病变均位于脑实质内,大直径<2cm,计划手术入路深度>2 cm.31例分为对照组15例,使用传统无框架导航显微手术;试验组16例,使用导航引导下的内镜导引器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使用1.5 T磁共振以更新导航和弥补手术中的“脑漂移”影响.统计两组术中扫描次数、手术时间、病变全切除例数、术后短期(<3个月)和长期(≥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和病变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MRI扫描25次,平均1.67次/例,平均手术时间280 min,病变全切除14例;试验组共扫描19次,平均1.19次/例,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病变全切除15例.两组平均扫描次数、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病变全切除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及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为33.5个月,未观察到病变复发或进展.结论 导航下导引器手术可快速准确定位颅内深部小病变.此技术安全可行,且创伤小.
作者:董国俊;张家墅;杨佳;赵艺宁;陈晓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长周期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TMZ>6周期)对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2015年本院收治的93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按服用TMZ周期数分为TMZ>6周期组和TMZ 6周期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级别、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结果 TMZ>6周期组的PFS和OS分别为29(10 ~ 54)个月和39(13 ~ 65)个月,6周期组分别为21(6~ 50)个月和28(6 ~ 48)个月,TMZ>6周期组的PFS和OS明显延长(PFS:P=0.035;OS:P=0.011);服用TMZ出现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减少(6.45%)及白细胞减少症(9.68%),但主要出现在服用TMZ 6个周期内,增加服药周期并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长周期(>6周期)TMZ化疗较6周期TMZ化疗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期,且未明显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徐维林;王强;张宏伟;朱巍;周定标;许百男;马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22例胃癌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22例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36~ 84(62.2±15.0)岁.胃腺癌22例(100%),Ⅳ期15例(68.2%),中低分化18例(81.8%).19例(86.4%)DVT发生于胃癌确诊后,其中1~3个月累计发生12例.腹部手术治疗10例,其中5例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栓.经抗凝治疗12例(54.5%),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例,好转出院12例(54.5%).结论 胃癌确诊后及术后1~3个月是下肢DVT高发期,大部分确诊时为晚期且分化程度低,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隋丽丽;叶斯斯;白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种植体不同颈部螺纹加载动态力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Von-Mises应力分布情况,为种植体结构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实验数据和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立颈部螺距分别为0.4 mm、0.6 mm、0.8 mm、1.0 mm、1.2 mm的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体模型,将其与CT扫描数据重建的下颌骨组织模型进行仿真结合.在即刻负载情况下,加载一个咀嚼周期0.875 s内的动态力,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比较种植体和周围牙槽骨组织随种植体螺距改变而引起的Von-Mises应力变化.结果 即刻负载情况下,模拟前磨牙一个咀嚼周期内垂直向加载(F1)时,种植体和骨皮质的Von-Mises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67.15%和74.02%,在螺距1.0 mm时应力小为21.749 MPa;颊侧偏向舌侧(F2)加载时,种植体在螺距1.0 mm时应力小为79.175 MPa;舌侧偏向颊侧(F3)加载,种植体在螺距0.8 mm时应力小为78.612MPa;当螺距P变化时颈部骨松质在0.8 mm、1.0 mm时应力相对较小.结论 对于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体,颈部螺距选取0.8 mm、1.0 mm时,在模拟前磨牙一个咀嚼周期内力的即刻负载情况下,种植体-骨组织系统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作者:马洁;王维丽;雷蕾;李鑫;宫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transcription factor AP-2 alpha,TFAP2α)重组真核质粒及其稳转细胞株,研究过表达TFAP2α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方法从293T细胞全基因组DNA中扩增TFAP2α基因编码序列,运用质粒酶切、连接及转化构建重组真核质粒pLV-EGFP(2A)Puro-TFAP2α,测序鉴定.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将重组质粒转染人293T细胞,制备病毒悬液转染质粒入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786-O和Caki-2中,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形成稳定转染细胞株后扩大培养,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TFAP2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通过MTS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观察未转染质粒组、转染空载体组和转染重组质粒组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质粒pLV-EGFP(2A)Puro-TFAP2α和稳定转染过表达TFAP2α的786-O和Caki-2细胞株.重组质粒组TFAP2α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P<0.05).MTS实验中,重组质粒组490 nm处光吸收值较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显著降低(P<0.05).平板克隆实验中,重组质粒组的平板克隆率较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亦显著降低(P<0.05).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比较,重组质粒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 0.970).结论 过表达TFAP2α能明显降低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786-O和Caki-2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细胞周期变化,停留在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加,而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使其发生G1/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马明辉;武翀;赵超飞;姚远新;孟庆禹;罗国雄;张瑜;马鑫;张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弯角骨水泥注射套管(镍钛合金材质)在椎体成形体外实验中的效果.方法 从6例骨质疏松中老年女性尸体标本中选取24个胸腰段椎体的骨质疏松单椎体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一侧(A组)、两侧(B组)、弯角(C组)椎体强化.A、B组使用直行穿刺套管注射骨水泥,C组使用弯角套管注射.整个强化过程在X线间断透视引导下进行,监测骨水泥有无渗漏,每组8个标本.比较各组水泥用量并观察分布情况.结果 骨水泥用量:A组(3.12±0.18) ml,B组(5.82±0.20) ml,C组(6.16±0.24) ml.B、C两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骨水泥分布越过椎体矢状中线的椎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弯角输送装置可通过一次椎弓根穿刺完成双侧椎体水泥强化.
作者:熊森;毛克亚;韩振川;张雅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血管并发症(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5年9月于本院心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Duke(1)标准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术前脑血管并发症42例临床资料.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9 ~ 71(39.9±16.7)岁.单纯主动脉瓣受累10例,单纯二尖瓣受累24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受累6例,无瓣膜受累的左房黏液瘤2例.术前合并脑梗死32例,脑出血10例(包括合并脑梗死6例).手术中发现感染共累及瓣膜46个,术中置换机械瓣22个,生物瓣16个;6例行二尖瓣成形,10例行三尖瓣成形,2例行左房黏液瘤切除.结果 手术前出现脑血管并发症的平均时间为65 d,术中发现瓣膜赘生物66枚,大直径平均13.9 mm.42例中6例术后出现脑血管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严重脑血管并发症后死亡.随访33例(80.4%),随访时间11.9 ~ 127.7个月,4例出院后6个月内脑梗死,其中1例多发脑梗死后死亡;4例随访时仍有单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1例手术后4年因夹层动脉瘤行Bentall手术,术后心功能Ⅲ级.结论 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同时术后应加强颅脑检查及出凝血机制检测.
作者:赵海智;任崇雷;姜胜利;申磊磊;高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