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近期心脏事件的随访研究

孙立刚;杨庭树

关键词:女性,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412例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内容包括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其中女性121例,男性291例.结果 女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服用率高于男性,但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于男性(P<0.05);近期发生的心脏事件中,女性心绞痛发生率高于男性,心梗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结论 女性冠心病患者近期心脏事件中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住院患者地域和性别分布

    目的 探讨我院住院患者地域和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对住院83 569例和等待住院的2 302例患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来源于港台及内地33个行政区域,位居前位的省份全部为华北和东北地区;北京市女性比例(52.89%)高于其他省市.候床患者来源于国内29个行政区域,无港台和澳门患者候床;候床患者位居前九位的省份与住院患者地域分布基本相同,但北京市候床患者数略高于河北省,位居前两位.候床待住院的患者男女比例(1:1.151)与住院患者的男女比例((1∶0.789)呈相反关系(P<0.001).结论 我院住院和候床待住院患者的性别比例呈相反关系,辐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作者:王玉锋;渠秀清;雷永红;刘迎晨;孟庆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129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富腔镜诊断宫内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9%、94.44%、99.08%、85.00%,诊断宫内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94.12%、94.74%、98.23%,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43%、83.33%、46.15%、93.75%.结论 宫腔镜检查对于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较高,是筛查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佳方法.

    作者:张凤芝;有风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8例胰腺相关腹腔大出血患者液体治疗回顾

    目的 研究肝胆外科与胰腺相关的腹腔大出血患者液体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监护室2008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与胰腺相关腹腔出血患者28例,失血量约2 000-3 000ml.患者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止血后进入ICU时作为液体治疗起点.治疗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实现平均动脉压(MAP)≥65mmHg(lmmHg=0.133kPa)、血红蛋白(Hb)≥80g/L、尿量0.5-1ml/(kg·h),可停用升压药物;第二阶段为实现血流动力学平稳,并避免组织间液回吸收引发的心衰和肺水肿.记录两阶段液体复苏过程和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和血液生化等指标变化.结果 第一阶段(16.2±8.3)h,第二阶段(51.3±16.7)h.第一阶段补液量和输注的血液制品较第二阶段多.第二阶段尿量增加,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26例患者治愈,2例死亡(均为难治性感染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与胰腺相关的腹腔大出血患者液体治疗应分阶段进行.

    作者:何蕾;苏茂生;刘志伟;马焕先;赵庆华;王鹤;董家鸿;蔡守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抗震救灾人员休整后免疫机能状态评定

    目的 探索参加抗震救灾的武警某部士兵经过2年适度休整和科学心理疏导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308名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的武警某部士兵为研究对象,来自同一单位的50名同龄男性为对照组,采用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T、B、NK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参数,利用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细胞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抗震救灾组红细胞总数(RBC)和血红蛋白含量(Hb)明显升高(P<0.01),CD3+、CD3+CD4+、CD3ˉCD19+和CD3ˉCD56+也升高(P<0.05),而CD3+CD8+及CD4/CD8无统计学差异.将6项免疫参数测定结果根据正常参考值分为偏低、正常和偏高,抗震救灾组CD3ˉCD19+正常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震救灾组在经过适度休整和科学心理疏导后,机体免疫功能呈现增强趋势.

    作者:刘改霞;姜辉;梁新秀;高晓攀;董矜;刘红鹰;田亚平;温新宇;向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溃疡散联合含雷贝拉唑三联方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63例

    目的 观察溃疡散联合含雷贝拉唑三联方案根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终统计有效的治疗组63例及对照组61例经尿素酶、胃镜和组织学证实为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两组均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1次/d,早餐前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g,2次/d,口服;克拉霉素片0.5g,2次/d,口服,治疗组同时口服溃疡散10g,2次/d,共2周.停药4周后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HP根除率.结果 对照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90.2%,治疗组总有效率100%(P<0.05);对照组HP根除率77.0%,治疗组根除率85.7%,但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散联合含雷贝拉唑三联方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率高,不良反应小,短期疗效肯定,但对HP感染的根除率无明显提高.

    作者:索生红;曹生海;张海涛;李福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廿烷醇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对比

    目的 评价多廿烷醇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比较多廿烷醇组(试验组42例,多廿烷醇10mg/d)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49例,阿托伐他汀10mg/d)的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16周治疗,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调脂疗效在TC、LDL-C降低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阿托伐他汀组优于多廿烷醇组.不良反应方面多廿烷醇组(4.7%)明显少于阿托伐他汀组(17.5%).两组不良反应较轻微,不需停药.结论 多廿烷醇10mg/d的降脂效果与阿托伐他汀10mg/d的疗效相当.均能明显降低TC、LDL-C及升高HDL-C.多廿烷醇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作者:孙静;武强;龙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两种驱动气源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方法 选择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以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和对照组(8例,以氮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在吸入气味、流速,下呼吸道感觉,雾化时咳嗽,咳痰难度,鼻咽部感觉,生命体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痰液性状,痰量,干湿啰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雾化时间、吸入难度、憋气、动脉氧分压、呼吸困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雾化时间明显缩短,氧分压提高显著,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氦氧混合气为驱动气源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治疗方面与传统方法比较有明显优势,缩短雾化时间,提高吸入药物的利用率,改善缺氧及呼吸困难症状.

    作者:贾艳红;谷红俊;肖永久;解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发病特点及提高腺性膀胱炎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例腺性膀胱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 术前均采用膀胱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20例患者中15例行经尿道电切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1例半年后复发且恶变,其余均治愈.结论 膀胱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腺性膀胱炎有恶变倾向,在排除膀胱出口梗阻和异物刺激的情况下,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聪然;蔡明;李州利;王爽;石炳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女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评价及KAL1和FGFR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IHH)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基因.方法 分析4例IHH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PCR直接测序法对其中3例与健康对照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卡尔曼综合征1(KAL1)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4例均具无第二性征发育,逾青春期无月经来潮,促性腺激素及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无嗅觉障碍,头部核磁示嗅球和嗅沟均正常.其中3例进行基因检测,未发现GnRHR基因突变,但例3和例4 KAL1基因有两个核苷酸多肽性;例3 FGFR1基因第3外显子第251核苷酸A转换成T,导致错义突变Glu84Val.结论 3例中仅1例发现FGFR1基因突变,提示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IHH.

    作者:汪保安;马晓莉;邹效漫;马芳玲;郑华;窦京涛;母义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军队离休干部慢性疾病与焦虑抑郁关系研究

    近年来干休所偶有自杀事件发生,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势在必行.2010年12月-2011年2月,我们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对18个干休所来门诊部就诊的161名离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旨在评价军队离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与慢性躯体疾病间关系.

    作者:王茜;石荣光;张建军;孙国伟;刘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原发性延髓出血1例临床诊断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延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1例原发性延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例以后组颅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头颅CT未见异常,经MRI、DSA检查确诊,经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原发性延髓出血临床罕见,普通CT检查阳性率低、对疑似病例应早行MRI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吴秀奎;张荣;康涛生;江拥军;肖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亚基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 A(mitochondria DNA,mtDNA)ATPase8亚基及其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基因重组、测序,通过gene Bank与mtDNA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的改变.用RT-PCR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 休克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密度和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正常组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亚基9个DNA测序有2处突变(A7868G,空7767-7768G).休克组有3处突变,即A7797空,T7772C、T7863C.失血性休克组大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表达比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27.3%.结论 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突变以及表达水平下降是导致ATPase8亚基改变的重要原因.

    作者:戴富林;刘毅;李剑瑜;武凡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共同病理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MF发生发展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机制.醛固酮(aldosterone,ALD)导致MF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信号网络相当复杂,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入研究.

    作者:谢永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1例Chediak-Higashi综合征报告并文献回顾

    目的 加强对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1例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S)临床资料进行报告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眼部及皮肤白化病,加速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诊断依靠外周血涂片、骨髓片中有核细胞浆中找到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巨大颗粒.结论 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常因严重感染或出血死亡,异基因骨髓移植可改善免疫缺陷及血液系统缺陷,但不能抑制神经系统病变的发展.目前对本病无根治方法,故应进行积极的产前诊断.

    作者:庞素娜;邹丽萍;刘英;唐锁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近期心脏事件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412例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内容包括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其中女性121例,男性291例.结果 女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服用率高于男性,但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于男性(P<0.05);近期发生的心脏事件中,女性心绞痛发生率高于男性,心梗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结论 女性冠心病患者近期心脏事件中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孙立刚;杨庭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0年9-11月在本中心健康查体的267例首次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者为观察组,以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管理;以同期在中心健康查体的29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对两组患者焦虑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检查前焦虑程度较宣教前由22.1%降至2.99%,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7%(对照组为6.04%),患者、相关人员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规范了护理行为,统一了工作标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石海燕;陆峰;王青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TBD10蛋白在大鼠胰岛和INS-1细胞株的表达

    目的 观察BTBD10蛋白在大鼠胰岛和INS-1细胞株的表达.方法 利用构建好的BTBD10多克隆抗体,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TBD10在3月龄Fischer344大鼠的胰腺组织和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BTBD 10蛋白定位在大鼠胰腺组织的胰岛β细胞中,与胰岛素的定位重叠,而在胰腺的外分泌腺和胰岛α细胞中无表达,同时显示BTBD10定位在大鼠胰岛β株INS-1细胞的细胞浆中,表达高.结论 BTBD10特异性表达于大鼠胰岛β细胞中,提示BTBD10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有关.

    作者:刘瑜;谷昭艳;李琳;李春霖;肖或君;李剑;田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与常规彩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子宫内膜病变进行常规彩超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证实的结果为标准,比较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的特点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子宫内膜癌和宫腔内凝血块及恶性滋养细胞疾病的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比常规彩超分别提高50%、38.45%、50%(均为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进一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宫腔内凝血块及恶性滋养细胞疾病.

    作者:孙丽丽;王晓雪;王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 行无痛人流术者150例,随机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Ⅰ组),丙泊酚TCI组(Ⅱ组),手动给药组(Ⅲ组);Ⅰ组、Ⅱ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5.0μg/ml,Ⅰ组根据BIS值(50)反馈调控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Ⅱ组根据血流动力、体动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记录三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离院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效果、BIS值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Ⅲ组(P<0.05),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后MAP、HR明显下降(P<0.05),Ⅲ组MAP、HR变化幅度大于Ⅰ组、Ⅱ组(P<0.05);B1S值Ⅱ组、Ⅲ组波动范围大于Ⅰ组(P<0.05),Ⅰ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Ⅱ组、Ⅲ组(P<0.01).结论 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用于无痛人流,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

    作者:郭素莲;闫宇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微型外固定器虎口开大术

    目的 探讨微型外固定器辅助手术治疗虎口挛缩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12月,采用微型外固定器辅助手术对临床11例病人共13侧患肢虎口实施反复3次开大手术,并记录末次开大程度.其中右手8侧,左手5侧,重度挛缩9侧,中度挛缩4侧.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拇指外展角度平均增加30°,拇指指间关节尺侧与示指掌指关节桡侧之间距离平均增加3em.术后1例发生针道感染,1例出现第一腕掌关节半脱位.结论 采用微型外固定器辅助手术开大虎口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胡长青;闫厚军;付贯忠;王磊;考树均;张吉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