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水平的转换方法

高静;董振南;田亚平

关键词:肌酐, 酶法, 肌酐苦味酸法, 转换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在不同水平段的测定偏差,并建立新旧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方法,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方法:用两种血清肌酐测定方法同时测定667例来我院门诊就医的不同疾病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并根据酶法测定值,将其分为5个水平组,统计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结果: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值在各水平组的平均值分别为:A:64.0μmol/L,92.7μmol/L;B:182.5μmol/L,201.9μmol/L;C:378.4μmol/L,384.6μmol/L;D:561.2μmol/L,549.4μmol/L;E:1077.7μmol/L,1025.7μmol/L.两种方法相关均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87,0.950,0.983,0.994.结论:血清肌酐水平较低时,酶法测定值较与苦味酸法测定值低;在血清肌酐水平为471μmol/L以上时,酶法因方法学优于苦味酸法,而使测定值能够达到真实水平;若已知酶法测定值,临床医生可通过以下公式y(苦味酸法)=0.9186x(酶法)+34.385,得出苦味酸法测定值.反之,则可通过公式y(酶法)=1.0872x(苦味酸法)-37.065,得出酶法测定值.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D-半乳糖老化模型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D-半乳糖脑老化模型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动物模型.8周后,处死小鼠制备大脑皮层电镜标本和脑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衰老模型组小鼠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下降,丙二醛(MDA)、脂褐素含量升高,一氧化氮(NO)水平下降.结论: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

    作者:王怀颖;张玮;石少慧;户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悬雍垂的病理变化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悬雍垂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显微镜观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暂停综合征患者悬雍垂手术标本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患者悬雍垂的黏膜、腺体、肌肉、神经、血管等均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这些变化可能是患者长期打鼾、缺氧引起,但反过来,还会加重上气道阻塞.

    作者:吕春雷;韩东一;翟所强;孙建和;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细胞分化剂尿多酸肽诱导乳腺癌细胞ICAM-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分化诱导剂尿多酸肽(CDA-II)对乳腺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的影响.方法:将CDA-II与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进行体外培养,同时以维甲酸为阳性对照,观察CDA-II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ICAM-1表达及形态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CDA-II可减缓两株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增加乳腺癌细胞ICAM-1表达.结论:CDA-II可抑制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两株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诱导乳腺癌细胞ICAM-1表达,为CDA-II治疗乳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揭示了其治疗乳腺癌的可能应用前景.

    作者:郭小泉;郑伟;陈凛;李荣;蒋彦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黄芪总黄酮对BEL-740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us, TFA)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以BEL-7402细胞为实验对象,5-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比较观察了不同浓度的TFA与BEL-7402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后,TFA对BEL-7402细胞的形态学、细胞存活曲线、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数据表明TFA处理48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0μg/ml, 5-FU为0.3μg/ml;TFA浓度达80μg/ml时可使BEL-7402细胞生长明显受挫(P<0.05),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与对照比较细胞形态主要表现为胞浆中颗粒明显增多,胞浆出现大量空泡,核固缩.结论:TFA对BEL-7402细胞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汪德清;李煜;田亚平;王成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腺苷脱氨酶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仪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1.1.2 试剂日本协和株式会社研制腺苷脱氨酶(ADA)试剂盒.1.2 方法采用速率法对腺苷脱氨酶(ADA)进行检测.2 结果2.1 试剂稳定性①取患者混合血清,同时测定20次,计算得批内变异系数(CV%)为1.45%.②用同一混合血清,每日测定一次,连续测定15d,计算得批间变异系数(CV%)为2.49%.

    作者:康健;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定量检测523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临界值为500 copies/ml),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血清标记物.结果:经FQ-PCR检测,116份HbsAg,HbeAg,HbcAb,ProS1-Ag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平均拷贝数为1.87×108copy/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HbsAg,HbeAg,ProS1-Ag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和平均拷贝数显高于三项抗原全阴者.结论:FQ-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HBV-DNA拷贝数.HBV-DNA可准确、灵敏地反映HBV复制.与HBV血清标记物联合应用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

    作者:童红莉;田亚平;邓心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水平的转换方法

    目的:探索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在不同水平段的测定偏差,并建立新旧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方法,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方法:用两种血清肌酐测定方法同时测定667例来我院门诊就医的不同疾病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并根据酶法测定值,将其分为5个水平组,统计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结果: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值在各水平组的平均值分别为:A:64.0μmol/L,92.7μmol/L;B:182.5μmol/L,201.9μmol/L;C:378.4μmol/L,384.6μmol/L;D:561.2μmol/L,549.4μmol/L;E:1077.7μmol/L,1025.7μmol/L.两种方法相关均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87,0.950,0.983,0.994.结论:血清肌酐水平较低时,酶法测定值较与苦味酸法测定值低;在血清肌酐水平为471μmol/L以上时,酶法因方法学优于苦味酸法,而使测定值能够达到真实水平;若已知酶法测定值,临床医生可通过以下公式y(苦味酸法)=0.9186x(酶法)+34.385,得出苦味酸法测定值.反之,则可通过公式y(酶法)=1.0872x(苦味酸法)-37.065,得出酶法测定值.

    作者:高静;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EA-TRFIA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临床评价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的收集随机选取394名住院患者为考核对象,抽取静脉血2ml,离心后取血清,血清量不少于500μl,-20℃保存.1.2 标本纳入标准及样本量 CLIA法设定的cutoff值为5ng/ml, TRFIA法按试剂盒推荐的Cutoff值(6ng/ml).

    作者:刘红鹰;田亚平;宋淑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IL-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分泌的影响.方法:正常和1%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与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用RT-PCR方法分析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的基因表达.结果: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皮中IL-6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质浓度升高,多聚甲醛固定后的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释放.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可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促进其蛋白质分泌.

    作者:王成彬;黄振国;叶伟基;鲍依希;田亚平;林伟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联合不同术式治疗重度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目的:联合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颏舌肌前徙术和舌骨悬吊术治疗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方法:在26例患者结合不同体位的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观察和测量以及多导睡眠仪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颏舌肌前徙术和舌骨悬吊术等不同手术方式组合.术后随访包括术区检查及与术前同样的检查.结果:应用不同手术方式结合治疗可以明显地扩大上、下咽腔的气道,症状改善非常明显.结论:由于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阻塞部位和阻塞程度各不相同,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

    作者:胡敏;温伟生;肖红喜;周宏志;杨舸;布静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递质机制

    目的:阐明异氟烷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神经递质机制及其保护作用是否具有限时性.方法:1.4%异氟烷+空气连续吸入5d预处理大鼠,后一次预处理24h后缺血.采用清醒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清醒、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递质浓度改变及再灌注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变化,记录翻正反射恢复的时间及运动功能评分.双盲记数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和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全脑缺血10min、15min后预处理组BIS及翻正反射恢复好于对照组;谷氨酸递质浓度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全脑缺血15min,预处理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预处理组缺血10min、15min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计数及锥体细胞凋亡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脑缺血20min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对非致死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有限时性;其脑保护作用与降低谷氨酸递质浓度无关.

    作者:孙永海;岳云;王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濮阳市2130名中、小学生错(牙合)畸形调查

    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2004年9~11月随机选择濮阳市4所学校的中、小学生2130名,其中男生1082名,女生1048名,年龄6.5~18岁.

    作者:杨建玲;李红;王伟建;凡朝法;孙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同月份采摘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营养学意义

    目的:为了解不同月份采摘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营养学意义,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新鲜茶叶样品采自江西省婺源县大樟山茶场的5个不同种植区,茶叶采摘时间分别为2000年8月、2001年3月、4月和5月.按常规炮制方法处理,制成绿茶.分析测定了其中9种茶多酚类化合物,以及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果:4月份采收的绿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高、占绿茶总重量的32.3%,是3月份采摘的绿茶所含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1.41倍、5月份的1.34倍、8月份的2.45倍,绿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排列顺序为4月>5月>3月>8月.其中绿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茶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高的主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顺序同样是4月>5月>3月>8月.结论:不同采摘期绿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赵霖;Dieter Treutter;罗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β2-MG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①对照组:50例健康查体者,年龄18~41岁,男34例, 女16例.②疾病组:经临床明确确诊的血液病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5~55岁.③肾脏病患者20例,年龄30~50岁,男12例,女8例.④风湿性疾病患者14例,年龄46~60岁,男5例,女9例.

    作者:原新红;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铸造单根桩核固位修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4月~2004年4月单根桩核固位修复磨牙残根、残冠112例共143颗,其中女性78例、93颗,男性34例、50颗;年龄16~70岁.牙体缺损情况:残冠缺损1/2~3/4,103颗;残根:其中龈上31颗,龈下≤2mm 9颗.

    作者:杨建玲;李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糖尿病1例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52岁,主因确诊鼻咽部非霍奇金病(T/NK细胞型)半年入院行第5次化疗.

    作者:李素霞;吴晓雄;赵瑜;达万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灯盏花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32只,复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Bre)小剂量用药组和灯盏花素大剂量用药组,每组8只.观察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注30和60min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灯盏花素对不同时限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灯盏花用药组的SOD、MDA、GSH-PX和ALT在再灌注的各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灯盏花素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氧自由基的清除,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着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史小琴;张晶晶;刘秀平;史宝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69例藏族青年从高原到亚高原血小板参数分析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①Ⅰ组:69例藏族青年是从西藏、迪庆高原进入到亚高原昆明地区生活半年后的某院校学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8岁,体检正常.②Ⅱ组:正常对照组35例.均是昆明本地某高校学生,汉族,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岁,体检正常.

    作者:李雪梅;王惠萱;汪洋;郑勤;吕耀;夏正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生物蛋白芯片技术在细胞因子检测上的应用

    目的:探索血清细胞因子在正常人群中的稳定性及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观察健康人群中血清细胞因子的参考范围,为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和EVIDENCE180全自动芯片分析仪动态观察了27例健康志愿者 1 个月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和8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细胞因子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结果:血清细胞因子在被随访的27例健康志愿者中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血清细胞因子的浓度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在健康人群中稳定存在,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作为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组指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郭广宏;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雅培Ci8200原装试剂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评价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仪器雅培(ABBOTT)architect Ci82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日立(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Roche)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作者:董矜;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