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研究进展

林影芯;罗华;张卫星

关键词: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术, 时机
摘要:随着重症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长期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当预计机械通气的时间超过数周,应当考虑气管切开,但是何时进行气管切开仍存在争议。虽然有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探讨气管切开的时机,大部分并不能证明早期气管切开的好处。早期行气管切开与晚期相比,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增加患者机械通气的舒适度,镇静药物的使用有减少的趋势,但是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的时间,对重症监护病房留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无影响,且不能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提示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从早期气管切开获益。
当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髁间陈旧性C型骨折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肱骨髁间陈旧性C型骨折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肱骨髁间陈旧性C型骨折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4)。实验组进行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进行早期相关锻炼恢复。统计患者的愈合效果及功能恢复,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肘关节活动范围:屈曲(91.4±9.8)°、伸直(20.1±6.3)°、旋前(50.6±5.5)°、旋后(67.0±7.0)°,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陈旧性C型骨折方法固定稳固,早期锻炼恢复快,综合治疗效果好。

    作者:吕岩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6),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10 mg/次,2次/d。比较2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HP转阴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为(6.20±1.36)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36±2.58)d(P<0.05);观察组HP转阴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6%和95.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0%和84.8%(P<0.05)。结论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安全有效,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沃龙瑛;李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诊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诊治方法及其诊治效果。方法选取不孕患者共计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宫腔镜检查。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n=64),将未检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n=236)。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治疗,对比2组患者体外受精助孕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体外受精助孕。观察组患者临床妊娠率为39.06%(25/64),流产率为8.00%(2/25),异位妊娠率为4.00%(1/25),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高,诊断期间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诊断为本病后,及时给予宫腔镜手术治疗后,可实施体外受精,助孕效果良好。

    作者:王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肾炎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肾炎舒胶囊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n=40)。实验组采用厄贝沙坦与肾炎舒胶囊联合的方式,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使用厄贝沙坦。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2.5%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实验组的血清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及24 h尿蛋白的水平都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并且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的初期,肾炎舒胶囊与厄贝沙坦进行联合的疗效十分明显,无不良的反应。

    作者:刘国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帕罗西汀在改善神经衰弱患者临床症状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舒眠胶囊在神经衰弱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精神科患者54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选取的5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27),对照组采用舒眠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测2组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抑郁为(0.73±0.2),睡眠质量为(0.73±0.1),焦虑为(0.80±0.2);对照组抑郁为(0.91±0.8),睡眠质量为(0.94±0.2),焦虑为(1.00±0.2),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衰弱治疗中采用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吴奕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胃肠炎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2组(n=34)。对照组采用阿托品治疗,观察组采用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1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愈27例,总有效率为79.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胃肠炎患者采用硫酸镁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立江;匡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尿液基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液基细胞学联合核基质蛋白22(NMP 22)、膀胱肿瘤抗原(BTA)检测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的196例膀胱癌疑似及随访患者的尿液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其中68例细胞学诊断阳性和非典型标本同时进行NMP 22、BTA检测,将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评估它们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液基细胞学、液基联合NMP 22、BTA和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2.9%、83.3%、87.5%、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分别为95.0%、80.0%、85.0%、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NMP 22或(和) BTA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膀胱癌的敏感度,并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作者:李红全;唐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推行输血全过程表格化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目的:通过推行输血全过程表格化管理,规范简化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防范医疗纠纷。方法以《中华人们共和国献血法》及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依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中医医院输血科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推行自制表格涵盖整个输血过程记录。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相关知识,规范各种表格的完整、准确的填写。结果推行输血全过程表格化管理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中医医院输血科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显著提高,输血病历缺陷明显减少,临床医生对输血适应证的掌握明显提高。结论科学合理用血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医院医疗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表格式规范管理输血全过程,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输血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作者:刘光兰;罗媛媛;闵文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乳腺血氧与多普勒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可以通过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是影像诊断的研究重点,多种影像检查联合应用是目前提倡的发展方向之一。将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检测方法与多普勒超声相结合,研究乳腺血氧功能成像与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中的不同图像特征,考虑两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疾病特别是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使早期乳腺癌诊断水平得以提高,实现早期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李光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枸橼酸坦度螺酮对血管性痴呆伴发焦虑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在治疗伴发焦虑症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7例伴发焦虑症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坦度螺酮组(n=27)及苯二氮卓组(n=30),入组后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8周后复评HAMA量表,并评定药物副作用(TESS)量表。结果坦度螺酮不良反应较少且反应轻微,耐受性较好,显著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P<0.05);坦度螺酮的临床痊愈率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P<0.05)。结论坦度螺酮应用于伴发焦虑症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安全有效,显著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

    作者:叶慧;何斌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一般抗心绞痛的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外,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和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2组的治疗效果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作者:周旭萍;张志强;何荣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医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讨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

    作者:苏燕;韩丽莎;潘桂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16层螺旋CT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急、慢性阑尾炎中的应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确诊为急、慢性阑尾炎的30例患者,与术前CT诊断结果进行比对。结果30例阑尾炎患者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判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28例,与病理手术对照相比,诊断的准确率为96.67%。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立体性、适应性强、性能良好的优点,能有效对急、慢性阑尾炎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汤永强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7),对照组采用规范抗栓治疗,观察组在规范抗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脑心通胶囊进行辅助治疗,观察期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治疗10 d后,观察组的气虚证积分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气虚证积分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血瘀证积分、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影响血栓的因素均有所降低(P<0.05),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可以调节患者气血平衡,同时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机体血循环,从而进一步防止血栓的形成,且不会使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沈贯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品管圈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膀胱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品管圈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膀胱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编号将140例膀胱癌患者均分为2组(n=7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组成品管圈同时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水平及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也好于对照组,2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立品管圈后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膀胱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张玉秀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n=45),2组均给予止咳、退热、解痉、化痰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氯化钠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感染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头孢唑林钠联合氯化钠注射液或者氯化钠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肺泄热饮根据患者症状给予临床治疗,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95.56%,试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国庆;刘明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脑活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HIE)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给予单纯脑活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脑活素配伍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周,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第1、2周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出现2例后遗症患儿,后遗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后遗症患儿5例,后遗症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脑活素治疗HIE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传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3219例白带常规检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南京市栖霞区部分社区妇女阴道炎的发病情况。方法生理盐水湿片法,用显微镜镜检对白带常规进行检测。结果3219例白带常规检测中,清洁度Ⅰ~Ⅱ度的2055例,比率为63.8%;Ⅲ~Ⅳ度1164例,比率为36.2%。非特异性阴道炎182例,比率为5.7%;霉菌69例,总检出率为2.1%;滴虫17例,总检出率为0.53%。年龄20~60岁所有病原菌检出阳性率8.3%。结论生殖道感染是影响妇女健康常见的一种疾病,应重视妇女病的普查工作,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加强妇女的健康教育,做好卫生工作,预防阴道炎等妇科疾病的发生,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并对高发年龄段的妇女进行重点干预,对降低妇科疾病的患病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熙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研究进展

    随着重症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长期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当预计机械通气的时间超过数周,应当考虑气管切开,但是何时进行气管切开仍存在争议。虽然有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探讨气管切开的时机,大部分并不能证明早期气管切开的好处。早期行气管切开与晚期相比,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增加患者机械通气的舒适度,镇静药物的使用有减少的趋势,但是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的时间,对重症监护病房留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无影响,且不能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提示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从早期气管切开获益。

    作者:林影芯;罗华;张卫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ET/CT显像评估,比较2组患者扫描时间、花费等指标。结果实验组35例病情稳定,且患者对本院满意度为95%,患者1年生存率为45%,15例患者远期生存,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扫描时间为(20±4)min,检查费用为(4500±890)元,病情进展时间为(3.9±1.1)个月,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9.2±0.6)个月,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T/CT显像技术操作简单,扫描时间较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日照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当代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