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应用分析

范传廷

关键词:B超, 肝血管瘤, 诊断价值, 强化CT
摘要:目的 总结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探讨B超与强化CT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方便选取该医院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来该院查体及就诊的的肝血管瘤患者83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进行了超声与CT检测,对83例患者的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重点计算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83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经过B超和强化CT的检测后,经过对比结果发现,B超检查肝脏血管瘤的准确性与敏感性分别为94.0%(78/83)、96.1%(74/77),CT检查的准确性为96.4%(80/83),敏感性为97.4%(76/78),2种方法的检出率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0.74,P>0.05).CT诊断的特异性为80.0%(4/5),高于B超检查的66.7%(4/6),但是无差异统计学意义(x2=0.92,P>0.05).超声检查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3.98%,显著高于CT检查的满意率8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P<0.05).结论 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肝脏疾病查体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产生的不良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妊娠产生的不良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甲减、妊娠合并甲亢的孕妇,其中妊娠合并甲减者,妊娠合并甲亢者50名,选择正常的孕妇100各作为对照.分析妊娠合并甲减组、妊娠合并甲亢组和正常组TSH、FT3、FT4;妊娠合并甲减组、妊娠合并甲亢组和正常组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组和正常组不良妊娠结局;不同TSH水平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合并甲减组、妊娠合并甲亢组和正常组FT3、FT4、TSH、白蛋白分别为[(3.02±0.57)pmol/L、(10.25±2.37)pmol/L、(17.52±5.32)mU/L、(27.53±3.64)g/L]、[(10.52±2.35)pmol/L、(35.36±12.57)pmol/L、(0.05±0.21)mU/L、(32.36±4.17)g/L]、[(5.97±1.25)pmol/L、(17.56±2.68)pmol/L、(2.36±1.57)mU/L、(37.25±5.34)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甲减组、妊娠合并甲亢组和正常组终止孕周及出生体重分别为[(32.68±3.28)周、(2513.68±725.41)g]、[(34.05±4.56)周、(2576.37±623.47)g]、[(36.31±2.48)周、(2927.45±725.11)g].结论 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减和甲亢等疾病,临床医生应该提高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患者的认知度,对高危人群进行孕前筛查,使甲状腺相关激素维持一定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彭舟丽;张建霞;吴玲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老年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内分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老年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内分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内分泌综合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VAS评分以及骨密度等相关参数.结果 观察组以87.5%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0.0%的治疗总有效率;在VAS评分方面,观察组以(2.72±1.03)分低于对照组(5.31±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参数指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内分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增加骨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光宇;李湘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复方阿嗪米特与盐酸伊托必利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及安全性

    目的 探究慢性胰腺炎合并消化不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复方阿嗪米特联合盐酸伊托必利干预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消化内科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6年8月,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仅接受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实验组则接受盐酸伊托必利与复方阿嗪米特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不良反应等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症状评分(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早饱)分别为(0.71±0.66)分、(0.75±0.58)分、(0.80±0.11)分、(1.02±0.29)分、(0.41±0.0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非腹胀痛症状积分下降值、 生活满意度积分上升值、 腹胀痛严重程度积分下降值分别为(13.41±5.30)分、(7.81±4.12)分及(5.41±2.8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几率(8.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复方阿嗪米特与盐酸伊托必利联合治疗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的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应用于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应用于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次研究采取抽签模式将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该院收治的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选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入院时间的差异性平均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来进行讨论.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关节松动术联合被动牵伸技术作为患者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联合主动功能锻炼作为患者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ROM(关节活动度)及HSS(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35%>67.74%);观察组治疗后ROM度数(113.42±24.26)°及HSS评分(49.62±9.25)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对应值(P<0.05).结论 针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进行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的同时加快其关节运动能力的恢复进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向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85例女童单纯乳房早发育随访分析

    目的 分析女童单纯乳房早发育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7年2月收治的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另选取85例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设为对照组.为实验组患儿采取中成药治疗搭配饮食护理,为对照组忠儿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分析忠儿乳房肿块消退率.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4~5岁患者有31例,乳房消退率为93.55%,6~7岁27例,乳房消退率为88.89%,8岁以上患儿27例,乳房消退率为96.3%,实验组患者乳房总消退率为78.83%,患者乳房肿块消退率为83.53%,每隔3个月为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复查,根据患者初诊时的年龄,随访时间在6~48个月不等,调查发现,有16例患儿进展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其余59例第二性征正常.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乳房肿块消退率为92.94%,对照组患者乳房肿块消退率为78.82%.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患者采取中成药搭配合理饮食护理干预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乳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王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癌手术前后,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变化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正常人,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变化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30名健康医护人员以及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检测健康人员与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cd44+/cd24-,并将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分析数据.结果 健康人员与乳腺癌患者的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两组人员的血浆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乳腺癌外周血中的cd44+/cd24-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时,乳腺癌患者的血浆细胞含量(5.3±2.1)%明显高于健康人组(0.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乳腺癌患者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均有降低,手术后cd44+/cd24-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0.7±0.3)%明显小于手术前(5.3±2.1)%,手术后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0.8±0.3)%明显小于手术前(3.7±1.2)%,各组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与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作者:徐延森;马红艳;杨明月;王平;李秀清;鞠英博;孙杰;杜文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MRI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 2种影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出情况和不同时间段的诊断率情况.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率分别为95.00%、86.84%,均明显高于CT(60.00%、42.11%,P<0.05);但对出血性脑梗塞诊断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P<0.05),但24 h后MRI的诊断率与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相比,MRI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符合率更高,且在诊断不同类型急性脑梗塞上亦更具优势.

    作者:张元刚;代永亮;王丽;赵飞;张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记录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中COPD并呼吸衰竭急性期患者血清中TT3、TT4、FT3水平分别为(1.1±0.3)nmol/L、(96.1±32.6)nmol/L、(3.8±0.4)pmol/L,明显低于COPD并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患者(P<0.05).3组患者血清中F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死亡病例血清TT3、TT4、FT3、FT4水平分别为(0.8±0.1)nmol/L、(80.5±15.1)nmol/L、(2.4±0.9)pmol/L、(11.6±3.2)pmol/L,明显低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水平与存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TT3、TT4、FT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张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音乐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诊于该院的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音乐疗法,观察两组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0.0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CT评分(26.67±1.43)分,对照组ACT评分(19.68±2.06)分,试验组改善更佳.试验组住院时间为(9.21±1.7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3.21±2.31)d,试验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中疗效肯定,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小丽;熊浪;潘梅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效果,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医院于2016年1月—2017年3月接收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来该院身体检查的7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重点就两种指标的含量、阳性率及确诊情况等方面,对两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内C反应蛋白的含量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滴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种指标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确诊确诊率为95.71%(67/70),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结论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效果显著,确诊率较高同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行.

    作者:刘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方案的效果评估及研究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结合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进行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左室功能变化情况及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干预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8.3%与88.9%,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能大大降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干细胞向耳蜗毛细胞分化的研究概况

    内耳毛细胞作为感知和平衡声音的主要换能器,它的形成受损或缺失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在哺乳动物中,内耳毛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因此毛细胞的损伤或缺失是不可再生的,造成的听力障碍也是永久性的.目前,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体外培养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毛细胞或者毛细胞样细胞(HCLs)的方式来治疗因毛细胞缺失引起的听力障碍.虽然干细胞是有前途的细胞治疗的来源,但目前很少研究能使干细胞诱导成有效的毛细胞;并且即使能诱导成毛细胞,但是成功移植并使其在正确的位置发挥正常的生理学功能也是目前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在该综述中,总结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分化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迪;吴革平;吴欣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防治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防治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治疗效果,为以后的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7例癌症化疗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4例,对照组63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显效29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71.43%,经x2检验,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7.5±2.5)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2.5±3.5)d,观察组患者感染率1.56%(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9.5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癌症化疗后的患者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进行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白细胞恢复速度快,感染率低,值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杨桂菊;王伟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临床中多数疾病的致病因素为细菌感染,因此就普遍意义而言,多数医生都得会使患者服用相应的抗菌药物来治疗疾病.然而药物不会产生过多变化,细菌却在不断的进化,虽然某种抗菌药物能够在一时之间起抗菌作用,然而长时间后则将无法发挥任何功效.该文将对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重点分析.

    作者:季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PCT与CRP、WBC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及预后的指导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情及预后的指导作用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感染组、非感染组,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PCT、CRP、WBC水平的差异,并分析患者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EDS)情况.结果 SIRS感染组患者PCT(3.73±0.46)μg/L、CRP(486.56±53.34)mg/L、WBC(12.74±2.26)×109/L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CT(0.68±0.25)μg/L、CRP(352.27±36.92)mg/L、WBC(10.34±1.64)×109/L(P<0.05);SIRS死亡组患者PCT(4.84±0.65)μg/L、CRP(525.36±58.36)mg/L、WBC(12.95±2.21)×109/L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CT(0.64±0.23)μg/L、CRP(346.35±35.57)mg/L、WBC(10.21±1.58)×109/L(P<0.05);SIRS死亡组患者MEDS(14.47±1.54)分显著高于存活组MEDS(4.36±0.38)分(P<0.05).结论 PCT与CRP、WBC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鉴别感染性、非感染性,对患者预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潘桂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剂量阿奇霉素在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值哮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奇霉素在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值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实验方便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该院诊治的慢性中度持续期哮喘患者66例,随机分两组:A组(n=33):舒利迭(规格:250μg)吸人,2次/d,B组(n=33):除给予A组治疗外,加用阿奇霉素,口服,0.25 g,1次/d,每周连服3 d;连续治疗24周.观察FEV1/预计值,PEF变异率,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FEV1/预计值(73.23±4.98)%,ACT评分(19.94±2.56)%,PEF变异率(29.56±5.41)%较治疗前FEV1/预计值(69.05±3.45)%,ACT评分(16.64±2.19)分,PEF变异率(37.00±2.71)%有明显好转(P<0.05),B组治疗后FEV1/预计值(77.15±6.15)%,ACT评分(22.58±2.00)分,PEF变异率(26.95±5.01)%较治疗前FEV1/预计值(68.10±5.59)%,ACT评分(16.79±2.27)分,PEF变异率(37.14±3.96)%有显著改善(P<0.05),在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比较中,B组FEV1/预计值(77.15±6.15)%,ACT评分(22.58±2.00)分,PEF变异率(26.95±5.01)%与A组治疗后FEV1/预计值(73.23±4.98)%,ACT评分(19.94±2.56)分,PEF变异率(29.56±5.41)%比较,B组较A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 对于低FeNO测定值哮喘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奇霉素,可提升FEV1/预计值,降低PEF变异率,有助于哮喘控制管理.

    作者:邓智强;樊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心脏彩超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应用心脏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份在该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名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都采取心脏彩超诊断,观察诊断的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为(35.65±3.6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内径为(47.82±5.40)min、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为(54.76±5.62)min,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的分数数值明显要小于对照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数值明显要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应用心脏彩超诊断能够准确显示出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值得应用.

    作者:武占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长效GnRHa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冻胚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效GnRHa降调节影响冻胚移植的结局.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7月—2017年9月该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接受常规治疗,B组接受常规联合长效GnRHa降调节治疗,比较两组冻胚移植结局.结果 A组黄体酮转化日E2、LH水平均高于B组;A组胚胎着床、临床妊娠率为32.50%、35.00%,均明显低于B组45.00%、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效GnRHa降调节有助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冻胚移植结局,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立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应用分析

    目的 总结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探讨B超与强化CT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方便选取该医院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来该院查体及就诊的的肝血管瘤患者83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进行了超声与CT检测,对83例患者的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重点计算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83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经过B超和强化CT的检测后,经过对比结果发现,B超检查肝脏血管瘤的准确性与敏感性分别为94.0%(78/83)、96.1%(74/77),CT检查的准确性为96.4%(80/83),敏感性为97.4%(76/78),2种方法的检出率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0.74,P>0.05).CT诊断的特异性为80.0%(4/5),高于B超检查的66.7%(4/6),但是无差异统计学意义(x2=0.92,P>0.05).超声检查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3.98%,显著高于CT检查的满意率8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P<0.05).结论 B超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肝脏疾病查体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范传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老年性下睑内翻两种手术矫正方法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性下睑内翻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矫正的方法 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4例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行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将应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应用皮肤及眼轮匝肌切除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47例患者恢复情况均符合痊愈标准,痊愈率达到了100.00%,无1例患者于随访期间病情复发;对照组的47例患者有42例符合痊愈标准,痊愈率达到了89.36%,有5例患者于随访期间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0.64%,将两组患者的痊愈情况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方面,应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不但提高了下睑内翻的矫正效果,且利于控制病情复发,值得推广.

    作者:周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