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水成像在脊柱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常彦利

关键词:磁共振水成像, 脊柱疾病, 临床应用, 准确性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存在脊柱疾病的患者共100例,对其采用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对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将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与终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价值与准确性。结果该文100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水成像证实存在异常共95例,准确性为95.0%。不同的脊柱疾病其磁共振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磁共振水成像能够直观、清晰的查见患者的脊柱情况。结论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具有高效率、高准确性、高灵敏度以及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前置胎盘经腹与经会阴两种超声对比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经腹与经会阴两种超声检查前置胎盘的差异。进而探讨两者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经分娩证实为前置胎盘的92例患者,将其按超声检查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经会阴组为经会阴超声诊断为前置胎盘。经腹组为经腹部进行超声诊断为前置胎盘。比较两种超声检查途径临床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经腹超声检查检出77例前置胎盘经分娩证实,经腹超声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3.7%;其中前置胎盘误诊6例,3例低置性误诊为边缘性。2例部分性被误诊为边缘性。1例边缘性被误诊为低置性;经会阴超声检查检出87例前置胎盘经分娩证实。经会阴超声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6%;另外5例前置胎盘经会阴超声检查仍漏诊。其中4例低置性,1例边缘性。因此,经会阴超声检查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6%显著高于经腹超声检查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较经腹部超声检查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高。其对子宫后壁及侧壁,胎先露位置较低者较经腹部超声显示的更清楚,误诊率较低。其对临床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闵洁;钟玲;金蕾;胡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残胃病例,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进行分组,其中71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术后(良性组),79例为早期胃癌术后(癌变组)。对两组患者胃镜、病理、HP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良性组胃粘膜活动性及HP感染率分别为66.2%、47.9%明显高于癌变组的41.8%、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P感染者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良性组:44.1%、癌变组:56.0%)、癌前病变(良性组:76.5%、癌变组:84.8%)及活动性(良性组:82.3%、癌变组:84.0%)等均高于未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未感染HP患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较感染者更多见(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癌前病变与HP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参与了胃粘膜病变的全过程。

    作者:张新宪;吴文盛;汪梅枝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护理方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情绪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使用SDS、SAS和SCL-90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敌意”和“恐怖”两项外,观察组SCL-9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作者:吴卓君;郑晶晶;黄永娟;曾素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刍议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临床上老年糖代谢异常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58例2012年1月—2013年1月之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根据有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将其分为两组,即病变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无病变组(无心脑血管疾病),每组人数分别为138例和120例,其中病变组包括了59例脑血管病变患者,79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病程、平均年龄、高血压发病率上进行对比,病变组将明显的高于无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三酰甘油血症也是缺血性心脏病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老年糖代谢异常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外以及年龄。

    作者:齐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甲状腺轴系列检测项目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甲状腺轴系列检测项目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105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治疗的无甲状腺疾病史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TT4、TT3、 FT4、FT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H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应用甲状腺系列检测项目时, FT3、FT4、TSH为灵敏的指标,FT3、FT4含量有显著增高, TSH含量有显著降低,对甲亢病患者的确诊,增加了可信性。

    作者:余立城;廖树生;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5例病人术后急性炎症应激反应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病人机体急性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7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的病人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急性验证应激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5、6、7d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病人研究组分别为52.0%、13.33%、8.0%、0%,对照组分别为77.27%、27.27%、18.18%、13.64%,研究组全身炎症反应病人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d两组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12、24、36 h CRP表达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1),术后12 h、24 h CRP表达水平研究组分别为(25.8±10.5)mg/L、(54.7±20.8)mg/L,对照组分别为(40.9±12.9)mg/L、(66.9±21.4)mg/L,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开腹手术炎症反应更轻,术前必须加强对长时间气腹缺血造成的氧化应激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病人恢复。

    作者:于硕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DDP)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夜的可行性、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14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Ⅰ组)48例:抽尽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射DDP60 mg及鸦胆子油乳80mL1次/周,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用1~3次;鸦胆子组(Ⅱ组)50例:抽尽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射鸦胆子油乳80mL;DDP组(Ⅲ组)46例:抽尽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射DDP60 mg。并对3组的治疗效果、体力改善状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效果:Ⅰ组有效为40例(83.33﹪)、Ⅱ组为28例(56.00%)、Ⅲ组为26例(56.52%),Ⅰ组有效率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改善:Ⅰ组为42例(87.5%)、Ⅱ组为34例(68.00%)、Ⅲ为24例(52.17%),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及脱发:Ⅰ组分别为10例(20.83%)和8例(16.67%),Ⅱ组分别为0例,Ⅲ组分别为18例(39.13%)和12例(26.09%),Ⅱ组与Ⅰ、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上应用腔内注射鸦胆子油乳和顺铂能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可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贵银;孙成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尼美舒利在耳鼻喉炎症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在治疗耳鼻喉炎症中的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0例耳鼻喉炎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萘普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尼美舒利治疗,于治疗7 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85.00%,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1,P<0.05)。两组患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3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尼美舒利治疗耳鼻喉炎症,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黎;邓嘉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高危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院胃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该研究就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DGE)的高危因素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住该院的200例行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胃切除术后DGE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其年龄≥60岁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21.67%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15%(P<0.05,P<0.01);并发糖尿病的胃切除术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糖尿病胃切除术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影响胃切除术后DGE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年龄、糖尿病及手术方式,从而为DGE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汪江;龚建云;邱学辉;梁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518例11~14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11~14周腹部超声对胎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筛查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腹部超声检查518例11~14孕周胎儿心脏,计算各个切面显示率,并计算胎儿心率与孕周的关系。结果11~14周胎儿91.12%胎儿可以显示四腔心观,48.07%可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切面,38.22%可显示右心室流出道切面,37.84%可显示三血管切面。随着孕周增大,各个切面显示情况均表现为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心率、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和右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均与孕周呈线性负相关(P=0.000)。结论采用4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能够在孕早期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在孕早期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邓世华;肖正坤;高瑞凤;王艳萍;王少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蒲元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蒲元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近2年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元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赵波;赵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调查分析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结果在用药2个月后,观察组病患治疗总体效率(90.0%)明显较对照组(8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个月后观察组病患舒张压与收缩压的减小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服药2个月后的减小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患心率改变无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不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治疗中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使用简便,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予以普及应用。

    作者:夏开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内瘘使用区域法或绳梯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和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血流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且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同时,钝针扣眼穿刺法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使用2年以上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渗血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内瘘血流充足、使用寿命较长,是一个理想的穿刺法。

    作者:刘倩雯;陈少梅;梁焯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及时补液,调整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思密达、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钙,考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等。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大便性状复常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2.01±0.68)d、(3.23±1.02)d、(3.84±1.15)d、(3.06±1.09)d,对照组分别为(4.32±1.36)d、(6.68±2.31)d、(7.56±2.23)d、(6.14±2.18)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葡萄糖酸锌用于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生理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曾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对COPD高危人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基于症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筛查问卷对COPD高危人员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进行肺功能检查且年龄>40岁以上的吸烟人群。根据COP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COPD吸烟者和非COPD吸烟者,每组200例,并完成COPD 筛查问卷的填写。结果高龄是COPD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在吸烟指数的分布上,COPD组主要以高吸烟指数分布为主,非COPD组则相对以低吸烟指数的分布为主;COPD组BMI明显小于非COPD吸烟者(P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员筛查问卷吸烟者

    作者:王石林;陈树丹;卢健聪;黄洪;石喆;汪海燕;刘国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双黄连治疗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乌头碱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作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而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导泻、催吐治疗,然后分别开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案包括抗低血压、抗心律失常、镇静等,观察组采用双黄连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包括时间、程度等以及终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愈显率为27.5%,观察组为8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症状消失以及心电图恢复的时间分别为(1498±189.3)min,(2864±132.4)min,(2864±132.4) min,而观察组为(5.3±2.2)min,(14.2±2.4)min,(9.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双黄连注射液对乌头碱重度所导致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海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可来福接头不同消毒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可来福输液接头不同消毒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方法将该院符合入选条件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实验组:输液前用0.5%聚维酮碘纱块消毒可来福输液接头;对照组:输液前将棉签蘸0.5%聚维酮碘消毒可来福输液接头。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细菌培养阳性:置管后7 d,实验组0例,对照组5例;置管后14 d,实验组1例,对照组8例。可来福输液接头冲洗液细菌培养阳性:实验组3例,对照组11例。中心静脉置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实验组1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可来福接头消毒方法可减少细菌从接头处侵入导管并定植,从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周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内皮细胞微粒与脓毒血症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在凋亡或激活条件下可以释放一种直径为0.05~1的囊泡状物质,我们称其为内皮细胞微粒。在脓毒血症中我们发内皮细胞微粒水平明显升高,这说明内皮细胞微粒与脓毒血症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内皮细胞微粒通过自身表达的物质及刺激其他细胞表达的物质而在炎症、凝血、血管功能改变中产生重要作用。该研究就内皮细胞微粒的形成及与脓毒血症的关系做一概述。

    作者:郑佳;宋玉娥;张爱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进入到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02例,将这10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1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51例患者在手术后采取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进行镇痛,对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不进行相应的镇痛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情况。结果在患者术后的12 h,24 h,36 h和48 h内,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睡眠质量良好率为96.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睡眠质量良好率为78.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及其睡眠质量良好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马明飞;石浩文;何俊永;何仁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CT及MRI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选该院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在发病6 h内均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病情,比较两种方法对脑梗塞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头颅CT检查出脑梗塞9例,诊断正确率为15%;MRI检查出脑梗塞58例,诊断正确率为96.7%;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结论脑梗塞在早期经MRI检查即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及具体部位,便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丰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