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来
目的: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h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在入院后20~30min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h组的再通率为71.4%显著高于4~6h组(63.3%)和6~12h组(33.3%),P<0.001,4周病死率为7.1%,显著低于4~6h组(13.3%)和6~12h组(16.6%),P<0.01:4~6h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h组,P<0.01,但4周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高,4周病死率低.4~6h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h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陈麦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滴眼剂在临床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眼科疾病,其正确合理的使用有助于眼部疾病的早日康复.本文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滴眼剂的使用问题提出建议.
作者:邹颖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6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的按照护理干预内容完成3个月的调整,中途无一例退出,3个月内无一例患者出现糖尿病加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合并感染等急性并发症.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糖化血红蛋白比较P<O.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是干预的主要内客,可以从生活中对疾病进行治疗,减少药物的应用,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郭俊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治疗组88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盐酸法舒地尔,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本研究中,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效患者例数和总有效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清除自由基,使脑梗死区域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功能得以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效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上推广.
作者:冯少刚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嵌体冠在短冠磨牙大面积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67个经完善根管治疗后的大面积缺损短冠磨牙进行贵金属铸造嵌体冠修复,追踪观察1~5年.结果:67个患牙修复体固位良好,边缘密合度良好,1例患牙因边缘密合不良出现继发龋,1例患牙因牙根吸收达根尖1/3致患牙松动,1例患牙根尖组织病变拆除修复体重新治疗.结论:贵金属铸造嵌体冠可以有效地提高短冠磨牙修复体的固位力,有效地恢复咀嚼功能.
作者:徐桂;程少青;汪玉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IL-6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长春市妇产医院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患者,测其血清中IL-6的含量,组间比较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且血清中IL-6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增高趋势,呈正相关.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清中IL-6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考虑IL-6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白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骨科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脸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并发症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降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并协调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曾和香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结果: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 %(12/60),5.0 %(6/30),涎痿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2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罗洪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的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 I~Ⅱ级患者156例,其中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78例,为A组,应用罗哌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78例,为B组.观察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术后运动神经恢复时间及Bromage评分.结果:2组在术后运动神经恢复时间及Bromage评分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觉阻滞时间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均可安全用于妇科手术,但左旋布比卡因效果较好.
作者:谭熠;文华灵;杨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用于焦虑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焦虑症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栀子龙牡汤加减疗法.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和第6周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方法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治疗焦虑症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峻岭 刊期: 2011年第20期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伴有全身症状和多脏器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造成儿童致残和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家庭护理做以下综述.
作者:蒋怡;林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总结股骨头骨折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患者16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除去失访1例,剩余15例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优6例,占40.0%,良6例,占40.0%,一般2例,占13.3%,差1例,占7.7%.结论: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股骨头骨折,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马宁;孙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I组30例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Ⅱ组30例使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然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Ⅰ组治疗方法的优良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疗效好.
作者:刘亮洪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对小儿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38例本院门诊及住院急性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采用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38例小儿急性肾功能不全后,36例治愈出院,2例出院后持续常规治疗3个月,得以痊愈.结论:建议小儿急性肾功能不全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后应首选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治疗.
作者:魏秀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结肠造口多用于低位直肠癌及结直肠损伤.结肠造口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技术上已经有了许多改进,治愈率、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改善.然而,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受到伤害,对未来生活感到焦虑,而并发症的发生会加剧这种负性反应.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务人员行结肠造口时面临的问题.现对我院2006年至2010年35例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小莲;邵钰英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产前于痫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降低威胁母婴生命的危险程度.方法: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2例产前子痫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32例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和护理,均脱离生命危险,5例新生儿发生窒息,2例围产儿死亡.结论:做好产前检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胎儿情况,控制血压、适时终止妊娠是产前子痫护理的关键.
作者:孙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讨论显微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位.方法: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值,去除胬肉组织并用激素类药物减少复发率.结果本组28例翼状胬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一例复发,治愈率100%,羊膜植片均成活.结论:显微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是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损伤小、复发率低.
作者:郭斌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经胫骨结节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闭合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儿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配合压垫纠正骨折移位.结果:骨折缩短移位及侧方成角畸形纠正,对位对线良好,骨瘀生长良好,6例获解剖复位,1例为粉碎性骨折,出院时患肢缩短0.5cm,1年后复诊已基本纠正.结论:儿童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以保宁治疗为主,可避免手术损伤及其并发症,此法较适应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郑毅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乙状结肠肿瘤的治疗与化疗方法.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之间接诊的32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术后适合条件的18例患者分组分法者进行化疗治疗,观察使用5-氟尿嘧啶单药和使用亚叶酸钙辅助5-氟尿嘧啶治疗的区别和疗效.结果: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9(28.1%)例,I期3(37.5%)例,Ⅱ期12(18.8%)例.Ⅲ期8(15.6%)例:局部淋巴结转移9(28.1%)例,腹腔种植转移2(6.3%)例,肝转移3(9.4%)例.18例化疗患者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相对较少.结论:乙状结肠肿瘤的临床表现不显著,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因此,应更加重视;根治性切除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使用5-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结合的化疗方法,可更有效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黄石顺;林伟强;林奋强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收治的160 例脑梗死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并确定斑块范围、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并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160例,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2组间检查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4.38%,对照组病例检出率为16.2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治疗与预防的价值.
作者:田跃军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