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肿瘤应用的新进展

朱海;张展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肿瘤, 进展, 文献综述
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非侵入性,高清晰度的实时在体成像技术,可对活体组织内部微细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眼内疾病尤其是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成为不可缺少的临床诊断工具之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自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率93.35%明显高于对照74.42%(P<0.05);观察组Barthel 评分、Fugl-Meyer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5±26.5 vs 47.4±25.2,66.2±21.6 vs 46.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谢群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89例原发性肺癌的 CT 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89例原发性肺癌的 GE64排螺旋 CT 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GE64排螺旋 CT 扫描并总结患者临床表现。结果通过对8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 GE64排螺旋 CT 扫描,发现中央型肺癌患者4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36例,弥漫型肺癌患者11例,其GE64排螺旋 CT 特征显著。结论采用 GE64排螺旋 CT 扫描和诊断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王海鹏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肠梗阻诊断中 CT 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探究肠梗阻诊断中 CT 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对本院自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0例患者中,CT 诊断梗阻位于小肠部位的患者有28例,梗阻位于结肠部位的患者有22例;致病原因:5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为肠肿瘤,8例患者为肠粘连,腹部疝患者有5例,肠扭转患者8例,炎症患者5例,粪石患者2例,3例患者未查明病因;CT 诊断肠梗阻病因的有效率为94%(47/50)。结论CT 检查能够有效的诊断出肠梗阻的发生部位以及评定出肠梗阻的病因,对于肠梗阻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孙杰飞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其中研究组利用无创正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利用传统的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通气时间为(11.6±0.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2±0.2)天,2例患者出现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例治疗后好转,1死亡。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0.5±0.1)天,平均通气时间分别为(12.2±0.3)天,6例出现感染导致呼吸衰竭,4例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利用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爱荣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探讨小儿急诊惊厥的特点及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急诊惊厥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惊厥患儿120例,并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短暂性惊厥患儿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给予口服布洛芬药物治疗;简单性热性惊厥患儿采取间歇服药法进行治疗,并配合甘露醇脱水药物进行治疗;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采取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扑痫酮以及丙戌酸钠等药物治疗,观察对比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92例惊厥患儿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复杂性惊厥患儿中有1例患儿因病情严重,而演变为癫痫症。结论由于小儿惊厥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发病原因多与小儿发育有着莫大联系,而除去外伤性及先天性而引起的惊厥病例,其余病例治疗及预后效果较好,且复发率较低。

    作者:高鲁平;周君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B 超在诊断90例早期宫外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 B 超在诊断早期宫外孕方面的价值及准确率。方法采用 B 超诊断90例早期宫外孕患者,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证实 B 超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9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外孕的有82例,B 超诊断符合率为91.11%,误诊率为8.89%。90例被怀疑为早期宫外孕的患者临床表现:下腹痛78例,阴道流血84例,停经65例,附件包块43例。结论B 超诊断早期宫外孕病例有方便、迅速,复诊对患者无损伤,敏感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杨冬冬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后心电图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一年后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更小(P<0.05);而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心电图显示,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能有效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宋彩英;吕良芬;钟燕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上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的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住院时间、致病菌清除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韩辉;黄丹丹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肺动脉栓塞的螺旋 CT 诊断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 CT 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及 CT 资料。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双侧同时受累5例,栓塞位于周围肺动脉段2例,主肺动脉、肺叶及段动脉广泛栓塞1例,左肺动脉4例;共受累肺动脉68支,其中主肺动脉2支,左右肺动脉11支,肺叶动脉20支,肺段动脉22支,肺亚段动脉13支;MPR 后处理重建方法在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检出支数明显高于MIP、VR。结论双排螺旋 CT 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肺栓塞部位、形态、间接征象,MPR 技术可作为图像后处理主导方法。

    作者:马利平;赵东辉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20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母婴阻断效果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与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在实施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后的效果,为乙肝的母婴阻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孝感市孝南区辖区内20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提供规范化的阻断措施,并随访跟踪18个月,了解乙肝阻断效果。结论97^%的新生儿在实施乙肝综合干预措施后成功阻断乙肝,95%的新生儿在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一个月后产生乙肝抗体,2%的新生儿在两个月左右产生抗体,3%的新生儿感染乙肝。讨论3%的新生儿为宫内感染;母乳喂养不会对乙肝的感染率产生影响;乙肝疫苗的接种只需要1到2针刺即可达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效果。

    作者:王红霞;刘璐;吴端;王胜勇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探讨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和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应用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和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APE)和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运用心电图方法产生的价值和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以及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患者入院之后的6h 之内实施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实际心电图变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PE 组患者在 V1到 V3的导联ST 段压相对较低,导联 T 波倒置发生率分别为51.09%和46.62%,NSTEMI 组患者的导联 T 波倒置发生率则为19.8%和23.49%,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V5、V6导联 STA 段压低合并 T 波倒置在对NSTEMI 患者诊断过程中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APE 低、中、高风险患者之间的差异比较中,SIQ Ⅱ T Ⅲ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结论V1到 V3导联 ST 段压低和 V1到 V3导联 T 波倒置需要推断患者是否存在 APE 的可能性, V4搭配 V6导联 T 波倒置,V4到 V6导联 T 波倒置合并 ST 段压低出现 NSTEMI 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作者:祖丽菲娅·木沙;努尔古丽·哈普勒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对亚临床甲亢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对亚临床甲亢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亚临床甲亢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与普萘洛尔联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普萘洛尔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每分心率次数及窦性心律维持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甲状腺激素各指标水平及每分心率次数均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治疗后甲状腺激素 FT3、FT4水平及每分心率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甲状腺激素 TSH 水平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治疗亚临床甲亢并阵发性房颤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褚洁;钟燕;李明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补液方法进行院前急救治疗的观察

    目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采用两种补液方法所取得的不同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7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传统补液法,观察组:亚休克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各时段的病死率,临床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病死率高于观察组(P<0.05),严重并发症率(37.14%)高于观察组(22.86%);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相对更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上,两组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采用亚休克疗法有助于减少并发症、输液量,提升患者生存几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谷岩鹏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围产期孕妇贫血的早期干预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贫血的早期干预与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80例正常单胎孕妇作为观察组,对妊娠的第12周开始对其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并且在孕周达到29周时补充硫酸亚铁进行贫血干预;同时选取同期180例正常单胎孕妇作为对照组,未实施预防及干预措施。对两组孕妇妊娠孕28周、32周、36周及39周时的贫血发生率进行记录与分析,并且分析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观观察组孕28周、孕32周、孕36周、孕39周时的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胎儿宫内发育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的孕妇实行早期的营养干预能够有效防止贫血及由贫血诱发的母婴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魏晓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浅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感染的现状、抗菌药物使用和院感漏报情况,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参加调查人员利用1天的时间,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对2014年8月26日0~24时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535人,实查率100%,现患率为2.6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7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送检率29.37%。内一科现患率高为10.34%,其次神经内一科8.81%,老年病区6.98%,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结论现患率调查省时省力,资料齐全可靠;加强呼吸道疾病患者、老年病患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患者的管理;提高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送检率为控制医院感染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张娜;倪东彪;王中瑞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由六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浓煎后行保留灌肠,观察相应指标。结果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董敬新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我国城市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年死亡率和时间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为150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600~700万。因此,在对脑血管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同样重要。现将我院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路径。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前列腺增生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7.3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采用干预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的情绪,提高护理有效率。

    作者:王志玲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性。方法选取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45,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和乙组(n=45,采用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率。结果乙组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88.9%明显高于甲组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可显著提高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唐玲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30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评分和观察;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全部30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而死亡,并没有出现肺部感染、窒息、缺氧、器官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细致、科学有效的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能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从而让临床抢救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马青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