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黄奇峰

关键词:四肢长骨干骨折, 无菌性骨不连, 锁定钢板内固定, 自体髂骨植骨
摘要:目的:分析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骨科行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发生无菌性骨不连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钢板内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桥接技术内固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髋关节、踝关节与膝关节的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内固定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不仅可良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肢体关节功能,也能够积极抑制出血量与引流量,缩短内固定时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经方辨治疑难症举偶

    “阴阳六气辨证”法和“方证相对”论是使用经方的两大法门,快捷准确,疗效肯定。与辨病证、方证、药证相结合,应用更精准,疗效更显著。兹举疑难病四例,以之为证。

    作者:黄崇松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接诊的76例下肢动脉血栓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右旋糖酐40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肝素钠12500单位等进行基础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结束后,病人的临床症状都有所好转或症状消失,并且治疗组的效果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两组经过统计学处理<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验证了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其治疗效果可靠,可以在临床上使用。

    作者:魏兆涛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IMC联合双内标PCR-ELISA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

    目的:探究分析IMC联合双内标PCR-ELISA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方法结合研究需要,制备能特异性捕获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磁珠,继而运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群IS611序列及结核分枝杆菌Mtp40基因序列,设计2条与PCR扩增片段等长的内参照片段和2对特异性性引物、3套捕获探针。结果联合检测的全过程历时4h,检测限为5×103copies/mL,高内标模板浓度在8000~12000copies/mL,且低内标模板浓度在30~70copies/mL时,实际加入的目的模板浓度与计算出的浓度间呈线性关系(r?=0.998),无非特异性反应出现。结论 IMC联合双内标PCR-ELISA定量检测具备了特异、灵敏及快速、可定量的特点。

    作者:王国俭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52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药物联合应用对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观察对象为52例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胃康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较单纯用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不良反应率,安全有效。

    作者:王彩玲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如何降低前列腺电切术后尿管堵塞的发生率

    目的:降低前列腺电切术后尿管堵塞的发生率。方法成立QC小组,收集资料。经过分析讨论,找到真因,改善以往的常规护理,采取先进的护理措施。结果前列腺电切术后尿管阻塞率由原来的33%降至到14%。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减少了TURP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次数、血块的形成及术中残余组织的堵塞,并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天数,节省了费用。

    作者:李杰;姜昊澄;陆航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双源CT动脉三期成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影像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双源CT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成像特点,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我院CT室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定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脉三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动脉三期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主要对肿瘤的三种生长方式(巨块型、结节型及弥漫型)、肿块分布、影像密度及肿块边缘特征,浸润情况等进行观察,进而对各类别肿瘤CT下相关表现进行描述和类比分析,然后再针对结果进行讨论。结果选定病例CT成像在肿块的长方式、肿块分布、影像密度、肿块边缘特征及浸润情况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规律(见正文)。结论双源螺旋CT动脉三期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郜志强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普外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普外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2例)采用延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42例)行早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APACHE II评分、预后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时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仁强;陈云端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咽旁间隙肿瘤的54例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

    目的:对咽旁间隙肿瘤的54例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02年1月zhi 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54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中包括良性肿瘤患者45例,恶性肿瘤9例,采取4种手术如露进行治疗;54例患者肿块全部完整切除,复发10例,复发率18.52%,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35.19%。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相对理想,但是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或并发症。

    作者:唐正琪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护理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呼吸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气管切开术已由单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急救办法,逐步成为各科室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护理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作者:王静茹;李拉秀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不典型肺结核56例患者的影像分析

    目的:收集56例不典型肺结核病例,分析其DR线(片)?和CT影像学特征,减少误断率。方法对不典型肺结核56例分别采用DR和CT设备进行探查,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际的影像结果。结果胸部影像学表明,56例不典型肺结核病例的结核均为不典型病灶;18例患者可见结节和肿块阴影;20例患者可见肺叶或肺段实变、不张(9例患者上肺段和肺叶均见支气管伴梗阻,5例患者右下肺片可见片状阴影);10例患者可见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增加。结论不典型肺结核不具有某些典型表现,且结核部位可为多处;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认真探查结核菌、结核抗体/痰菌阳性,是治疗不典型肺结核的基本。

    作者:冀有枝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库尔勒市2013至2014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为了掌握库尔勒市2013至2014年该市法定传染病之特征和流行的趋势,从而探索当前传染病的防控手段,制定出科学的防控措施和防控策略,现决定对库尔勒市2013~2014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作者:玉日古力·提拉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妇幼保健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探索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妇幼保健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且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妇幼保健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水平,提高妇幼保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开展科研以及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信息化管理模式正处于初级阶段,在资金、公共卫生地位、人员积极性等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解决。

    作者:曲光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心血管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人数呈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在生理功能的退化,以及疾病和药物的影响等等因素,导致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跌倒的安全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一些心血管的住院病人,因此我们要对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高风险的评估。针对个体化来进行有效预防跌倒护理措施,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1]。

    作者:张盼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健康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普外一病区7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给予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胰岛素规范使用和出院指导。结果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理想,其中2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并配合抗生素治疗加红外线照射,调整饮食,胰岛素剂量,使切口愈合。68例手术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切口愈合良好,平均住院天数7-18天。结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规范降糖用药相关知识及注射技术,使患者的血糖能更快更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手术效率性和安全性,从而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作者:习改凤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胸椎管狭窄症漏诊误诊及再手术原因分析

    目的:对胸椎管狭窄症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加以分析,并对其再实施手术治疗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共接收胸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其中有14例患者被漏诊或误诊,然后对14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包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以及在手术情况。结果在初次诊断中,14例患者出现漏诊/误诊,具体为7例为胸椎管狭窄症,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3例为腰椎管狭窄症,在对其实施第一次手术治疗后,症状未得到改善,继而再次检查终确诊,且再次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结果为7例为优,5例为良,中与差各1例,其优良率为85.7%。结论在临床上有诸多原因会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期间发展漏诊、误诊的情况;对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胸椎管狭窄症的认识,且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阚连双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物理疗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临床应用效果及意义探究

    目的:分析和探究物理疗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成A组、B组与C组,A组13例,B组13例,C组14例,A组患者采用物理疗法,B组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外加普罗帕酮,C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外加物理疗法,观察比较三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的有效率23.08%;B组患者的有效率84.62%;C组患者的有效率50.00%,经过比较发现,B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有效率,P<0.05,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比较发现,三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单纯应用物理疗法的效果不及物理疗法联合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且比较来看,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先行物理疗法,无效后再使用普罗帕酮,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提倡及推广。

    作者:王浩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自制饮食指导处方在胃肠外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制饮食指导处方在胃肠外科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口头宣教同时发放饮食指导处方,对照组常规行口头宣教。结果发放饮食指导处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更好的保证了胃肠外科患者遵嘱合理饮食。

    作者:张惠芳;彭会岚;张晓芳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即时与延迟手术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采用即时手术与延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选取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行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至手术时间>24h,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至手术时间≤24h,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0.00%,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P<0.05)。结论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周明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防治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病因及防治。方法对老年动脉继样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治疗4~6个月后,TG、TC、LDL-C、HDL-C、hs-CRP及IMT与治疗前比较,疗效较好。结论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对已发生并发症者,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病人寿命。降血脂药需要长时间服用,应掌握药物选择的适应证、药物剂量和副作用,并注意治疗中血脂的检测。

    作者:张宏 刊期: 2015年第53期

  • 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本文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本组72例精神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优化护理工作模式下接受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后,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相比,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实验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邬君芳;穆万丹 刊期: 2015年第53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