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

邱晓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护理干预, 预防性, 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其康复速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加快患者康复时间。方法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并重,全方位的围绕患者展开护理工作。结论患者接受了这样的护理后,心理愉悦,身体更快恢复健康。

    作者:王瑞霞;闫鑫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糖尿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术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术后护理措施,以找出糖尿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的佳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从而分析总结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34%,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为83.33%,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护理方面,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增强手术效果,值得我们在临床上的借鉴与推广。

    作者:王苏娟;王笑圆;王丽娜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在科室业务学习中的应用

    科室业务学习是当前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获取新知识及巩固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其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该学习途径被广泛应用。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呆板,且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则会严重影响到整体业务学习效果,因此,科室业务学习活动中,教学或培训方法需要灵活且富有趣味,则会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能够自主探讨业务学习知识,从而以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这对于医院形象品牌的树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树群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超早期急诊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8%。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溶栓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溶栓率54%,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急诊溶栓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溶栓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妍娜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径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了解内固定治疗方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纳入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传统暴露双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治疗方案为钢板锁定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根据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8.0%,两者对比有统计学价值(P<0.05);对比2组患者如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症状,对其应用内固定治疗方案,相对于传统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情况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牙生江·吐的;艾尔肯·司马义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莫西沙星在老年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自病例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头孢氨苄片治疗,实验组给予莫西沙星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消失时间差别显著,实验组比对照组短,(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应用莫西沙星对老年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少,且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值得推荐。

    作者:张永明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细胞病理学刮片在皮肤和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胞病理学刮片在皮肤和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皮肤和粘膜病变患者263例,对皮肤和粘膜病变患者的皮肤和粘膜进行刮片检查,其中有173例获得组织病理学核对,观察细胞病理学刮片的诊断准确率以及细胞标本的采集满意度。结果良性病变、恶性肿瘤、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2.9%、93.6%、100.0%、85.0%,总诊断准确率为92.5%。载玻片刮片法采集标本的满意度为90.2%,显著高于针吸细胞法满意度的66.5%(P<0.05)。结论细胞病理学刮片在皮肤和粘膜病中诊断准确较高,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安全性也很高,值得临床诊断推广。

    作者:华春秀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的减毒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的减毒效果。方法将麻黄、附子、甘草等中药按照不同组合进行配伍煎煮,对比分析不同配伍方式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及非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总结其减毒效果。结果附子单剂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占总生物碱的39.34%,麻黄与附子组合配方占11.23%,甘草与附子组合配方占10.45%,麻黄、甘草与附子组合配方占8.76%,相较于附子单剂,经过配伍后得到的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非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结论将麻黄与附子、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而将三者同时煎煮时监督效果更好,值得中药配伍使用。

    作者:王传娟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临床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前产后的护理措施,总结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5年55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剖宫产术的患者,进行产前产后护理干预,总结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期剖宫产术的护理方法。结果55例患者经过治疗及综合护理后,均无发生各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加强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术前术后的综合性、针对性护理,对防止并发征发生、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及提早痊愈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占云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56例依达拉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依达拉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近两年时间诊疗的5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分组,对照组28例单纯予阿司匹林用药,观察组28例选择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方案联合治疗,针对两组的总体治疗情况作比较和评估。结果方案实施前,两组的NIHSS、ADL评分比较基本相当,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两项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有更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症状。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用依达拉奉与阿司匹林方案治疗,药效理想、安全,且利于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

    作者:段庆希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针对血液透析患者60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后,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率93.3%高于持续改进前的81.7%,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并发症与感染概率明显下降,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展开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有助于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周芳芳;李静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急性上腹痛4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上腹痛误诊病例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例急性上腹痛误诊病例,就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4例急性上腹痛误诊病例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以急性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临床医师应对引起急性上腹痛的疾病有全面认识,以减少或杜绝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奎映仙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90例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和患者家属均明确治疗方案,并签字同意),每组各95例,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11%,两组患者治疗总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疾病可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此治疗方式所取得的疗效优于单一采用西医的治疗疗效,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林常青;胡承林;吴永玲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个体化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讨论个体化护理服务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科随机抽取200例高血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措施,然后从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方面讲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个体化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荣华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糖尿病合并异位ACTH综合征2例报道

    异位ACTH综合征患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易于漏诊。很多患者因高皮质醇血症、低钾性碱中毒导致病情进行性恶化,失去佳治疗机会,本文作者对2例糖尿病合并异位ACTH综合征进行报道,以期对异位ACTH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洋;柳沙利;苏阳;刘小庆;赵瑛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38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与研究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临床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8例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环养血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止血芳酸片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方面,环养血颗粒与止血芳酸片相比效果更优。

    作者:沈岩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在妊娠中期引产中应用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在妊娠中期引产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妊娠中期引产的62例孕妇,所有孕妇均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优质护理。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显著,比较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中期引产患者中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护理工作中,给予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杨玲;张自然;李姗姗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早期干预联合康复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病例中抽取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5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增加早期干预以及康复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月龄的发育商情况差别显著,实验组的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应用早期干预以及康复疗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发育商,值得推荐。

    作者:王斌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焦虑状态及影响因素,以其对临床护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在糖网病科住院的77例增殖期糖网病患者进行基础资料采集,并在护师指导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测。结果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生活压力、所食油脂、对治疗效果担心程度与否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发生焦虑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作者:高建红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观察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患者实施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在患者出院后5个月进行随访,按照Harris评价标准对患者髋关节恢复功能进行评分。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4.6±17)min,术中出血量(83.5±21)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2±1.3)月。收回36份随访资料,计优良率为91.67。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操作方面,患者出血量少,且有利于患者术后骨折愈后,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包刚;王雪松 刊期: 2015年第70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