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董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急危重症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危重心肌梗死病死率高,预后差。笔者查阅国内外资料,发现C反应蛋白(CRP)、血浆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成为了AMI患者新危险因素的前三位;60岁以后的女性发病及死亡率高于男性;中青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率成上升趋势;负性精神因素同样对心梗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高危人群及时的予以鉴别干预,对提高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为主治疗外伤性截瘫89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以针灸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89例外伤性截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定以针灸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0年11月01日到2013年04月01日收治的89例外伤性截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使用针灸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电针、穴位注射药物等。结果50例腰椎骨折患者显效3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00%;25例胸椎骨折患者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00%;14例颈椎骨折患者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5.71%。总有效率为89.89%。结论针灸为主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效果显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极小,值得深入探究、临床推广!

    作者:涂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静脉留置针采血标本与静脉穿刺同步进行方法及健康宣教

    静脉留置针的优点是材料韧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保护血管,减少患者每天因输液时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为采集血标本,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用静脉留置针为病人穿刺成功后退出针心,用透明敷贴固定针柄。其优点是:①简单方便快捷,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②避免反复穿刺采集血标本,减少病人痛苦,保护血管。③减少了因输液及用药因素对化验结果影响。在留置针期间加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如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秦晓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瑞芬太尼联合舒芬太尼TCI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舒芬太尼TCI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开腹后1min(T3)、及拔管后1min(T4)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剧烈波动时的调控次数、术后24h VAS评分及术后24h镇痛药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时刻MAP(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B组T2~T5时刻的MAP、HR变化情况相比较A组T2~T5时刻有显著差异性(P<0.05),B组在术中血压、心率波动的调控次数、术后24h VAS评分及术后24h镇痛药用量均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的全麻手术,能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且避免了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过敏现象发生。

    作者:季称心;王占强;詹丽春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今收治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健康教育;协助生活护理等舒适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唐颖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五官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体会

    0引言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者窒息、烫伤与其他的与患者的安全相关的、意外的护理事件[1]。我院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我们五官科病房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经验汇报如下。

    作者:李克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9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口服,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口服,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服药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后SBP、DB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降压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有效率为7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心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8.3%。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作用稳定,因其效果显著、用药方便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胡述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水痘和腮腺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析小儿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记录,并根据不同患者的治疗过程对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进行分析。结论水痘和腮腺炎都属感染性疾病,因此应该做好这两种疾病的防治工作,对预防疾病的扩散有重要作用。

    作者:沙维利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查房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临床带教中应用了护理查房的方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临床实际病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护生从对一例典型病案的分析、讨论中掌握一类病人的护理知识,让护生听课同时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护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带教水平。

    作者:段雪琼;龚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浅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34例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患者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气胸的发生。结果此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终自发性气胸症状均治愈,并且病情得到控制,终均出院采取家庭式氧疗。结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终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康迪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经颅多普勒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监测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每天不同的时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合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结果评价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动态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速度变化,能准确评价脑血管痉挛(CVS )的发生,对脑血管痉挛(CVS )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艳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全麻下鼻内镜手术哮喘急性发作致误吸抢救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体重75kg。因“鼻塞,流涕1年”入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II型3期”,拟行在全麻下行鼻内镜双鼻息肉摘除+多组鼻窦开放术。术前访视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发热咳嗽等上感症状,患者否认特殊病史及过敏史,体格检查:呼吸平顺,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约75次/分,律齐,无杂音。专科检查体型高大,张口度、颈活动度正常,Mallampati分级II级,估计插管难度不大。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生化、血常规等均未见异常。

    作者:曾耿晖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丹参酮IIA磺酸钠是丹参酮IIA的衍生物,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本文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14天后,评价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唐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程序在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总结168例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护理程序的实施体会,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健康教育的计划、实施,初步认为运用护理程序对结核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降低结核病复发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作者:石丽彩;韩彩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放射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疑诊冠心病患者134例行放射技术检查,并将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部DR平片63例,异常率47.0%。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44例短期内行冠脉造影,40例显示有一支以上狭窄程度超过50%的冠脉病变,准确率为90.9%。64层螺旋CT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图像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主干及近中段的显示较满意,达到100%。DSA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123例中,受累血管154支181处,显示率约为91.8%。结论对冠心病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要求是应该能够为合理的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应结合本单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大限度地有利于患者为首要原则。

    作者:张成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健脾温肾饮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习惯性流产27例

    目的:探讨健脾温肾饮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叶酸、维生素E胶丸和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健脾温肾饮。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9%,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健脾温肾饮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习惯性流产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效果,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作者:吴俊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85例血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率及病原菌种类分布、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住院的8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5例血培养阳性19例,占22%,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肠球菌5例(42%),表皮葡萄球菌7例(37%),溶血葡萄球菌3例(16%),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5%)。本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敏感药物主要为万古霉素、利福平、氯霉素、环丙沙星,对青霉素类、头孢唑啉、红霉素大多耐药。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中,因败血症所致者占较大比例。对所有病理性黄疸患者应常规做血培养。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肠球菌。在血培养报告之前宜选择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并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和药敏特点经验性用药。

    作者:陆少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门诊优质护理服务

    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精神,切实落实基础护理,采用优质服务全程引导就诊,培训导诊、分诊护士的优质服务理念、人文关怀知识,重塑护士礼仪,规范服务用语,营造和谐温馨的病区环境,传递安全有效的亲情服务等措施,全面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裴晶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印片细胞学在术中乳腺快速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初步探讨分析印片细胞学在术中行乳腺肿瘤快速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乳腺肿瘤术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术中行印片细胞学乳腺快速肿瘤病理诊断,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诊,比较行印片细胞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印片细胞学在术中乳腺快速肿瘤病理诊断中,对纤维腺瘤、脂肪坏死、浸润性导管癌、黏液性癌以及髓样癌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而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的诊断准确率为92.8%,对于浸润性小叶癌的准确率为87.5%。印片细胞学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8.3%。结论印片细胞学在术中乳腺肿瘤快速病理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准确率,其操作简单、速度快捷、准确率高,尤其适宜在无条件行冷冻切片法确诊的基层医院使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子仪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鼻咽部较大脂肪瘤切除1例

    患者,女,23岁,农民,因“右颌下包块,伴疼痛4天”于2012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颌下疼痛、肿胀,并触及一包块,在当地诊所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应用,症状略减轻,患者于数月前曾有右侧耳鸣、听力下降症状;患者于10月26日来我院门诊检查,查体:咽部粘膜红润,右侧鼻咽部见一约“蚕豆”大小新生物,隆起,表面较光滑,质软,色淡红,右颌下可触及一约“鹌鹑蛋”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尚可,触痛(++),故予以行鼻咽部CT检查,CT扫描件右侧咽隐窝消失,右鼻咽部扫见大小约3.49CM*1.91CM肿块影,CT值49UN,密度均匀,有包膜,边界清楚,右颌下彩超检查示:右颌下腺肿大,周围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经科室会诊,患者病程中无痰中带血,无头痛,结合体检及特殊检查,也2012年10月30日在表麻+局麻下行:“经口、鼻内窥镜下右侧鼻咽部新生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鼻咽部,切开鼻咽部肿块表面粘膜,即可见粘膜下光滑囊壁包裹新生物,呈淡黄色,质软,完整取出一囊性物,大小约3.5cm×3.0cm×1.5cm,术后切开该囊性物,见内为脂肪样组织,予以行病理检查,镜检:大片成熟脂肪细胞及成束梭形细胞,梭形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呈卵圆形或圆形,无核分裂象,细胞间可见少量粘液样基质核较丰富的胶原纤维。诊断为:鼻咽部脂肪瘤(右侧),术后给予抗生素、止血药物应用,患者于2012年11月5日出院,出院检查见患者切口愈合可,右耳听力明显提高,无耳鸣现象,右颌下包块明显缩小,无疼痛,随访半年无复发,无痰中带血及鼻出血,无听力下降、耳鸣及头痛,右颌下腺无肿大及疼痛。

    作者:龚宝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新疆地区过敏性紫癜2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特点。方法对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住院并确诊为过敏性紫癜218例患儿的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过敏性紫癜好发年龄段为8岁以上136例(62.3%),发病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150例(68.8%),链球菌感染13例(5.96%),支原体感染10例(4.59%),柯萨奇病毒2例(0.92%),食物药物过敏6例(2.75%),无明显诱因37例(16.9%);临床表现:单纯皮肤型28例(12.8%),关节型26例(11.9%),腹型135例(61.9%),肾型29例(13.3%);腹型135例呼气性C13阳性为111例(82.2%);复发病例11例(5%),腹型复发3例(1.4%),95%患儿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HSP好发年龄为8岁以上,发病诱因以感染为主,HP感染为新疆地区HSP发病主要因素,尤以腹型为显著,腹型HSP病因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以腹型为主,肾型少,与腹型及关节型早期使用激素减少肾脏损害发生有关;HSP治疗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及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并视情况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治愈率高,预后较好,针对HP感染给予三联抗HP治疗,有效控制感染,明显降低腹型复发率。

    作者:季雪红;李海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