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井海;高凌云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急症的救护措施。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急症的患者68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干预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 <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血压急症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干预后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苏学武;黄家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深入分析我院100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椎侧位平片,在颈椎侧位片上精确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测量结果100例中,其中63例颈椎生理曲度可见轻度变直,其颈椎弧弦距<7mm ≥2 mm,占63%;37例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甚至消失,其颈椎弧弦距<2 mm>0或负数占37%。平片诊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作者:常志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病例:患者,女,29岁,因停经46天,下腹痛2小时就诊。查体:神清,精神可,心肺无殊,下腹有压痛,左下腹明显,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宫颈抬举痛,宫体增大,如孕40+天,有压痛,左侧附件区压痛,增厚感。右侧附件区无压痛。
作者:宣礼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医院就诊的50例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的资料,再将这50例小儿患者随机分为一组和二组各25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外,一组只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而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小儿患者的抽搐、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意识清醒的时间和各种症状消失的总有效率。结果经一段时间治疗,观察分析两组小儿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可以发现一组的治疗效果较二组差,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时应用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法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且少,安全程度高。
作者:贺云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前壁病变与腹腔积液的 CT 临床检查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的详尽研读及临床病征监测,结合多年 CT 临床检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全面系统的 CT 临床诊断方案。结论 CT 以其横断面成像及密度分辨率高的特性,容易获得这腹前与腹腔的正常或病理的清晰图像,极有诊断价值。
作者:侯冬冬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子宫扭转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临床观测,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制定出综合的诊疗措施,并做出系统的经验总结。结论妊娠期急性子宫扭转是较严重的妇科急腹症,无论胎儿存亡,均应立即行剖腹探查。
作者:吴松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牙周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00例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经临床综合积极治疗后,治疗有效97例,治疗无效3例。结论牙周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局部因素与全身因素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牙周病治疗时应注重局部因素的消除,也要考虑到全身的状态,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春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失代偿的主要表现是心力衰竭,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体循环瘀血,常需要使用利尿剂才能达到降低心脏前负荷纠正心衰和消除水肿的目的。临床采用利尿方案有多种,以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药物的口服或静脉注射组合,各种方案的利尿效果和对电解质影响均有差别[1]。尤其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敏感性不同,使临床很难把握一个固定的剂量,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收治的老年肺心病右心衰患者112例,采用快速利尿和缓慢利尿两种方法进行对照,观察利尿效果及对电解质影响。
作者:邵克锐;许玮琦;尹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利用非临床生物,分析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对8条米格鲁猎兔犬随机交叉单剂量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检测法对不同时刻的血浆中泮托拉唑浓度进行测定;采用双向单侧t 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等效性分析。结果按照 AUC0-12的数据为基础对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计算,平均值结果为97.61±1.77%。AUC0-12的90%置信区间:受试制剂为参比制剂的96.5~100.8%;AUC0-∞及Cmax 的90%置信区间:受试制剂为参比制剂的91.2~107.2%。两种制剂的相似因子为99.98。结论两种制剂在 AUC0-12、AUC0-∞、Cmax、Tmax 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生物等效性检验合格。
作者:郭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0 引言我院自1997年以来,用自制药外用贴脐治疗婴幼儿腹泻235例,均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劲松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 B1片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用药中出现1例口服维生素 B1片不良反应病例,一次分析其不良反应现象。结果维生素 B1片是临床常用的中辅酶药物,但在剂量过量、存在个体差性,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近年临床在使用维生素 B1片时常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为保障用药安全应全面了解个体差异及药物不良反,提高安全用药。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从患者入院后的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结肠造瘘术的护理、造口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综述结肠患者的护理。
作者:冯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异位妊娠患者口服米非司酮,肌注甲氨喋呤,并配合宫外孕中药方剂保留灌肠,观察疗效。结果34例异位妊娠患者中进行保守治疗成功的病例有28例,治愈率为82.3%。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较好,用法方便,保留了患者生育功能,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凤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0 引言护患关系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帮助的一种人际关系[1]。儿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有着它的特殊性。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不是简单的护理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护理人员、父母与患儿的三角关系[2]。因此,儿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往往高于其他科室。现就儿科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王靖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讨论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安静休息,限制活动量,控制输液量和速度,告诉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滴速,以防诱发急性肺水肿。给氧:急性期给予4~6L/min,慢 l 生心力衰竭给予1~2L/min 输入。遵医嘱准确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处理。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发绀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等,以判断药物疗效和病情进展。
作者:李春梅;王淑艳;陈金萍;薛文翠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因素,给予葡萄糖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3例低血糖症新生儿进行常规血糖监测,分析其发生因素,同时给予低血糖症新生儿葡萄糖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与新生儿早产、小于胎龄、窒息、硬肿症、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喂养困难等因素有关。经治疗,63例均痊愈,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对患有低血糖症的新生儿应常规检测血糖,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吴一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引流的流产率,发现其配伍联用完全流产率高。方法第一天早晨150mg,第二天早晨75mg,口服米非司酮片,第三天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片600umg。如无宫缩或宫缩乏力,4小时后阴道后穹窿放米索前列醇50ug,视宫缩情况2小时后追加1~2次,所有患者服药前2小时空腹。结果52例孕中期引产中完全流产者49例,无需行清宫术;52例者均未发生大失血,产后2小时出血少约50ml,多300ml。结论米非司酮的主要作用是拮抗孕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受体,能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而米索前列醇片有促进宫颈成熟和诱发宫缩的双重作用,两者合用,用于中期引产有出血少、组织残留率低、引产成功率高的优点。
作者:刘艳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 PICC 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研究120例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 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护理干预的措施。结果本组120例行 PICC 导管穿刺患者中,10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疗,其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静脉阻塞、静脉炎、相关导管感染、导管脱出、皮下淤血的并发症。经过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预防了并发症发展。结论恶性肿瘤患者 PICC 置管的并发症可以通过护理的手段进行干预。
作者:何桂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自动化工作模式对我院门诊药房调剂工作效果的影响。方法结合盒装药自动发药系统、拆零分包机、智能药架、自动传输系统的工作流程及运行情况,对现有工作模式主要存在问及对策分析。效果是“高效、健康、安全、专业化、以人为本”。
作者:邱星安;邓小凡;谢乃集;包能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间38例 ARDS 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肺保护性通气、适当的压力控制通气策略(PEEP)的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治疗,38例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的 ARDS 患者中,脱机成功30例,病情平稳后转出重症医学科,脱机成功率78.9%,8例死亡,病死率为21.1%,患者大多死于严重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插管行机械通气,同时应兼顾原发病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适当的 PEEP 通气策略,可降低病死率,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抗感染治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态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预后。
作者:张仁光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