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造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

王新民;武慧琳

关键词: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低视力, 主要因素, 人工晶体
摘要:目的:对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探讨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共516例(524眼),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手术后第1天、第7天、第30天、第90天测试患者的裸眼视力,对检测视力低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手术后第一天测试,有140例(140眼)患者视力低,占26.72%。导致视力低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后并发症,随着随诊时间的增加,视力低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屈光不正及眼底病成为视力低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出现视力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晶体计算误差造成的眼底病变、屈光不正。通过术前、术后的治疗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病例在微机程序中的应用

    0引言本程序是笔者根据中医教授60年诊治肝病经验,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并以此作为信息编制成而。本程序具有下述功能。根据症修(症状)、舌诊、脉象、体征、栓验及病理指标对黄疽、胁痛和急、慢性肝炎进行中中西医诊断分型。在肝炎诊治中进行复习、修改和学习。辨证施治。开列处方、执行医嘱、计价阶和记记录自然情况。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120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0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剜出术60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时、气管拔管时、术后1h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中知晓发生、苏醒情况。结果病人麻醉前后及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术中无知晓、不良反应少。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麻醉可控性好且苏醒质量高,术中术后满意度好。

    作者:胡文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吗啡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理想剂量

    目的:探讨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给药剖宫术后理想的剂量和方法。方法选取ASA I或II级,足月妊娠需剖宫产妇150例,随机分成3组,采用配方为I:0.5%布比卡因2ml+10%GS0.2ml+吗啡0.4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术后接镇痛泵配方曲马多0.5g+盐水90ml。方法II:0.5%布比卡因2ml+10%GS0.2ml+吗啡0.2mg的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术后接镇痛泵配方曲马多0.5g+盐水90ml。方法III:0.5%布比卡因2ml+10%GS0.2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术毕经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吗啡2mg+盐水10ml为负荷量接静脉镇痛泵配方曲马多0.5g+盐水90ml。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48h内每12小时的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 I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II、III组(P<0.01)。I、II组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高于③组(P<0.01)。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方0.5%布比卡因2ml+10%GS0.2ml+吗啡0.4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接静脉镇痛泵配方曲马多0.5g+盐水90ml,是剖宫术后镇痛理想的配方与剂量。

    作者:王同刚;郝建忠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HPLC测定注射用兰索拉唑中兰索拉唑含量的有关物质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注射用兰索拉唾中兰索拉唾有关物质检查及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AgilentZORBAXSB-C18柱(4.6X250mm,5μm),以甲醇:水:三乙胺:鱗酸(700:300:5:1.5, pH为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主峰和紧邻杂质峰能得到更好的分离.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适用于注射用兰索拉唾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

    作者:郭中明;张现振;王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益气养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均以2型糖尿病正常治疗,治疗组60例用益气养阴法,对照组60例用脂必妥片。均以1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及血脂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此外,治疗后血糖,尿常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益气养阴法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作者:李明;王振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在不伴高脂血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60位不伴高脂血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80)和对照组(n=80),实验组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降压,对照组不使用氨氯地平或降脂药,可单用或联合其他种类降压药,前瞻性观察6月,比较两组降压效果、血脂情况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高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4、6月两组血压均较基线血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6月的血压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CH、LDL、HDL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6月两组患者的CH、LDL及HDL均与基线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分别为(2.12±0.40)mm、(2.08±0.28)mm,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后实验组及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分别为(1.54±0.31)mm,(2.25±0.37)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治疗前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厚度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控制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即便不伴高脂血症,使用后可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

    作者:湛晴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多功能红外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368例疗效观察

    0引言本站于2011年至2013年,采用多功能红外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368例,疗效良好,现将治疗方法及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李华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基层儿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0引言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儿科是特殊的人群,静脉穿刺难度较大,家长对儿科护士素质的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会引发护患纠纷[1],为减少儿科护患纠纷的发生。现对儿科常见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措施。

    作者:陈旭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规范化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规范化治疗。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60例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脑脊液置换;治疗组采用规范化治疗,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术。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患者置引流管平均时间,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转清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使用基础治疗加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术的方法非常有效。

    作者:韩文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讨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加强护理,加强护理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组出血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中加强护理干预,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提高满意度,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廖映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青年重症肺结核60例观察与治疗

    目的:分析探讨青年重症肺结核发病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年重症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总结了重症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预后效果。结果重症肺结核患者多伴有呼吸道重症,病灶范围较广且全身症状明显;行链霉素、异烟肼及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95.0%,转阴率较高,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结论青年重症肺结核患者行规范合理的治疗,可以切实抑制疾病恶化,改善预后效果。

    作者:李先锋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青光眼引流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近期收治的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取38例患者,对这38例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对其术后1天、1周、1个月及之后的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患者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引流管阻塞2例、引流管暴露1例,并且对症治疗有效的降低眼压。结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于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作用,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的眼内压发生率也低,所以青光眼引流阀植应更好的运用于治疗青光眼的治疗中。

    作者:侯怀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34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护理体会。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3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进行精心有效地病情观察和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减轻了痛苦,提高了治愈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吴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对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和护理措施。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缓慢因素有关。可对患者采用一般护理,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及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等,9例患者痊愈。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息息相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护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晓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谈谈骨骼肌肉系统肿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骨骼肌肉系统肿瘤的CT检查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的详尽研读及临床病征监测,结合多年CT临床检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全面系统的CT临床诊断方案。结论 CT对颅内感骨骼肌肉系统肿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作用,为治疗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应深入全面准确的掌握CT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颖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浅谈如何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输液是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常用的常规静脉穿刺技术应用于老年人浅静脉穿刺,存在一针成功率不足,因此针对血管不同状况和部位,而采取的进针角度也应因人、因机体当时状况而异。本人在老年患者的浅静脉穿刺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肖玺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产妇的临床护理。方法对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论剖宫产术前、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剖宫产后产妇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拔除尿管时间,可促进产妇术后尽快恢复。

    作者:刘桂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粘贴式血氧传感器在妇科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粘贴式血氧传感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使用监护仪的妇科手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与观察组100例。结果对照组100例,固定成功65例,成功率为65%;观察组100例,固定成功90例,成功率为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使用的传统血氧指夹易脱落、不易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情况;观察组不易脱落,能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轻情况。结论粘贴式血氧传感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体现护理服务人性化,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有效降低了血氧指夹损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作者:王新宇;李乔;曹国芬;顾立民;王雪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1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用西药治疗,治疗组61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在控制发作、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血管弹性及微循环,改善脑部新陈代谢,复发率少,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曹慧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病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因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而脑积水症状不显著或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的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 ,PTH)合并严重意识障碍病人侧脑室-腹腔(ventricle-peritoneal,V-P)分流术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行V-P分流术症状不典型的PTH病人。采集病人的一般资料、TBI、PTH和V-P分流术后的随访信息,分析病人术后疗效及预后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共47例病人,行V-P分流术后随访1年,34例(72%)预后较好,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病人年龄、分流管置入前行CT检查评估的PTH严重程度与V-P分流术后的疗效呈正相关。结论多数症状不典型的PTH病人行V-P分流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且年轻病人及V-P分流术前PTH程度相对较轻的病人在分流术后预后更好。

    作者:陈正楼;王宏盛;胥敏;戴浴宇;王云江;火旭其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