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吴伯乐;胡夏云

关键词: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真菌性角膜炎及治疗转归的图像特点,探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8例(38眼)患者在治疗前同时行角膜刮片、角膜真菌培养及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两性霉素B滴眼液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在治疗后7、14、21 d和停药后7d再次行角膜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及炎性细胞密度,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愈后继续随访1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 共焦显微镜在34例患者中查找到菌丝,阳性率达到89.47%,真菌菌丝主要表现为高折光性的丝状物,有分支.显微镜下符合镰刀菌属特点(分支夹角多为90.)的有14例(41.18%);符合霉菌属特点(分支夹角一般为45.)的有10例(29.41%);符合酵母菌特点(表现为瘦长粒状)的有2例(5.88%).经治疗后31例治愈,治愈率为81.58%,7例好转,无恶化及复发患者,平均病程19 d.经治疗后共焦角膜显微镜可及时观察到病灶中菌丝及炎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治愈后完全消失.结论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菌种的初步鉴别及动态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临床片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2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0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26例.对照组49例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9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2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89.80%)高于对照组(63.26%),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腰椎评分标准(JOA)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高小亮;杨晓辉;黄卫民;胡雅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单颗上颌前牙种植义齿修复患者61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刻组患者33例给予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延期组28例给予延期种植修复.治疗后,采用红色美学评分(PES)评价植体周围软组织,测量牙槽骨垂直吸收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主观满意度(色泽、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探讨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完成时,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P <0.05);修复1年时2组PES均明显升高(P<0.05),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P <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垂直骨吸收距离显著低于延期组(P<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延期组(P<0.05).结论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治疗单颗上颌前牙的成功率和PES与延期种植修复相当,但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牙槽骨垂直吸收以及满意度.

    作者:骆奇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旨在为针对性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台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1 330例,治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22例为感染组,按照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330例患者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2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对2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结果 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上呼吸道是医院感染常见的发生部位;12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有93株、40株和13株,分别占总数的63.70%、27.40%和8.90%;1 330例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122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9.17%,≥60岁年龄段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10 d、抗生素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使用过量、抗生素使用量不足及不符合抗生素使用指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关系密切,提示我们应规范抗生素的使用,还应针对其好发部位、常见病原菌做好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作者:黄玉萍;杨丽华;柯玲珍;刘素芝;倪红;张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1389例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和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389例乳腺癌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情况,所有患者的住院信息均来自医院HIS系统,对影响住院费用的相关因素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针对分析结果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结果 1 389例乳腺癌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31 425.8±357.3)元,住院费用构成主要包括药品费(42.4%)、手术费(24.8%)、治疗费(9.1%)和其他费用(16.5%)等方面.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付费方式、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及临床分期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影响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较多,分析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应联合对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马竟波;曾伟;李小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骨代谢指标[血清骨保护素(OPG)、降钙素(CT)、骨钙素(BGP)]、软骨修复因子[血清转化生长因子-3(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1)],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SS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OPG、BG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OPG、B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GF-β、IGF-1和FGF-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特色中医手法能够有效改善KOA膝关节功能和骨代谢,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周舒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DMAIC理论在吞咽评估技术应用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中DMAIC理论在提高临床吞咽评估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1名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基于DMAIC理论中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步法,确立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质量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项目共识,加强培训,制定流程指引,提高护士依从性,持续质量控制.比较应用DMAIC理论前后,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掌握率、临床护理能力,分析应用该理论在提高吞咽评估技术中的作用.结果 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干预前得分为(1.95±1.12)分,干预后为(2.5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P<0.001).护士临床护理能力提高,主要为重视对家属喂食技巧的评估(t=-2.324,P =0.021);关注患者摄食前的全身状态、意识水平、高级脑功能(t=-3.834,P <0.001);关注进食体位、方式、内容、时间、进食量(t=2.313,P=0.021);观察进食后出现噎食、咳嗽、清喉咙情况(t =4.884,P<0.001);观察口腔的食物残留,胸口食物堵塞感(t=2.588,P=0.010);关注咽部异样感、唾液分泌(t=-2.839,P=0.005);关注返流及返流物(t=4.671,P<0.001).结论 应用DMAIC理论能显著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降低高风险患者误吸发生率,保障患者进食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玉兰;陈莉;邓英;曹迎春;杨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综合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能有效改善预后,但是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加强术后治疗与护理;认知行为疗法是符合现代理念的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理念与行为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本研究探讨综合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放射性核素131I口服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综合干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护理观察周期为3个月.结果 2组护理后的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r3)与总甲状腺素(Tr4)值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同时护理后治疗组的血清TT3与TT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护理期间的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期间治疗组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治疗组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依从性,促进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效果

    目的 研究发现能利用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达到T10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所需等比重0.5%布比卡因剂量,但缺乏临床实践,本研究拟评价该方法预测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9 ~ 60岁.患者平卧位,在脐平面于呼气末测量患者腹围.患者右侧卧位,背部挺直,测量脊柱长度(骶裂孔至C7棘突距离).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采用正中法,25 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待清亮脑脊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穿刺成功后按文献中的回归方程给予阻滞平面到达T10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注射速度约0.2 ml/s.30 min后测量麻醉阻滞平面.操作中骶裂孔、C7棘突和L3/4椎间隙均在超声影像下确认.观察记录患者高痛觉阻滞平面,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布比卡因剂量.结果 1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例患者因L3/4椎间隙穿刺失败排除.0.5%等比重布比卡因使用剂量(3.2±0.4)ml.痛觉阻滞平面为T10患者159例,占80.3%,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8,低痛觉阻滞平面为T12.结论 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达到T10痛觉阻滞平面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能较准确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裴大庆;肖旺频;路建;周红梅;周清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BRAF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HMGB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也在增多.本文意在探索在PTC中BRAFV600E突变对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表达的影响,寻求BRAF基因影响PTC发展及预后的机制,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方法 收集2015年9-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PTC患者的术前血清及术后新鲜病理组织,组织提取DNA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有无BRAFV600E突变将患者分为BRAF突变阳性组和BRAF突变阴性组,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HMGB1蛋白的分布和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HMGB1 mRNA的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蛋白的水平.Western blot数据应用Image J软件计算灰度值,采用相对定量法计算荧光定量PCR数据,用2-ΔCt进行分析,应用ELISA Calc回归/拟合计算程序计算血清中的HMGB1蛋白浓度.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和ELISA数据分别用x2检验、Mann-Whitney-Wilcoxon test和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淋巴结转移和腺体外浸润与BRAFV600E突变发生的关系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PTC组织中,HMGB1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浆,BRAFV600E突变阳性组HMGB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低于BRAFV600E突变阴性组(Z =2.117,P<0.01;x2=19.989,P<0.05),而这种变化在外周血中并未呈现(t=1.135,P>0.05).BRAFv600E突变增加淋巴结转移和腺体外浸润的风险(x2 =6.117,P <0.05;x2=5.587,P <0.05).发生淋巴结转移PTC中的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TC(Z=-2.216,P<0.05;t=-2.217,P<0.05),发生腺体外浸润的PTC也呈现此种趋势(Z=-2.267,P<0.05;t=-3.885,P<0.01).结论 在PTC中,BRAFV600E突变可能通过下调HMGB1的表达加速肿瘤的恶性发展.

    作者:管晓蕾;王萍;于清;李鹏;迟静薇;王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8”字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传统方法主要有髌骨下极切除后缝合和保留髌骨下极的内固定技术,但都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探讨采用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8”字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带线锚钉治疗1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3~ 75岁,平均(46.00±19.48)岁;9例闭合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型).在骨折近端拧入2枚锚钉,锚线分别行“8”字缝合和Krackow缝合.术后膝关节伸直位铰链支具保护,鼓励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在铰链支具保护下屈曲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2周在铰链支具的保护下开始部分负重,第6周开始去除铰链支具完全负重.术后定期返院复查,拍摄X线片评估锚钉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90±2.28)个月.切口长度4~7 cm,平均(5.35±0.85)cm.术后3个月Bostman评分22 ~ 30分,平均(27.10±2.88)分,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23~30分,平均(28.30±2.21)分.术后6个月摄片提示髌骨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 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8”字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早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无需二次取出的特点.

    作者:李军;石志刚;付宇;韩兵;詹俊锋;荆珏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HIV合并结核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HIV/MTB双重感染及单纯结核患者136例,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56例HIV/MTB双重感染患者为HIV/MTB组,40例结核患者为MTB组,40例AIDS患者为HIV组.对3组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在MGIT管内开展相应的前处理后接种,采用绝对浓度法对培养阳性的菌株实施耐药性检测.统计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评价比较,记录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结核病史.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HIV/MTB组患者成功分离出菌株38例,其检出阳性率为67.86%,共分离出菌株83株,部分病原菌分布与MTB组和HIV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TB组与HIV组患者成功分离出菌株22例、24例,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6.41%、58.54%,共分离出菌株分别为39株、41株,2组患者均易感染革兰阴性菌,与HIV/MTB组不同,且革兰阳性菌对3组患者的感染能力较低.HIV/MTB组中有2例(3.57%)对RFP、INH、OFL、KAN均耐药,而MTB组和HIV组不存在.HIV/MTB组总初始耐药(包括耐INH、耐SM)与MTB组和HI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治疗时,应选择联合用药治疗,以针对革兰阴性致病菌为主,还应同时考虑真菌、病毒、耶氏肺孢子菌等病原体.

    作者:张巍;崔中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并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自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绍兴市人民医院共收治12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64),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切除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比较2组患者甲状腺结节治疗成功率、结节缩小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达99.13%,研究组成功率达96.12%,其余3.88%经二次微波消融也达到消除的目标.经微波消融治疗后甲状腺结节个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到术后12个月98个结节完全消失;结节平均体积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术后1、3、6、12个月缩小率分别为17.65%、40.69%、72.55%、88.7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69%.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不仅能够取得与手术切除相当的治疗效果,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还能有效避免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害,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望为手术禁忌症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徐昌良;景元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125b通过靶向结合ETV6调控Hs578T的侵袭转移

    目的 研究miR-125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尤其是其对乳腺癌迁移侵袭的作用以及该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 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3对临床组织样本中miR-125b及靶基因ETV6的表达水平;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双荧光报告验证靶基因;③在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25b mimics,并用划痕、transwell迁移、侵袭及Western blot检测体外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变化;④用靶基因敲减实验进一步验证靶基因的准确性.结果 ①与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miR-125b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01),ETV6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②ETV6为miR-125b的靶基因;③与对照相比,上调的miR-125b可显著抑制Hs578T的迁移和侵袭(P<0.001),并抑制EMT的发生;④敲减ETV6对Hs578T的作用与miR-125b过表达一致.结论 miR-125b在乳腺癌中低表达,miR-125b通过靶向结合ETV6 3'UTR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Hs578T的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因此,miR-125b可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

    作者:洪理泉;潘峰;姜慧芬;张腊红;刘玉华;蔡成松;华春珍;罗贤;孙晋华;陈兆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妊娠期糖尿病RBP4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表达与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40名正常孕妇做对照,分别测定分娩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血脂及血清RBP4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在分娩后记录新生儿体重(birth weight,BW)、测定脐血RBP4水平.结果 GDM组血清及脐血中RBP4、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HOMA-IR及BW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ins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孕妇血清中RBP4与TC呈正相关(r=0.489,P<0.01),血清及脐血中RBP4与BW呈正相关(r =0.488,P<0.01;r=0.327,P<0.05).结论 RBP4参与了妊娠期血糖、血脂代谢,与胎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关联,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病过程.

    作者:薛丽丽;董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特异性频谱对准确评估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左室流出道连续多普勒频谱形态来准确评估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的价值,进而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估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因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就诊,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19例,根据左室流出道特异性“蟹足样”频谱的前、后峰流速,计算出LVOTG,将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时术中心导管测压与超声心动图测LVOTG的值进行比较.分析12例未行PTSMA治疗的患者和7例行PTSMA治疗患者术前的“蟹足样”频谱第二峰流速和二尖瓣反流速度,同时将患者PTSMA术前、术后的“蟹足样”频谱第二峰流速和二尖瓣反流速度对比分析,评估PTSMA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左室流出道均测得特异性“蟹足样”频谱、室间隔增厚(13 ~ 23 m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轻-中度),均伴有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蟹足样”频谱的第二峰流速测算的压力阶差与术中左心导管测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行PTSMA治疗后效果,行PTSMA治疗后患者的LVOTG降低,梗阻程度减轻,二尖瓣反流速度也相应的降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左室流出道流速处测量的“蟹足样”频谱的第二峰流速可用来测算压力阶差,为临床治疗HOCM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解翔;姜凡;张新书;石开虎;蓝晓锋;刘红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3例颅脑外伤后合并脑梗塞的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颅脑外伤后合并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和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例颅脑外伤后合并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13例脑挫裂伤严重,出现颅内血肿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疝者,给予钻孔血肿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其中去骨瓣减压者6例;2例外伤后单纯出现脑梗塞者,及时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外伤后栓子形成所致,行积极的溶栓介入治疗;对于8例病情稳定,脑挫裂伤较轻或颅内血肿较小,无显著颅内压增高的脑梗塞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均积极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等药物治疗;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时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后期积极补液;并早期行高压氧和康复治疗.实行个体化综合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23例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塞患者中,经过积极抢救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恢复良好14例,轻残6例,重残1例,死亡2例.其中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结论 早期预防和诊断,及时发现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塞,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早期个体化综合性治疗能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王雪;王振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度哮喘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8月-2016年4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呼吸道功能,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 、IgA、IgG和IgM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CD3、CD4、CD4/CD8、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 、hs-CRP和IL-8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hs-CRP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O2、FVC、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aO2、FVC 、FEV1、FEV 1%、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拘74.3%(P <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炎症、呼吸道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鲍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调节性T细胞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中的免疫机制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常见于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主要影响美观和心理.白癜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提出多种相关发病机制学说,其中自身免疫机制学说具有强的说服力.白癜风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耐受性被破坏,自身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正常代谢,终导致黑色素大量损失而引起白癜风.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细胞,Treg细胞抑制正常T细胞对致病因素的过度免疫反应,避免自身组织器官在免疫反应过程的损伤.Treg是研究白癜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的焦点.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自身修复过程中重要细胞,Treg细胞在白癜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过程中保护黑色素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细胞不受过度免疫反应的损伤,防止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这点,白癜风和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因上可能具有共同的交叉点.Treg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可能对白癜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遇,进一步阐明Treg细胞在白癜风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机制,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Treg细胞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生中的免疫机制,进一步阐明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热孜万古丽·乌买尔;米吉提·吾普尔;阿布力米提·局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α-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d-硫辛酸基础上予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治疗.干预前后采血测定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神经活性指标、早期肾损伤指标,进行尿动力学分析,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 <0.05).干预后治疗组大尿流率、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大测压容量、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P物质(SP)、神经肽Y(NPY)、胱抑素C(CysC)、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确切,降低血清CysC、γ-GT水平,改善氧化应激和神经活性指标,安全性高.

    作者:叶发根;廖解志;周晓慧;沈建强;谢毓芳;陈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抑制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顺铂损伤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白藜芦醇对顺铂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Prox)并分为4组:对照组(Con)、顺铂25 μM组(CIS)、白藜芦醇+顺铂25 μM组(RES+ CIS),(100 μmol白藜芦醇预处理3h后加入25 μM顺铂作用24h)、白藜芦醇组(RES).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Bax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CP组比较,RES+ CIS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减少(P<0.05),Bax及caspase-3的表达下降(P<0.05),Bcl-2的表达上升(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有效提高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下调caspase-3、Bax及上调Bcl-2有关.

    作者:单娟萍;董梁;董志超;官继超;龚淑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