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及临床诊断

吴春茂;李军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 侧脑室-孟氏孔肿瘤, 磁共振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MRI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表现,6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例肿瘤5例位于侧脑室孟氏孔附近,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6 ~ 38岁,平均年龄25岁,肿瘤宽基底与透明隔相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5例呈囊实性混合性病灶,1例肿瘤呈实体性,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有1例病灶侵犯邻近脑实质,1例肿瘤向第三脑室内生长,较大病灶均可见囊变,并见等信号条索状结构与侧脑室壁、透明隔、胼胝体相连或粘连,较小病灶没有囊变,部分病灶内可见迂曲血管影,所有病灶均未见出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DWI呈等高信号,部分病灶内信号不均,呈蜂窝状,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有轻度到明显强化.病理切片显示,CNC由形态一致的小细胞组成,胞核圆形居中,包浆透明,可见特征性的由纤维基质组成的无细胞带及“假菊花团”征象.免疫组化染色提示本组6例突触素(Syn)均呈阳性结果.结论 脑室内CNC有特征性“周边囊肿-条索征”“血管匍行征”表现,结合DWI信号特点,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及协助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非血管舒张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代谢废物血清肌酐、尿素氮等迅速升高,水电解质失平衡,酸碱平衡紊乱为特点,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预后较差.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有限,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了解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观点是内脏动脉血管扩张,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进一步激活,肾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导致肾脏动脉灌注不足等血管舒张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oll样受体4(TLR4)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激活,肝硬化合并腹水导致腹腔内压不断增高,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致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浓度增加,血皮质醇水平异常、内毒素导致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等非血管舒张机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非血管舒张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宇玫;周芳芳;罗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L16mRNA和CXCL6mRNA的表达及CXCL16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型趋化因子配体(CXC tchemokine ligand,CXCL)16和CXCL6的表达情况,探讨CXCL16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金华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2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CXCL1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L16 mRNA和CXCL6 mRNA水平、淋巴细胞增殖、培养上清液中RANKL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CXCL16水平(2.47±0.97)ng/ml高于对照组(1.87±0.64)ng/ml(t =4.375,P=0.009),实验组CXCL16 mRNA和CXCL6 mRNA相对表达量(0.063 ±0.004、0.047 ±0.008)均高于对照组(0.034±0.003、0.020±0.005)(t=5.274、6.252,P=0.003、P<0.001).在重组蛋白CXCL16作用下,实验组淋巴细胞增值率(169.23%±34.26%)和光密度值(0.038±0.002)均高于对照组(116.45%±23.54%、0.021±0.002)(t=6.847、6.035,均P<0.001),实验组淋巴细胞分泌RANKL水平(1.794±0.315)pmol/L高于对照组(0.957±0.264)pmol/L(t=5.264,P=0.002).实验组中CXCL16组淋巴细胞p-ERK1/2、p-Raf-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其他3组(P=0.013、0.017、0.008;0.011、0.012、0.001).实验组中CXCL16组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21、0.018、0.009;均P<0.001).结论 CXCL16及其受体CXCL6可能参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其机制可能与CXCL16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高骏;蒋雪生;盛翔;朱胜玲;赵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运用微信平台延伸护理服务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目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探讨微信平台在线护理服务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锻炼、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及负性情绪等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相同治疗和护理,出院时对入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出院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延伸性护理服务,通过在线远程协助的方法对患者日常康复行为进行指导,3个月后复查时比较2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晨僵时间、全身关节疼痛程度及患者负性情绪.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晨僵时间、全身关节疼痛程度及患者负性情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复查时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51.92±1.36 vs.31.62±1.87,P<0.05),晨僵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13.71±5.64 vs.19.86±6.51,P<0.05),关节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08±1.51 vs.2.79±1.1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运用微信平台延伸性护理服务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余新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DMAIC理论在吞咽评估技术应用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中DMAIC理论在提高临床吞咽评估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1名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基于DMAIC理论中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步法,确立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质量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项目共识,加强培训,制定流程指引,提高护士依从性,持续质量控制.比较应用DMAIC理论前后,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掌握率、临床护理能力,分析应用该理论在提高吞咽评估技术中的作用.结果 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干预前得分为(1.95±1.12)分,干预后为(2.5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P<0.001).护士临床护理能力提高,主要为重视对家属喂食技巧的评估(t=-2.324,P =0.021);关注患者摄食前的全身状态、意识水平、高级脑功能(t=-3.834,P <0.001);关注进食体位、方式、内容、时间、进食量(t=2.313,P=0.021);观察进食后出现噎食、咳嗽、清喉咙情况(t =4.884,P<0.001);观察口腔的食物残留,胸口食物堵塞感(t=2.588,P=0.010);关注咽部异样感、唾液分泌(t=-2.839,P=0.005);关注返流及返流物(t=4.671,P<0.001).结论 应用DMAIC理论能显著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降低高风险患者误吸发生率,保障患者进食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玉兰;陈莉;邓英;曹迎春;杨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全部患者给予术前肌注右美托咪定,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吸入七氟烷与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给予靶控输注丙白酚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维持.对比2组术后恢复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于手术前后检测患者S100β蛋白、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0、10.226、8.527,均P<0.05);术后6h、12 h、24 h,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7、3.800、3.048,均P<0.05);术后24 h,观察组S100β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8,P<0.05);2组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SOD、MDA显著低于对照组,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9、4.073、8.518,均P<0.05).结论 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能显著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认知功能.

    作者:陈元良;徐丽丽;蓝志坚;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缺血事件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通过应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血脂、斑块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存在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2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低规剂量组(观察1组)和常规剂量组(观察2组),每组85例,均给予降压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口服与瑞舒伐他汀相同外观的安慰剂1片,观察1组口服瑞舒伐他汀5 mg/d,观察2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随访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血压,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a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和Crouse斑块积分.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1组、观察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治疗后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各指标改善较观察1组明显(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能逆转和稳定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作者:闫洪娟;王俊伟;郭建华;侯博;王帅;姜琳娜;罗秋华;薛占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并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自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绍兴市人民医院共收治12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64),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切除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比较2组患者甲状腺结节治疗成功率、结节缩小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达99.13%,研究组成功率达96.12%,其余3.88%经二次微波消融也达到消除的目标.经微波消融治疗后甲状腺结节个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到术后12个月98个结节完全消失;结节平均体积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术后1、3、6、12个月缩小率分别为17.65%、40.69%、72.55%、88.7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69%.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不仅能够取得与手术切除相当的治疗效果,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还能有效避免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害,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望为手术禁忌症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徐昌良;景元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对抑郁障碍残留症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目的 抑郁障碍治疗过程中残留症状成为症状复燃、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对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的干预作用,以及对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住院抑郁障碍患者91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单用文拉法辛)45例与针药组(针刺联合文拉法辛)46例,连续治疗8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后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情况,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结果(DA)水平.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通过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观察2组治疗后残留症状、临床痊愈及血清5-HT、NE、DA水平差异.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治疗后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阻滞及睡眠障碍等5个因子分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等2个因子分降低(P<0.01或P<0.05),临床痊愈率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升高(P<0.01).结论 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更有利于缓解患者残留症状、提高临床痊愈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方面提高血清5-HT、NE、DA水平有关.

    作者:刘义;冯慧;刘文娟;毛洪京;张永华;胡霖霖;尹岩;徐莲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特异性频谱对准确评估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左室流出道连续多普勒频谱形态来准确评估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的价值,进而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估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因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就诊,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19例,根据左室流出道特异性“蟹足样”频谱的前、后峰流速,计算出LVOTG,将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时术中心导管测压与超声心动图测LVOTG的值进行比较.分析12例未行PTSMA治疗的患者和7例行PTSMA治疗患者术前的“蟹足样”频谱第二峰流速和二尖瓣反流速度,同时将患者PTSMA术前、术后的“蟹足样”频谱第二峰流速和二尖瓣反流速度对比分析,评估PTSMA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左室流出道均测得特异性“蟹足样”频谱、室间隔增厚(13 ~ 23 m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轻-中度),均伴有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蟹足样”频谱的第二峰流速测算的压力阶差与术中左心导管测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行PTSMA治疗后效果,行PTSMA治疗后患者的LVOTG降低,梗阻程度减轻,二尖瓣反流速度也相应的降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左室流出道流速处测量的“蟹足样”频谱的第二峰流速可用来测算压力阶差,为临床治疗HOCM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解翔;姜凡;张新书;石开虎;蓝晓锋;刘红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胃肠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胃肠外科临床实习生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成效.方法 该课题选取2016年4-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级临床本科专业实习生96位,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位,研究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授课模式,对比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和理论考试评估教学效果.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理论知识成绩、综合能力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实习生在提高自身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询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实习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胃肠外科的实际教学中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作者:赵军;赵海远;赵国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除糖代谢异常外,还伴有蛋白质、脂代谢异常,它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据统计,约30%的糖尿病患者有皮肤受累,绝大多数表现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也有少数可作为首发症状或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糖尿病相关皮肤病表现多样,主要可分为4类:①与糖尿病相关的皮肤病;②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皮肤改变;③皮肤感染;④降糖药物反应性皮肤病.糖尿病性相关皮肤病发病率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顶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教学难点的探讨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S)临床教学效果的相关方法.方法 Brugada综合征是现代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疾病范畴,是心脏病学中重要的疾病之一,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极高,虽然Bru-gada综合征常以极其严重的临床危害而令人恐惧,但在临床教学中,学员却对该病危害性与严重性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警惕性也明显不高,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对该病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相对不足,再加上多数教学人员对该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所以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Brugada综合征相应临床内容的讲解变得十分困难,导致学生也难以深入理解,以至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较低.结果 针对上述临床教学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实情况及相关难点,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将其发病机制、病因等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将临床心电图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上予以侧重.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逐一分层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强大图形处理能力,动静互变能力和强大的模拟能力,直观形象地再现了Brugada综合征发病过程,大大地提高了Bmgada综合征的临床教学效率与效果.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发现在对不同来源的学员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提高了BrS的临床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BrS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进军;张恒;史晓俊;王洪巨;张宁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妊娠期糖尿病RBP4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表达与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40名正常孕妇做对照,分别测定分娩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血脂及血清RBP4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在分娩后记录新生儿体重(birth weight,BW)、测定脐血RBP4水平.结果 GDM组血清及脐血中RBP4、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HOMA-IR及BW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ins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孕妇血清中RBP4与TC呈正相关(r=0.489,P<0.01),血清及脐血中RBP4与BW呈正相关(r =0.488,P<0.01;r=0.327,P<0.05).结论 RBP4参与了妊娠期血糖、血脂代谢,与胎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关联,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病过程.

    作者:薛丽丽;董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下段肌壁厚度及分娩间隔时间与阴道试产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子宫下段肌壁厚度随分娩间隔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两者对阴道试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2017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阴道试产的134例瘢痕子宫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34例患者中,87例试产成功.试产成功组分娩间隔时间长于试产失败组(P<0.001),子宫下段肌壁厚于试产失败组(P<0.01).子宫下段肌壁厚度与分娩间隔时间呈轻度负相关(r=-0.287,P=0.001).参考loess拟合曲线,将患者划分为A组(间隔时间≤72月,82例)、B组(间隔时间>72月,52例),B组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子宫下段肌壁厚度与分娩间隔时间无关(P>0.05),其中试产成功43例,其子宫下段肌壁厚于试产失败者(P<0.01),ROC曲线显示A组子宫下段肌壁厚度对试产结果有一定预测作用(曲线下面积0.699);B组子宫下段肌壁厚度与分娩时间间隔呈负相关(r=-0.503,P<0.001),其中试产成功44例,其子宫下段肌壁厚度与试产失败者接近(P>0.05).先兆子宫破裂共4例,分娩间隔时间均<36月,子宫下段肌壁厚度均>4 mm.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且满足阴道试产指征患者,其子宫下段肌壁厚度随时间变化呈先稳定后下降趋势;处于下降趋势阶段,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率高于稳定阶段患者;处于稳定趋势阶段,患者子宫下段肌壁厚度越高,其阴道试产成功率更高.

    作者:郑玉玲;汪涵;宋启敏;刘群;朱延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效果

    目的 研究发现能利用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达到T10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所需等比重0.5%布比卡因剂量,但缺乏临床实践,本研究拟评价该方法预测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9 ~ 60岁.患者平卧位,在脐平面于呼气末测量患者腹围.患者右侧卧位,背部挺直,测量脊柱长度(骶裂孔至C7棘突距离).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采用正中法,25 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待清亮脑脊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穿刺成功后按文献中的回归方程给予阻滞平面到达T10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注射速度约0.2 ml/s.30 min后测量麻醉阻滞平面.操作中骶裂孔、C7棘突和L3/4椎间隙均在超声影像下确认.观察记录患者高痛觉阻滞平面,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布比卡因剂量.结果 1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例患者因L3/4椎间隙穿刺失败排除.0.5%等比重布比卡因使用剂量(3.2±0.4)ml.痛觉阻滞平面为T10患者159例,占80.3%,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8,低痛觉阻滞平面为T12.结论 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达到T10痛觉阻滞平面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能较准确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裴大庆;肖旺频;路建;周红梅;周清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抑制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顺铂损伤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白藜芦醇对顺铂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Prox)并分为4组:对照组(Con)、顺铂25 μM组(CIS)、白藜芦醇+顺铂25 μM组(RES+ CIS),(100 μmol白藜芦醇预处理3h后加入25 μM顺铂作用24h)、白藜芦醇组(RES).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Bax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CP组比较,RES+ CIS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减少(P<0.05),Bax及caspase-3的表达下降(P<0.05),Bcl-2的表达上升(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有效提高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下调caspase-3、Bax及上调Bcl-2有关.

    作者:单娟萍;董梁;董志超;官继超;龚淑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的新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LID)是帕金森病多巴胺治疗的常见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帕金森病异动症动物模型提供了关于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机制的重要知识.目前除了调整治疗方案之外只有少数几种能减轻LID症状的药物,并且这些药物不能延缓病程,所以现在急需研究新的药物来干预其进展.本综述从机体多巴胺能、谷氨酸能、5-羟色胺能、阿片、GABA能、腺苷、肾上腺神经递质等系统出发,阐述致病机理的同时综述相关的新治疗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尚未进入临床、只进行了动物试验的药物.除了治疗异动症的经典药物金刚烷胺、吗啡之外,本综述还加入了马福利特、咖啡因等新近正在研究的药物,在常用剂型之外还加入了新的剂型,以快速缓解症状或减轻多巴胺的波动性刺激.本综述旨在为异动症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备选方案以期早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作者:白玉杰;唐世琪;武留信;夏洪淼;史晓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125b通过靶向结合ETV6调控Hs578T的侵袭转移

    目的 研究miR-125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尤其是其对乳腺癌迁移侵袭的作用以及该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 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3对临床组织样本中miR-125b及靶基因ETV6的表达水平;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双荧光报告验证靶基因;③在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25b mimics,并用划痕、transwell迁移、侵袭及Western blot检测体外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变化;④用靶基因敲减实验进一步验证靶基因的准确性.结果 ①与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miR-125b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01),ETV6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②ETV6为miR-125b的靶基因;③与对照相比,上调的miR-125b可显著抑制Hs578T的迁移和侵袭(P<0.001),并抑制EMT的发生;④敲减ETV6对Hs578T的作用与miR-125b过表达一致.结论 miR-125b在乳腺癌中低表达,miR-125b通过靶向结合ETV6 3'UTR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Hs578T的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因此,miR-125b可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

    作者:洪理泉;潘峰;姜慧芬;张腊红;刘玉华;蔡成松;华春珍;罗贤;孙晋华;陈兆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度哮喘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8月-2016年4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呼吸道功能,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 、IgA、IgG和IgM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CD3、CD4、CD4/CD8、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 、hs-CRP和IL-8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hs-CRP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O2、FVC、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aO2、FVC 、FEV1、FEV 1%、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拘74.3%(P <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炎症、呼吸道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鲍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BRAF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HMGB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也在增多.本文意在探索在PTC中BRAFV600E突变对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表达的影响,寻求BRAF基因影响PTC发展及预后的机制,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方法 收集2015年9-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PTC患者的术前血清及术后新鲜病理组织,组织提取DNA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有无BRAFV600E突变将患者分为BRAF突变阳性组和BRAF突变阴性组,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HMGB1蛋白的分布和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HMGB1 mRNA的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蛋白的水平.Western blot数据应用Image J软件计算灰度值,采用相对定量法计算荧光定量PCR数据,用2-ΔCt进行分析,应用ELISA Calc回归/拟合计算程序计算血清中的HMGB1蛋白浓度.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和ELISA数据分别用x2检验、Mann-Whitney-Wilcoxon test和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淋巴结转移和腺体外浸润与BRAFV600E突变发生的关系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PTC组织中,HMGB1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浆,BRAFV600E突变阳性组HMGB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低于BRAFV600E突变阴性组(Z =2.117,P<0.01;x2=19.989,P<0.05),而这种变化在外周血中并未呈现(t=1.135,P>0.05).BRAFv600E突变增加淋巴结转移和腺体外浸润的风险(x2 =6.117,P <0.05;x2=5.587,P <0.05).发生淋巴结转移PTC中的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TC(Z=-2.216,P<0.05;t=-2.217,P<0.05),发生腺体外浸润的PTC也呈现此种趋势(Z=-2.267,P<0.05;t=-3.885,P<0.01).结论 在PTC中,BRAFV600E突变可能通过下调HMGB1的表达加速肿瘤的恶性发展.

    作者:管晓蕾;王萍;于清;李鹏;迟静薇;王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