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骆奇峰

关键词:即刻种植, 即刻修复, 前牙种植, 美学效果
摘要:目的 比较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单颗上颌前牙种植义齿修复患者61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刻组患者33例给予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延期组28例给予延期种植修复.治疗后,采用红色美学评分(PES)评价植体周围软组织,测量牙槽骨垂直吸收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主观满意度(色泽、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探讨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完成时,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P <0.05);修复1年时2组PES均明显升高(P<0.05),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P <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垂直骨吸收距离显著低于延期组(P<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延期组(P<0.05).结论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治疗单颗上颌前牙的成功率和PES与延期种植修复相当,但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牙槽骨垂直吸收以及满意度.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389例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和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389例乳腺癌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情况,所有患者的住院信息均来自医院HIS系统,对影响住院费用的相关因素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针对分析结果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结果 1 389例乳腺癌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31 425.8±357.3)元,住院费用构成主要包括药品费(42.4%)、手术费(24.8%)、治疗费(9.1%)和其他费用(16.5%)等方面.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付费方式、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及临床分期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影响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较多,分析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应联合对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马竟波;曾伟;李小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DMAIC理论在吞咽评估技术应用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中DMAIC理论在提高临床吞咽评估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1名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基于DMAIC理论中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步法,确立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质量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项目共识,加强培训,制定流程指引,提高护士依从性,持续质量控制.比较应用DMAIC理论前后,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掌握率、临床护理能力,分析应用该理论在提高吞咽评估技术中的作用.结果 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干预前得分为(1.95±1.12)分,干预后为(2.5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P<0.001).护士临床护理能力提高,主要为重视对家属喂食技巧的评估(t=-2.324,P =0.021);关注患者摄食前的全身状态、意识水平、高级脑功能(t=-3.834,P <0.001);关注进食体位、方式、内容、时间、进食量(t=2.313,P=0.021);观察进食后出现噎食、咳嗽、清喉咙情况(t =4.884,P<0.001);观察口腔的食物残留,胸口食物堵塞感(t=2.588,P=0.010);关注咽部异样感、唾液分泌(t=-2.839,P=0.005);关注返流及返流物(t=4.671,P<0.001).结论 应用DMAIC理论能显著提高护士床旁吞咽评估技术,降低高风险患者误吸发生率,保障患者进食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玉兰;陈莉;邓英;曹迎春;杨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对抑郁障碍残留症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目的 抑郁障碍治疗过程中残留症状成为症状复燃、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对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的干预作用,以及对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住院抑郁障碍患者91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单用文拉法辛)45例与针药组(针刺联合文拉法辛)46例,连续治疗8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后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情况,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结果(DA)水平.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通过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观察2组治疗后残留症状、临床痊愈及血清5-HT、NE、DA水平差异.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治疗后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阻滞及睡眠障碍等5个因子分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等2个因子分降低(P<0.01或P<0.05),临床痊愈率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升高(P<0.01).结论 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更有利于缓解患者残留症状、提高临床痊愈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方面提高血清5-HT、NE、DA水平有关.

    作者:刘义;冯慧;刘文娟;毛洪京;张永华;胡霖霖;尹岩;徐莲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缺血事件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通过应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血脂、斑块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存在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2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低规剂量组(观察1组)和常规剂量组(观察2组),每组85例,均给予降压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口服与瑞舒伐他汀相同外观的安慰剂1片,观察1组口服瑞舒伐他汀5 mg/d,观察2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随访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血压,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a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和Crouse斑块积分.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1组、观察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治疗后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各指标改善较观察1组明显(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能逆转和稳定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作者:闫洪娟;王俊伟;郭建华;侯博;王帅;姜琳娜;罗秋华;薛占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HIV合并结核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HIV/MTB双重感染及单纯结核患者136例,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56例HIV/MTB双重感染患者为HIV/MTB组,40例结核患者为MTB组,40例AIDS患者为HIV组.对3组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在MGIT管内开展相应的前处理后接种,采用绝对浓度法对培养阳性的菌株实施耐药性检测.统计患者体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评价比较,记录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结核病史.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HIV/MTB组患者成功分离出菌株38例,其检出阳性率为67.86%,共分离出菌株83株,部分病原菌分布与MTB组和HIV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TB组与HIV组患者成功分离出菌株22例、24例,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6.41%、58.54%,共分离出菌株分别为39株、41株,2组患者均易感染革兰阴性菌,与HIV/MTB组不同,且革兰阳性菌对3组患者的感染能力较低.HIV/MTB组中有2例(3.57%)对RFP、INH、OFL、KAN均耐药,而MTB组和HIV组不存在.HIV/MTB组总初始耐药(包括耐INH、耐SM)与MTB组和HI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治疗时,应选择联合用药治疗,以针对革兰阴性致病菌为主,还应同时考虑真菌、病毒、耶氏肺孢子菌等病原体.

    作者:张巍;崔中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胃肠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胃肠外科临床实习生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成效.方法 该课题选取2016年4-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级临床本科专业实习生96位,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位,研究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授课模式,对比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和理论考试评估教学效果.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理论知识成绩、综合能力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实习生在提高自身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询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实习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胃肠外科的实际教学中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作者:赵军;赵海远;赵国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调节性T细胞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中的免疫机制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常见于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主要影响美观和心理.白癜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提出多种相关发病机制学说,其中自身免疫机制学说具有强的说服力.白癜风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耐受性被破坏,自身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影响黑色素细胞的正常代谢,终导致黑色素大量损失而引起白癜风.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细胞,Treg细胞抑制正常T细胞对致病因素的过度免疫反应,避免自身组织器官在免疫反应过程的损伤.Treg是研究白癜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的焦点.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自身修复过程中重要细胞,Treg细胞在白癜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过程中保护黑色素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细胞不受过度免疫反应的损伤,防止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这点,白癜风和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因上可能具有共同的交叉点.Treg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可能对白癜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遇,进一步阐明Treg细胞在白癜风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机制,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Treg细胞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生中的免疫机制,进一步阐明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热孜万古丽·乌买尔;米吉提·吾普尔;阿布力米提·局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效果

    目的 研究发现能利用腹围和脊柱长度预测达到T10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所需等比重0.5%布比卡因剂量,但缺乏临床实践,本研究拟评价该方法预测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9 ~ 60岁.患者平卧位,在脐平面于呼气末测量患者腹围.患者右侧卧位,背部挺直,测量脊柱长度(骶裂孔至C7棘突距离).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采用正中法,25 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待清亮脑脊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穿刺成功后按文献中的回归方程给予阻滞平面到达T10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注射速度约0.2 ml/s.30 min后测量麻醉阻滞平面.操作中骶裂孔、C7棘突和L3/4椎间隙均在超声影像下确认.观察记录患者高痛觉阻滞平面,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布比卡因剂量.结果 1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例患者因L3/4椎间隙穿刺失败排除.0.5%等比重布比卡因使用剂量(3.2±0.4)ml.痛觉阻滞平面为T10患者159例,占80.3%,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8,低痛觉阻滞平面为T12.结论 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达到T10痛觉阻滞平面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能较准确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裴大庆;肖旺频;路建;周红梅;周清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复发胰高血糖素瘤的外科诊治1例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是临床非常少见的一种胰腺内分泌肿瘤,而复发的胰高血糖素瘤更为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患者,该患者曾于2007年确诊为胰高血糖素瘤行第1次手术治疗,近期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现将该病例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同时总结诊治经验.

    作者:王震侠;廖泉;赵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在高原地区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在高原地区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终确诊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8 ~71岁,平均年龄(44.7±14.8)岁.合并COPD病史11例(50.0%),高原性心脏病10例(45.5%),2型糖尿病9例(40.9%),高血压病7例(31.8%).发热7例(31.8%),咳嗽、咳痰12例(54.5%),咯血8例(36.4%),胸痛8例(36.4%),盗汗7例(31.8%),消瘦10例(45.5%),纳差8例(36.4%),无症状(体检发现)9例(40.9%).22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成功率为100%(22/22),CT穿刺共确诊20例,穿刺物病理阳性率90.90%(20/22),穿刺物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8.2%(4/2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625,P<0.05).本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气胸发生率9.1%(2/22),吸氧休息后自行吸收.咯血发生率13.6%(3/22),无大咯血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高原地区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格桑德吉;李伟;余小华;郇霞;江阿次仁;次仁卓嘎;姚彦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不同时间行清宫术治疗疤痕妊娠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不同时间段行清官术治疗疤痕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年12月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0例疤痕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根据清官距离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时间的不同分成3组,分别为栓塞术后24h内(A组)、24~48 h(B组)、48 ~72 h(C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对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血清3-HCG下降时间、子宫复旧时间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A、B、C三组清官术中出血量分别是(9.3±1.9)ml、(17.1±3.9)ml、(110.0±54.4)ml;住院天数分别是(7.0±2.4)d、(5.9±2.7)d、(11.1±2.1)d;血清β-HCG下降时间分别为(18.6±5.2)d、(19.0±3.3)d、(21.2±4.4)d;子宫复旧时间分别是(41.1±1.1)d、(41.1±1.1)d、(41.5±1.0)d;3组病例中,A、B组较C组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A、B组住院天数与C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血清β-HCG下降时间及子宫复旧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子宫疤痕处妊娠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能保留子宫的优势,子宫动脉栓塞术后24h内行清官术治疗疤痕妊娠是佳时机.

    作者:沈婕红;朱玉胜;徐桂影;殷平平;叶国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α-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d-硫辛酸基础上予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治疗.干预前后采血测定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神经活性指标、早期肾损伤指标,进行尿动力学分析,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 <0.05).干预后治疗组大尿流率、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大测压容量、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P物质(SP)、神经肽Y(NPY)、胱抑素C(CysC)、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特拉唑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确切,降低血清CysC、γ-GT水平,改善氧化应激和神经活性指标,安全性高.

    作者:叶发根;廖解志;周晓慧;沈建强;谢毓芳;陈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除糖代谢异常外,还伴有蛋白质、脂代谢异常,它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据统计,约30%的糖尿病患者有皮肤受累,绝大多数表现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也有少数可作为首发症状或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糖尿病相关皮肤病表现多样,主要可分为4类:①与糖尿病相关的皮肤病;②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皮肤改变;③皮肤感染;④降糖药物反应性皮肤病.糖尿病性相关皮肤病发病率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顶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度哮喘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8月-2016年4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呼吸道功能,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 、IgA、IgG和IgM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CD3、CD4、CD4/CD8、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 、hs-CRP和IL-8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hs-CRP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O2、FVC、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aO2、FVC 、FEV1、FEV 1%、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拘74.3%(P <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炎症、呼吸道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鲍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抑制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顺铂损伤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干预后其表达的变化,探讨白藜芦醇对顺铂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Prox)并分为4组:对照组(Con)、顺铂25 μM组(CIS)、白藜芦醇+顺铂25 μM组(RES+ CIS),(100 μmol白藜芦醇预处理3h后加入25 μM顺铂作用24h)、白藜芦醇组(RES).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Bax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CP组比较,RES+ CIS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减少(P<0.05),Bax及caspase-3的表达下降(P<0.05),Bcl-2的表达上升(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有效提高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下调caspase-3、Bax及上调Bcl-2有关.

    作者:单娟萍;董梁;董志超;官继超;龚淑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真菌性角膜炎及治疗转归的图像特点,探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8例(38眼)患者在治疗前同时行角膜刮片、角膜真菌培养及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两性霉素B滴眼液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在治疗后7、14、21 d和停药后7d再次行角膜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及炎性细胞密度,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愈后继续随访1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 共焦显微镜在34例患者中查找到菌丝,阳性率达到89.47%,真菌菌丝主要表现为高折光性的丝状物,有分支.显微镜下符合镰刀菌属特点(分支夹角多为90.)的有14例(41.18%);符合霉菌属特点(分支夹角一般为45.)的有10例(29.41%);符合酵母菌特点(表现为瘦长粒状)的有2例(5.88%).经治疗后31例治愈,治愈率为81.58%,7例好转,无恶化及复发患者,平均病程19 d.经治疗后共焦角膜显微镜可及时观察到病灶中菌丝及炎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治愈后完全消失.结论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菌种的初步鉴别及动态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临床片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吴伯乐;胡夏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非血管舒张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代谢废物血清肌酐、尿素氮等迅速升高,水电解质失平衡,酸碱平衡紊乱为特点,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预后较差.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有限,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了解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观点是内脏动脉血管扩张,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进一步激活,肾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导致肾脏动脉灌注不足等血管舒张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oll样受体4(TLR4)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激活,肝硬化合并腹水导致腹腔内压不断增高,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致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浓度增加,血皮质醇水平异常、内毒素导致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等非血管舒张机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非血管舒张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宇玫;周芳芳;罗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某社区中年人群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现况与分析

    目的 了解并分析上海市沪东社区45 ~ 59岁年龄段人群糖尿病的社区综合管理现况.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间上海市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 ~59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照整群抽样原则抽取上海市沪东社区33个居民委员会中的8个,共纳入1 104例.本研究由问卷调查(性别、年龄等)、体格检查(血压、体质量)和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等)组成.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的社区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评判.结果 本研究终纳入1 018例,糖尿病患病率为12.38%,知晓率为73.81%.女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24.7%和41.1%,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体质量的社区控制达标率男性和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体质量的增高,糖尿病患病率随之增高(P<0.01).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男性的吸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被调查人群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尿病组,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显示,吸烟率有逐步增高趋势,而体质量达标率逐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社区中年人群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空腹血糖管理有待提高.糖尿病前期占13.06%,对吸烟、超重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有待进一步加强.提示社区全科医生应在结合国内外指南的基础上,将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契入点提前,早期关注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促进有效的糖尿病社区管理.

    作者:徐绮;薛锦花;刘连勇;张林影;朱文奎;乔慧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旨在为针对性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台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1 330例,治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22例为感染组,按照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330例患者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2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对2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结果 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上呼吸道是医院感染常见的发生部位;12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4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有93株、40株和13株,分别占总数的63.70%、27.40%和8.90%;1 330例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122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9.17%,≥60岁年龄段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10 d、抗生素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使用过量、抗生素使用量不足及不符合抗生素使用指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关系密切,提示我们应规范抗生素的使用,还应针对其好发部位、常见病原菌做好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作者:黄玉萍;杨丽华;柯玲珍;刘素芝;倪红;张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特色中医手法配合温针灸,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骨代谢指标[血清骨保护素(OPG)、降钙素(CT)、骨钙素(BGP)]、软骨修复因子[血清转化生长因子-3(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1)],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SS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OPG、BG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OPG、B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GF-β、IGF-1和FGF-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TNF-α、IL-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特色中医手法能够有效改善KOA膝关节功能和骨代谢,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周舒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