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马丽娜;杨伟;刘川;冯明;李耘;钱玉英
目的 观察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对ICU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81例脓毒血症患者分成2组,其中168例患者使用美罗培南1 g溶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由静脉进行滴注治疗,约30 min滴完,每8小时1次,称为滴注组;113例使用美罗培南3 g溶于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24h泵完,每日1次,称为泵入组.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泵入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滴注组(85.84% vs.60.71%,38.05% vs.19.05%,P<0.05),无效率低于滴注组(14.16% vs.39.29%,P<0.05);②泵入组耐药菌产生较少(5.31% vs.12.50%,P<0.05),ICU住院时间也缩短[(9.11 ±2.37)d vs.(15.23 ±3.14)d,P<0.05];③泵入组细菌清除率和总清除率高于滴注组(78.86% vs.48.81%,89.38% vs.69.05%,P<0.05);而部分清除率、未清除率、菌群交替和再感染率均低于滴注组(10.62% vs.20.24%,4.42% vs.10.71%,2.65% vs.8.33%,3.54% vs.11.90%,P<0.05).结论 美罗培南持续泵入用于治疗ICU脓毒血症患者临床和病原学效果优于静脉滴注,并能有效缩短抗生素应用疗程.
作者:应满珍;张为民;杜凯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脑炎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评分,探讨HFMD对儿童智能的影响及其恢复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126例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出院后随访资料,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测试并与同年龄正常儿童作对比.结果 发热126例、惊厥9例,易惊51例、肢体抖动82例、呕吐32例、脑干脑炎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24例,单纯肺水肿22例,转归:死亡8例,肢体无力8例,吞咽功能障碍27例,咳嗽功能障碍24例,肢体瘫痪2例,面瘫1例,眼肌麻痹2例,长期呼吸机依赖1例.101例出院前神经心理发育评分显示大动作、精细动作、发育商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1~3年随访结果:大动作、精细动作、发育商明显改善(P<0.05),轻度肢体运动障碍5例、颅神经损害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 HFMD并脑炎的神经受累特点是弛缓性麻痹,大动作、精细动作、发育商受影响,但大部分病例都可以完全康复,预后比较好.
作者:李立浩;梁桂明;李正然;朱建萍;马力忠;张胜;谢惠源;付四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培训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提高师资培训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培训前后分别对参加2014年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培训班的学员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分析培训前学员对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必要性、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培训前后学员对全科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自评情况.结果 被调查的251名学员中,95%以上的学员认为,这种类型的培训能巩固全科基本理论,加强专业知识,改善服务技巧及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学员对本次培训总体上满意,满意度排在前两位的是授课师资(98.0%)和授课方法(92.4%);培训后提高明显的前三位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理念和能力(215人,85.7%),全科团队服务理念和能力(210人,83.7%),对社区卫生的信心(163人,64.9%).学员自评被调查的18项全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后各项的掌握程度均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培训的总体效果满意,但仍需要继续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的培训方案,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沈欢瑜;史明丽;郑婵娇;林之喆;欧伟麟;张冬莹;王家骥;周志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了解骨科术后患者压疮产生情况及康复情况,并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以期为临床骨科术后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240例骨科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风险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同时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的240例骨科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模式护理干预.统计2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首次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相比,观察组为3例,对照组为14例,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为(27.31±4.33)h和(18.88±8.67)d,而对照组分别为(43.12 ±8.04)h和(24.14 ±7.55)d,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管理模式护理干预能明显缩短骨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压疮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且得到患者及其家属认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商丹英;贾勤;李璐;傅丽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可行性及较常规开放手术的优劣势.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12月-2012年3月肿瘤外科经针吸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乳腺癌且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40例,通过术中美兰示踪及术前B超定位在乳腔镜下对40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ESLNB)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EALND),根据蓝染及术前B超定位寻找SLN,乳腔镜下切除SLN并清扫Ⅰ、Ⅱ组淋巴结,如Ⅱ组淋巴结有明显肿大者则一并清扫Ⅲ组淋巴结,对切除淋巴结行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两术式每位患者切除淋巴结数目范围为:ESLNB为1~5枚,平均3.1枚;EALND为11~ 29枚,平均12.8枚.ESLNB检出率为95.0% (38/40),准确率92.1%(35/38),假阴性率15.0% (3/20),灵敏度85.0% (17/20);SLN多位于胸肌组,其中37例位于胸肌组,1例位于胸肌间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乳腔镜,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但有3例患者术后发生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结论 乳腺癌患者乳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具有较好可行性,美容效果好,并发症低,可对腋窝淋巴结准确分期.
作者:张前进;胡伯年;裴俊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24周、48周的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按照中国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83.3% (50/60),治疗后48周总有效率达到93.3%(56/60),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24周末、第48周末,VAS分值分别为(3.49±1.91)、(2.86±1.68)、(2.35±1.64)、(2.18±1.55)分,较治疗前的(8.61±0.73)分显著下降(t=19.34,P<0.01),且治疗后第48周末VAS分值与治疗第1周末比较明显降低(t=4.11,P<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2.98±15.18)、(72.86±15.68)、(78.35±13.54)、(80.40±12.67)分,较治疗前的(36.78±10.70)分明显提高(t=10.92,P<0.01),且治疗后第48周末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后第1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82,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效者均为颜面部侵犯三叉神经患者.结论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略初;何仁亮;吴树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下咽癌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且位置隐蔽极易误诊,手术后易产生淋巴结转移.本文旨在分析下咽癌患者施行保留喉功能手术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放射治疗对保留喉功能手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下咽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进行不保留喉功能手术(阴性对照组);82例采用保留喉功能手术,其中39例保留喉功能患者采用单纯手术治疗(阳性对照组),其余43例患者在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综合治疗组).结果 保留喉功能手术有57.3% (n =47)的患者喉功能得以全部恢复,且其中的综合治疗组(n=43,90.7%)也较阳性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n =39,69.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01,P<0.05).所有患者的3年及5年后生存率以下咽上区癌手术患者生存率高分别为72.1%(n=5)和58.2%(n=4),而且喉功能保留与不保留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吞咽成功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是可行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喉功能恢复率较高,而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同时配合放射治疗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且可避免发生转移,故建议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邬振华;沈志森;成立新;张宇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一年内冷冻保存(-80℃)血清中HBV-DNA的结果与冷冻保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将其分成4份于-80℃保存,分别在第0、2、6、12月相同条件下冻融,再进行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将检测数据转化成对数值,采用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5份血清标本HBV-DNA初始值为103~107 copies/ml,2个月冷冻保存的血清各组标本HBV-DNA含量较初始值没有明显差异(P=0.39);但在冷冻保存6个月和12个月后HBV-DNA含量显著低于初始值(P=0.01,P=0.00);6个月冷冻保存也明显低于2个月保存HBV-DNA含量(P=0.014).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V-NDA检测的含量与时间成负相关(r =0.985).结论 冷冻保存(-80℃)血清时间越长HBV-DNA含量随之越低.
作者:陈玲;刘军权;周忠海;吕小婷;张娟;周燏;郑璐;孙蕾清;陈复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为加强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和体现全科医学人文特色,本研究通过深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探讨其实用成效及推广意义.方法 以2011-2013级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系119名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前人文素质综合测评成绩作为基线,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形式、优化考评办法一系列改革后,根据培训后测评的人文素质综合成绩及反馈问卷结果,评价教学改革成效.使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全科规培学员人文综合测评成绩较培训前有显著性升高(t =3.25,P<0.01);反馈调查问卷提示帮助大的培训内容是:临床案例,平均需求度评分4.5分(满分5分),认为有吸引力的培训形式是模拟场景、角色扮演,平均需求度评分4.2分(满分5分).结论 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采取综合性改革措施能较好地提高全科规培学员人文素质,但推广改革成效还需提高学科重视度和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作者:陆媛;于德华;梁兴伦;张斌;张含之;张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危险组前列腺癌患者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对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12月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前列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 Amico分级标准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的5年无生化复发率.结果 共125例前列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年龄小者47岁,大者78岁,平均为(67.8±10.2)岁.低、中、高危组的术前Gleason评分分别为6.5±1.9、7.1±2.2和8.9±2.0,术前PSA水平分别为7.6±2.3、9.3±3.2和13.2±3.6.低、中、高危组的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8.0%)、9例(13.4%)、10例(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3,P=0.044),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完全控尿率和性功能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内共有31例患者发生生化复发.低、中、高危组5年无生化复发例数分别为20例(80.0%)、53例(79.1%)和21例(63.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790,P=0.248).结论 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疗效较低、中危患者稍差,但仍可达到较好的疗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作者:刘伟华;金晓东;周亮;朱乾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合用的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38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口服左氧氟沙星200 mg、阿莫西林胶囊1000 mg、奥美拉唑胶囊20 mg,2次/d,治疗1周后连服2周奥美拉唑胶囊20 mg,1次/d.B组同上法口服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胶囊,另外服用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mg,1次/d,治疗1周后连服2周泮托拉唑胶囊40 mg,1次/d.考察Hp根除情况,比较A、B两组的症状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Hp清除率A组为80.2%,B组为83.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6,P>0.05).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P>0.05),其中,A组无效2例(2.90%),改善13例(18.84%),有效48例(69.57%),痊愈6例(8.70%),B组如上指标分别为3例(4.35%),19例(27.54%),44例(63.77%)和3例(18.84%).不良反应是A组3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头晕;B组1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恶心/呕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8,P<0.05).结论 泮托拉唑、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联合运用是一种安全有效,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方案.
作者:彭玄杰;吴振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BFI对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的保护作用,并从抗线粒体凋亡途径探讨2-BFI抗糖氧剥夺损伤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制成糖氧剥夺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OGD组、OGD+ 2-BFI组,药物组分为0.75、1.5、3.0、6.0、12.0(μg/ml)五个浓度,2-BFI干预后测定细胞活力,选出佳的药物浓度,以该浓度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研究2-BFI对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SPSS 17.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各个浓度的2-BFI均能提高糖氧剥夺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其中以1.5μg/ml的效果佳;给予浓度为1.5 μg/ml 2-BFI干预OGD组能显著提高线粒体膜电位(13.50±5.88,8.48 ±4.79,P<0.05),抑制caspase-3活性(4.56 ±0.10,4.85±0.10,P<0.05)、降低细胞凋亡率[(24.6±1.60)%,(46.5±1.10)%,P <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后,2-BFI具有提高细胞存活率,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caspase-3活性,进而降低细胞凋亡率的作用.
作者:田继沙;杨金龙;程朝辉;刘双;韩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乌灵胶囊联合科素亚治疗更年期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6例临床诊断为更年期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科素亚(1片/次,1次/d,晨服)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3粒/次,3次/d)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考察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睡眠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的舒张压为(86.5 ±8.2)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的舒张压为(94.8±8.7)mm Hg,治疗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9,P<0.05);治疗组收缩压为(124.6±9.2)mm Hg,对照组的收缩压为(136.2±9.8) mm Hg,治疗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5),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失眠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为9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2组均未出现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科素亚用于治疗更年期高血压合并失眠,可显著改善血压,提高睡眠的质量,且安全、有效,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
作者:陈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 以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2009年4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538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并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体位干预后,538例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置管时间等均明显优于既往未行体位干预引流的患者,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理干预后和术后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心理未干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干预后和术后干预后相比,患者的心理状况基本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徐亚红;谭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HIF-1α、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近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06年6月-2009年6月期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122例,使用RT-PCR方法检测放化疗前后外周血HIF-1α、VEGF-C含量,同时测定3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分析放化疗前后HIF-1α、VEGF-C表达与病理因素及近远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HIF-1 α、VEGF-C阳性表达率(23.8%和32.0%)比治疗前(48.4%和59.0%)明显下降.HIF-1 α、VEGF-C治疗前后阳性表达率与NSCLC临床分期均相关(治疗前x2 =4.315、9.516,治疗后x2=5.119、4.794,P<0.05).HIF-1α、VEGF-C阴性表达者预后好于阳性表达者(治疗前x2 =24.011、9.871,治疗后x2=15.492、5.826,P<0.05).经放化疗,VEGF-C从阳性转为阴性与未转阴性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2,P=0.038).结论 HIF-1α、VEGF-C表达阳性者临床分期较高,预后较差;经放化疗,VEGF-C从阳性转为阴性者预后较好.HIF-1α、VEGF-C有望成为NSCLC治疗新的分子靶标.
作者:汤忠祝;朱远;胡小云;朱红洲;陈鹏程;沈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3种不同通气策略(常规潮气量、低潮气量及低潮气量+小PEEP)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机械通气时静态肺顺应性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ASA Ⅰ~Ⅱ级的老年腹部择期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机械通气方式不同,随机分为3组,常规潮气量组(Ⅰ组)、低潮气量组(Ⅱ组)、低潮气量+ PEEP(Ⅲ组),于插管后麻醉机械通气3 min(T0)、1 h(T1)、2h(T2)、3 h(T3)4个时点记录计算Ppeak(气道峰压)、Pplat(气道平台压)、Cs(静态肺顺应性),并且同一时点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患者的OI(氧合指数).结果 3组静态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Ⅰ组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peak、Pplat均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Ⅰ组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潮气量相比,小潮气量(6ml/kg)通气及小潮气量加小PEEP(5 cm H2O)能改善老年患者术中静态肺顺应性及氧合.
作者:杨沛;张学政;杨涛;何国栋;蓝仲岳;徐旭仲;金烈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的关键在于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院前急救以及转运,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抢救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满意度,运用并探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绍兴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9月接受救治的57例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院前急救路径护理措施,采用t检验分别统计分析实施前后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患者存活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P <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由实施前的(44.3±7.1) min、17.4%(8/46)、(14.5±5.3)d降低至(35.7±5.2) min、2.1% (1/47)和(11.4±3.7)d,患者存活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有由实施前的80.7%(46/57)、3.7±0.4提高至95.9% (47/49)和4.5±0.8,实施前后的各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显著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了心血管时间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黄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338例,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并做神经心理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痴呆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结束后338例脑卒中患者痴呆患者75例,占22.2%;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相比,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2,P=0.967),非痴呆组的年龄明显低于痴呆组(t=20.021,P =0.000),痴呆组的低教育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痴呆组(x2=65.085,P =0.000);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在卒中史、糖尿病及饮酒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767、30.503、98.380,均P<0.05);痴呆组病灶左半球发生率及病灶多发发生率均高于非痴呆组(x2 =23.012、12.352,均P<0.05),且痴呆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痴呆组(t =7.451,P=0.000);在病灶直径>20 mm、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方面,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7.794、37.130、11.295,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年龄、饮酒、卒中病史、多灶病变、左侧病变、脑萎缩等为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需提前干预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王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突出,其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丽水市中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的典型表现,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3年7月收集的中药不良反应35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数据结果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结果 350例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155例占44.29%,女性195例占55.71%;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例数多为130例,占37.14%;中药不良反应剂型主要为静脉注射剂且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均为188例,占53.71%;排名前3位的中药品种依次为黄芪注射液28例(8.00%)、参麦注射液23例(6.57%)和鱼腥草注射液21例(6.0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共106例,占30.29%,其次为消化系统,共76例,占21.71%.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今后应当加强对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监测,对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袁宙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慢性感染在HCC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HCC还有个很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HCC患者中男性明显比女性多,男女患者之比为(2 ~4)∶1,且HCC在男性癌症死亡病例数中排第3位,HCC在女性患者癌症死亡病例数中排第6位,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1].早期研究显示雄激素(androgens)是导致HCC发生率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血清高水平的睾酮可促进肝癌发生发展,但发现临床对肝癌患者去雄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2];雄激素主要通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雄激素及受体通路参与调节多种生物学事件;其详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雄激素受体在肝癌方面的研究做出以下综述.
作者:杨德红;李庭赞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