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青;刘鹏飞;张巧芬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感染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及其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45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针对各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护理宣教、饮食及生活指导等.结果 45例患者中有15例感染腹膜炎与30例未感染腹膜炎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感染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操作不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结论 要做好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预防工作,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干预及个性化因人施教的健康教育,改变错误的操作行为和不良的认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作者:尹晓丽;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转变为肝癌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防治该病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单纯纤维化组和肝纤维化癌变组各项指标的区别.结果 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癌几率显著高于非吸烟、饮酒患者(吸烟:x2=4.762,P<0.05;饮酒:x2=25.073,P<0.05).肝炎病毒感染显著提高了纤维化患者的癌变率(x2 =6.663,P<0.05).病原学指标中,感染机会的多少与癌变率有关,感染次数多的患者的癌变率为19.1%,显著高于感染次数少的患者(x2=20.545,P<0.05).长期接触疫水的患者其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非长期接触疫水的患者(x2=6.227,P<0.05).随着反应纤维化程度指标的升高,癌变率逐渐升高(TGF-β1:t=27.414,P<0.05;TIMP-1:t=20.463,P<0.05).其他一些因素如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免疫状况也影响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癌变几率.结论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癌变与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感染机会多少以及患者病变程度有关.在治疗中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指标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姚宏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的效果和安全性,为老年危重患者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 1年10月-2013年10月89例合并2种以上危重疾病的患者,按麻醉方法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比较2组诱导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 min(T2)、麻醉后30 min(T3)、术毕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评价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114.2±13.6) min vs(112.7±12.9) min]、麻醉时间[(123.5 ±6.3) min vs (124.3±5.9) min]和输血量[(485.3±56.8) ml vs (462.3 ±50.7)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除T1、T2和T3时刻的HR与T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T4各时刻的MAP和SpO2及T4时的HR与T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除T3和T4时刻的SpO2与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 T4各时刻的HR和MAP及T1和T2时刻的SpO2与T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除T4时刻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分别有4例(8.70%)和13例(30.32%)发生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能明显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并发症大大降低,可能更适用于老年危重患者.
作者:郑晓铸;夏燕飞;周嘉莉;杨溯威;金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消积汤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全部采用消积汤配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方案,而对照组则采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方案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3.3% (15/18),对照组为66.6%(12/18),2组近期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消积汤配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NSCLC在近期疗效方面较好,而且患者的耐受性更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夏瑞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进行认知调查并分析,制订合适的疼痛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骨科住院术后3d的136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术后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需求、对术后疼痛症状的认知、相关经历及镇痛理念.结果 82.4%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在术前有必要讲解疼痛知识;61%的患者认为术后切口疼痛程度与医生手术技术有关;75%的患者没意识到疼痛会对功能康复有影响;76.5%的患者在术前对术后切口疼痛存在焦虑;经历中度及以上切口疼痛的患者占61.8%.结论 改变患者疼痛认知,对疼痛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对策有改变认知,医院政策支持,建立疼痛管理沙龙小组,提高疼痛管理技能,创造疼痛管理病区环境.
作者:叶兰英;倪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批判性思维教学方式在临床技能学中的运用.方法 本校2011级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班中随机抽取2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学生均为45人.实验班应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2组学生OSCE考核成绩和批判性思维状况以及学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93.3%高于对照班53.3%,OSCE考核总成绩优于对照班,批判性思维总评分及5个单项评分也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技能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提升医学生批判性创新能力,提高临床技能成绩,培养综合型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突出作用,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作者:古赛;陈鸿雁;喻志英;易雪;曹梦瑶;方叔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与自然流产史的相关性及治疗亚甲减对降低自然流产率的作用.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210例早孕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复发性流产史患者50例作为A组,有1次自然流产史患者80例为B组,无自然流产史患者80例为C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用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进行治疗.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8.5±4.7)岁、(27.9±3.9)岁和(29.2±4.1)岁,3组年龄均符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246,P>0.05).亚甲减患病率A组为26.00%,B组为18.75%,C组为5.00%.A组和B组亚甲减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亚甲减患病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x2=11.740,P<0.05).经过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治疗后,A组流产率为23.08%,B组13.33%,而C组无1例流产.C组流产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提示亚甲减与妊娠不良结局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亚甲减与自然流产有明显相关性,但亚甲减经过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可降低再次流产的发生率.
作者:马英英;夏舟岚;陈惠娟;陆月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居家护理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方法依据.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病房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2组各60例.A组为试验组,采用正规居家护理方法对其出院后生活进行干预;B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出院后门诊随访.采用Kamofsky预后评定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表以及生活满意度评定表,并应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评分的差异性.应用x2检验评价2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后12个月时A组Kamofsky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t=7.040、6.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居家护理能够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一项重要手段.
作者:黄伟珍;汤海燕;傅红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收集临床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超声心动图证实、除外其它心血管疾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96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并根据所测肺动脉收缩压的高低,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组,与4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轻度患者38例(40%),中度患者37例(39%),重度患者21例(22%),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41.51 ±5.01)mm Hg(1 mm Hg=0.133 kPa)、(54.21 ±3.00) mm Hg、(90.13±11.40) mm Hg.治疗2周后复查,轻度组38例(100.0%)、中度组23例(62.2%)、重度组5例(25.0%)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降至正常,其余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2周后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超声心动图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转归一致.结论 实时彩色超声心动图能够定性和定量监测肺动脉收缩压,客观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病情程度、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
作者:李旭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左室缺血心肌的纵向应变,探讨三维纵向应变对缺血心肌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肌缺血患者4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左室17个节段的纵向应变,获取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供血区各节段的收缩末期纵向应变(LSe)值.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LAD供血区除前间隔基底段外其余各节段LSe减低(P<0.05),LCX供血区各节段LSe均减低(P<0.05),RCA供血区除下间隔基底段外其余各节段LSe减低(P<0.05),通过ROC曲线获得预测LAD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佳截断值为-18.00%,敏感性73.7%,特异性73.3%,预测LCX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佳截断值为-16.80%,敏感性81.8%,特异性76.7%,预测RCA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佳截断值为-17.80%,敏感性85.0%,特异性76.7%.结论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心肌的纵向应变减低,三维纵向应变可以对室壁运动正常的左室缺血心肌进行预测.
作者:杨性安;王刚;丁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呈现发病率逐渐上升及年轻化趋势.但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多数患者的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并能获得长期生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便成为目前乳腺癌研究的重点.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术后所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腋窝淋巴结切除(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破坏了上肢回流至腋窝的淋巴通路,导致上肢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上肢水肿.
作者:马桂凯;许培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月128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其行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2009年12月-2010年12月12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其行传统的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缝合术.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伤口愈合不良率(0.78%),肛门排气时间(17.9 ±9.1)min,切口缝合时间(4.3±1.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8.67,11.09,P<0.01);术后42 d,观察组产妇皮下硬结发生率为0.78%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皮下硬结发生率35.94%(x2=11.06,P<0.01);观察组4例产妇切口瘢痕大于1 mm,对照组15例产妇切口瘢痕大于1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6,P <0.05).结论 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不良率低,切口瘢痕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邹慧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 选取45岁以下青年及60岁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90例,比较其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中风家族史、临床症状、CT及MRI影像学改变、心理反应、转归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男性占65.56%、存在不良生活方式64.44%、中风家族史24.44%、病变基底节区80.00%、不良心理反应55.56%高于老年组的53.33%、10.00%、52.22%、35.56%(P<0.05);青年组静止发病22.22%、意识障碍11.11%、神经系统功能评分(18.12±7.98)、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4.44%、住院时间(15.19±4.50)d、死亡1.11%低于老年组的66.67%、41.11%、(24.40±6.24)、31.11%、(20.40±6.27)d、11.11%;2组基础疾病66.67% vs 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具有相应临床特点,应予积极治疗,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郭莉丽;邵森;方天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另选取2011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半卧位;口腔护理每日2次;每日唤醒和每天评估拔管脱机的可能;预防应激性溃疡.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增加口腔护理的频次为每日6次;重视消毒隔离.结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组VAP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作者:陈莲芳;史倩;段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丽水地区2008年1月-2010年6月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892例,共输注红细胞1132例次.其中输注有效962例次,无效170例次.采用二元条件Lot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输血史(x2=81.49,P=0.00)、感染(x2 =33.32,P=0.00)、肝脾肿大(x2=4.81,P=0.03)和恶性肿瘤(x2=105.7,P =0.00)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有关;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史(OR =2.41,P=0.001)和恶性肿瘤(OR =2.86,P=0.00)是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有输血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无效红细胞输注的风险相对较高.
作者:马光丽;方炳木;曲志刚;江锦红;汪笑秋;刘永华;章俏雷;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9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采用行气通便贴贴脐,观察肠鸣音恢复、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患者术后7d内腹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患者术后7d内腹胀发生情况,观察组有2例,对照组有1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气通便贴贴脐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焦文芹;霍蕊;王姗;刘静静;蔡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6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的常规彩超检查和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在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腹部实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5%、83.3%、96.5%,常规彩超诊断腹部实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0%、50.0%、68.6%,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性意义(P<0.01).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彩超,它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实时、无需做过敏试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等优点,能发现常规彩超不能发现的小的裂伤、挫伤、活动性出血,腹部外伤后要尽可能做超声造影检查.
作者:朱先存;汪明;欧广超;王峰;陈明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l)的相关性,从而探讨IL-6在CHF患者心肌重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81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级,同时测定38例正常健康对照者.采用EHSA法测定81例CHF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6、PIC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并计算CHF患者的LV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IL-6及PI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与PICP正相关(r=0.646,P <0.05),与LVMI呈正相关(r=0.713,P<0.01),与LVEF负相关(r=-0.628,P<0.05).结论 CHF患者IL-6升高,IL-6参与了CHF发病过程,可能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有关.
作者:吴艳君;王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推拿对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胃肠动力及营养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病程超过3个月的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标准的胃肠营养方案治疗,研究组加推拿治疗42d.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第21天、第42天血清血红白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及症状改善情况,以简易营养量表(MNA)调查患者营养状况.结果 治疗第21天、第42天肘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内比较第42天时与治疗第21天时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21天、第42天时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MNA量表调查显示,2组治疗第42天时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好(P<0.05).结论 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动力,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作者:吴炯;王俊俊;李雅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斑秃患儿体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VD]水平,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73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皮肤科门诊120例斑秃患儿作为斑秃组,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儿童血清25-(OH)VD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62.19±22.23) nmol/L,斑秃组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46.98±13.86) nmol/L,明显低于正常儿童,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组中63例(占53.5%)血清25-(OH)VD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0 nmol/L,其25-(OH)VD平均水平为(36.60±10.05) nmol/L.进展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7.40±14.80) nmol/L,与稳定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6.24±12.20) n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秃患儿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水平低下有关.
作者:杨苏;杨潇;李敏;谢骏逸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