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芹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临床抢救急性中毒所致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观察2005年1月-2010年7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且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采用洗胃、补液、利尿、解毒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通过观察通气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分析机械通气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后,30例患者中有25例病情好转,2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通气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表现明显改善,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分析PaO2差异显著.结论 重视合理的机械通气能降低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抢救急性中毒呼吸衰竭的有效辅助措施,同时机械通气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作者:沈新秀;祖军;李光亮;魏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实施早期全程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于发病3~7 d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功能训练,康复组在患者入院当天即进行心理、饮食及排便、皮肤、运用Brunnstrom分期全程护理干预.结果 康复组采用早期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效92%,明显高于对照组80%.结论 早期全程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且大大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脑卒中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云;张素燕;王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目前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由于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差,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胃肠化生、萎缩性胃炎和早期癌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介绍胃蛋白酶原及其在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中的作用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106例患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2例,并设正常时照11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法检测血清PG Ⅰ、PGⅡ和水平.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系统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I、PC Ⅰ/PG Ⅱ水平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清PCⅠ、PG Ⅱ浓度可评价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阿依努尔·阿合曼;高峰;迪丽达尔·阿布都热衣木;罗和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变过程涉及许多基因改变,张挺等[1]在4例食管癌新鲜标本的芯片杂交检测中,共发现4329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这些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失控性生长.
作者:张砚;陈卫刚;郑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突发性耳聋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检测10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35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MGB1和VE-cadherin的测定结果.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较两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组患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明显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血清HMGB1和VE-cadherin水平的变化与突发性耳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牛善利;黄友敏;周永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FMD的无创检查了解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了解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观察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前后患者FMD及ET-1水平的变化.结果 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后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肱动脉基础血管内径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同时ET-1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FMD受损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障碍,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FMD,降低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易春涛;陈旭;马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昆明理工大学校医院自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396例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9例,对照组197例.两组动作失调、躁动、语无伦次、眼球震颤、呕吐、嗜睡、昏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用纳洛酮,纳洛酮首次用量为:兴奋期及共济失调期0.4~0.8 mg.一般无需重复用药.昏睡或昏迷期用纳洛酮0.8 mg,根据病情1 h仍未清醒者,重复使用纳洛酮0.4~0.8 mg直至清醒并准确记录患者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清醒时间(150±50)min,对照组清醒时间(280±70)min,两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表明盐酸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显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作者:周宝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在肾功能损害及损伤时作为敏感标志物时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同时测定肌酐(Scr)、尿素氮(BUN),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随着Ccr下降血清Cys C、BUN、Scr均值逐渐升高(P<0.05).Ⅰ组18例患者血清中Cys C浓度异常者占56%,Sct的浓度异常者占22%;Ⅱ组26例患者血清中Cys C浓度异常者占77%,Scr的浓度异常者占31%;Ⅲ组19例患者血清中Cys C、Scr浓度异常者均占100%.结论 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BUN、Scr更能准确直观的反映出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方法简便,可以替代操作繁琐的内生肌酐清除率采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
作者:李莉;刘凌云;赵元明;万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及心理特征的关系,为网络成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网络成瘾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及SCL-90量表对某医学院526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性别医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间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没有线性趋势(P>0.05),大三网络成瘾检出率高,大一低;成瘾组较非成瘾组性格内向、心理健康水平低,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程度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年级、性别、神经质、焦虑、总体幸福感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等有关.结论 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手段.
作者:田冶;徐芳芳;酒卫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2009年5月广州番禺中心医院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共17例临床资料.结果 双胎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2.99%.孕28周前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3例,平均期待治疗102.8 d,平均分娩孕周为36+5周;孕28周后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期待治疗12例,平均期待治疗13.2 d,平均分娩孕周为35+1周.仅1例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无一例孕妇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子痫前期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胎儿畸形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结论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状况,尽量延长孕周,可提高存活胎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国斌;左莉;陈翊;郑玲;郭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点题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通辽市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462例患者,针对CPR与除颤优先次序选择,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生存链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462例中154例恢复心搏时间是3~40 min;154例患者中97例恢复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是10 min~48 h,9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62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是1~72 h.结论 ①心室颤动(VF)渡形是CPR与除颤优先次序决定因素.②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可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保证.③彻底落实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承君;马永才;黄天立;马哲;王莹莹;刘建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结肠镜检查诊断慢性阑尾炎、老年粪石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慢性阑尾疾病,并往肠镜下进行阑尾取行输导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来已有一些文献报道[1-4].
作者:张树荣;范宗江;郑冬青;李周智;赵锦秀;唐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本位护理应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109例住院的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肺结核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施人本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受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患者教育、对治疗处置的依从性增加,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人本位护理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在整体护理中融合生活护理,满足了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增强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
作者:谢世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观察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颅内血管痛变情况,进一步探讨LA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1例经头颅MRI证实的LA患者和44例无LA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头颅MRA检查并调查其血管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LA与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LA组MRA显示多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等方面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史和血脂异常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病史、年龄为LA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LA的关系为密切(OR=5.663,P=0.010),高血压病史、年龄与LA也密切相关(P<0.05),收缩压不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痛史和年龄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潘攀;孙中武;杨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大肠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病因第3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尽管手术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仍有40%~50%死于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1],即使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Dukes A和Dukes B期患者中仍有10%~25%术后5年内复发[1],因此有学者提出癌细胞的微转移可能是大肠癌手术后复发与转移的主要因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转移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大肠癌微转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四海;刘琴;刘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低能量胸外直流电除颤和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复律治疗;艾司洛尔组28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艾司洛尔并给予低能量电复律治疗.结果 艾司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 39.89%,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5.69±1.34)次]和平均放电能量[(95.32±13.21)J]显著少于对照组[(8.63±3.79)次,(P<0.05)]和[(185.39±25.63)J,(P<0.05)];两组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6%vs 39.29%,3.23%vs 3.57%.38.71%vs 39.29%,P>0.05);对照组电复律后总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值显著高于艾司洛尔组(P<0.01);艾司洛尔组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21.43%vs 24例,77.42%,P<0.01).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和低能量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作者:林兆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移植瘤成瘤过程中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用腋部皮下注射SO-RB50细胞的方法对裸小鼠造模,定期观察肿瘤体积及重量、病理、电镜超微结构,增殖活性,检测各组肿瘤中CycinD1、CDK4、ICAM的表达水平.结果 试验结束时给药组平均瘤重(2.750±0.302)g,于对照组的(7.150±1.228)g(P=0.008)及维甲酸缺乏组的(11.483±2.721)g(P=0.003).镜检给药组肿瘤细胞大片出血坏死,对照组与原移植瘤的病理表现相同,维甲酸缺乏组核浆比大,核染色较对照组深.电镜示给药组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化,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照组细胞同原移植瘤一致.维甲酸缺乏组游离核糖体较对照组多,溶酶体少见.给药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2)、CDK4(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71)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维甲酸缺乏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7)、CDK4(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83)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维甲酸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维甲酸缺乏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长,诱导分化作用的实现与调节CyclinD1和CDK4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艳;高解春;董岿然;陈莲;王舒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评价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2次/d;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给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外涂.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皮损均有明显好转,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6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好.
作者:庄明军;雍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LASEK治疗近视眼139例(271眼),分别观察术后第1,3,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眼部症状、屈光状态、视力、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接受LASEK手术的139例(271眼)在术后1~2 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角膜上皮水肿,3~7 d后消失.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与术前的屈光度、术后Haze密切相关,多数病例术后7~10 d裸眼视力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年99.3%的病例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83%的病例术后裸眼视力≥1.0,33.2%的病例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部分病例术后发生的Haze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消退或明显减轻.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术后眼压(9.67±0.42)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角膜曲率(38.47±2.33)较术前(44.05±1.21)明显减小(P<0.01),未发现圆锥角膜病例,术中11眼剥离角膜上皮瓣困难,6眼改行PRK,5眼2个月后再次行LASEK.结论 LASEK治疗近视眼适应证宽,尤其适用于角膜厚度较薄、曲率较大的病例,避免了相关的并发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俊恩;贾新国;张文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ICU病房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检验和药敏试验方法,对ICU病房5例患者在2009年6月28日-7月6日期间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室内环境、呼吸机污染是引起该ICU在9 d时间内陆续出现5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经采取积极治疗和有效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痊愈率60%,好转率40%.结论 对ICU患者进行隔离,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病室环境及医疗器械特别是呼吸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是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鲁艳;刘丽;胡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