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关系的调查

田冶;徐芳芳;酒卫华

关键词:网络成瘾, 总体幸福感, 自我和谐, 大学生
摘要:目的 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及心理特征的关系,为网络成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网络成瘾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及SCL-90量表对某医学院526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性别医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间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没有线性趋势(P>0.05),大三网络成瘾检出率高,大一低;成瘾组较非成瘾组性格内向、心理健康水平低,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程度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年级、性别、神经质、焦虑、总体幸福感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等有关.结论 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手段.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二产程胎头深嵌胎头娩出困难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因为和并发症.方法 对响水县中医院4年来60例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与同期随机抽取的60例非第二产程剖宫产术胎头胎头正常娩出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 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自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均比非二产程剖宫产术胎头胎头正常娩出组时间长,新生儿窒息率,术后痛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出血因为多是宫缩乏力、子宫切口撕裂所致.结论 产科医师必须掌握娴熟的产科技术技能和处理难产的经验,全面详细检查产妇及胎儿,严密观察产程,即早诊断难产,充分评估难产因素,即时采取适当手术方式,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术,从而使母儿的危险降至低.

    作者:王凤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RP、WBC计数与冠心病病情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对冠心痛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AMI)53例(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58例(B组)、稳定型心绞痛(SA)72例(C组)及非冠心病对照者52例(D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间CRP、WBC及NEU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的CRP、WBC及NEU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SA组及对照组(P<0.01),AMI、UA组的3项指标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比健康人高,根据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可评估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德才;祁彬;杨光耀;许海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yclinD1及相关基因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变过程涉及许多基因改变,张挺等[1]在4例食管癌新鲜标本的芯片杂交检测中,共发现4329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这些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失控性生长.

    作者:张砚;陈卫刚;郑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原发性中叶肺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叶肺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外科治疗的36例中叶肺癌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手术34例,其中中叶切除10例,双肺叶切除20例,右全肺切除4例.剖胸探查2例,清扫N1淋巴结108组,N2淋巴结133组,N1阳性5例,N2阳性1例,N1+N2阳性7例,Ⅰ期5例,Ⅱ期11例,ⅢA期15例,ⅢB期2例,Ⅳ期1例.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术后20例行化疗.手术无死亡病例,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2.7%、38.8%.结论 中叶肺癌发病率较低,易误诊和延误诊断,需与中叶肺良性病变相鉴别,治疗以根治性肺叶切除为主,由于解剖特点,需行中上叶或中下叶切除,清扫上下纵膈淋巴结是手术根治的关键.

    作者:王彪;于在诚;唐震;刘学刚;王祖义;段贵新;李小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48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消毒隔离、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护理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预防并发症发生,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结果 手足口病高发年龄为1~3岁,每年流行高峰期为4~9月份,农村患儿明显高于城镇,绝大部分患儿治疗效果良好,住院时间平均7 d,440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44例转院治疗(其中27例是家属要求转院,17例并发脑炎转院治疗),1例死于病毒性脑炎.结论 对一般病例不要惊慌,要警惕重证病例,考虑高危因素,给予及时转诊,要正确认识本病,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玉玲;龚素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0月-2010年2月妇产科手术的非脱垂子宫因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施行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观察组施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40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对照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腹腔干扰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天数短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子宫切除方法.

    作者:田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0年5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121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心脏损害组和无心脏损害组.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活动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心脏损害36例(29.8%),其中心包炎12例(33.3%),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8例(22.2%),心律失常7例(19.4%),瓣膜病变5例(13.9%),心肌损害3例(8.3%),冠状动脉炎1例(2.8%).14例(38.9%)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轻度心悸胸闷.心脏损害组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ESR)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并不少见,且与疾病活动相关.超声心动图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吉恒东;邹红梅;路峰;林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作者:吴斌全;刘会春;崔培元;鲁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新生儿麻疹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近3年来收住院治疗的16例新生儿麻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中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1.29:1),发病高峰集中在4,5月份.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81.25%,热峰高于39℃12例(75.00%),并发心肌损害7例(43.75%),肠炎6例(37.50%),支气管炎肺炎4例(25.00%),肝损害1例(6.25%).经入院后抗病毒、补充维生素、止咳平喘、防治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所有病例皆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8.25 d.结论 近年新生儿麻疹亦有发病,与患儿母亲体内麻疹抗体抗体滴度不足有关;患儿临床病毒血症较重,易合并肠炎、支气管肺炎或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新生儿麻疹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郭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DeBDE对学习记忆能力及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DeBDE)暴露对雄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初断乳大鼠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300,500 mg/(kg·d)的DeBDE染毒,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6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定量PCR检测其大脑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高、中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的表达都显著降低,且随染毒剂量增加表达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 DeBDE可以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和降低海马BDNF的表达有关.

    作者:蒲荣;周光纪;马丽;张德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瘢痕子宫足月妊娠315例分娩结局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妊娠的分娩方式及结局.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广汉市人民医院295例剖宫产术后和20例子宫肌瘤剥除术后足月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将其再次行剖宫产的285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285例进行对照.将进行阴道分娩的30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阴道分娩30例进行对照.结果 315例中46例行阴道试产,30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5.2%.再行剖宫产285例,手术率90.5%.阴道分娩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行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比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高,平均住院天数、产后出血、严重粘连发生率均较后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对有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测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易理华;刘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原因及处理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2009年5月广州番禺中心医院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共17例临床资料.结果 双胎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2.99%.孕28周前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3例,平均期待治疗102.8 d,平均分娩孕周为36+5周;孕28周后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期待治疗12例,平均期待治疗13.2 d,平均分娩孕周为35+1周.仅1例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无一例孕妇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子痫前期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胎儿畸形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结论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状况,尽量延长孕周,可提高存活胎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国斌;左莉;陈翊;郑玲;郭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问题的临床研究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点题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通辽市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462例患者,针对CPR与除颤优先次序选择,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生存链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462例中154例恢复心搏时间是3~40 min;154例患者中97例恢复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是10 min~48 h,9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62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是1~72 h.结论 ①心室颤动(VF)渡形是CPR与除颤优先次序决定因素.②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可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保证.③彻底落实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承君;马永才;黄天立;马哲;王莹莹;刘建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医内外结合辨证施治黄褐斑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理论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辨证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将66例面部黄褐斑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总疗程为3个月.治疗组36例,分肝郁气滞型、气虚血瘀型、肾虚血瘀型三型进行辨证施治.肝郁气滞型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剂.气虚血瘀型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剂.肾虚血瘀型予补肾填精,化瘀通络之剂.同时均配合中药药膜外用以活血化瘀,润肤悦色;对照组30例,口服排毒养颜胶囊,2粒,3次/d,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36例黄褐斑患者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30例黄褐斑患者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辨证治疗黄褐斑可以使色斑颜色变淡、面积减小,无毒副反应,疗效明显优于排毒养颜胶囊,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超;陈莉;郭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

    目的 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倡导社区健康科普精神,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依据.方法 对海淀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9名全科医生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于培训前后分别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演讲比赛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培训前后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演讲技能均有显著提高,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社区全科医生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经培训后在健康教育知识认知、态度、技能诸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实际演练技能方面普遍明显提高.建议各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全科医生进行专项正规培训,树立新的社区健康服务理念.

    作者:刘冬梅;薛荃;骞芳;梁曼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放射治疗45例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的放射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放疗科2003年4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45例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加激素治疗.直线加速器6MV-X线外照射,照射野范围包括转移椎体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位于颈段的病灶用两侧对穿照射,位于胸、腰骶部的病灶照射方式从后背单野或前后野垂直照射.照射剂量300 cGy×10次,5次/周,或200 cGy×20次,5次/周.所有病例放射治疗时辅助使用地塞米松(10m/d)加20%甘露醇(250 ml/d)静脉滴注.放疗结束后1个月记录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背痛总有效率达84.4%(38/45);运动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75.6%(34/45);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率37.5%(3/8).结论 恶性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加激素治疗症状缓解率高.

    作者:刘静景;徐全敬;何斌;沈学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fos与消化系疾病

    c-fos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神经核内的原癌基因,属于即刻早期基因,可被多种刺激诱导而快速表达.c-fos原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基本而重要的作用.c-fos是反映细胞活性的一种标志,近年来被广泛用作神经元异常兴奋标记物,用于探讨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尤其在神经病学及麻醉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脑缺血发作及其他有害刺激对脑细胞的损伤及药物疗效评价.近些年随着对其生物学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c-fos逐渐用于探索内脏敏感性异常的起源、胃肠伤害性信号传递的神经通路、脊髓和高级中枢如何调节及其关键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c-fos 在探讨消化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海玲;邓春发;骆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护理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探讨

    目的 为了保证护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护理接班人.方法 笔者利用医院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总结出如下方法,针对不同文凭的实习生制定不同的带教计划:本科生带教计划不仅要求基础护理操作熟练而且要求书写教学查房病历、搜集资料、撰写护理论文.人文素质教育:针对不同的素质缺陷给予说服教育、规范行为礼仪等.心理疏导:针对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心理矛盾给予心理疏导,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集中带教:实习生进入临床第一个科室由操作规范、业务能力较强的带教组长集中带教.避免教学层次不齐.能力培养:对实习生进行动手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双向评价:科室实习结束小结时学生和老师分别评价对方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下一批同学得到更好的教育.一对一带教:一在老师只带一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全面负责.结果 培养出优秀实习生112名,书写护理教学查房病例92份,撰写论文6篇.结论 笔者介绍的带教方法行之有效,特别是集中带教,为以后的实习和带教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李梅;丁言平;邹阿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199例分析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昆明理工大学校医院自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396例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9例,对照组197例.两组动作失调、躁动、语无伦次、眼球震颤、呕吐、嗜睡、昏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用纳洛酮,纳洛酮首次用量为:兴奋期及共济失调期0.4~0.8 mg.一般无需重复用药.昏睡或昏迷期用纳洛酮0.8 mg,根据病情1 h仍未清醒者,重复使用纳洛酮0.4~0.8 mg直至清醒并准确记录患者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清醒时间(150±50)min,对照组清醒时间(280±70)min,两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表明盐酸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显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作者:周宝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查阅出院归档病案,进行医院感染发生例次数、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统计,观察院内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医院感染病例的潜在易感因素统计.结果 142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60例:肺部感染31例,泌尿系感染19例,消化系感染8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培养138例次,检出病原微生物89株:G-杆菌42株,G-菌28株,真菌19株;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昏迷、住院时间长、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院内感染组死亡占32.33%高于非感染组的12.2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可增加病死率;应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丁小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