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

刘冬梅;薛荃;骞芳;梁曼丽

关键词:全科医生, 健康教育, 培训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倡导社区健康科普精神,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依据.方法 对海淀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9名全科医生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于培训前后分别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演讲比赛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培训前后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演讲技能均有显著提高,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社区全科医生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经培训后在健康教育知识认知、态度、技能诸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实际演练技能方面普遍明显提高.建议各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全科医生进行专项正规培训,树立新的社区健康服务理念.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对照分析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14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106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38例,角钢板13例,外固定支架11例,髓内固定19例(包括Gamma钉、股骨重建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17例,人工股骨头8例,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随访(10.2±2.1)个月.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在卧床时间、Harri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上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和锁定钢板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与DHS、角钢板、髓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时间手术组大体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少.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固定牢固,创伤小,负重早,并发症少,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韩冠生;张井泉;李振伟;陈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199例分析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昆明理工大学校医院自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396例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9例,对照组197例.两组动作失调、躁动、语无伦次、眼球震颤、呕吐、嗜睡、昏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用纳洛酮,纳洛酮首次用量为:兴奋期及共济失调期0.4~0.8 mg.一般无需重复用药.昏睡或昏迷期用纳洛酮0.8 mg,根据病情1 h仍未清醒者,重复使用纳洛酮0.4~0.8 mg直至清醒并准确记录患者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清醒时间(150±50)min,对照组清醒时间(280±70)min,两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表明盐酸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显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作者:周宝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原因及处理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2009年5月广州番禺中心医院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共17例临床资料.结果 双胎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2.99%.孕28周前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3例,平均期待治疗102.8 d,平均分娩孕周为36+5周;孕28周后发现一胎宫内死亡者期待治疗12例,平均期待治疗13.2 d,平均分娩孕周为35+1周.仅1例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无一例孕妇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子痫前期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胎儿畸形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结论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状况,尽量延长孕周,可提高存活胎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国斌;左莉;陈翊;郑玲;郭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社区内科疾病构成及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

    目的 了解社区门诊内科常见病构成与排序,针对性提高社区门诊对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方法 对黎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门诊内科疾病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分析有关内科疾病用药占基本药物中的比例.比较这些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指南等推荐的用药与基本药物的之间关系.结果 2年中就诊的内科疾病5243例次,其中前20位常见疾病4471例次,占内科全部就诊人次的85.3%.内科疾病用药占治疗性基本药物的90.0%,前20位常见病占内科用药的70.0%.前20位常见病临床指南推荐的用药与基本药物是一致的.结论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时于满足人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社区内科前20位或20余位常见病临床指南、国家处方集等指导下,才能合理、安全、规范应用基本药物.

    作者:宋家明;宋云峰;杨义清;耿静;杨桂芳;赵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GP方案治疗晚期肺鳞癌与肺腺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GP方案对晚期肺鳞癌与肺腺癌治疗的疗效差别,为晚期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肺鳞癌组30例与肺腺癌组35例均接受吉西他滨(1000 mg/m2)加顺铂(75mg/m2),每3周重复,每2个周期CT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共65例均可评价,鳞癌组CR 0例,PR 9例,SD 14例,腺癌组CR 0例,PR 9例,SD 16例,两组有效率RR(CR+PR)分别为30%和25.7%(P=0.628),两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76.7%和71.4%(P=0.549).鳞癌组中位生存期11.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6.1个月,1年生存率48%,2年生存率13.2%.腺癌组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5.8个月,1年生存率29%,2年生存率11.2%.主要的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均可耐受.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肺鳞癌与肺腺癌的疾病控制率相近,但对鳞癌表现出比腺癌更好的生存优势.

    作者:方立萍;吴紫权;赵金波;张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maspin在子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途径、多基因表达的复杂过程[1].maspin基因是1994年Zou Z等[2]对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进行比较时发现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证实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基因,命名为maspin(mammary serine inhibitor).maspin作为一种独特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闵爱萍;李英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教学反馈信息调查与对策

    目的 评估临床护理教学效果,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共带教护生196人,护生6~7人为一组,每科实习时间约2周,每出一个科室以小组形式评价本科临床护理教师,并填写<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评价项目:教学态度(4项)、教学方式方法(6项)、讲课效果(5项)、带教能力(3项)、基础及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6项)逐项打分并给予评价,由护理部收回<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将分数汇总.结果 临床教师教学理念缺乏、没有适应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更新,临床教师对护生实习指导工作不系统.结论 研究分析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对策,以便不断改进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尹国华;张淑敏;赵艳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涵盖了与血管性病因相关的所有认知功能变化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研究和评价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疾病进展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就MRI在VCI中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刘娟;王琦;毛礼炜;沈钧康;李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中青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病灶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循环酶法测定132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氧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分别为81例和16例,各占61.4%和18.6%,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4.32±5.68)μmol/L和(12.58±3.53)μ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急性期脑梗死的病灶越大,两者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是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H在中青年中发病率较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急性期脑梗死的病灶越大,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脑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对有脑血管痛倾向的中青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或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石炎川;陈跃鸿;原敏;黄庆文;吴瑞明;杨妙雄;郭婷辉;陈文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作者:吴斌全;刘会春;崔培元;鲁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DeBDE对学习记忆能力及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DeBDE)暴露对雄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初断乳大鼠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300,500 mg/(kg·d)的DeBDE染毒,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6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定量PCR检测其大脑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高、中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的表达都显著降低,且随染毒剂量增加表达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 DeBDE可以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和降低海马BDNF的表达有关.

    作者:蒲荣;周光纪;马丽;张德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本位护理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人本位护理应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109例住院的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肺结核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施人本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受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患者教育、对治疗处置的依从性增加,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人本位护理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在整体护理中融合生活护理,满足了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增强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

    作者:谢世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①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三者能否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②通过实验研究冠心痛惠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三者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功能与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炎症反应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纽)20例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2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①P-选择素、hs-CRP、Hcy水平分别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与hs-CRP相关系数r=0.456(P<0.05),Hcy与hs-CRP相关系数r=0.210(P<0.05),P-选择素与Hcy相关系数r=0.848(P<0.05).结论 ①P-选择素、hs-CRP和Hcy水平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高,其次为UAP组,再次为SAP组.②血清Hcy水平,Hs-CRP水平及P-选择素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均随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联合检测三者可协助了解病情,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张剑青;刘鹏飞;张巧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FMD的无创检查了解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了解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观察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前后患者FMD及ET-1水平的变化.结果 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后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肱动脉基础血管内径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同时ET-1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FMD受损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障碍,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FMD,降低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易春涛;陈旭;马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化疗患者PICC相关感染高危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适合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648例进行置管化疗,拔管后常规给以穿刺点、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同时,拟对12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PICC感染发生率为7.7%;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象、季节、是否合并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频次>季节>伴有糖尿病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性别、换药敷料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的频次、发生感染的季节、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在置管期间应对以上因素予以重视;对有感染高危险因素存在的导管留置者要定期监测各项感染指标;加强护理人员维护导管的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对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预见性;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则有利于减少PICC感染的发生.

    作者:范爱飞;李金华;钟春嫦;刘洁玲;郭海云;谢三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中血栓抽吸的应用效果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50例患者,将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送至闭塞病变血栓前,将其尾端的注射器抽成负压状态,前后移动抽吸导管,从近端至远端尽可能深地进行抽吸.结果 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36例可见红色血栓,42例即刻恢复TIMI Ⅲ级血流,8例恢复TIMI Ⅱ级血流.均行支架治疗,术后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 Ⅲ级,血管开通率100%.结论 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能有效地减少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及远端栓塞,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

    作者:刘英;杨勇;杨胜利;罗建平;马东星;韩玮;刘惠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LASEK治疗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LASEK治疗近视眼139例(271眼),分别观察术后第1,3,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眼部症状、屈光状态、视力、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接受LASEK手术的139例(271眼)在术后1~2 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角膜上皮水肿,3~7 d后消失.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与术前的屈光度、术后Haze密切相关,多数病例术后7~10 d裸眼视力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年99.3%的病例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83%的病例术后裸眼视力≥1.0,33.2%的病例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部分病例术后发生的Haze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消退或明显减轻.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术后眼压(9.67±0.42)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角膜曲率(38.47±2.33)较术前(44.05±1.21)明显减小(P<0.01),未发现圆锥角膜病例,术中11眼剥离角膜上皮瓣困难,6眼改行PRK,5眼2个月后再次行LASEK.结论 LASEK治疗近视眼适应证宽,尤其适用于角膜厚度较薄、曲率较大的病例,避免了相关的并发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俊恩;贾新国;张文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维甲酸诱导分化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机理研究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移植瘤成瘤过程中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用腋部皮下注射SO-RB50细胞的方法对裸小鼠造模,定期观察肿瘤体积及重量、病理、电镜超微结构,增殖活性,检测各组肿瘤中CycinD1、CDK4、ICAM的表达水平.结果 试验结束时给药组平均瘤重(2.750±0.302)g,于对照组的(7.150±1.228)g(P=0.008)及维甲酸缺乏组的(11.483±2.721)g(P=0.003).镜检给药组肿瘤细胞大片出血坏死,对照组与原移植瘤的病理表现相同,维甲酸缺乏组核浆比大,核染色较对照组深.电镜示给药组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化,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照组细胞同原移植瘤一致.维甲酸缺乏组游离核糖体较对照组多,溶酶体少见.给药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2)、CDK4(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71)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维甲酸缺乏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7)、CDK4(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83)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维甲酸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维甲酸缺乏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长,诱导分化作用的实现与调节CyclinD1和CDK4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艳;高解春;董岿然;陈莲;王舒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0月-2010年2月妇产科手术的非脱垂子宫因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施行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观察组施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40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对照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腹腔干扰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天数短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子宫切除方法.

    作者:田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不良转归的发生.方法 回顾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来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选择其中随访满12个月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例,对全部患者入院时病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剂量、疗程,患者病情恢复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10例患者确诊后即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完成整个抗结核疗程12个月,全部患者没有死亡,大部分恢复良好,仅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正规化疗是关键,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惠者中早期、合理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作者:沈春明;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