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镜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张树荣;范宗江;郑冬青;李周智;赵锦秀;唐兵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 结肠镜检查, 临床特征
摘要:结肠镜检查诊断慢性阑尾炎、老年粪石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慢性阑尾疾病,并往肠镜下进行阑尾取行输导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来已有一些文献报道[1-4].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入组60例抑郁症患者,均为心理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抑郁症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4,8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都量袁(HAMD)评定疗效,以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反应.结果 在1,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83.33%、93.33%,度洛西汀组有效率分别为3.33%、63.33%、80.00%,两组各时点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8周内副反应发生率为10%,度洛西汀组为1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8周内有效率较高,两者有效率接近,副反应类似.

    作者:吴文涛;魏钦令;文飞;龚梅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维甲酸诱导分化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机理研究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移植瘤成瘤过程中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用腋部皮下注射SO-RB50细胞的方法对裸小鼠造模,定期观察肿瘤体积及重量、病理、电镜超微结构,增殖活性,检测各组肿瘤中CycinD1、CDK4、ICAM的表达水平.结果 试验结束时给药组平均瘤重(2.750±0.302)g,于对照组的(7.150±1.228)g(P=0.008)及维甲酸缺乏组的(11.483±2.721)g(P=0.003).镜检给药组肿瘤细胞大片出血坏死,对照组与原移植瘤的病理表现相同,维甲酸缺乏组核浆比大,核染色较对照组深.电镜示给药组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化,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照组细胞同原移植瘤一致.维甲酸缺乏组游离核糖体较对照组多,溶酶体少见.给药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2)、CDK4(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71)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维甲酸缺乏组与对照组,CyclinD1(P=0.017)、CDK4(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P=0.083)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维甲酸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维甲酸缺乏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长,诱导分化作用的实现与调节CyclinD1和CDK4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艳;高解春;董岿然;陈莲;王舒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48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消毒隔离、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护理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预防并发症发生,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结果 手足口病高发年龄为1~3岁,每年流行高峰期为4~9月份,农村患儿明显高于城镇,绝大部分患儿治疗效果良好,住院时间平均7 d,440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44例转院治疗(其中27例是家属要求转院,17例并发脑炎转院治疗),1例死于病毒性脑炎.结论 对一般病例不要惊慌,要警惕重证病例,考虑高危因素,给予及时转诊,要正确认识本病,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玉玲;龚素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高渗盐水诱导排痰效果的观察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无创、高效、经济、患者痛苦小的诱导气管深部痰液的方法,以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缓解患者的气道阻塞,改善通气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配合临床上做痰液的各种化验和分析.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渗盐水组和改良高渗盐水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大致相同.高渗盐水组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排痰,改良组用沐舒坦和高渗盐水联合吸入诱导排痰,其他方法两组相同.结果 改良高渗盐水组诱导痰液量多,成功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给无痰或痰液稀少、痰液粘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留取痰液标本时,可选择改良高渗盐水沐舒坦液雾化吸入,以获取满意的痰液标本.

    作者:唐红霞;王小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IL-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结局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及血清IL-8水平与慢性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6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轻度感染25例,中度17例,重度18例)和40例急性自限性HBV感染者(对照组)IL-8基因启动子区-251 A/T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IL-8的水平.结果 ① 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中各基因组频率(AA、AT、TT)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相对危险度分析,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性是T等位基因的3.080倍(OR=3.080,95%CI:1.697-5.590).②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慢性HB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0.209).③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慢性HB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之间,IL-8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与慢性HBV感染的发病相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关系;A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肝发生的易感基因之一;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张笑添;刘荣臻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教学反馈信息调查与对策

    目的 评估临床护理教学效果,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共带教护生196人,护生6~7人为一组,每科实习时间约2周,每出一个科室以小组形式评价本科临床护理教师,并填写<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评价项目:教学态度(4项)、教学方式方法(6项)、讲课效果(5项)、带教能力(3项)、基础及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6项)逐项打分并给予评价,由护理部收回<护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表>将分数汇总.结果 临床教师教学理念缺乏、没有适应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更新,临床教师对护生实习指导工作不系统.结论 研究分析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对策,以便不断改进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尹国华;张淑敏;赵艳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益肺调血汤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分析

    目的 评价益肺调血汤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病例,应用随机化方案分为益肺调血汤治疗组30例和辛芩颗粒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内服中药汤剂治疗,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辛芩颗粒口服,15 d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肺调血汤能有效地解除或缓解鼻痒、喷嚏、鼻塞、流涕和减轻鼻黏膜肿胀等症状,是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孙宗美;王仁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友病HIV感染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 探讨血友病合并HIV/AIDS感染的围手术治疗措施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9例血友病甲合并HIV感染者(全为男性,年龄20~54岁)术前检测免疫功能,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精细操作减少手术损伤,术前2 h输注凝血Ⅷ因子2000 U,术中持续输注凝血Ⅷ因子2000~4 000 U,术后继续应用凝血Ⅷ因子直到伤口愈合.有肝功能障碍者术中还需要输注其它凝血因子.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8例手术中无严重的出血,1例合并肝功能障碍术中大出血,用损伤控制技术止血.无手术死亡.一类切口5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三类切口4例,2例伤口感染,2例一期愈合.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对血友病合并HIV感染者采用适当围手术期治疗,通过手术去除关键的病变,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保池;刘立;李垒;司炎辉;陈辉;刘新;曹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前列腺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前列腺炎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23例前列腺液标本进行细菌学及支原体的培养分离,并对主要致病茵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23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共有196例呈阳性,阳性率87.8%.其中革兰氏阳性菌89株占45.5%;革兰氏阴性茵33株占16.8%;支原体50株占25.5%;真茵类3株占1.5%;混合感染21株占10.7%.头孢噻肟、喹诺酮类药物对病原葡萄球茵、大肠埃希茵敏感性高;克拉霉素(CLA)对解脲支原体(UU)效果好.人型支原体(MH)对交沙霉素(JOS)敏感.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革兰氏阳性茵中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茵,慢性前列腺炎中支原体的感染也不容忽视,适时监测前列腺液病原体及耐药性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温娅丽;郑红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0年5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121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心脏损害组和无心脏损害组.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活动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心脏损害36例(29.8%),其中心包炎12例(33.3%),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8例(22.2%),心律失常7例(19.4%),瓣膜病变5例(13.9%),心肌损害3例(8.3%),冠状动脉炎1例(2.8%).14例(38.9%)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轻度心悸胸闷.心脏损害组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ESR)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并不少见,且与疾病活动相关.超声心动图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吉恒东;邹红梅;路峰;林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膝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配合体会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采用股薄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四股肌腱重建前交叉韧(ACL)、后交叉韧带(PCL)、前后交叉韧带对2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术中配合下,包括准确了解手术者的操作习惯,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步骤,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未出现恐惧感,术后精神状态很快恢复良好,未发生止血带反应,术后未发生感染,术后膝关节肿胀不明显,未行关节腔穿刺,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无膝前痛,无膝关节不稳发生,无弹响.结论 良好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膝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效率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程惠敏;党爱林;郭琼;裴桂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新生儿麻疹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近3年来收住院治疗的16例新生儿麻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中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1.29:1),发病高峰集中在4,5月份.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81.25%,热峰高于39℃12例(75.00%),并发心肌损害7例(43.75%),肠炎6例(37.50%),支气管炎肺炎4例(25.00%),肝损害1例(6.25%).经入院后抗病毒、补充维生素、止咳平喘、防治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所有病例皆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8.25 d.结论 近年新生儿麻疹亦有发病,与患儿母亲体内麻疹抗体抗体滴度不足有关;患儿临床病毒血症较重,易合并肠炎、支气管肺炎或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新生儿麻疹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郭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比重液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比重液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剖宫产患者97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年龄16~32岁,身高156~175 cm,体重65~90 kg,随机分为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比重液组(A组n=48)和布比卡因重比重液组(B组n=49).结果 两组各有1例因穿刺失败或不能回抽出脑脊液而被剔除本研究,两组年龄、体重、身高和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阻滞平面范围T6~10与B组相比,A组阻滞完善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1),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与B组相比,A组低血压发生率降低,皮肤瘙痒发生率升高(P<0.01),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寒颤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比重液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是安全和可行的.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DeBDE对学习记忆能力及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DeBDE)暴露对雄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初断乳大鼠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300,500 mg/(kg·d)的DeBDE染毒,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6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定量PCR检测其大脑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高、中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基因的表达都显著降低,且随染毒剂量增加表达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 DeBDE可以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和降低海马BDNF的表达有关.

    作者:蒲荣;周光纪;马丽;张德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良性病变术后瘢痕组纵的X线表现

    目的 回顾分析49例乳腺良性病变术后病例的x线平片,探讨乳腺术后瘢痕组织的X线特征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评价49例乳腺术后随访中切口及附近出现致密影病例的平片者的临床资料、各种X线异常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9例切口及附近均出现软组织致密影,伴钙化13例,结构紊乱18例,皮肤改变11例,脂肪坏死1例及异物影2例.49例重复活检结果均为良性的术后改变,其中包括:导管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增生、导管扩张、硬化性腺病、大汗腺化生、异物反应、脂肪坏死及放射状瘢痕等.结论 结合临床及X线平片特征,有助于对乳腺术后瘢痕组织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活检.

    作者:白林;蔡丰;张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结核性脊髓炎3例临床分析

    结核件脊髓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中比较少见的类型,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易和其它感染鉴别,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结核性脑脊膜脊髓炎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文献.

    作者:周永锦;金庆文;侯熙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白质疏松症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观察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颅内血管痛变情况,进一步探讨LA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1例经头颅MRI证实的LA患者和44例无LA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头颅MRA检查并调查其血管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LA与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LA组MRA显示多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等方面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史和血脂异常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病史、年龄为LA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LA的关系为密切(OR=5.663,P=0.010),高血压病史、年龄与LA也密切相关(P<0.05),收缩压不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痛史和年龄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潘攀;孙中武;杨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508例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的护理措施,确保该技术检查的准确性,为医生加深对肺部各种疾病病变特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方法 对508例进行肺部振动反应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给予检查前心理护理,保证舒适安静环境和患者的准备,检查过程协助传感器正确定位、正确的呼吸指导、特殊患者的指导以及检查结束的指导.结果 508例患者中501例能轻松准确完成检查,7例检查失败,失败原因为背部多毛症、脊柱畸形和背部极度消瘦导致传感器吸附不成功而无法进行检查,无一例是因为护理配合不当导致检查失败.结论 护士在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正确指导和操作以及观察检查过程情况,检查后护理,对整个检查结果的;隹确性和确保检查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纯爱;汤凤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8月经蚌医一附院PICC组核心护士会诊后认为无法应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患者7例,其中2例为传统方法置入PICC失败,形成局部血肿,2例因肥胖或先天静脉条件差,3例因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致肘部静脉弹性差,视觉和触觉均难以辨认静脉深浅和走向,而中心静脉置管(CVC)无法满足疗程需要.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技术.结果 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从贵要静脉置入6例,正中静脉置入1例,后拍片显示导管关端位置均在上腔静脉内,操作安全,输液通畅,导管留置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技术,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扩大PICC适应症,该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方法无法置入PICC管的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避免资源浪费.

    作者:郑海燕;陈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瘢痕子宫足月妊娠315例分娩结局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妊娠的分娩方式及结局.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广汉市人民医院295例剖宫产术后和20例子宫肌瘤剥除术后足月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将其再次行剖宫产的285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285例进行对照.将进行阴道分娩的30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阴道分娩30例进行对照.结果 315例中46例行阴道试产,30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5.2%.再行剖宫产285例,手术率90.5%.阴道分娩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行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比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高,平均住院天数、产后出血、严重粘连发生率均较后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对有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测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易理华;刘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