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2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长期随诊观察

李虹;张玉梅

关键词:前列腺癌, 长期随诊, 社区医院, 社区医生
摘要:目的 通过对26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双向转诊与转出是为了更准确定地进行诊断和准确地治疗;同时还可对社区医院诊断符合率予以验证,利于基层医院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方法 对26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双向转诊与转出,对转回的26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每月一次的连续随访.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关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变化,随PSA高低选择是否再继续给予激素、化疗或放射治疗.健康体检时要进行PSA筛查,以助早期发现前列腺癌,以便早期接受治疗,控制率达到96.2%;连续跟踪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上级医院,使患者及时获得新的救治,相对生存率为100%(26/26),弥补了大医院不能按时追踪随诊的缺憾.回访率100.0%.结论 对转回的26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每月一次的连续随访,防止了不连续或漏访现象的发生.不仅方便患者,也减轻了大医院就诊压力,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86例强脉冲光子脱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286例强脉冲光子治疗身体各部位多余毛发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强脉冲光子脱毛机,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有效的治疗前、中、后护理对286例患者进行脱毛治疗;选用3脉冲,输出能量密度为17 ~28 J/cm2,光斑大小为8 mm×15 mm,3~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0~50 d;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效果.结果 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6~12个月,治愈者155例占54%,显效者91例占32%,好转者11例占4%,无效者29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仅有9例患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癜(6例)、水疱(3例),经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得以恢复,无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强脉冲光子脱毛具有安全、高效、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作者:周娟;杨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76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76例131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经131Ⅰ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的FT3、FT4、sTSH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3、FT4,P<0.01;sTSH,P<0.05);而治疗后3,6,12个月时血浆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经131Ⅰ治疗后的176例甲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痊愈142例(80.7%),有效率94.4%.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经131Ⅰ治疗以后,随着甲亢的治愈,绝大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结论 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疗效好,治愈率高,方法简单,可作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胡永全;袁超;陶新全;李卫鹏;刘恒超;申勇;郁中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右室心尖部起博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博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临床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6例;术后分别持续行5 min、10 min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模式的RVA、RVS起搏,同时记录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VAT模式下,持续5 min、10 min RVA起搏的右房a波、V波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均高于RVS起搏,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A持续10 min起搏的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较持续5min的压力有增加的趋势,而RVS起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小,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作者:王和平;胡业梅;武永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社区内的948名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门诊随访方式进行;实验组采用分组管理的模式随访.对两组研究对象管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糖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伴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上无差别.但是,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糖代谢指标、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分组管理是一种适合在社区开展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能够调动患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效舒缓患者的情绪,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做到合理用药、合理膳食、适宜的运动锻炼,从而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的预后、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陈亮;胡芳芳;张惠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对策

    锐器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自1981年McComick等[1]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卫生保健人员的职业危害以来,护理人员受到针刺伤害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士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每年全球大约有10万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害[2].作为高校医院的护士服务对象来源广泛,更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有鉴于此,本文对临床护士锐器刺伤的发生和危害及对策做一总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更加完善的对策,从而减少临床护士因锐器刺伤引起职业感染的危害.

    作者:佟亚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肝硬化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以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12例误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和误诊原因.结果 12例误诊患者中,发病年龄11 ~46岁,平均年龄32.6岁,主要见于中年人.病程5d~6年,平均2.6年,误诊时间长达29个月,有阳性家族史者3例,均为同胞一代发病.分别有11例和5例患者有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尿铜增加;裂隙灯下角膜K-F环阳性10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被误诊,中年不明原因的肝病要注意本病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对确诊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筛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刘红娟;张骏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keto-PGF1α、NSE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者血和脑脊液中6-keto-PGF1α及NS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ACCESS)检测89例HIE患儿和32例正常新生儿血和脑脊液中6-keto-PGF1α及NSE的含量,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E轻、中、重度组血及脑脊液6-keto-PG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IE患者轻度组血N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脊液中则显著高于对照组;HIE中、重组血和脑脊液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E患者血及脑脊液中6-keto-PGF1α、NSE水平检测对HIE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范永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蚌医二附院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有发热、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呃逆、急性胆囊炎、肝肾功能不同程度损害、肝脓肿、上消化道出血等,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均症状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术前肝功能较差、化疗栓塞药物选择和使用剂量有关,完善患者术前相关检查,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合理选择手术患者,采用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应战;杨敬海;张玉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ICU护士核心能力N1级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适合ICU低年资护士N1级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为低年资护士ICU培训方案的制定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 评估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确定岗位职级,制定并实施层级护士培训手册,通过一对一带教、集中授课、现场观摩、操作示范及教学查房等方式,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评价包括培训完成情况、理论及操作考核、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工作绩效.结果 有116名护士完成预定的培训计划,通过率为97.48%,其中20人完成N1-2阶段临床学习、13人完成N1-3阶段临床学习.N1-2和N1-3阶段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护理绩效评分与N2层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专业核心能力N1级培训制度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及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陈洁雅;李静;李平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存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农村5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存现状,探索和分析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的医疗和养老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方法 选取江苏、江西、山西、贵州四省五县980位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87%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的主要疾患是关节炎(41.63%)、胃病(23.27%)、高血压(17.25%);只有0.92%的人看病费用“全部免费,自己不出一分钱”.结论 在目前社会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要使农村家庭对生育数量的追求转向质量的追求,政府必须进行政策引导,建立独生子女户父母养老基金,推行独生子女两全保险和父母养老保险,帮助独生子女家庭致富,以推动农村家庭生育需求的转变,从根本上降低农村生育率.

    作者:毛京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院领导、医疗器械及消费品供应部门,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及后勤环卫人员的多方面支持、协助和合作.方法 分析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长期以来检验学科建设在理念上更多重视的是质量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忽视了生物安全管理.临床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防护意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防护设备、临床标本的运输、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结论 在工作中,医院可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精密仪器设备,而对添置生物安全设备,甚至价格价廉的一次性消费品却考虑甚少.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斗争中的沉痛的教训,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临床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

    作者:刘晓平;邵小华;蔡朝阳;陈梅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硝呋太尔制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硝呋太尔制霉素和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效果,为妇科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某医院门诊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确诊年龄18 ~50岁、治疗前未经其他药物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硝呋太尔制霉素组(试验组)和甲硝唑组(对照组),每组94例,分别给予阴道后穹隆放置硝呋太尔制霉素和口服甲硝唑治疗.停药3d后进行复诊,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硝呋太尔制霉素治疗总有效率为95.7%(90/94),甲硝唑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82/9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3,P>0.05);试验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率为3.2%(3/94),对照组为13.8%(13/94),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3,P<0.05).结论 硝呋太尔制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疗效好,且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矞颖;朱震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方法 对24例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头颅CT、MRI及治疗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该组24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明确的有机溶剂接触史.临床表现无特殊性,以全脑症状和严重的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病变早期CT及MRI检查可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头颅MRI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小脑齿状核、苍白球对称受累,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经长期、足量使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治疗,20例患者症状好转,部分遗留有后遗症,4例死于脑疝.结论 认识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使本病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治,早期、长程、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脱水降颅压治疗是关键.

    作者:程卫国;张剑平;李在望;沈柯及;汤群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341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谱,探讨急诊抢救室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惠纠纷.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期间急诊抢救室的所有死亡病例,共计34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猝死在抢救室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高为18%,其次为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猝死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高,但在抢救室时间短.结论 急诊抢救室需要配置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同时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抢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

    作者:孙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mad4基因对胰腺癌细胞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Smad4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 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4对胰腺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4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BxPC3,用G418筛选及RT-PCR、Western blot鉴定;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阳性细胞克隆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改变;又分别采用噻唑盐(MTT)比色法及5-溴-2-脱氧尿苷(BrdU)掺入法检测阳性细胞克隆的增殖活性.结果 成功建立表达Smad4的阳性BxPC3克隆(S4-8,S4-23),并证实其E-cadherin、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TT法和BrdU掺入法显示,S4-8与S4-23细胞克隆增殖显著降低.结论 Smad4可增加胰腺癌细胞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并抑制其增殖,Smad4可能对胰腺癌具有基因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庆宏;于鸿;黄俊星;王朝夫;施达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PCI术后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改良的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PCI患者100例随机分组:A组,PCI术前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后40 mg×7d,以后20 mg qd;B组,PCI术前术后均每日阿托伐他汀2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术后24 h,服药后7d分别测定hs-CRP、MMP-9及NO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血管事件.结果 服药前两组患者hs-CRP、MMP-9、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hs-CRP、MMP-9较术前升高,NO较术前降低(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服药7d后两组hs CRP及MMP-9均较术后24 h下降,NO较术后24h升高(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结论 改良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降低PCI术后体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并改善内皮功能,并不增加肌溶解等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金艳;杨承健;徐欣;曹佳宁;叶新和;董丰;李麟;王仁荣;杨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柱肿瘤术中硬脊膜缺损的处理

    目的 探讨脊柱肿瘤手术术中硬脊膜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蚌医二附院2008年2月-2010年8月脊柱肿瘤手术术中出现硬脊膜缺损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3.5岁,脊膜瘤8例、神经鞘瘤3例、椎体转移瘤2例.肿瘤连同受侵硬脊膜切除后硬脊膜缺损,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覆盖、紧密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持续硬膜外引流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13例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脑脊液漏、硬脊膜假性囊肿及中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术中硬脊膜缺损,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覆盖、紧密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持续硬膜外引流,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耿春辉;周功;韩俊柱;袁伶俐;刘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红肉和肉制品摄入增加癌症风险的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在当今的饮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肉类是水分和脂肪的重要来源,含有20% ~ 30%蛋白质,提供所有的主要脂肪酸,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1].近年的研究发现,红肉和肉制品(主要指添加防腐剂保藏或者通过烟熏、腌制或盐渍以及煎炸烤等方式加工的肉)的大量摄入与多种癌症相关.笔者结合近年来各国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红肉类和肉制品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致病机理,简要分析了研究的不足,并对下步研究做出展望.

    作者:韩鹏飞;唐偲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芪参益气组和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P-R间期、R-R间期及24h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P<0.01),普罗帕酮组减少房性早搏的效果比芪参益气组更明显(P<0.05),两组减少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芪参益气组提高心率变异性比普罗帕酮组更显著(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疗效.

    作者:魏炜;刘加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神经刺激仪颈丛麻醉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

    目的 神经刺激仪引导双侧颈丛阻滞术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病史等颈丛阻滞的禁忌证.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术麻醉组(A组)和常规颈丛阻滞术麻醉组(B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A组在切皮、甲状腺上极及峡部分离、缝皮时麻醉效果均优于B组(P<0.01),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应用于颈丛阻滞术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费用,还可适应于门诊日间颈部手术的应用.

    作者:卢民;徐仲煌;赵晶;黄宇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