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法;许筱
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阑尾炎其声像图表现往往伴随不同的间接征象.现对我院收治的152例不同类型阑尾炎B超检查结果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超声检出率.
作者:张元新;金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时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AP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术后3、6、12h取胰腺组织行光镜检查,取肝组织行光镜检查并用电镜观察肝细胞变化;检测血清ALT水平;RIA法测定血清TNF-α、IL-1 β、IL-6;ELISA法检测IL-10水平.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AP组胰腺发生炎症,肝脏出现了病理性形态改变.随着病程的发展,AP组血清ALT水平逐渐明显升高(P<0.05),血清TNF-α、IL-1β、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SO组(P<0.05).结论 AP可致肝损伤,高水平的血清TNF-α、IL-1β、IL-6、IL-10与AP及其肝损伤可能相关.
作者:万涛;潘忠良;贺亚东;潘学威;滕龙;方周溪;朱冠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β-2及Ras三种癌相关基因蛋白产物,探讨这三种癌相关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分化和预后的关系及三者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82例原发性胃癌细胞中和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 β-2及Ras的表达,观察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胃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p53、C-erb β-2、Ras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胃黏膜均显著升高.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肿瘤直径>4cm、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C-erb β-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肿瘤直径>4cm的胃癌患者Ras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的胃癌患者.p53、C-erb β-2、Ras阳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p53表达与C-erb β-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53的失活和突变以及C-erb β-2、Ras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p53、C-erb β-2与胃癌的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53、C-erb β-2、Ras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突变型p53、C-erb β-2及Ras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其中突变型p53与C-erb β-2呈同步表达(正相关).多基因联合检测能更充分地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周戎二;陈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BC-HRP法检测轻中型、危重型组HFRS患者及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检测尿蛋白(UP)和血PLT、BUN及Cr水平.结果 轻中型及危重型组HFRS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危重型组TNF-α水平增高幅度明显大于轻中型组(P<0.01),且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轻中型组(P<0.01). TNF-α水平与UP、BUN及Cr水平呈正相关,与PL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NF-α水平关系十分密切.早期检测TNF-α及UP、BUN、PLT等的水平有助于HFRS的诊断.连续动态观察有利于监测病情和评估预后.
作者:汪建宏;吴卫春;张丽萍;鲍芹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属于不稳定骨折,且常累及关节面,治疗不当易造成肢体短缩、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及神经卡压等并发症[1-2],因此近年来提倡手术治疗的建议逐渐增多.
作者:石成弟;黄俊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转子间骨折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患者大多伴随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损伤多表现为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
作者:毕擎;夏冰;洪剑飞;朱丹杰;邱斌松;章水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胆囊切除术后有少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右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传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发生率高达4%~40%[1].
作者: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外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主流术式.2002年以来本院用这种术式治疗CSDH 113例,发现了一种新的并发症--膜夹层血肿.
作者:陶志强;方激扬;黄建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小鼠小肠隐凹素-4mRNA表达的变化,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胰腺炎时肠细菌移位机制.方法 将3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9h模型组、18h模型组和对照组.两模型组腹腔注射雨蛙素(Cn)每次250μg/kg,连续4次,每次间隔1h,内毒素(LPS)10mg/kg(与后一次Cn共同注射).分别于注射后9、18h处死.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注射后18h处死.取血送淀粉酶检查,取胰腺送病理检查.用RT-PCR法测定末端回肠隐凹素-4mRNA表达.结果 Cn加LPS腹腔注射成功诱导了小鼠AEP,胰腺病理损害以首次注射后18h明显,注射后9h隐凹素-4mRNA表达轻微下调.18h下调更明显.结论 小肠隐凹素-4的获得性缺陷可能是胰腺炎时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胡祖健;李钢;罗静;刘世宾;王凯诚;陈海平;赵金锋;严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传统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内容--胚胎干细胞研究遭遇到各种伦理、法律的瓶颈之后,成体干细胞的研究日益兴盛,属于成体干细胞的造血干细胞(HSC)、间充质干细胞(MSC)、表皮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研究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
作者:金杰;虞渝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98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有高脂血症分成两组,分别观察比较其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 1MG)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指数(PI).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组的MA、α1M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IMT、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内MA、α1M阳性患者IMT及PI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或0.01).结论 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检测尿微量蛋白可以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王钦贤;金重赢;刘占军;朱建华;梁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由于目前术中普遍应用较大剂量的镇痛药和肌松药,因此对麻醉深度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发生术中知晓的问题日益突出.麻醉的深度可从各个角度予以评价,但各有特点.本文就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用于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深度的评价作一探讨.
作者:楼静芝;陈顺富;祝贵州;郑羡河;陈文迪;俞渭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如髓核细胞由软骨细胞表型转变为纤维软骨细胞表型,细胞外基质中蛋白多糖、水及Ⅱ型胶原蛋白丢失破坏了正常椎间盘和椎体的解剖结构,直接导致椎间盘力学特征丧失.
作者:刘建;张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人类胰腺癌组织中R-ras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R-ras、P21ra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R-ras、P21 ras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均P<0.01);R-ras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组织的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R-ras阳性表达率与P21ras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相一致(均P<0.01).结论 R-ras在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病过程.
作者:张再洋;吴育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颈丛阻滞具有操作简单、能保持患者术中清醒、可以观察发声情况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甲状腺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程李健;余功敏;王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交通事故或建筑工地高处坠落常导致胸部创伤,其中肺挫伤是常见的类型,由此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起病急,进展快,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潘云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枕大池注血)和对照组(枕大池注0.9%氯化纳注射液),分别在注血前1d(D0)及二次注血后2d(D5)行3D-CTA检查,观察DCVS情况及脑血管等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兔基底动脉直径D5平均为D0的69.7%±4.3%,对照组D5平均为D0的98.2%±1.4%,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脱落.结论 3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可有效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为DCVS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作者:周乐平;王均炉;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在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促进康复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1].肠内营养(EN)具有符合生理状态、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菌群易位以及使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2],在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我院外科对58例危重患者通过不同途径实施EN,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海明;李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科于2007年6月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乳房再造1例,并对该患者合并的下腹正中及右下腹部手术疤痕同时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金才;吴溯帆;石杭燕;陈永;孙燚;张志民;陈达;应彬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下,小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肥大指数的改变及肺小动脉结构的重建.初步建立小鼠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2周组、实验4周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饲养于氧舱中,舱内氧浓度为9%~11%,二氧化碳浓度为5%~6%.每天8h,每周6d.实验2周组在舱内2周,实验4周组在舱内4周.至相应时间后检测RVSP、右心室与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RV/(LV+S)]、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MT%)、血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MA%),并观察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实验2周组小鼠RVSP、RV/(LV+S)、MT%、MA%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光镜下可见心肌增生肥大.实验4周组小鼠的上述病变更为明显.结论 在常压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中2周即可形成较理想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这为更好地研究肺心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徐漫欢;范小芳;王小同;龚永生;胡良冈;徐浩;郑云鹤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