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于锦香
免疫性血液病应包括因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血细胞及造血组织损伤或其发病主要因免疫机制介导的血液疾病,该类疾病在治疗上的主要对策为免疫调整剂。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系体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根据自身抗体作用的特点,分为温抗体及冷抗体。温抗体在37℃时作用活跃,以IgG为主,为不完全抗体。冷抗体在20℃以下,作用较活跃,主要为IgM,为完全抗体。属于后者的为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和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
作者:张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2月~2000年8月采用医用耳脑胶(EC)胶配合纯钛金属板螺钉治疗锁骨严重粉碎性骨折36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9例,女17例。
作者:潘哲尔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大肠癌家族性危险的好例证乃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高,并有极高的大肠癌发病率。同时,目前认识到,一些不属于上述两种疾病的散发性大肠癌,通常也具有家族性危险。虽然散发性大肠癌家族性危险的原因迄今仍未阐明,但其原因可能是异质性的,即遗传性和环境性因素可能同样具有重要性。本文拟对大肠癌的家族性危险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高凤金;蔡中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两院自1987年1月~1999年6月对106例因左半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的病例施行了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4例,女性42例。年龄
作者:俞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双侧髋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70例15~86岁(平均年龄53岁)健康志愿者双侧髋部骨密度。结果 双侧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696~0.979, P<0.001),右侧骨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左侧(P<0.01),对应部位骨密度的平均差异为2%~3%;髋部除Ward’s区骨密度与体质量不相关外(r=0.037, P>0.05),其余部位骨密度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0.289~0.488, P<0.05)。结论 双侧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骨密度值高度一致。
作者:黄干;廖二元;伍贤平;邓小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入院时误诊11例,现对误诊患者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张毅;杨炎;马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分析12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探讨QOL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诊断存活2年以上的12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6例接受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填表或信函问询。结果 随存活时间延长,Karnofsky计分逐步上升,依次为淋巴瘤>CML>AL>MM,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者>化疗后缓解期超过2.5年者>移植后1年以内者>缓解期少于2.5年者。对中药或气功的总的肯定率达57.4%。结论 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及化疗达缓解超过2.5年者生理机能明显改善,但普遍存在心理、社会问题;MM患者QOL较差;医疗费是主要的忧虑根源;有关干细胞移植的疑虑值得引起关注;应加强中医在肿瘤治疗后期的调理作用。
作者:曾慧兰;郁知非;陶瑞芳;陈子兴;吴德沛;李建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缺血性肝炎是缺血缺氧导致的可逆性肝损害。通过对49例缺血性肝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酸(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他生化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进行监测,直到恢复正常或患者死亡。结果 缺血性肝炎主要发生在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急性低血压疾病基础上;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压和缺氧;ALT、AST和LDH均极度增高,并随病情好转而迅速恢复;死亡率达46.9%,均死于原有基础疾病,其中AST/ALT大于或等于1者显著高于小于1者。结论 缺血性肝炎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急性低血压时的一种并发症,ALT、AST和LDH的可逆性极度增高是缺血性肝炎的主要特点。
作者:商黔惠;赵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支持两种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是AA的“治本”治疗,也是“扛鼎”治疗。其总的机理是:抑制T淋巴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产生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解除此类因子对造血细胞的抑制或/和破坏,进而重建造血。该类治疗主要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胞霉素A(CsA)、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环磷酰胺(CTX)及干细胞移植(特别是“微移植”)前的“预处理”等。
作者:邵宗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免疫抑制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某些免疫性血液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抑制疗法亦可破坏正常免疫反应,而且这些制剂多具有细胞毒性,因此必须重视免疫抑制疗法带来的毒副作用。本文就几种常用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介绍如下。
作者:徐世荣;郭晓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5-1999年我院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不愈合共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18~59岁,平均39岁;骨折部位:胫腓骨上段4例,中段11例,下段6例;21例患者均行钢板内固定,其中加压钢板17例,普通钢板4例,伤后二次手术短时间为6个月,长时间13个月,平均10个月,21例均达临床骨折不愈合标准。
作者:林希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免疫学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异基因组织从一个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也是导致HSCT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对涉及移植物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免疫耐受、免疫重建以及肿瘤控制等免疫学机理研究的深入,不断地给临床带来新的免疫抑制剂和调节剂,使HSCT能够取得长足发展。以下将简要介绍在异基因HSCT中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作者:王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在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42例直肠癌患者行直肠前切除,采用美国外科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结果 本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发生率4.76%,经保守方法治愈,无一例行结肠造口。结论 只要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使用得当,即使发生漏,由于其漏口较小,通常可不行近端结肠造口。
作者:张劲光;梁怀祝;隋亚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nm23-H1的表达及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大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为66.7%;nm23-H1表达在正常黏膜、腺瘤及大肠癌各组间虽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可能在大肠癌的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m23-H1基因的低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并可能与癌的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红;陈东;贺建业;李素云;张云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肠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预后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PCNA表达状况同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Dukes AB同Dukes CD期间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存组间明显不同。结论 PCNA增殖状况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特征,可以独立预测大肠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炜;马鸿基;张一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资料:患儿,男,10个月,因反复抽搐4 d入院。入院前4 d以发热、解粘液便半天,在当地乡卫生院治疗,病情无缓解,治疗中出现抽搐2次,每次抽搐持续近半小时,抽搐时表现为:两眼上翻、口唇发绀、四肢强直阵挛。入我院传染科治疗,大便化验:脓球(+)、WBC(+)、RBC 0~3个/Hp、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确诊为菌痢。经地塞米松、氧哌嗪、甘露醇等治疗3 d后,热退,大便化验正常;但病程中仍反复出现抽搐,表现为四肢强直阵挛、两眼上翻,持续30 s左右,无呕吐及二便失禁。查头颅CT提示“脑梗塞可疑”,收入儿科住院。既往无类似抽搐史,无外伤史,无家族癫痫史。查体:药眠状态,面色苍白,前囟平软,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稍低,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培养无异常,脑电图、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头颅核磁共振(MRI):右侧被壳梗塞并梗塞后少量出血,确诊为:右侧被壳脑梗塞。给予丹参、小剂量甘露醇和对症处理3 d后未再出现抽搐,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出院,1个月后复查头颅CT“原梗塞部位低密度影基本消失”。
作者:吴海泉;晏硕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白血病细胞对结构和作用方式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抵抗,称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直接影响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和预后,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当今AL治疗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AL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白血病细胞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MDR的机制呈多样性,现分述如下。
作者:董作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ex disease,GERD)是人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据统计,人的一生中30%~40%的人曾患有GERD,7%~10%的人每天有烧心症状,每周至每月15%~30%的人、1 a 45%的人有烧心,烧心是GERF典型的症状。今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GERD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将近年的新进展作一综合报道
作者:池肇春;吕富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分型的价值。方法 分析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涂片与切片的观察结果。结果 骨髓活检病理观察对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尤其在分型中有很大帮助。结论 骨髓活检是确诊早期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分型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作者:陶英;杨梅如;刘薏芝;彭永军;袁一沁;浦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及其β链(sgp130)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GE1治疗前后血清SIL-6R、sgp130的动态变化。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L-6R、sgp13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GE1治疗后血清SIL-6R、sgp13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监测血清SIL-6R、sgp130水平能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的肝损伤程度及判定预后;PGE1能纠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减轻肝脏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作者:周炳喜;牛秀峰;尚佳;李玉魁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