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价值

于鹏海

关键词:变异型,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临床表现, 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特征
摘要: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查中很难鉴别,但是二者的特征性心电图对鉴别诊断变异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监护

    近年来急诊医学的监护已有很大进展,但呼吸监护较心血管监护落后,考虑到许多猝死及心跳骤停往往由于呼吸因素所致,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呼吸功能的监护相当重要,以达到防止呼吸衰竭的产生,加强对需呼吸支持患者的处理.

    作者:黄绍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胃泌素瘤诊疗进展

    胃泌素瘤在胰岛细胞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胰岛素瘤,来源于胰岛G细胞.早为1955年Zollinger 和Ellison所报道的2例患者,典型临床特征是顽固性消化性溃疡、水样腹泻及胃食管返流,临床通常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是因胃泌素瘤分泌大量胃泌素造成胃酸分泌失控、亢进造成.另外,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Ⅰ)发生于胰腺的内分泌肿瘤也多为胃泌素瘤,临床发现约20%的胃泌素瘤实为MEN-Ⅰ的部分表现.

    作者:代文杰;乔海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Riedel 甲状腺炎1例报告

    Riedel甲状腺炎,又称侵袭性甲状腺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慢性木样甲状腺炎,此病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疾病.是由Riedel在1896年首先描述,本病多见于30~60岁女性,男女之比为1:3.美国Mayo Clinic 64年间56 700名甲状腺切除病人发现该病37例.

    作者:高政南;宋光华;申平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施他宁和生长激素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并不主张早期手术[1],近年来许多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证明,多数SAPⅠ级和部分SAP Ⅱ级患者,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而获痊愈.我们采用生长抑素施他宁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SAP,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冯鹏才;王立俊;梁俊锋;严得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80年代以来,国内对尿激酶(UK)及链激酶(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研究较多,对新型溶栓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AMI中应用报道不多.本文旨在探讨rt-PA静脉溶栓与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莫新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943例病人中共检出心肌桥10例.结果:孤立性心肌桥4例,2例手术,1例置入支架,1例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1例行搭桥手术,心肌病5例采用药物治疗.结论:有症状孤立性心肌桥治疗应当积极,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心肌桥松解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同时进行.

    作者:张立忠;魏盟;陈海波;张路平;高栓庄;谷新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体表电位标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后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再通患者进行体表电位标测(BSPM),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定性定位诊断方面的敏感性.方法:采用BSPM-Ⅲ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患者与14例未通者进行体表电位标测,分析两组QRST-T偏差图、参数图、等电位图极大值、极小值.结果: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显示出了与临床梗死部位相符的体表电位标测图形,其敏感性为85%.其中,26例冠脉再通者有22例BSPM的显示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敏感性为84.6%;14例未通者有12例与临床诊断相符,敏感性为85.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表电位标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诊断,无论是在梗死充分发展期还是紧急冠脉再通后,均能显示出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魏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嗜铬细胞瘤16例误诊分析

    本文报告1990年以来收治的嗜铬细胞瘤16例误诊情况,并将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冯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施他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0年6月~1997年6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277例,其中重症胰腺炎78例,占28.16%.本文分析其诱发因素及施他宁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荣贵;徐启顺;郑卫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假性胰腺囊肿25例诊治

    我院近年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假性胰腺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C)25例,现结合文献就其诊治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徐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术中超声定位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对一些位于脑重要功能区、脑表面无明显间接征象的深部小病变应用(在蛛网膜表面)超声定位检查.结果:本组术中超声定位检查32例,超声显示深部病变的大小、部位、性质与术前CT、MRI相吻合,根据超声提示都能精确探及病变.结论:术中超声定位检查简单、有效、安全,有助于提高颅脑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术中超声定位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向明;陈毅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胰岛素瘤的外科治疗(附17例分析)

    我院从1990年3月~1997年6月共治疗胰岛素瘤病人17例,现就17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予以分析,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高飞;李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一种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之一,既可以演变成稳定性心绞痛(SA),也可能转化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性猝死.在未来1年内,病人有6%的死亡率和11%的心梗率,未来7年内死亡率为2%~3%,心梗率为1%~3%.因此选择合理治疗以延缓或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彦双;孔晓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保脾胰体尾切除术6例分析

    1995年6月~1998年8月,我们对胰体尾病变患者进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6例,术后效果较满意,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洪;覃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气囊肿症46例诊治体会

    肠气囊肿症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特征主要是发生在小肠和结肠壁上类似息肉状含气体的囊腔.自1980~1995年我们曾治疗被手术证实过的46例肠气囊肿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利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临床常见且需治疗的心律失常.已往研究显示,小剂量胺碘酮(amiodarone)疗法对心房颤动高效且耐受良好[1].但仍有严重毒副反应的发生及因毒副反应而停药者.本文旨在探讨更小剂量胺碘酮治疗PAF及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宋亚辉;刘小冬;袁俊强;陈金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纳络酮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纳络酮在急危重症抢救中的运用效果以及时效、量效和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副作用.方法:317例急危重症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其中用药组又分为规定量组和加大量组.观察两组临床抢救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意识状态,用药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γ=5.025,P<0.05),对休克、重度安定类中毒患者血压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γ2=5.029,P<0.05),对急性脑损伤所致Cushing'Action中呼吸、心率影响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R2=8.2901,PR<0.01,χH2=4.631,PH<0.05),对高血压患者在运用基础降压药后两组对血压影响无统计学差异(χ2=0.246,P>0.05),对意识状态改变规定用量组与加大量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6S5,P>0.05).结论:纳络酮作为一种非特异抢救用药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在恢复意识状态、解除呼吸和心血管抑制有着积极作用.并可能对继发性脑功能损伤和其它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总的抢救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冯亚民;许文明;李志敏;赵慧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290例儿童颅脑损伤诊治体会

    我院自1988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2 084例,其中儿童颅脑损伤290例(占13.9%),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钱斌;黄洪勋;郁允祥;施恩标;张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胸闷心慌反复晕厥 Q-T间期延长

    病历介绍患者,女,68岁,因胸闷、心慌15d,晕厥20 h于1998年4月27日入院.患者于15 d前无明显诱因时感心慌、胸闷,活动后明显,未行治疗.20 h前晨起后感头晕,在上厕所时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持续5~6 s,醒后感头晕、胸闷、心慌,此后又发作2次,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作者:秦富吉;陈德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自20年前首例PTCA成功以来,该方法已在国际上普遍推广,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但PTCA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血管的急性闭塞以及后期的再狭窄仍是PTCA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PTCA的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支架被介入心脏病专家接受并广泛应用是对PTCA的重要补充,亦是介入心脏病学的重要进展.

    作者:张代富;葛均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