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李玉明;陈伟彬;王星稳;李盖;周伟;张惠英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性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求并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影像资料,另随机选取1806例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斑块测得的CT值(HU)分类斑块性质为钙化斑块(CT值约196~817HU)、非钙化斑块(CT值约-12 ~ 47HU)及混合斑块(两种成分均有)组,比较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 465例心肌桥患者中,发现粥样硬化299例(64.30%,299/465),而对照组中发现粥样硬化569例(31.51%,569/1806),桥前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心肌桥并患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钙化斑块93例(31.10%,93/299),非钙化斑块95例(31.77%,95/299),混合斑块111例(37.12%,111/299);对照组中,钙化斑块235例(41.30%,235/569),非钙化斑块92例(16.17%,92/569),混合斑块242例(42.53%,242/569),两组比较显示载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的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NCA)会增加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且3种斑块比较,明显增加了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糖尿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1型和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近年来逐渐研究明确.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改善胰岛功能的相关机制进行文献综述,包括诱导分化成产胰岛素细胞、免疫调节、促进自噬、促组织修复再生;另外,近年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及分泌的微粒也可以模拟其免疫调节等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膜联蛋白A1(ANXA1)是调节胰岛功能的关键因子,有望成为无细胞疗法的发展方向.

    作者:陈美婷;肖新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九节龙皂苷对胃肠平滑肌功能的兴奋作用

    目的 考察九节龙皂苷对大鼠及小鼠不同状态下胃肠功能的兴奋作用.方法 给予正常小鼠及阿托品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小鼠九节龙皂苷后测定其胃排空及肠推进,分别测定在正常克氏液和低钙克氏液中孵育的大鼠离体小肠收缩性,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九节龙皂苷对便秘大鼠肠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表达的影响.结果 九节龙皂苷可促进正常及胃肠功能障碍小鼠的胃排空及肠推进,增强大鼠离体小肠收缩性,且可刺激便秘大鼠MLCK的表达.结论 九节龙皂苷可促进平滑肌MLCK的表达,进而增强胃肠平滑肌运动功能.

    作者:徐志立;陶小军;张明波;窦德强;康廷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索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是否需要按照Child-Pugh分数及肝硬化病因进行分层分析来评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医院感染率、6周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探索各Child-Pugh分级及不同肝硬化病因的患者是否都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该类患者316例,按入院时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分为抗生素组与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6周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①抗生素组患者的感染率及6周再出血率更低;②按肝硬化病因将患者分为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结果发现,肝炎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抗生素组的感染率及6周再出血率更低;酒精性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抗生素组的感染率及6周再出血率更低;③按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A、B、C3级,结果发现,Child-pugh A级的患者抗生素组与对照组感染率、6周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B级的患者抗生素组的感染率、6周再出血率更低;Child-pugh C级的患者抗生素组感染率、6周再出血率更低.结论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6周再出血率,建议此类患者入院时短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与肝硬化的病因无关,但与Child-Pugh分级有关,Child A级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6周再出血率、病死率均较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此类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月平;崔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胸腺五肽对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局部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对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自2012年1月~ 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研究组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给予胸腺五肽,化疗结束后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留取乳腺癌组织标本,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和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外周血中IL-6、IL-10、TGF-β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显著降低(21.47%±3.29% vs 23.88%±3.43%,JP=0.002);CD8+T细胞显著增高(30.36%±4.38% vs28.43%±4.16%,P=0.047);CD4 +/CD8+T细胞显著降低(0.71±0.14 vs 0.84 ±0.1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 +T细胞、CD4+/CD8+T细胞、IL-6、IL-10、TGF-β1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显著增加(27.67%±4.24% vs25.09%±3.68%,P=0.005);CD4 +/CD8+T显著增加(0.83±0.14 vs 0.75±0.18,P=0.029);IL-6水平显著增高(12.39 ±2.87 vs 9.24±3.38ng/L,P=0.000);IL-10水平显著降低(8.49±2.59 vs 12.59±3.65ng/L,JP=0.006);TGF-β1水平显著降低(12.47±3.88 vs 17.76±4.12ng/ml,P=0.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手术部位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五肽联合新辅助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免疫状态和全身免疫功能.

    作者:郭瑛;王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时超声造影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分析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实时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8例甲状腺可疑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超声造影特征的分析,并分别对结节周边与中心感兴趣区进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进一步比较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包括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灌注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CEUS定量参数(包括结节周边峰值强度、周边曲线下面积)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节大小、结节内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不同,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易;梁蕾;郭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内置生物套技术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一种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的“内置生物套”技术,降低阴茎的敏感度,观察其对早泄患者的影响.方法 通过确定适应证后,选择20例早泄患者.采用冠状沟切口,于白膜浅面分离腔穴,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埋没导引针牵引缝合固定近端,远端与深筋膜缝合固定.术后持续加压包扎.6周后可开始性生活.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未发现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前平均射精潜伏期0.67min(0.18~1.1min);术后阴道内射精潜伏期为2.37min(0.82~8.4min,P<0.05).结论 内置生物套技术通过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在阴茎体的皮肤和海绵体之间形成一道人为的组织屏障.从本项临床研究观察来看,该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项相对安全的外科操作,而且可以显著延长早泄患者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期时问.

    作者:王海;张海林;白明;曾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二甲双胍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20 ~ 250g,共30只,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二甲双胍组(mefformin+ I/R组).metformin+ I/R组在建立I/R模型前给予二甲双胍0.125mg/(kg·d)腹腔注射,共14天,Sham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14天.给药结束后I/R组和metformin+ I/R组采用切除右肾、夹闭左肾动静脉45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Sham组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静脉.分别于再灌注24h时抽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然后处死大鼠取肾,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caspase-3表达,并行Tunel染色评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跟Sham组比较,I/R和metformin+ I/R组的BUN、Cr均明显升高;同时,相比I/R组,metformin+ I/R组的BUN和Cr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跟Sham组比较,I/R组和metformin+ I/R组Bcl-2、Bax、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跟I/R组比较,metformin+ I/R组Bax、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同时Bcl-2的表达明显强于I/R组.Tunel结果显示,相比Sham组,I/R和metformin+ 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同时,metformin+ 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少于I/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预处理能改善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肾功能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柳永;刘修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温度对臂旁外侧核神经元胞外放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 研究臂旁外侧核(LPB)自发放电神经元的温敏特性.方法 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观察温度对LPB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影响,分析LPB热敏、冷敏神经元的分布、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温度变化对LPB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不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减慢.在参与前馈调节的3个亚核即LPBel、LPBc和LPBd,热敏和冷敏神经元均有分布,但其分布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B热敏神经元的温敏系数范围为0.8~3.4imp/(s·℃),冷敏神经元的温敏系数范围为-0.6~-4.2imp/(s·℃);在32℃、36℃和39℃3个温度条件下,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快于温度不敏感神经元(P <0.05);LPB神经元胞体形态呈椭圆形、梭形、三角形或圆形,虽然LPB 3类神经元胞体形态有所不同,但4种形态神经元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变化对三类神经元的放电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LPB部分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具有温度敏感度,存在内在温度感受机制.

    作者:叶梦萍;綦黄鹏;薛雅文;詹瑜;林友胜;王念;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冠心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自2015年1月~ 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87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ASI分组,比较组间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累计的血管支数,并对AASI与Gensini评分及GRAC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一般特征:组间比较:性别、吸烟、血脂、尿素氮(BUN)、肌酐(Cr)、体重指数(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冠脉病变累计的血管支数比较:3支病变及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SI与Gensin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AASI与GRAC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AASI不仅可用于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的判断,而且有助于冠心病预后的评价.

    作者:李杰;王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平原移居高原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室功能的变化及高压氧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高原缺氧对平原移居高原战士运动后心功能的影响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6名健康成年战士,从平原移居到3800m高原生活0.5 ~2.0年,分别检测对照组、HBO 5天组和HBO 7天组安静和负荷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肌作功指数(Tei inde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体力负荷:节拍器控制的5min蹬阶运动,频率25次/分,台阶高30cm,负荷强度650(kg·m)/min,为中等强度的体力负荷.结果 HBO预处理7天安静时的Te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预处理5天、7天运动后的Tei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LVE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BO预处理5天、7天运动后的血清CK-MB、cTnⅠ水平较预处理前的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平原移居高原人在中等强度体力负荷后出现心功能下降现象,HBO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运动后心肌损伤从而增强心功能.

    作者:冯恩志;戴胜归;石路;李洋洋;张延猛;贺巍;江西;徐海峰;更松多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半乳糖凝聚素-3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家兔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半乳糖凝聚素-3(galectin-3)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家兔心肌中的表达模式及情况,探讨galectin-3在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对心室重构影响,为心力衰竭中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采用数字表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对照组仅给予开胸对照处理.于术前及术后2、4、6周采用心脏超声仪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心功能.ELISA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6周血清中galectin-3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galectin-3、胶原纤维Ⅰ及胶原纤维ⅢmRNA的表达并计算胶原蛋白Ⅰ/Ⅲ比值.于术后6周取实验组及对照组心肌组织分析左心室(LV)重量并计算左心室重量/体重比值,即左心室肥厚指数;用Masson法胶原染色,分析心肌纤维化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造模术后2、4、6周EF、EDD、LVP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6周实验组血清galectin-3浓度高于对照组及术前浓度(P<0.05).相关性分析示,血清galectin-3浓度与EF呈负相关(r=-0.84,P=0.009),与EDD呈正相关(r=0.905,P=0.020).实验组galectin-3、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中梗死区galectin-3、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的mRNA表达皆高于梗死边缘区(P<0.01).病理学测实验组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肥厚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光学显微镜下实验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部分心肌细胞坏死、水肿、肥大,心肌纤维增粗.小血管壁增厚并可见周围有大量蓝绿色胶原纤维增生并包绕分割心肌细胞,心肌间质纤维增生、胶原大量沉积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galectin-3可反映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程度,且参与心室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作者:邓文浩;李树仁;张跃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循环miRNAs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MicroRNAs在血浆中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循环.由于经常在疾病中异常表达,即表现出敏感度和特异性,目前成为一种新兴诊断标志物.本文提出循环的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作为一种广泛的诊断标志物,如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和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标志物.此外,本文将讨论如何同时测量多种miRNAs以提高诊断测试的准确性.

    作者:马丽娟;高雅卿;刘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急性创伤性颞叶血肿92例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大脑颞叶血肿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92例创伤后单纯颞叶血肿患者,以住院临床死亡为终点事件,统计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2例中住院期间临床死亡10例,占10.9%.年龄均> 45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创伤后单纯颞叶血肿病死率与患者年龄、血肿量、入院GCS评分、血肿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及是否手术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血肿量及手术治疗具有相关显著性.结论 创伤后颞叶血肿的临床不良预后与年龄、血肿量和手术治疗呈显著相关.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人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ore,GCS)评分可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应随时评估,及时有效地把握手术指征对于患者的生存有重要作用.

    作者:康鹏;刘伟明;徐珑;李京生;刘佰运;付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单独与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单独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 2015年12月因肝癌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58例,RFA+ TACE 25例(为实验组),单独TACE33例(为对照组).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肝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CT/MRI,并随访1年.结果 ①两种治疗方法未明显加重肝脏的损伤;②两组NLR较治疗前均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与对照组PIVKA-Ⅱ较治疗前减低.实验组降低更明显,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FP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0%、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⑥1年生存率分别为76.0%(19/25)、72.7% (2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治疗并未明显加重肝脏的损伤,能更好地维持促肿瘤炎性状态与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平衡性,比单独治疗肝癌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洋洋;王爱平;董岚;孙亚臣;王瑶;王海莉;郝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性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求并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影像资料,另随机选取1806例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斑块测得的CT值(HU)分类斑块性质为钙化斑块(CT值约196~817HU)、非钙化斑块(CT值约-12 ~ 47HU)及混合斑块(两种成分均有)组,比较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 465例心肌桥患者中,发现粥样硬化299例(64.30%,299/465),而对照组中发现粥样硬化569例(31.51%,569/1806),桥前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心肌桥并患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钙化斑块93例(31.10%,93/299),非钙化斑块95例(31.77%,95/299),混合斑块111例(37.12%,111/299);对照组中,钙化斑块235例(41.30%,235/569),非钙化斑块92例(16.17%,92/569),混合斑块242例(42.53%,242/569),两组比较显示载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的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NCA)会增加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且3种斑块比较,明显增加了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作者:李玉明;陈伟彬;王星稳;李盖;周伟;张惠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3D生物打印技术在人工器官中的应用

    3D生物打印技术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三维模型驱动下,按照增材制造原理定位装配生物材料及细胞单元,制造医疗器械、工程化组织、人工器官等制品.它的出现,有可能解决移植器官来源紧缺的问题,从而延续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简述3D生物打印技术在人工骨与软骨、人工血管、人工肝脏制造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和挑战.

    作者:罗涛;杨亚冬;唐靓;张文元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抑制素A、孕酮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检测在预测先兆流产结局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抑制素A、孕酮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etal fibronectin,fFN)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170例具有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经过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的75例孕妇作为先兆流产组,保胎治疗后流产的45例孕妇作为流产组,另随机选择50例同期笔者医院建档的正常妊娠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孕妇入院产检时机体的抑制素A、孕酮和fFN的水平,比较各组孕妇的抑制素A、孕酮水平和fFN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流产组、先兆流产组、正常妊娠组孕妇的抑制素A和孕酮水平依次升高,fFN阳性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素A、孕酮水平和fFN阳性率以及联合检测在对先兆性流产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866、0.785、0.944.抑制素A、孕酮水平和fFN阳性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2.04%,特异性为89.17%,准确度为87.95%,阳性预测值为98.45%,阴性预测值为89.38%,Youden指数为0.812.结论 抑制素A、孕酮联合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对于孕妇先兆性流产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够明显提升预测的准确度和特异性以及准确度.

    作者:潘淑芬;吴洁丽;吕杰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脊神经节射频联合臭氧治疗PHN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脊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与单纯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背部PHN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4)为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试验组(n=34)为脊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7天、1、3及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0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1、3天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7天、1、3及6个月VAS评分明显下降(JP<0.05),试验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85.29%和9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显效率(70.59%)明显高于对照组(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及脊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均有效,但中长期内脊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效果更优于单纯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林凯;李亦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 选取226例T2DM患者(病例组)和194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检测两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PCR-芯片杂交技术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多态位点基因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并统计分析.结果 2组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基因TT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C型及CT型.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与T2DM的发病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商广芸;王宏宇;刘金波;袁平;周迎燕;李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IL-17、 hCLCA1表达变化及罗格列酮的抑制效应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A549细胞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IL-17及人钙激活氯离子通道辅助蛋白1(hCLCA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及罗格列酮和IL-17抗体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传代细胞随机分6组:罗格列酮/RSV组、罗格列酮/GW9662/RSV组、DMSO/RSV组、IL-17抗体/RSV组、GW9662/RSV组、细胞对照组.DMSO/RSV组予0.02% DMSO预处理0.5h,罗格列酮/RSV组予罗格列酮(10μmol/L)预处理0.5h,罗格列酮/GW9662/RSV组在应用罗格列酮前先以GW9662(10μmol/L)预处理0.5h,IL-17抗体/RSV组在RSV感染前予IL-17抗体预处理2h.各组培养6、12、24h收获细胞及上清液待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PPARγ、IL-17、hCLCA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hCLCA1蛋白水平,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DMSO/RSV组PPARγ、IL-17、hCLCA1 mRNA和蛋白表达在3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随时间增加表达量增加,24h达高峰,与1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同一时间点上罗格列酮/RSV组、IL-17抗体/RSV组IL-17、hCLCA1 mRNA和蛋白均明显低于DMSO/RSV组,与罗格列酮/GW9662/RSV组相比,罗格列酮/RSV组IL-17、hCLCA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罗格列酮及IL-17抗体对IL-17 mRNA和蛋白的抑制作用在干预后6h强,与12、24h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抑制RSV感染后IL-17、hCLCA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机制可能为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使PPARγ活性增强,在转录水平下调IL-17表达,从而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

    作者:杨康康;董琳;丁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