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E水平分析

马凤;程义斌;金银龙;高素娟;梁超轲

关键词:老年人, 血浆, 维生素E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血浆中维生素E水平.方法 采集长年生活于我国四川、山东两省当地农村的老年人群共计199份血样,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维生素E的含量.结果 农村≥65岁老年人群血浆中的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6.90±2.40mg/L,其中男性为(6.60±2.24)mg/L、女性为7.20±2.52mg/L.结论 本调查研究显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目前维生素E营养水平现况,可为进一步研究维生素E与老年人群健康的关系及开展防治老年性疾病提供科学参考.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是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甙链连接在一起的多聚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真菌、藻类、细菌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多糖不但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成分,还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和功能.随着传统中药的多糖成分被分离和纯化,对他们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理功能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为多糖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邓旻;田国燕;史亦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后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135例重型肝炎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感染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把135例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应用重型肝炎和人工肝护理措施,观察组70例在此护理基础上着重应用感染的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30.00%,对照组发生率为53.85%;两组比较P<0.05.结论 采用感染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根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与P53基因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 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 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家树;李春华;温燕;李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止血、凝血和抗血栓是正常人体内生理平衡的两种机制,使血液既能在人体内正常流动,又能在创伤时完成良好的止血,一旦此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出血或血栓.正常止血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机制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决定止血的正常与否,血管壁收缩,将促使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黏附,其分泌的内皮素是目前发现的强的缩血管物质.

    作者: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因素、病理损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主要在我国、印度、孟加拉、越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流行.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两类,总病区(县、市和旗)多达1308个,受影响人口达1.2亿;其中燃煤型氟中毒病区200个,受威胁人口3430万人,氟斑牙患者1801万人,氟骨症患者高达151万人.

    作者:官志忠;于燕妮;张华;魏赞道;刘家骝;周琳业;陈绪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血肿周围水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14天.于第7、14、21天复查头颅CT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采用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14、21天治疗组的血肿体积、周围水肿体积减小(P<0.05,P<0.01),NIHSS评分明显减小(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孙兴元;赵宏;蒋丽艳;迟景宏;张艳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生物学为基础,与人文哲学,现代医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无论在理论升华,还是新药研制,均来源于临床实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粹,是构建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础.

    作者:林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心平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变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糖心平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1型受体(AT1R)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采取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心平治疗组、格华止治疗组、开博通治疗组,灌胃给药8周.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ngⅡ和AT1R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较正常组增高,经F检验组间比较,P<0.01.各治疗组中中药大剂量组和开博通组与模型组比较Ang-Ⅱ含量明显降低,经F检验,P<0.05.其余各组无明显改变.经吸光度比值半定量分析,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1R基因表达吸光度比值为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中药大剂量组和开博通组吸光度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提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心肌局部存在着RAS的激活,而且RAS的激活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药物作用说明中药糖心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样可以调整心肌局部RAS的紊乱,并通过此途径对糖尿病心肌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李敏;林兰;倪青;楚晓燕;王兆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参三七的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省.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PNS)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8%~12%.此外,三七中还含有醇类、黄酮类、核苷类、生物碱、蛋白质、维生素C等化合物[1]及钾、镁、钙等18种以上的无机元素,为三七具有多种功效的特质基础.三七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作者:张喜平;齐丽丽;刘达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谷氨酸受体在外周组织的表达和功能

    一、外周组织谷氨酸的作用体系外周组织的谷氨酸(glutamate,Glu)主要有两大来源:①由外周Glu能神经元产生,以Glu递质囊泡的形式由神经末梢释放;

    作者:周岚;曹济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范围内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西方国家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15%~20%,我国的发病率为7%~10%,因此,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其发生,就成了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以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胆汁是无菌的,胆囊结石的形成与细菌无关,直到1995年,Swidsinski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到人胆囊结石中细菌DNA,并扩增、克隆和测序,才使人们重新考虑细菌在胆囊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幽门螺杆菌只能在酸性胃液中生存,是否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待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曹月敏;张万星;郭怀斌;彭彦辉;王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价值

    胎儿体表结构有较复杂的曲面改变,二维超声难以对其全面显示,因而胎儿体表畸形的漏诊率、误诊率较高,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实时三维超声能更立体、形象、直观地显示胎儿的体表结构,近年来已在产科临床中广泛应用[1].本文通过对我院经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并经产后证实的23例胎儿体表畸形的结果的分析,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雅勤;陆洪芳;赵海英;卢冬敏;谷爱华;齐冬梅;周丽霞;赵华;徐建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喉切除后发声的探讨

    将活瓣性气管食管分流术128例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除失访者13例外,115例中91例(79.1%)发声成功,占本术式的71.1%.不能发声的24例(20.9%)中,6例因局部感染后瘘孔扩大,引起误咽而缝合瘘孔,改练食管发声.另外18例中,7例患者曾练习发声,但未成功.其原因考虑为:①环咽肌和咽缩肌痉挛;②术中下咽黏膜和食管黏膜切除过多,术后咽腔和食管腔狭窄.另11例属高龄和体弱者,无发声欲望或对发声失去信心,放弃发声努力.

    作者:王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与多种肿瘤有关.本实验为了探讨HHV-6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液相同位素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20例NHL.结果 显示有12例病例组织中含HHV-6,占60%.10例P53蛋白异常(50%).提示HHV-6与NHL有关系.

    作者:宋福津;张延东;周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E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血浆中维生素E水平.方法 采集长年生活于我国四川、山东两省当地农村的老年人群共计199份血样,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维生素E的含量.结果 农村≥65岁老年人群血浆中的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6.90±2.40mg/L,其中男性为(6.60±2.24)mg/L、女性为7.20±2.52mg/L.结论 本调查研究显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目前维生素E营养水平现况,可为进一步研究维生素E与老年人群健康的关系及开展防治老年性疾病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马凤;程义斌;金银龙;高素娟;梁超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及39名健康人的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临床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人(P<0.01);②BMI≥25kg/m2的血清sICAM-1浓度比BMI<25kg/m2水平明显升高(P<0.01);③腰臀比(WHR)≥0.8的血清sICAM-1的浓度比腰臀比<0.8的明显升高(P<0.01);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与年龄、BMI、腰臀比成正相关,与血清雌二醇的浓度成负相关.结论 sICAM-1与PCOS可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越大,腰臀比及体重指数增大,sICAM-1水平渐增.

    作者:黄卡立;蒋凤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岛细胞移植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人数2.23亿,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33亿.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6%的水平.此外,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潜伏糖尿病患者例数庞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者:谭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urocortinⅢ的分布与生理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家族包括CRF,硬骨鱼紧张肽urotensin Ⅰ,蛙皮降压肽(sauvagine),urocortin,以及新近发现的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CRF不仅在中枢调节应激反应,而且在外周组织中也参与炎症、免疫等反应的调节.在发现urocortin之后,相继发现了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它们与CRF家族的其他成员有着高度的同源性,被认为是CRF家族的新成员.以下就UcnⅢ的分布及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军;樊明欣;朱大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给国家公共卫生事业、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一、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科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和西医相互渗透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者:魏军平;林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8例

    1990年,美国的Jacobs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同年Folwer进行了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从此腹腔镜技术逐步运用于传统的结直肠手术,但发展速度远不如其他腹腔镜手术,主要原因是其手术难度较高、手术器械较昂贵.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证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轻等优点,手术切缘与淋巴结清扫的有效性与开腹手术相同,初期的研究显示,两者的术后生存率、腹壁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3年7月以来,我院进行了8例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付宝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