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孙兴元;赵宏;蒋丽艳;迟景宏;张艳蕉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 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肿体积, 脑水肿体积, 神经功能评分
摘要: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血肿周围水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14天.于第7、14、21天复查头颅CT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采用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14、21天治疗组的血肿体积、周围水肿体积减小(P<0.05,P<0.01),NIHSS评分明显减小(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改善神经功能.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贵阳地区盲聋哑学校视力及致残眼病调查

    目的 为贵阳地区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提供资料,对贵阳地区盲聋哑学校的视力残疾学生进行一般情况、双眼视力、可利用残余视力及致残病因等情况的调查.方法 采用眼科常规检查,对贵阳地区在校58名视力残疾学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为有残余视力学生配戴光学助视器.结果 低视力6例,占总数10.3%;盲52例,占总数89.7%.病因调查显示,先天及遗传因素致残35例,占总数60.3%,其中以先天性青光眼占首位(12/35);后天因素致残23例,占总数39.7%,其中角膜病占首位(19/23).应用助视器后,视力≥0.3的3例;视力≥0.05的6例.结论 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止和杜绝可避免盲的眼病发生;对有残余视力的学生,配戴和训练应用助视器.

    作者:康玲玲;张唯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刺对兔脑损伤后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急性兔颅脑损伤(ACCI)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假损伤组)、C组(损伤组)、D组(针刺治疗组),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ACCI动物模型,D组给予针刺治疗,检测A、B组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C、D组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A与B组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D组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在ACCI后3h即有显著性增加(P<0.01),且随时间延长递增,SOD活性则呈相反变化趋势;D组与C组各时点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较轻.结论 兔ACCI后脑组织自由基反应增强,针刺治疗可通过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

    作者:谢文霞;潘进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该病在亚洲、欧洲南部及大洋洲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男性高发,临床特征多样,疾病进程不一,10内约有10%~20%IgA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自1968年由法国学者Berger和Hinglais描述该病并确认,到目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IgA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能完全阐明,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察都证明本病系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有多种机制参与了其发病.

    作者:石宇红;廖蕴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一、三氧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1.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在被诱导产生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DNA降解之前,一个普遍的变化是线粒体膜功能的改变即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permeability transition,PT),这是调节凋亡的中心环节.砷剂与巯基结合后,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反应性氧类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跨膜电位(△ψm)下降.巯基是As2O3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的重要化学感受器,二硫键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明显阻止As2O3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因此,其机制可能与巯基氧化尤其是二硫键的形成有关.MPT是细胞凋亡的调节物,可能作为细胞死亡的开关一但打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不可逆地进行凋亡[1-3].当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时,促凋亡因子,如细胞色素C(Cyto-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自线粒体释放入胞质,激活一些凋亡效应分子,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caspase-9,进一步激活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即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在NB4(一种APL细胞系),U937及SH-SY5Y成神经细胞瘤等细胞系中均可见As2O3等砷剂诱导的凋亡相关的caspase激活[4,5].根据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可分为始动(上游)caspase(caspase2、8、9、10)和效应(下游)caspase(caspase3、6、7)两大类.前者在凋亡诱导信号作用下结合特异辅因子而活化,并进一步活化后者.因而caspase的活化级联形式是砷剂诱导凋亡的重要通路.综上所述,砷剂引起的MPT开放和△ψm破坏是决定细胞生存与否的关键,而caspase是砷剂诱导凋亡的下游效应物,其活化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徐艳霞;徐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与多种肿瘤有关.本实验为了探讨HHV-6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液相同位素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20例NHL.结果 显示有12例病例组织中含HHV-6,占60%.10例P53蛋白异常(50%).提示HHV-6与NHL有关系.

    作者:宋福津;张延东;周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谷氨酸受体在外周组织的表达和功能

    一、外周组织谷氨酸的作用体系外周组织的谷氨酸(glutamate,Glu)主要有两大来源:①由外周Glu能神经元产生,以Glu递质囊泡的形式由神经末梢释放;

    作者:周岚;曹济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价值

    胎儿体表结构有较复杂的曲面改变,二维超声难以对其全面显示,因而胎儿体表畸形的漏诊率、误诊率较高,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实时三维超声能更立体、形象、直观地显示胎儿的体表结构,近年来已在产科临床中广泛应用[1].本文通过对我院经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并经产后证实的23例胎儿体表畸形的结果的分析,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雅勤;陆洪芳;赵海英;卢冬敏;谷爱华;齐冬梅;周丽霞;赵华;徐建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线粒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A)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探讨预适应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min,再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继续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的线粒体的膜电位,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 min后,继续培养24h,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 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前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5.57,P<0.05;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后荧光强度t=1.03,P>0.05;Ⅰ组和Ⅱ组在24h后荧光强度t=2.10,P>0.05;Ⅲ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6.03,P<0.05;Ⅳ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检验t=1.00,P>0.05.结论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对损伤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具体机制是不同的.结果显示在预适应保护效应的晚时相线粒体内有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有蛋白质合成.

    作者:朱元州;常超;廖少华;卢思稼;冯义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生物学为基础,与人文哲学,现代医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无论在理论升华,还是新药研制,均来源于临床实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粹,是构建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础.

    作者:林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参三七的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省.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PNS)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8%~12%.此外,三七中还含有醇类、黄酮类、核苷类、生物碱、蛋白质、维生素C等化合物[1]及钾、镁、钙等18种以上的无机元素,为三七具有多种功效的特质基础.三七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作者:张喜平;齐丽丽;刘达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2例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52例功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有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性畸胎瘤、甲亢、血小板减少症而致子宫出血的患者误诊为功血.结论 功血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仅靠传统的病史、妇科检查和诊断性刮宫不能确诊,尚需结合高分辨B超、宫腔镜、腹腔镜及内分泌检查等,协助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由病理确诊,方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武英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心平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变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糖心平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1型受体(AT1R)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采取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心平治疗组、格华止治疗组、开博通治疗组,灌胃给药8周.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ngⅡ和AT1R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较正常组增高,经F检验组间比较,P<0.01.各治疗组中中药大剂量组和开博通组与模型组比较Ang-Ⅱ含量明显降低,经F检验,P<0.05.其余各组无明显改变.经吸光度比值半定量分析,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1R基因表达吸光度比值为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中药大剂量组和开博通组吸光度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提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心肌局部存在着RAS的激活,而且RAS的激活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药物作用说明中药糖心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样可以调整心肌局部RAS的紊乱,并通过此途径对糖尿病心肌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李敏;林兰;倪青;楚晓燕;王兆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近况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cystopathy,DC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尚无有效手段.近年来在西药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灸及其各种相关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魏钧;孙忠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4~2005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4~2005年本院呼吸内科临床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对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医院病案室调出2004~2005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用药费用、所用抗菌药物名称、药敏培养结果.结果 2005年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依替米星;2004年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联合用药、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药品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品费用比例有所减少.结论 执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合理使用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与2004年相比,用药趋于合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

    作者:李亚芳;张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范围内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西方国家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15%~20%,我国的发病率为7%~10%,因此,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其发生,就成了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以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胆汁是无菌的,胆囊结石的形成与细菌无关,直到1995年,Swidsinski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到人胆囊结石中细菌DNA,并扩增、克隆和测序,才使人们重新考虑细菌在胆囊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幽门螺杆菌只能在酸性胃液中生存,是否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待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曹月敏;张万星;郭怀斌;彭彦辉;王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鉴别诊断与分型研究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其中胆管细胞癌根据其生长部位分为外周型胆管癌和肝门部胆管癌.由于胆管细胞癌生发于胆管上皮细胞,并以浸润性的方式向周围胆管和肝组织扩散,导致肿瘤境界不清.而且胆管细胞癌常合并肝胆管结石和肝脓疡,病理改变极为复杂,致使以往术前诊断率较低,且不易与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脓疡鉴别.为此本研究通过对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脓疡的声像研究,提出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肝脓疡的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要点,并对各种类型胆管细胞癌行超声分型诊断,以提高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率.

    作者:高上达;林礼务;薛恩生;何以敉;林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VAMT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VAMT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经VAMT对4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获治愈.拔管后残留少量气胸1例,经胸穿抽气后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VAMT对于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书高;何毅军;陈若;朱乾坤;王永功;刘峰;郑明峰;陈静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兔眼结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治疗结膜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结膜缺损的方法.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右眼(10眼)为实验组,左眼(10眼)为对照组.术前2周取右眼穹隆部结膜1mm×1mm剪成0.5mm×0.5mm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切除鼻侧结膜组织,实验组将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对照组结膜创口暴露.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 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6天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术后实验组角膜透明,结膜移植片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对照组为瘢痕性愈合.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是治疗结膜缺损的一种理想的好方法.

    作者:钟建光;卢忠;张惠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72例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近几年,小剂量红霉素长期口服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有一定效果,但机制不明.考虑到近年发现红霉素有免疫调节功能及胃动素样作用,我们认为其作用是通过免疫调节功能及抗胃、食管反流来实现的.

    作者:柳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与P53基因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 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 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家树;李春华;温燕;李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