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C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艳华;黄利鸣

关键词:宫颈肿瘤, 维生素类, 乳头瘤病毒
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C在体外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的影响,以促进维生素C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方法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维生素C对Heh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凋亡过程中细胞基因组DNA的变化.结果 维生素C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阻滞HeLa细胞于G0/G1期,抑制其生长并诱导凋亡.结论 维生素C可抑制HeLa细胞生长,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原因可能是HPV E6蛋白的表达上调而恢复了P53的功能.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urocortinⅢ的分布与生理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家族包括CRF,硬骨鱼紧张肽urotensin Ⅰ,蛙皮降压肽(sauvagine),urocortin,以及新近发现的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CRF不仅在中枢调节应激反应,而且在外周组织中也参与炎症、免疫等反应的调节.在发现urocortin之后,相继发现了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它们与CRF家族的其他成员有着高度的同源性,被认为是CRF家族的新成员.以下就UcnⅢ的分布及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军;樊明欣;朱大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范围内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西方国家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15%~20%,我国的发病率为7%~10%,因此,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其发生,就成了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以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胆汁是无菌的,胆囊结石的形成与细菌无关,直到1995年,Swidsinski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到人胆囊结石中细菌DNA,并扩增、克隆和测序,才使人们重新考虑细菌在胆囊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幽门螺杆菌只能在酸性胃液中生存,是否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待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曹月敏;张万星;郭怀斌;彭彦辉;王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止血、凝血和抗血栓是正常人体内生理平衡的两种机制,使血液既能在人体内正常流动,又能在创伤时完成良好的止血,一旦此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出血或血栓.正常止血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机制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决定止血的正常与否,血管壁收缩,将促使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黏附,其分泌的内皮素是目前发现的强的缩血管物质.

    作者: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我国糖尿病发病的严峻形势及应对措施

    一、糖尿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特别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呈现流行性发病趋势.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保健问题之一.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所带来的负担,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WHO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1985年全球约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仅仅十几年后的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亿5000万.预计到2025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3亿3300万.在发达国家上升45%,在发展中国家上升200%,21世纪糖尿病将在中国、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流行.中国已成为拥有糖尿病人口多的国家之一,而且糖尿病人数还在增加.

    作者:肖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喉切除后发声的探讨

    将活瓣性气管食管分流术128例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除失访者13例外,115例中91例(79.1%)发声成功,占本术式的71.1%.不能发声的24例(20.9%)中,6例因局部感染后瘘孔扩大,引起误咽而缝合瘘孔,改练食管发声.另外18例中,7例患者曾练习发声,但未成功.其原因考虑为:①环咽肌和咽缩肌痉挛;②术中下咽黏膜和食管黏膜切除过多,术后咽腔和食管腔狭窄.另11例属高龄和体弱者,无发声欲望或对发声失去信心,放弃发声努力.

    作者:王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气改变等指标.结果 15例病人中,2例放弃治疗,余13例通过BiPAP治疗救治成功.平均上机时间2h后,症状、体征及血气指标均开始改善.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难治性哮喘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病人生命.

    作者:苗淑贤;赵红;李春娣;李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脂蛋白肾病2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脂蛋白肾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命名的一种以肾小球内大量脂蛋白栓子为特征的肾病,至2003年为止,世界范围内报道不足50例.回顾过去我科收治2例脂蛋白肾病患者,由于该病临床比较少见,现将患者临床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以助我们对脂蛋白肾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何灵芝;陈红波;范军芬;马红珍;张史昭;郑慧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因素、病理损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主要在我国、印度、孟加拉、越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流行.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两类,总病区(县、市和旗)多达1308个,受影响人口达1.2亿;其中燃煤型氟中毒病区200个,受威胁人口3430万人,氟斑牙患者1801万人,氟骨症患者高达151万人.

    作者:官志忠;于燕妮;张华;魏赞道;刘家骝;周琳业;陈绪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贵阳地区盲聋哑学校视力及致残眼病调查

    目的 为贵阳地区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提供资料,对贵阳地区盲聋哑学校的视力残疾学生进行一般情况、双眼视力、可利用残余视力及致残病因等情况的调查.方法 采用眼科常规检查,对贵阳地区在校58名视力残疾学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为有残余视力学生配戴光学助视器.结果 低视力6例,占总数10.3%;盲52例,占总数89.7%.病因调查显示,先天及遗传因素致残35例,占总数60.3%,其中以先天性青光眼占首位(12/35);后天因素致残23例,占总数39.7%,其中角膜病占首位(19/23).应用助视器后,视力≥0.3的3例;视力≥0.05的6例.结论 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止和杜绝可避免盲的眼病发生;对有残余视力的学生,配戴和训练应用助视器.

    作者:康玲玲;张唯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房颤低能量电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研究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尤其快速房颤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压降低,心脏的每搏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脑、肾及人体各器官微循环与供血,快速房颤可引起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而冠脉供血减少,导致病人心绞痛、低血压、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衰.同时,增加血管栓塞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一般房颤无瓣膜病时,中风的几率增加5~7倍,而有心脏瓣膜病时增加17倍.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因此,心脏电复律术为实用的临床治疗技术,目前仍需要简单、方便、安全的复律方法.而慢性房颤标准的经胸电复律成功率低,使用能量高.我们使用胸背铝箔电极贴片经胸电复律慢性房颤较标准手持电极板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刚;刘超;刘坤申;杜荣品;籍振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72例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近几年,小剂量红霉素长期口服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有一定效果,但机制不明.考虑到近年发现红霉素有免疫调节功能及胃动素样作用,我们认为其作用是通过免疫调节功能及抗胃、食管反流来实现的.

    作者:柳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线粒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A)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探讨预适应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min,再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继续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的线粒体的膜电位,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 min后,继续培养24h,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 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前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5.57,P<0.05;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后荧光强度t=1.03,P>0.05;Ⅰ组和Ⅱ组在24h后荧光强度t=2.10,P>0.05;Ⅲ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6.03,P<0.05;Ⅳ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检验t=1.00,P>0.05.结论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对损伤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具体机制是不同的.结果显示在预适应保护效应的晚时相线粒体内有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有蛋白质合成.

    作者:朱元州;常超;廖少华;卢思稼;冯义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谷氨酸受体在外周组织的表达和功能

    一、外周组织谷氨酸的作用体系外周组织的谷氨酸(glutamate,Glu)主要有两大来源:①由外周Glu能神经元产生,以Glu递质囊泡的形式由神经末梢释放;

    作者:周岚;曹济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岛细胞移植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人数2.23亿,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33亿.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6%的水平.此外,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潜伏糖尿病患者例数庞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者:谭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该病在亚洲、欧洲南部及大洋洲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男性高发,临床特征多样,疾病进程不一,10内约有10%~20%IgA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自1968年由法国学者Berger和Hinglais描述该病并确认,到目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IgA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能完全阐明,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察都证明本病系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有多种机制参与了其发病.

    作者:石宇红;廖蕴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与多种肿瘤有关.本实验为了探讨HHV-6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液相同位素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20例NHL.结果 显示有12例病例组织中含HHV-6,占60%.10例P53蛋白异常(50%).提示HHV-6与NHL有关系.

    作者:宋福津;张延东;周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生物学为基础,与人文哲学,现代医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无论在理论升华,还是新药研制,均来源于临床实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粹,是构建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础.

    作者:林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及39名健康人的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临床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人(P<0.01);②BMI≥25kg/m2的血清sICAM-1浓度比BMI<25kg/m2水平明显升高(P<0.01);③腰臀比(WHR)≥0.8的血清sICAM-1的浓度比腰臀比<0.8的明显升高(P<0.01);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与年龄、BMI、腰臀比成正相关,与血清雌二醇的浓度成负相关.结论 sICAM-1与PCOS可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越大,腰臀比及体重指数增大,sICAM-1水平渐增.

    作者:黄卡立;蒋凤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一、三氧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1.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在被诱导产生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DNA降解之前,一个普遍的变化是线粒体膜功能的改变即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permeability transition,PT),这是调节凋亡的中心环节.砷剂与巯基结合后,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反应性氧类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跨膜电位(△ψm)下降.巯基是As2O3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的重要化学感受器,二硫键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明显阻止As2O3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因此,其机制可能与巯基氧化尤其是二硫键的形成有关.MPT是细胞凋亡的调节物,可能作为细胞死亡的开关一但打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不可逆地进行凋亡[1-3].当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时,促凋亡因子,如细胞色素C(Cyto-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自线粒体释放入胞质,激活一些凋亡效应分子,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caspase-9,进一步激活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即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在NB4(一种APL细胞系),U937及SH-SY5Y成神经细胞瘤等细胞系中均可见As2O3等砷剂诱导的凋亡相关的caspase激活[4,5].根据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可分为始动(上游)caspase(caspase2、8、9、10)和效应(下游)caspase(caspase3、6、7)两大类.前者在凋亡诱导信号作用下结合特异辅因子而活化,并进一步活化后者.因而caspase的活化级联形式是砷剂诱导凋亡的重要通路.综上所述,砷剂引起的MPT开放和△ψm破坏是决定细胞生存与否的关键,而caspase是砷剂诱导凋亡的下游效应物,其活化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徐艳霞;徐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刺对兔脑损伤后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急性兔颅脑损伤(ACCI)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假损伤组)、C组(损伤组)、D组(针刺治疗组),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ACCI动物模型,D组给予针刺治疗,检测A、B组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C、D组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A与B组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D组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在ACCI后3h即有显著性增加(P<0.01),且随时间延长递增,SOD活性则呈相反变化趋势;D组与C组各时点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较轻.结论 兔ACCI后脑组织自由基反应增强,针刺治疗可通过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

    作者:谢文霞;潘进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