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喻志慧(综述);陈煜森(审校)

关键词:血小板,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白细胞
摘要:血小板是由人体骨髓巨核细胞裂解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因其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被熟知。血小板的促炎症反应功能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 As)的起始及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通过释放趋化因子、促炎症分子和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及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一套加速动肪粥样硬化进程的局部炎症反应进程。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臭氧在妇科阴道炎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臭氧在妇科阴道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来宾市卫校附属医院就诊的800例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炎症类型分为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阴道炎(TV)、念珠菌性阴道炎(MV)、混合性阴道炎(CV)4类,各200例;每类再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臭氧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100例,其中臭氧组予以臭氧治疗,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4类中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V、MV及CV患者治疗后,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 TV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TV中的常规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臭氧组( P<0.05)外,其余各类阴道炎的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中臭氧组有2例MV患者因臭氧过敏出现临床症状轻度加重,常规治疗组有5例出现局部药疹,4例外阴瘙痒加重,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7,P<0.05)。结论臭氧在妇科阴道炎症中的应用,具有效性、安全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干细胞与糖尿病肾病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肾脏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遗传因素、肾血流动力学和糖尿病发病年龄。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临床检测标志。目前还没有能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姑息性治疗策略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尿蛋白。在高级阶段患者接受肾替代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然而,肾源有限,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肾移植疗法的应用。随着肾功能进一步的恶化,肾衰竭严重,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作者:杨萍(综述);韩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研究的新进展

    心室运动的机械不同步在各种类型的心脏病中很普遍,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同步性。组织多普勒显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显像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检测左心室的同步性,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伤、操作简便、费用少等优点,是评价左心室机械同步性的主要方法,可部分取代创伤性的心血管造影检查及昂贵的磁共振检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钟舒文(综述);张玉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腹痛、腹泻、休克为首发症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鼠类为传染源的、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地方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我国已发现30多种动物可携带本病毒,宿主动物在我国城镇是褐家鼠,农村是黑线姬鼠[1-2]。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大高峰在11月至次年的1月份,小高峰在2~5月份[1-3]。本病常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但由于病毒对人体泛嗜性感染,致全身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损伤,多脏器功能受损,因此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在病例较少的非疫区,患者症状不典型,易与一些急性发热性疾病相混淆,易误诊。而我国又是该病多发地区之一,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90%以上[1]。因此,对于非疫区的临床医师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合临床特征、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出血热特异性抗体等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作者:谢元元;戴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细胞免疫与宫颈癌相关研究

    T细胞免疫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在宫颈癌中T细胞数量、功能、T细胞亚群比例都可能发生变化。 T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因素的参与,如抗原呈递细胞、细胞因子、协同共刺激分子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也参与了T细胞免疫反应。该文重点阐述了T细胞免疫以及参与T细胞免疫的诸多因素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了宫颈癌放化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通过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治疗。

    作者:姜鹏(综述);王若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是由人体骨髓巨核细胞裂解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因其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被熟知。血小板的促炎症反应功能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 As)的起始及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通过释放趋化因子、促炎症分子和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及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一套加速动肪粥样硬化进程的局部炎症反应进程。

    作者:喻志慧(综述);陈煜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合适剂量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指导临床使用合适剂量治疗。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垂体瘤经鼻蝶切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 组,各30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麻醉和手术治疗,A、B、C三组患者分别泵入0.0625、0.125、0.25μg/kg瑞芬太尼。记录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拔管时间,并测定麻醉前(T1)、手术开始时(T2)、蝶窦打开时(T3)、手术结束时( T4)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A组T2、T3、T4时的心率明显增快,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心率明显减慢,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T3、T4时的心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追加注射瑞芬太尼的发生率为66.7%,显著高于B组(10.0%),C组患者停止泵入瑞芬太尼的发生率为53.3%,显著高于B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0.125μg/kg瑞芬太尼是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合适剂量。

    作者:曾春红;刘婷婷;杨懿林;赖庆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姜黄素对百草枯致肺纤维化的干预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监测姜黄素干预下百草枯中毒(PQP)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及肺部影像学的变化,探讨姜黄素对 PQP 患者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PQP患者共61例,依据随机量表法分为姜黄素干预组(31例)和非姜黄素组(30例)。姜黄素干预组给姜黄素1000 mg/( kg? d),每日2次口服,两组其他治疗方案相同,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3、5、7、11天血清MMP-9、TIMP-1水平;并监测肺CT对PQP患者肺纤维化进展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姜黄素干预组与非姜黄素组在病死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姜黄素干预组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姜黄素干预组MMP-9、TIMP-1与姜黄素干预组比较各时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姜黄素干预组血清 MMP-9、TIMP-1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非姜黄素组(P<0.05)。 PQP 患者肺 CT 检查,姜黄素干预组组肺纤维化程度较非姜黄素组显著减轻。结论 MMP-9及TIMP-1可能参与PQP肺纤维化的启动及进展过程,可作为临床生化指标联合CT等其他检查对肺纤维化的程度及预后做出评估。对 PQP 患者早期进行姜黄素干预治疗可降低血循环中MMP-9及TIMP-1水平,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时间,但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蒋丽;张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循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正常的血流灌注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活体微循环的监测对于了解脏器功能、诊治疾病、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几种活体微循环监测技术,如正交偏振光谱技术、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近红外线光谱成像技术、脉搏血氧测定监测技术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古妮娜(综述);张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及机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对维持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G6 PD缺乏症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溶血、贫血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G6PD在机体发育、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严琳玲(综述);胡吉;张朝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BNA对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及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于纠正胎龄第3、7、28日以及出生后第3日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日NBNA评分中的行为能力(11.3±1.5)分、被动肌张力(7.9±1.2)分、主动肌张力(7.8±1.3)分、原始反射(5.9±1.3)分、一般反应(6.2±1.9)分以及总分高于出生时的(9.3±1.2)分、(6.4±1.0)分、(6.9±0.9)分、(4.6±1.1)分、(5.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早产儿纠正胎龄后第3日、第7日、第28日NBNA异常率分别为21.0%、17.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NBNA在早产儿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应给予重视,根据评分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博;姬静璐;王博玉;魏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蛋白血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39例低蛋白血症并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关系。根据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白蛋白正常组(36~50 g/L )51例、低白蛋白水平组(30~35 g/L )49例、极低白蛋白组(<35 g/L)39例,比较各组白蛋白水平、腹泻频次、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结果入选患者中有50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89例未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血浆蛋白血水平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呈线性负相关(r=-0.582,P=0.000)。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越高( P<0.01),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监护时间越长( P<0.01)。结论低蛋白血症可增加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监护时间。

    作者:陈建军;陈兰平;邓义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是雌激素依赖性多因素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EM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侵袭性和高复发性,并有恶变潜能。近年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提示EMs直接受基因调控、间接受卵巢甾体激素调节,多种基因与性激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凋亡减少,黏附性减弱,促进异位内膜的种植与侵袭。该文就与EMs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以探讨 EMs诊断及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武力(综述);郑海燕(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各45例。观察B组和C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3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B组( 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显著较B组快( P<0.01);A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 P<0.05),但B组和C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比例低,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 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陈彪;吴丽娜;高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颌后切口行老年患者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

    目的:探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老年腮腺下极肿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术后瘢痕长度、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噬途径常用分子生物学指标在反映自噬活性上的意义

    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自我降解、维持自稳态的细胞途径,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主要负责降解长寿蛋白和损伤细胞器。近年来,关于自噬的研究较多,其中许多研究需要通过观察自噬活性的变化来得出结论,因此准确解释自噬活性检测结果十分重要。在众多自噬活性检测方法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过了解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噬途径常用分子生物学指标来反映自噬活性变化。

    作者:潘明娇;王小丹(综述);喻陆(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结合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结合组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再结合手术治疗,常规组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残留情况以及腹膜后淋巴清扫术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3.3%,常规组为5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和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6±126) mL比(620±125) mL,(3.4±1.6) h比(4.6±1.4) h](P<0.01),结合组患者术后残留≥2 cm 5例,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20例,行结肠-直肠切除术1例,常规组患者术后残留≥2 cm 13例,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9例,行结肠-直肠切除术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治疗晚期卵巢癌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作者:孙琮;童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吉西他滨及顺铂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鸦胆子油乳。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缓解率为52.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稳定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NSCLC能够增强化疗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白细胞下降程度。

    作者:王令成;门雪琳;高顺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研究进展

    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静息心率过快将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增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率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患者的心率管理方案因在充分考虑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制订。

    作者:雷亚珊(综述);张冬颖;覃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腹膜粘连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手术后形成的腹膜粘连是腹部外科难以攻克的课题。大量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在术后腹膜粘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学者就TGF-β介导腹膜粘连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该文简单概述 TGF-β通过 Smad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 RhoA GTPase/ROCK等信号通路介导腹膜粘连的形成,以期为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提供潜在的靶点。

    作者:邓璐璐(综述);毛建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