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露银(综述);闫彩凤(审校)
目的:比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单用与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绥德县医院收治的80例胰岛素抵抗 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连续服用21 d后停药1周,连续口服3个周期)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每次1片,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卵泡刺激素、睾酮、黄体生成素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5±3) U/L比(18±5) U/L,(1.1±0.4) nmol/L比(1.5±0.5) nmol/L,(7±3) U/L 比(1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4.3±1.2) mmol/L比(6.1±1.2) mmol/L,(16±5) mU/L比(19±7) mU/L,(2.2±0.5)比(3.9±0.6),(22.4±1.9) kg/m2比(24.7±4.6)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所有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均自行缓解和消失。结论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单药治疗相比,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PCOS 患者,不但可有效调节患者的性激素紊乱,而且还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梁海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研究已阐明,脂肪分泌的脂肪因子作为炎性因子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促进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等)的发生、发展。另外,脂肪因子还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参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脂肪因子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认识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孔秀芳(综述);姜林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胸膜肺母细胞瘤( PPB)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在病史、基因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特点。 PPB常累及胸膜和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病理学特点为肿瘤间质内有大量原始小圆细胞及纺锤状细胞,肿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为良性呼吸道上皮细胞。该文就近年来 PPB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欣凤(综述);郭志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呼吸道常见急症,由于两者以肺部感染作为加重病情发展的诱因,因此在抗感染的同时,基于炎症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更加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显著,参与多种炎性细胞的聚集活化。糖皮质激素虽然在治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但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肺部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该文主要探讨上述两种肺部疾病患者的IL-8表达,以及糖皮质激素在控制IL-8生成方面的作用。
作者:金珊珊;陈小岚;刘刚(综述);王兴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高血压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炎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细胞是反映炎症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白细胞升高与血压水平升高有关,两者存在正相关性,且这种作用独立于其他多重危险因素。该文通过研究白细胞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王坤伟(综述);刘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不断攀升,但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仍是影像诊断的难点。 B 型和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但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特异性不高。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幅度提高了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
作者:闫娜(综述);王伟娟;庄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规范三级康复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4±3.6)°比(12.3±2.4)°、(26.6±3.5)°比(22.0±3.5)°,P<0.01];观察组上肢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AM)评分、下肢FAM评分及独立性检测量表(FIM)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8)比(22±7)、(27±7)比(22±8)、(58±10)比(44±12),P<0.05或P<0.01]。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0.4)比(0.9±0.4)、(1.07±0.41)比(0.79±0.27)、(1.87±0.21)比(1.55±0.18)、(1.8±0.5)比(1.0±0.3)、(5.0±1.2)比(4.0±1.1),P<0.01]。结论规范三级康复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闫星晨;刘培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剖宫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缩宫素治疗(20 U,加入500 mL 0.9% NaC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治疗(200 U,放置于患者直肠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和术后24 h出血量、宫缩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及术后24 h 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10±29) mL 比(331±34) mL、(252±33) mL 比(389±45) mL,P <0.01];宫缩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28±3) min 比(39±5) min,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显著高于对照组[(124±5) g/L比(105±5) g/L,(41±4)%比(36±4)%,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 Hb 及 HCT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4/40),对照组为7.5%(3/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剖宫产后出血治疗中,采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能有效控制出血,改善子宫收缩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为细胞周期的关键环节,有丝分裂过程受到严格而精细的调控,随着对有丝分裂调控的探讨与拓展,也逐渐加深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研究发现Polo 样蛋白激酶1( PLK1)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调控的各环节,该文拟归纳总结 Plk1在有丝分裂中诸如 CDK1-Cyclin B 复合物的激活、纺锤体形成、染色体分离和胞质分裂这些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并描绘 PLK-1在有丝分裂调控中的作用与意义,为进一步深入探讨PLK-1与有丝分裂调控指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赫玮(综述);高丰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于新型抗菌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纳米银颗粒的研究。纳米银材料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临床多个专科。但对于纳米银抗菌机制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且已有研究发现,新型纳米银材料也有一定的毒性,不恰当的或过量的使用会导致银毒性的产生,危及身体健康。
作者:赵永彬(综述);赵亚群(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共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仅给予颈椎牵引,观察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每个病例均连续治疗20 d,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颈部残障指数( NDI)、颈肌力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VAS、NDI评分(3.2±1.1)分、(5.8±2.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2.3)分,(10.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峰力距、平均功率及关节活动度[(9.7±1.8) Nm,(2.6±0.9) W,(96.2±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8±1.6) Nm,(1.5±0.8) W,(85.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1.8%)高于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颈部肌肉群做功能力。
作者:赵光标;陈勇;植梧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酒精性心肌病( ACM)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特异的心肌病,其起病隐匿,通常发展至心力衰竭时才受到重视。 ACM的发病与心肌内一些组织、细胞及结构的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钙稳态失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以及自噬等。该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ACM的发病机制,以期为ACM的防治提供干预靶点。
作者:马旭阁(综述);周立君;赵继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对人鼻咽癌 CNE-1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培养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西妥昔单抗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通过噻唑蓝(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①联合用药组的MTT值(36±7)和迁移能力相对值(21±6),低于西妥昔单组的MTT值(62±10)、迁移能力相对值(55±10)和紫杉醇组的MTT值(59±11)、迁移能力相对值(5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用药组EFGR、MMP-2的mRNA含量分别为(50±14)、(45±11),低于西妥昔单组的(67±18)、(69±16)和紫杉醇组的(60±17)、(6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用药组的 EFGR、MMP-2蛋白含量分别为(43±13)、(36±8),低于西妥昔单组的(69±15)、(64±10)和紫杉醇组(56±14)、(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能够抑制人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EFGR、MMP-2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王文慧;王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骨架蛋白成束蛋白(FASCIN)(能和f-actin紧密结合的骨架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8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检测 VEGF 和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 的表达阳性率为71.2%(57/8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15.0%(3/20),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P<0.05);FASCIN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58/80),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4/20),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P<0.05);有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VEGF、FASCIN 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P <0.05),病理分级Ⅱ级、Ⅲ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Ⅰ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P<0.05)。结论 VEGF、FASCIN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通过检测VEGF与 FASCIN 的表达水平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也可为临床上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汪晓龙;贾玉林;舒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延缓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GIP)降解而延长生理性GLP-1作用时间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除此之以外它的众多胰腺外作用逐渐被发现。 DPP-4抑制剂可以安全的单独使用及和与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联合使用,不影响体质量,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性价比较高,在临床上逐渐广泛应用广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又一个有力武器。
作者:胡璟(综述);肖常青;庞翠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子宫内膜厚度联合检测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1月至2012年11月潍坊市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疑似早期异位妊娠患者164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异位妊娠组(异位妊娠组,64例),宫内妊娠流产组(宫内妊娠流产组,38例),正常宫内妊娠组(正常宫内妊娠组,62例),采用经阴道超声测量其子宫内膜厚度,并测定患者的血清孕酮及β-HCG值,比较3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β-HCG、孕酮水平。结果异位妊娠组子宫内膜厚度(0.65±0.30) cm、β-HCG(1846±655) U/L及孕酮(20±3) nmol/L水平明显低于宫内妊娠流产组(1.04±0.32) cm、(2580±1216) U/L、(33±4) nmol/L 及正常宫内妊娠组(1.38±0.19) cm、(3211±1405) U/L、(60±14) nmol/L(P<0.05);在三组中子宫内膜厚度及血β-HCG、孕酮联合诊断的准确率(95.3%、92.1%、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单项指标判断早期异位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异位妊娠及宫内妊娠中,子宫内膜厚度与孕酮及β-HCG值均呈正相关( P<0.05)。结论血清孕酮及β-HCG值可判定妊娠发生,但对异位妊娠与宫内未形成孕囊的早早孕鉴别较难,配合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判定孕囊的着床部位,对早期鉴别异位妊娠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铭艳;曾杰;谢伟涵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慢性阻塞性涎腺炎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疾病,随着涎腺内镜的发展,对于涎腺疾病的病因人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涎腺内镜治疗技术的应用为涎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在涎腺内镜的帮助下,进一步直观了解到涎腺疾病导管内的病变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镜可以直接治疗涎石症、涎腺导管狭窄及异物等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涎腺疾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文主要通过回顾近年来涎腺内镜技术的应用,探讨涎腺疾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杨立(综述);安韦华;沈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早期,人们认为甲状腺激素仅通过核受体改变靶器官基因的转录活性发挥生物学效应,此途径为经典通路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发现独立于经典通路与其他信号传递相关的非经典通路,非经典途径的机制及其相关性被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甲状腺激素非经典途径在促血管生成、抗细胞调亡、促进细胞增殖及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孟丹;刘小娜(综述);魏立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收治的5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麻醉后观察组的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变显著低于对照组[(72±4)次/min比(78±5)次/min,(15.2±2.3)次/min 比(16.7±2.1)次/min,(71±6) mmHg(1 mmHg=0.133 kPa)比(79±7) mmHg](P<0.05),但麻醉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臂丛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是锁骨骨折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巨辉;程智;白国强;杨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输尿管镜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对肾盂肿瘤、胆管结石、尿道损伤等的诊治也有一定疗效。该技术适用于内径较为纤细的各种人体腔道,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熟练操作,其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该文系统回顾了输尿管镜技术的器械发展,介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目前输尿管镜技术的主要临床应用范围及相关并发症。
作者:杨洪海;综述崔喆;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