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膜肺母细胞瘤基础研究与诊治进展

高欣凤(综述);郭志平(审校)

关键词:胸膜肺母细胞瘤, 病理, 临床表现, 临床诊治
摘要:胸膜肺母细胞瘤( PPB)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在病史、基因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特点。 PPB常累及胸膜和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病理学特点为肿瘤间质内有大量原始小圆细胞及纺锤状细胞,肿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为良性呼吸道上皮细胞。该文就近年来 PPB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脂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病程<24 h的脑卒中患者260例,其中16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出血性卒中组,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同时选择同期入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将26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总胆固醇( TC)水平分为低TC患者组( TC<6.00 mmoL/L)组218例和高 TC 患者组( TC≥6.00 mmoL/L)组42例,再按三酰甘油( TG)水平分为低TG患者组( TG<2.00 mmoL/L)156例和高TG患者组( TG≥2.00 mmoL/L)104例。比较各组受试者血脂水平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4.26±0.94) mmol/L比(5.91±1.22) mmol/L,(1.67±0.66) mmol/L比(2.60±0.58) mmol/L,(2.84±1.22) mmol/L比(3.50±1.12) mmol/L],出血性脑卒中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SS评分)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28.7±8.8)分比(41.9±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 TC 患者组 SSS 评分显著低于高 TC 患者组[(31±14)分比(4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G患者组SSS评分显著低于高TG患者组[(30±12)分比(45±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TC和TG水平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脂水平较低的脑卒中患者病情较严重。

    作者:慈光胜;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运动视标分辨力的变化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运动视标分辨力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4~8月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收治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接受健康体检且未合并眼部疾病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前后与对照组单眼及双眼静态佳矫正远视力,在双眼佳矫正状态下测定不同水平运动速度的运动视标的分辨能力。结果术前,治疗组15°/s、30°/s、60°/s、90°/s的运动视标分辨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治疗组15°/s、30°/s、60°/s、90°/s的运动视标分辨力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5°/s、30°/s、60°/s、90°/s的运动视标分辨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治疗组0~15°/s、15~30°/s 及30°/s~60°/s 的视力差值变化均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治疗组0°/s~15°/s、15°/s~30°/s及30°/s~60°/s的视力差值变化低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0°/s~15°/s、15°/s~30°/s及30°/s~60°/s的视力差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提升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运动视标分辨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王梦斐;吉秀祥;王瑞夫;刘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超声评价胎儿心脏功能的研究进展

    在许多胎儿疾病(包括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先天性心脏病、双胎输血综合征、特发性水肿及胎儿心律失常等)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中,胎儿心功能异常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已在临床得到证明。超声评价胎儿心脏功能一般是以针对患者进行管理和评价的模式,使其为先天性心脏病提供相对完整、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进行患者咨询,或对胎儿心脏进行介入治疗。该文就超声评价胎儿心脏功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晶(综述);张志坤;吴钟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其预后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探讨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其预后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4年9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8.0~10.0 mmol/L,而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则控制在4.4~7.8 mmol/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不良事件以及血清IL-6、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8) U/d比(25±6) U/d,15.9%(7/44)比2.4%(1/42),P<0.05],胰岛素应用时间、重症病房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3) d比(12±5) d,(10±4) d比(14±6) d],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8%(3/44)比23.8%(10/42),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10)μg/L比(44±14)μg/L,(43±18) mg/L比(87±24) mg/L,P<0.01]。结论危重症伴应激性高血糖老年患者保持较低的血糖控制水平,会缩短重症病房治疗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并不会改善患者病死以及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情况,并且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作者:魏铭;魏澄;王瑛;万少兵;黄敏;钟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甲状腺激素对肝脂代谢调节及相关非经典通路的研究进展

    早期,人们认为甲状腺激素仅通过核受体改变靶器官基因的转录活性发挥生物学效应,此途径为经典通路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发现独立于经典通路与其他信号传递相关的非经典通路,非经典途径的机制及其相关性被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甲状腺激素非经典途径在促血管生成、抗细胞调亡、促进细胞增殖及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孟丹;刘小娜(综述);魏立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重症患者中,急性呼吸衰竭者比例高,初期可经喉插管置入气管保证换气,如需要长期使用呼吸器,推荐行气管切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患者的安全及保证医疗效率,经皮气管切开术得到发展。研究表明,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相比,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及手术相关病死率低。经皮气管切开术可直接在患者床边进行,提高效率。现就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发展史,执行步骤、适应证、禁忌证、相关并发症及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比较等进行综述。

    作者:王霞(综述);张恒(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甲泼尼龙和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 PNS 患儿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泼尼松治疗[2.0 mg/(kg? d)],观察组接受甲泼尼龙治疗[1.8 mg/(kg? d)],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尿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体液免疫指标等。结果①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②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尿蛋白值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7.2±0.7) mg/(kg? d)比(21.2±2.3) mg/(kg? d),(47.2±6.0) g/L比(32.6±5.2) g/L,P<0.01],同时尿蛋白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6.4±0.8) d比(11.6±1.7) d,P<0.01];③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IgG、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3±1.3) g/L比(6.1±0.9) g/L,(1.27±0.18) g/L比(1.13±0.19) g/L,(0.54±0.08) g/L比(0.39±0.07) g/L](P<0.01)。结论甲泼尼龙可以显著提高PNS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尿蛋白,同时提升血清白蛋白水平,优化体液免疫指标。

    作者:宫晶;薜见珍;王凌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白细胞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高血压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炎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细胞是反映炎症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白细胞升高与血压水平升高有关,两者存在正相关性,且这种作用独立于其他多重危险因素。该文通过研究白细胞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王坤伟(综述);刘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单肺通气时降低吸入氧浓度对肺损伤的影响

    单肺通气( OLV)期间吸入纯氧能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也会导致吸收性肺不张和氧中毒。虽然OLV期间降低吸入氧浓度会使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增加,但在充分评估围术期患者全身情况下,适当降低吸入氧浓度( FiO2)能够减轻肺损伤。该文主要描述 OLV 期间氧中毒肺损伤的机制,介绍近年来OLV期间降低FiO2对肺损伤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彭依(综述);顾连兵(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他汀类药物潜在治疗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OA)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是造成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OA将会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至今仍缺乏改变OA疾病进程的药物。近些年,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OA从基础及临床层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软骨细胞老化及退变、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等作用。故他汀类药物有望成为改变OA疾病进程的药物。

    作者:陆万里(综述);滕华建;蒋青(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细胞因子参与胃癌发生和发展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发挥免疫调节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其表达异常诱发多种疾病,包括胃癌。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细胞的癌变、侵袭与转移、血管生成,并通过调控肿瘤相关抗原的抗原递呈、淋巴细胞的活化参与胃癌的免疫逃逸,且在胃癌细胞抵抗放化疗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调节机体细胞因子的水平,促使机体形成对胃癌的抗肿瘤也就成为胃癌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李康(综述);旦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快。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位是放疗的重要步骤,定位是否准确及图像清晰程度直接影响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弥补了 CT 定位困难和 PET 假阳性及定位不精确的不足。该文就 PET/CT 在 NSCLC 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邹蕴(综述);宛红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参考心电向量T环评估心血管风险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分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向量T环的特征,探讨用 T环作为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且有T环向量异常的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 h内有反复静息心绞痛发作患者73例作为高危组,48 h内无而1个月内有静息心绞痛反复发作患者73例作为中危组,总结上述病例心绞痛发作前和发作时心电向量T环在额面、横面、右侧面三个面的状态(参考指标:QRS-T夹角、T环面积、T环形态)及转变。结果高危组或中危组的心电向量T环分别在额面、横面、右侧面三个面的参考指标组内相比较,各个组三个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危组和中危组的心电向量 T环在额面或横面或右侧面某一面的图形变换组间比较,在任一面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①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面 R-T 夹角大变化量差≥5°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86.3%比12.3%,90.4%比17.8%,83.6%比11.0%,P<0.01);②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T环面积大变化量差≥2 mm2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89.0%比8.2%,93.2%比5.5%,86.3%比11.0%, P <0.01);③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T环扭结数差≥2个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93.2%比13.7%,95.9%比8.2%,90.4%比17.8%,P<0.01)。结论心电向量 T环是有效评估心血管风险的可考量的指标。

    作者:林红;詹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收治的5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麻醉后观察组的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变显著低于对照组[(72±4)次/min比(78±5)次/min,(15.2±2.3)次/min 比(16.7±2.1)次/min,(71±6) mmHg(1 mmHg=0.133 kPa)比(79±7) mmHg](P<0.05),但麻醉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臂丛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是锁骨骨折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巨辉;程智;白国强;杨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酒精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酒精性心肌病( ACM)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特异的心肌病,其起病隐匿,通常发展至心力衰竭时才受到重视。 ACM的发病与心肌内一些组织、细胞及结构的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钙稳态失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以及自噬等。该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ACM的发病机制,以期为ACM的防治提供干预靶点。

    作者:马旭阁(综述);周立君;赵继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糖皮质激素对COPD及ARDS患者IL-8表达的干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呼吸道常见急症,由于两者以肺部感染作为加重病情发展的诱因,因此在抗感染的同时,基于炎症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更加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显著,参与多种炎性细胞的聚集活化。糖皮质激素虽然在治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但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肺部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该文主要探讨上述两种肺部疾病患者的IL-8表达,以及糖皮质激素在控制IL-8生成方面的作用。

    作者:金珊珊;陈小岚;刘刚(综述);王兴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壳聚糖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的机制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小的特性,使得它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胃肠道在人体和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选择性屏障,允许营养物质、水等通过的同时阻止蛋白和多肽等大分子物质通过。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口服纳米载体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因具有黏膜黏附力、可逆地打开紧密连接及带有正电荷的特性,已被作为安全有效的肠道吸收促进剂。肠道主要通过跨细胞或细胞旁途径吸收物质,而壳聚糖可促进跨细胞及细胞旁途径的吸收。

    作者:孙露银(综述);闫彩凤(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液HbA1 c水平与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与产科不良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产科收治的GDM患者(孕周在24~28周)122例作为GDM组,对GDM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体育锻炼等,必要时应用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治疗。选取同期健康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入组时及终止妊娠前血HbA1c水平,比较两组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①GDM组入组时HbA1c水平为(6.32±0.30)%,对照组HbA1c水平为(5.31±0.60)%,GDM组 Hb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后终止妊娠前HbA1c水平下降至(5.84±0.85)%,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5.01±0.68)%(P<0.05)。②GDM组早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14/122)比3.0%(3/100),10.7%(13/122)比3.0%(3/100),13.9%(17/122)比5.0%(5/100),14.8%(18/122)比6.0%(6/100),P<0.05]。③终止妊娠前 HbA1c >6.5%者早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 HbA1c≤6.5%者[26.5%(9/34)比5.7%(5/88),20.6%(7/34)比6.8%(6/88),26.5%(9/34)比9.1%(8/88),32.4%(11/34)比7.9%(7/88),P<0.05或P<0.01]。结论 GDM可增加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的风险,孕期强化血糖控制可有效降低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

    作者:崔风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发生和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高居不下,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病理过程。幽门螺杆菌( Hp)作为胃癌独立的危险因素已众所周知,根除Hp可显著减少胃癌的发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者发现,Hp在不利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中会发生变异而形成更难根除的幽门螺杆菌L型( Hp-L),Hp-L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李瑞英;王玉平(综述);周永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后循环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为提高本病存活率,需进行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近年来有关后循环的临床治疗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后循环梗死的中医治疗方法极少,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都缺少相关研究报道。在未来的实践中,有必要对后循环梗死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武曌(综述);肖震心(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