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卿
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白细胞介素(IL) 23、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针1.0g/次,静脉滴注3d,1次/d;3 d后减量为0.5g/次静脉滴注4d,1次/d;4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60 mg/d,渐递减(口服3d后减量为40 mg/d),维持1 ~3个月内停服.同期选择3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血清、脑脊液IL-23、IL-17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23、IL-17水平为(688±90) ng/L、(88±10) ng/L,治疗后血清IL-23、IL-17水平为(399±56) ng/L、(49±6) ng/L,对照组血清IL-23、IL-17水平为(93±10)ng/L、(18±3) ng/L,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23、IL-17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观察组治疗前脑脊液IL-23、IL-17水平为(765±68) ng/L、(90±10) ng/L,治疗后脑脊液IL-23、IL-17水平为(321±19)ng/L、(49±6) ng/L,对照组脑脊液IL-23、IL-17水平为(86±8)ng/L、(18±3)ng/L,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IL-23、IL-17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23和IL-17呈正相关(r =0.402,P=0.039);脑脊液血清IL-23和IL-17呈正相关(r =0.516,P=0.004).结论 RRMS患者血清、脑脊液IL-23、IL-17水平呈现高表达.甲泼尼龙治疗可降低RRMS血清、脑脊液IL-23、IL-17水平.
作者:李岚欣;徐世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表现为角质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淋巴细胞浸润、微血管扩张等.趋化因子是一类由白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趋化炎症反应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的细胞因子,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4类,而β趋化因子作为其中一类已被发现通过与其特异受体结合,从而诱导免疫细胞迁徙进入皮损,参与了银屑病的多个发病环节.
作者:王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人群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癌患者中主要的风险因素90%以上是早期有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史.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发病、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宫颈癌的危险因子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遗传易患性等.HPV筛查可选用宫颈巴氏涂片筛查、医师取样HPV检测等方法.该文就HPV相关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状况、基因分型、危险因子、疫苗研究进展及筛查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梁荣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缺氧应激状态下活跃的细胞因子,其表达及活性受脯氨酰羟化酶(PHD)/希佩尔林道蛋白(pVHL)、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Bcl-2相关性抗凋亡基因3(BAG3)/热激蛋白70(HSP70)等上游信号通路的调节,并通过特异性识别结合靶基因缺氧反应元件区域,调节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继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蒺藜皂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y)和核因子κB (NF-κB)炎症信号途径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蒺藜皂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蒺藜皂苷治疗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1.8±0.7)分、(1.3±0.5)分比(2.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NF-κB、TNF-α、IL-1β[(18.4±1.5) μg/mg、(916±128) pg/mg、(169±16) pg/mg]比较,蒺藜皂苷低剂量[(16.4±1.3) μg/mg、(257±110) pg/mg、(148±16) pg/mg]和高剂量组[(15.0±1.2) μg/mg、(665±72) pg/mg、(139±14) pg/mg]缺血脑组织NF-κB、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蒺藜皂苷可能通过激活PPARγ的表达,进而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途径,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翟凤国;李厚忠;周福波;林峰;关利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丹参及其主要提取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成纤维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干细胞、免疫效应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分化增殖;还可通过活化肿瘤细胞、上调生长因子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及活化雌激素受体等作用,显著促进胃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转移播散.因此作为中老年人群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普遍性药物,其临床应用尚需谨慎.
作者:崔澂;刘秀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神经干细胞(NSCs)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是一类具有永生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动物实验表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行NSCs移植治疗可改善受损的运动、感觉等神经的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早期神经炎症和病情的进展.NSCs在TBI的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但其作用机制复杂,仍面临着来源、增殖分化调控、安全性、神经环路重建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刘吉星;侯博儒;杨文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QOL)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化版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就诊的102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02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症状者45例,发生率为4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5.876,95% CI1.204~17.345)、配偶(OR=8.637,95% CI1.307 ~ 22.346)、医疗付费方式(OR=6.849,95% CI1.690~28.304)是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182 +0.027X2 +0.039X3 +0.012X4 +0.029X5-0.049X6,配偶、受教育程度、月收入、付费方式和抑郁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结论 学历、配偶、医疗付费方式是脑卒中患并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配偶健在、受教育程度高、月收入高、非自费的付费方式能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而抑郁程度越严重越不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作者:安宁;杨印东;杨晓帆;曹文慧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究血浆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或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自杀未遂31例(自杀未遂组),无自杀行为32例(无自杀行为组),选择同期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BDNF水平,并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DNF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 自杀未遂组血浆BDNF水平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组和对照组[(768±221) ng/L比(1024±193) ng/L,(1376±191) ng/L,P<0.05];对照组血浆BDNF水平高于无自杀行为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BANF是自杀行为出现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血浆BDNF水平存在关联性.在预测抑郁症自杀行为方面,血浆BDNF水平佳切点值为812.94 ng/L,其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81.7%.自杀未遂组血浆BDN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HAMD24总分、HAMA24总分、BDI总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浆BDNF水平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BDNF水平降低是生物学危险因素之一.当抑郁症患者BDNF水平降低时应注意抑郁症患者是否会出现自杀行为.
作者:罗新;金春慧;程灶火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20 mg,静脉滴注,共10 d.治疗后1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10d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脑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2.68±1.19)分比(15.11±1.38)分,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26/30)比63.3% (19/30),P<0.05].结论 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胡炜娜;刘诗翔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自主神经系统在顽固性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系统构成.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交感神经,证实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与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也有重要作用.该文就迷走神经调节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金爱卿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肠神经胶质细胞(EGC)是肠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EGC表现为一种“星形”外观的小细胞,包裹肠神经元胞体及神经束.EGC对肠神经元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主要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因尚未阐明.EGC除了营养和保护肠神经元外,还具有调节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的作用,并且通过释放和影响细胞因子参与UC的炎症过程.但EGC和UC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吴志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类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与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相比,DPP-4抑制剂具有改善胰岛α及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是目前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的热点.阿格列汀作为一种新上市的DPP-4抑制剂,在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时控制血糖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低血糖、心血管风险,也不增加患者的体质量.
作者:邓凤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段还非常有限,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师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疾患带来了新希望.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疗法具有为损伤的脊髓提供营养、分泌细胞因子、改变局部微环境或分化为神经元与宿主神经元建立突触桥接,或者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使脱髓鞘的神经在髓鞘化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等优势,在治疗脊髓损伤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徐进;郑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抗病毒治疗可间接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甚至可获得逆转.对于抗病毒治疗缓解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抗病毒治疗时间、体质指数、初始用药时肝脏的炎症程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该文就门静脉高压症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高压症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房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疾病,且宫颈癌发病的年龄正日趋年轻化.某些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的发生与跨膜疏水性蛋白家族——水通道蛋白(AQP)的表达密切相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也与AQP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能明确掌握宫颈癌与AQP的关系,势必会在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爱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卒中后疲劳是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可能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均有关,它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康复与生存质量.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卒中后疲劳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以非药物治疗手段为主,包括正念减压治疗、正念认知治疗、认知分级活动训练等.该文介绍了卒中后疲劳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及评估工具,概括了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不利影响、心理社会学相关因素以及临床干预.
作者:梁志;陈钫;夏学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地佐辛用于日间急诊开腹手术超前镇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 年7月至2014年6月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日间急诊开腹手术患者135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肌内注射组、静脉滴注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手术结束前1h分别给予肌内注射10 mg地佐辛、静脉滴注5 mg地佐辛和静脉滴注1mL生理盐水.比较给药后三组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时(T0)、拔管10 min(T1)、恢复室(T2)、术后6 h(T3)、术后12 h(T4)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T2、T3、T4时静息、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三组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和首次加镇痛药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注射组与静脉滴注组的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6.9±1.6) min,(6.8±1.6)min比(6.0±1.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注射组首次加用镇痛药物时间肌内注射组长于静脉滴注组和对照组[(363.6±67.8) min比(234.6±62.8) min,(90.9±3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在组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注射组与静脉滴注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稳定,而对照组波动稍大,呈升高的趋势,但12 h后三组患者的评分接近;静息VAS和运动VAS在组间、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注射组患者的静息和运动VAS随时间的推移一直升高,而静脉滴注组和对照组是先升高后又降低,但12 h后三组患者的评分已接近.结论 地佐辛用于日间急诊开腹手术超前镇痛是有效、可行的,以肌内注射为佳.
作者:李明;和春燕;李晓翠;朱雁鸿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骨性关节炎(OA)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针对OA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各种治疗方法作了一定的改进,并提出了软骨移植、基因治疗等新方法,为OA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刘搏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炎症是清除体内危险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性小体通过促炎细胞因子的裂解并使其成熟来调节炎症.NLRP3炎性小体能活化胱天蛋白酶(caspase)1,并引起白细胞介素(IL) 13、IL-18和IL-33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机体抵抗病原体免疫应答.各种内源或外源的刺激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激活NLRP3炎性小体来活化caspase-1.该文介绍了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激活途径及其对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翔;刘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