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

王琴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银杏叶提取物, 简易精神状况量表评分, 脑血流量
摘要: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记忆功能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其对A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AD的患者220例,用随机抽取号码法分为对照组110例和治疗组1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素显像检测各个脑区放射性比值(RAR).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MMSE评分及RAR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MMSE评分及RAR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提高AD患者记忆力并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功效.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68例(80个椎体),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进针组为单侧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30例共34个椎体,男11例、女19例,单椎体26例,两椎体4例;双侧进针组38例共46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单椎体32例,双椎体4例,三椎体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伤椎前中部高度平均变化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单、双侧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s角变化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发生周围椎体再骨折,单侧进针组1例,双侧进针组2例;共9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单侧进针组3例,双侧进针组6例,单、双侧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PKP经双侧椎弓根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较单侧在短期内能更好地缓解疼痛及功能障碍,能长期且更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而单、双侧两组在骨水泥渗漏方面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蒙;方诗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麻醉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后出现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它是在患者自身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由麻醉以及手术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发生POC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临床上并非少见.POCD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的患者因此而不能自理生活且干扰药物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周期.近年来,麻醉与POCD的关系备受关注,可能为临床上防治POCD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左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前列腺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发病率为5% ~10%,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出现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EMs的病因复杂,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前列腺素E2(PGE2)是一种不稳定型的类花生四烯酸化合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GE2在EM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细胞增殖、抗凋亡、免疫抑制和血管生成等.

    作者:徐燕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HBV Pre-S基因变异与HC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因素,其致癌机制十分复杂.Pre-S区变异尤其是Pre-S2区缺失变异及其起始密码子突变与HCC高度相关.Pre-S1与Pre-S2区缺失变异可使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蛋白(LHBs)过度表达,并分别形成Ⅰ型和Ⅱ型毛玻璃样肝细胞(GGH).GGH或变异型LHBs具有潜在致癌性,特别是GGH Ⅱ聚集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从而导致氧化性DNA损伤、基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而诱发肝细胞癌变;此外,Pre-S变异的LHBs/GGH还可通过上调环氧化酶2、细胞周期蛋白A、D的表达而导致细胞周期进展失控以及细胞异常增殖,终引起HCC.

    作者:毛美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对于乳腺癌的诊断临床上有很多方法,影像学诊断始终是临床上应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常规手段,对于乳腺癌的筛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MRI的多种成像方式、超声弹性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出现都极大地提高了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作者:邱琳;赵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贝伐单克隆抗体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肾细胞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肾肿瘤中占据首位.传统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放射疗法等,效果均不甚理想.分子靶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针对癌症发生的特异性分子为治疗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可针对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调控信号转导通路,增强抗癌治疗的特异性,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该文新型分子靶向制剂--贝伐单克隆抗体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宗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根据其是否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静脉推注10 μg/kg,继以静脉滴注0.15 μg/(kg·min),维持36 h]分为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A组)71 例,替罗非班心绞痛组(B组)45例,非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C组)32例,非替罗非班心绞痛组(D组)52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复发率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再发心绞痛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D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严重出血3例均发生于A组急诊PCI患者,A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呈现了相对较高的发生率,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复发,但其可能增加急诊介入治疗的出血发生率.

    作者:常琳;周长钰;尹力;张承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长期铅暴露后果的研究进展

    体内的铅90%以上贮藏于骨骼中.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K-X线荧光技术使得对数10年沉积于骨组织中铅的定量测定成为可能,而血铅水平仅反映近期铅暴露.研究表明骨铅水平升高的效应与老年人的认知力下降相关,因为铅毒性被认为是老年人退化性痴呆的可能原因之一.有证据表明升高的骨铅水平与肾病和变性疾病(如白内障)有关,并提示与血压和高血压有关.因此,强烈推荐进一步降低目前允许的血铅水平,使慢性铅蓄积中毒降到少.

    作者:陈永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性治疗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过度凋亡是青光眼病理改变的基础,探讨RGCs的保护性治疗,减慢或防止其凋亡,保持其生理功能,已被公认为是防治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研究方向.该文目前青光眼RGCs保护性治疗在补充神经营养因子及平衡营养因子前体、基因治疗、免疫相关治疗、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治疗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胡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钠肽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脑钠肽作为利钠肽中的一种,又称为B型利钠肽或脑利钠肽.脑钠肽有十分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不但可以快速排除患者体内水分和钠离子,而且还具备舒张血管、稳定内分泌的功效,尤其是对心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脑钠肽的大量释放可以大程度地激活体内利钠肽的生成,促进人体系统恢复平衡.该文就脑钠肽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探讨脑钠肽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朝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股骨头微循环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微循环病变始终存在于股骨头坏死的各个阶段.近年来,骨内血管损伤、血供中断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中日益引起重视.目前对于股骨头内微循环研究的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血管内放射性微球技术、氢廓清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动态增强MRI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及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虽然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均已朝三维、动态、定量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蔡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并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及向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动物模型及初步临床研究表明,MSC不仅能够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关节炎的发生率并减轻实验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亦能修复发生于RA的骨与软骨破坏,提示其用于治疗RA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朱海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武警总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诊治的17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组)的临床资料,对其双侧颈部血管内-中膜以及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期选择1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结果 高血糖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86例(50.6%),其次为颈内动脉的起始段者16例(9.4%),见于椎动脉者2例(1.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12例(9.8%),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者2例(1.6%),椎动脉处未见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18,12.64,14.91,P<0.05).对高血糖组中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104例患者进行血流速度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分析得出,斑块不大时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斑块较大时会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加快.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可以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作者:梁莉;苏金花;寇海燕;陶丹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硅沉着病患者胸部CT分析

    目的 对硅沉着病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进行描述,为临床诊断硅沉着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32例硅沉着病患者的胸部CT为研究样本,对现有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硅沉着病的特点.结果 胸部CT可清晰显示硅沉着病患者肺部矽结节的形态和密度、肺纹理、肺气肿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改变.结论 胸部CT对于硅沉着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瑞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氯胺酮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应用进展

    氯胺酮作为静脉麻醉药物已经很少在临床中使用,但其在镇痛方面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已证明,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滞剂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NP)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应用在全身麻醉及区域阻滞麻醉中,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围术期疼痛转换为NP的可能.长期应用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在动物实验上有所体现,因此是否能长期将氯胺酮应用到对于慢性NP的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

    作者:张依爵;陶伟平;葛培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心理学评估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是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用于AD诊断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不仅有利于筛查AD,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对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进行早期干预.但是关于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至今还存在很多争议.该文就常用的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在AD诊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丹丹;姜红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09~2011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监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和E-test法对137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用K-B法测定耐红霉素菌株的耐药表型,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137株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口 恶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4.2%(129/137)和74.5%(102/137),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29株红霉素耐药株中,内在型耐药(cMLSB)占70.5%,诱导型耐药(iMLSB)占19.4%,M型耐药占10.1%.红霉素耐药株对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口 恶唑共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分别为66.7%、74.4%、60.5%,显著高于红霉素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9 ~2011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克林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口 恶唑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儿童对这两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成人,耐药表型以cMLSB为主,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作者:乔斌;李艳;汪明;吴青;袁乐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体会

    目的 对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进行评价,对其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以认识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采用自体膀胱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进行治疗的16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患儿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阴茎伸直满意,外形好,尿线粗,开口近似正常位置.无尿瘘发生.1例患儿于术后半年发生尿道口膀胱黏膜增生,小便分叉,予以二次手术切除尿道口多余黏膜外翻缝合后正常排尿.结论 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为治疗尿道下裂较理想的方法,此术式成功率高,外形效果良好.

    作者:黄青;赵虎;吴斌;袁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净化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脓毒症的救治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危重症患者首要的死因.血液净化是借助体外循环,通过人工合成的半透膜清除血浆炎性介质、毒素及过多水分等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项脏器功能支持手段.近年来,围绕高容量血液滤过提出了3种理论,以解释脓毒症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后的临床变化.

    作者:何本让;苗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