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影像学进展

张明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 多普勒超声, 多层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像学诊断地位突显,其诊断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上诸多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DUS较实用,但是无法显示下肢血管树;MSCTA显示钙化好,但有辐射;MRA显示血管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DSA是公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为方便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该文就这些影像检查进展做一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玉溪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心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 vs 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张压低于治疗前,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血压情况,减轻患者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迪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2009~2011年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2009 ~2011年抗抑郁药物临床用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6%.帕罗西汀近年来继续名列榜首,占平均用药金额的27.73%;DDDs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他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论 以帕罗西汀、氟西丁为代表的SSRI类抑郁药仍是近年来南京地区医院的一线药物,用药量正随着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逐渐重视而不断提高.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细辛脑联合氨溴索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并探讨细辛脑联合氨溴索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海军总医院儿科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8例支气管炎住院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均在入院后实施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吸氧、镇静、吸痰、雾化吸入、使用抗生素以及在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实施以上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再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5 mg盐酸氨溴索溶入5 ~10%葡萄糖注射液30 ~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7 ~10 d为一个疗程,再经静脉滴注细辛脑注射液[1 mg/(kg·d),用5%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为0.01% ~0.02%的浓度,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应用5 ~7 d.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退烧时间、喘气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观察两组的口干及恶心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在退烧时间[(1.7±1.1) d vs(2.4±1.1) d]、喘气缓解时间[(4.4±1.5) d vs(4.9±1.7) d]、咳嗽消失时间[(5.4±1.4) d vs(6.6±1.6) d]、哮鸣音消失时间[(4.2±3.1) d vs(6.3±3.2) d]、湿啰音消失时间[(4.7±3.2) d vs(6.6±2.9) d]以及住院天数[(7.0±2.5) d vs(9.0±2.5) d]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辛脑联合氨溴索对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峥维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miR-34a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含19 ~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在进化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可通过与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上的相应靶位点结合,抑制编码蛋白靶基因的翻译和降解靶基因,从而参与炎症、发育、凋亡、肿瘤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关miRNA的研究现已迅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miRNA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信号转导网络的调控,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因miR-34a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状态下存在异常表达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周斌;赵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肾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肾纤维化是多种病因诱导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引起肾脏间质细胞增殖失调及细胞间质代谢失调、过量细胞外基质积聚、肾脏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病理过程,终导致肾衰竭.细胞因子是肾纤维化进展的关键因素.在各种病因刺激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并通过各种信号通路控制细胞核基因转录,导致肾纤维化.目前肾纤维化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信号通路、腺苷信号通路.该文着重阐述各信号通路转导途径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作者:李明亮;杜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酒精依赖伴有自杀意念患者认知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伴有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市安宁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5例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和同期68例不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①伴或不伴有杀意念酒精的依赖患者间年龄、教育程度、HAMD-17评分及HAMA-1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自杀意念者与不伴有自杀意念者的婚姻状况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②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患者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延时记忆因子分值及RBANS总分均显著低于不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组(t=3.567、4.903、6.007、3.103,P<0.05);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觉广度、注意因子是酒精依赖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存在注意等认知功能损害,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分值低的酒精依赖患者存在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可能更高,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侨;柴萌;王爱伟;孔永彪;张津津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线粒体被认为是细胞存活的关键.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线粒体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被人们所认知.线粒体凋亡通路与线粒体相关的一些重要蛋白,如促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线粒体衍生的第二种半胱天冬酶激活剂(Smac)、高温应激蛋白A2(HtrA2)、核酸内切酶G等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共同发挥着调控作用.该文主要就线粒体凋亡通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郑天胜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对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西安市第九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给予依那普利10 ~20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10 mg/d,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联合用药可以起到保护肾功能和改善糖代谢的双重作用,效果满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许涵;梁维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156例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作者:李立艳;靳杨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同种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不同作用,n-3 PUFAs对恶性肿瘤具有促凋亡作用,而n-6 PUFAs则发挥相反的作用,该文通过概述n-3 PUFAs与n-6 PUFAs对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细胞、消化道肿瘤等)的不同作用,并可能通过改变癌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空间结构及功能影响信号表达、改变癌细胞中抗凋亡因子前列腺素过氧化合成酶、影响细胞外Fas /Fas-L凋亡通路或细胞内线粒体相关凋亡通路中caspase-3表达等作用机制抑制肿瘤生长,通过改变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可增加化疗药效,为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作者:曾田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两种HCV RNA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临床性能.方法 随机抽取63例临床血清样本进行平行检测,分别采用HCV磁珠法试剂和对照试剂检测血清中RNA水平.结果 对照试剂检测63例临床样本中有22例阳性,41例阴性;磁珠法试剂检测63例样本中有27例阳性,36例阴性,两种试剂的阳性样本具较好的一致性(P=0.000),磁珠法试剂与对照试剂的定量检测结果具有线性相关性(r=0.935,P<0.05).结论 两种试剂都可以应用于HCV临床检测,磁珠法试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

    作者:张桂红;苏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作者:郭晓嘉;柴晔;曾鹏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体外循环(CPB)装置和心肌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患者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心脏瓣膜术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气胸、胸膜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肺出血及肺栓塞、灌注肺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肺部并发症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的生存率.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中,出血部位的诊断仍属难点,其诊断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取决于医师的技能和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范围.因此,医师对不同检查及治疗方式的熟练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正确地对下消化道大出血实施诊疗.

    作者:罗川栩;任林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低钾血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肿瘤合并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癌性恶病质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肿瘤细胞释放特异性的恶病质因子,造成机体细胞因子合成增加,宿主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使机体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性消耗,器官功能下降,终导致全身衰竭.调节肿瘤患者的电解质失衡,对于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莉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手足口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手足口病(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部位皮疹、咽峡炎和少数患者并发脑膜炎、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近几年来HFMD并发症发生率不断增加,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重症HFMD导致病死率不断上升.实验室对HFMD早期特异诊断指标较少,运用常规项目建立一组针对HFMD早期诊疗的检查参考指标,对临床治疗HFMD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开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Girdin蛋白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Girdin蛋白是一种新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多种肿瘤细胞和不成熟的内皮细胞中处于中、高表达水平.Girdin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内活动,包括肌动蛋白骨架的稳定和重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与Gα的相互作用,并且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和自我吞噬等的调节,终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浸润.Girdin蛋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明文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SAHA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目前非手术药物治疗主要为化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存在普遍的耐药现象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妇科恶性肿瘤有效低毒的治疗新策略亟待探索.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成为研发抗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热点.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作为第一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刘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3.0T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不稳定斑块更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还可以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含量、斑块内出血以及溃疡、坏死等变化,对斑块的大小、体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作者:郭军;孟郊;许宁;HAN Tong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影像学进展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像学诊断地位突显,其诊断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上诸多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DUS较实用,但是无法显示下肢血管树;MSCTA显示钙化好,但有辐射;MRA显示血管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DSA是公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为方便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该文就这些影像检查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