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T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郭军;孟郊;许宁;HAN Tong

关键词:颈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磁共振成像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不稳定斑块更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还可以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含量、斑块内出血以及溃疡、坏死等变化,对斑块的大小、体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是简便且可靠的辅助措施,它能够迅速地反映机体氧供需平衡的瞬间变化,优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早期发现组织缺氧、指导目标导向治疗、评估危重病患者病死率及预后有重要意义.ScvO2的降低是氧输送不能满足组织需氧而引起的,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心排血量改变的重要诊断指标.通过监测ScvO2、及早纠正氧输送与氧消耗的失衡、降低组织缺氧程度,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王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终止妊娠时间对母儿预后的影响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征及其终止妊娠时间对母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AFLP患者80例,根据诊断及分娩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确诊后<24 h终止妊娠组(A组)27例;确诊后24 ~48 h终止妊娠组(B组)21例;确诊后>48 h终止妊娠组(C组)32例.对三组患者终止妊娠前的检查情况、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病死率、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实验室检查情况:B、C两组24 h尿蛋白>3 g的比率显著高于A组(P<0.01).②孕产妇情况:C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高于A组(P<0.01);B、C组急性肾衰竭发生率高于A组(P<0.01);C组孕产妇病死率高于A组(P<0.01);三组AFLP孕产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新生儿情况:C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A组(P<0.01).结论 AFLP一经确诊,应该适时地对其进行终止妊娠处理,终止妊娠的佳时机应在确诊后的48 h以内,对母儿的预后影响较小.

    作者:唐圣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缺血后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血后处理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9月购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3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缺血后处理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10只).建立原位大鼠单侧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摘除右肾后对左肾行缺血后处理,10 s再灌注,10 s缺血,6次循环后再灌注24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肌酐,比色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NO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质eNOS水平.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缺血/再灌注组中血尿素氮、肌酐、一氧化氮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5),组织中e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中的血尿素氮、肌酐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血清一氧化氮和组织中eNOS较缺血/再灌注组中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其保护机制可能与缺血后处理诱导eNOS的合成增多有关.

    作者:陈晖;刘修恒;王磊;翁小东;邱涛;刘林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SAHA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目前非手术药物治疗主要为化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存在普遍的耐药现象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妇科恶性肿瘤有效低毒的治疗新策略亟待探索.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成为研发抗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热点.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作为第一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刘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后并发症的原因,探讨预防及诊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大冶市人民医院行手术麻醉的10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进行监测,对主要的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 患者麻醉诱导后以及插管1、3、5 min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麻醉诱导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低血压31例,高血压7例,术后并发低氧血症17例.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麻醉风险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为了保证患者的稳定恢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心血管相关疾病对麻醉的影响,以使增强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保证患者在佳状态下进行手术.

    作者:熊雄;熊双宝;周德祥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156例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作者:李立艳;靳杨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体外循环(CPB)装置和心肌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患者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心脏瓣膜术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气胸、胸膜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肺出血及肺栓塞、灌注肺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肺部并发症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的生存率.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神经钙黏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患者宫颈中神经钙黏素(N-ca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宫颈癌38例、CIN 25例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N-cad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N-cad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N-cad的表达在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ad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存在明显过度表达现象,可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潜在靶分子.

    作者:王国平;朱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影像学进展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像学诊断地位突显,其诊断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上诸多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DUS较实用,但是无法显示下肢血管树;MSCTA显示钙化好,但有辐射;MRA显示血管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DSA是公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为方便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该文就这些影像检查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260例结直肠癌临床分析与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在临床普查中的临床价值和必要性.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260例60 ~86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情况.结果 术前有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临床表现,术中病灶情况与术前肠镜检查部位一致,早期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为53%.结论 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及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

    作者:唐合兰;颜伟;杜斌;韩全利;杨春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人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于1990年诞生后即迅速发展,很快被用于脑神经元功能的研究,进而又成为评价脊髓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在健康人、脊髓疾病及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成果,不仅显示了与解剖部位相对应的脊髓神经元活动,还进一步探索、解释了脊髓激活区的病理生理学原理.脊髓fMRI初步揭示了脊髓功能活动的特点,必将在脊髓生理病理学研究中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作者:郭晓嘉;柴晔;曾鹏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子宫内膜样癌中CXCR4和PI3K的表达及其对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样癌中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及对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的作用,探讨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单县中心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子宫内膜样癌术后留取的蜡块及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共89例,选择54例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中CXCR4、PI3K和CD34蛋白的表达,探讨CXCR4、PI3K和MVD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表达差别.结果 观察组中CXCR4、PI3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MVD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CXCR4、PI3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MVD的表达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及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中CXCR4和PI3K、CXCR4和MVD、PI3K和MVD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CXCR4及PI3K高表达参与肿瘤的进展,两者对CD34阳性的血管生成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CXCR4及PI3K对病变的进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范海燕;许艳梅;许巧兰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3.0T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不稳定斑块更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还可以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含量、斑块内出血以及溃疡、坏死等变化,对斑块的大小、体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作者:郭军;孟郊;许宁;HAN Tong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中,出血部位的诊断仍属难点,其诊断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取决于医师的技能和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范围.因此,医师对不同检查及治疗方式的熟练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正确地对下消化道大出血实施诊疗.

    作者:罗川栩;任林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生长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酶激活和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为主要特征的伴或不伴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急腹症.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近年来研究发现,生长激素(GH)联合生长抑素(SS)治疗SAP取得良好效果.该文回顾性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GH治疗SAP可能的作用机制及GH联合SS治疗SA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陈文静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6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硫酸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新生儿生存率、新生儿体质量、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及24 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可改善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作者:张利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大剂量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癌痛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探讨

    目的 探讨大剂量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治疗癌痛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的癌症合并中重度疼痛、经口服或肌内注射阿片类等药物效果不良患者60例,以一次性电子微量泵吗啡静脉输注,按需要调整剂量,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作相应对症处理.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呼吸抑制1.7%,头晕、嗜睡13.3%,恶心、呕吐15.0%,皮疹5.0%,尿潴留18.3%,便秘60.0%.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缓解.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的病例.结论 大剂量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治疗癌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较高,但对症治后均可缓解,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林立荣;莫静机;吴耀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可以使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营养不良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能量消耗及丢失增加等,其可造成IBD病情持续不缓解甚至恶化,因此在IBD的治疗中营养支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的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营养支持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使病情保持在较长的稳定状态,其与药物及手术一样,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肠内营养治疗及肠外营养治疗在IBD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家群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新进展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微创技术,通过超声波聚焦能够直接作用于癌灶杀死肿瘤细胞,并且能有效激活机体免疫.高强度聚焦超声单独治疗局限性早期前列腺癌效果确切,配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放射治疗或内分泌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其他前列腺癌治疗方式相比,高强度聚焦超声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作用机制,相关基础研究,治疗及联合治疗效果,并发症,局限性及展望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作者:姚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