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手术中硬-全联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牵拉反应的影响

孙婷辉;段思源

关键词:硬-全联合麻醉, 腹部手术, 血流动力学, 牵拉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中硬-全联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的270例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三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硬-全联合麻醉组(C组),各90例.比较三组入室切皮(T1)、探查(T2)、牵拉(T3)、术毕(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牵拉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出现较大波动,A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T3与T1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在T3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A组的牵拉反应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硬-全联合麻醉导致牵拉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控性好,用于腹部手术麻醉更具有优势.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镇痛分娩对母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疼痛和创伤可引起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则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术后镇痛可以减轻由于疼痛、创伤所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与创伤性疼痛相比,分娩疼痛产生的机制有所不同,并涉及母婴安全,其镇痛模式和镇痛药物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另外,不同的镇痛方法和镇痛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也不同.该文就镇痛分娩对母婴细胞免疫的影响予以综述.

    作者:郑剑秋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经皮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相同手法复位前提下,经皮微创克氏针固定以及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2年1月赣榆县中医医院收治的4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手法复位条件下,按固定方法分为石膏外固定治疗组(20例)和经皮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25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肘关节屈伸范围及提携角,参照Flynn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Volkmannn缺血性肌挛缩及血管神经损伤发生;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28,P<0.05),肘关节屈伸受限度及肘内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51,χ2=4.768,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0.05).结论 在相同手法复位条件下,经皮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理想,综合评价优于石膏外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宗建;杨亮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6例,根据是否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分别为联合用药组(38例)和氢氯噻嗪组(38例),联合用药组采用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日1次)联合阿托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氢氯噻嗪组采用氢氯噻嗪(每次6.25 mg,每日1次)进行治疗,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联合用药组和氢氯噻嗪组患者的血压、微量尿蛋白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治疗后8周的收缩压为(140.25±11.94) mm Hg、舒张压为(84.38±8.75) mm Hg均分别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收缩压(84.38±8.75) mm Hg、舒张压(87.25±8.83) mm Hg;治疗后8周的微量尿蛋白为(15.39±5.28) mg/L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29.37±13.21) mg/L;联合用药组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1558.31±278.55) cm/s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1701.63±529.62) cm/s(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作者:尹林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联络会诊精神病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该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文献阐述的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的发展史与现状,探究了影响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开展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会诊医师、邀请会诊的医师,患者的疾病特征和目前社会制度、体制以及医院的管理模式.此外,还对未来发展联络会诊精神病学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增强医师自身的能力,改善患者状态的评估方法,建立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团队,介绍会诊指引等方法.

    作者:王周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策略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发热(FUO)因其病因复杂,缺乏特异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FUO诊断策略.先从前期的病史、体检、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寻找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线索(PDCs),再根据PDCs有针对性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特异性的检查能进一步明确病因.对无法确诊者选择全身炎症示踪显像,随访至病情缓解或出现新的诊断线索.目前仍有少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

    作者:缪媛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痤疮的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和血瘀痰凝证是痤疮中医辨证分型的主要证型;心理因素是痤疮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痤疮的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特异性及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痤疮作为青春期男女高发的常见皮肤病,其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将有益于痤疮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欧阳文杰;陈小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褪黑素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褪黑素是一种由脊椎动物脑中松果腺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可能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节、通过调钙蛋白M与雌激素信号通路发生联系而发挥抑制人类肿瘤生长、扩散的作用.褪黑素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肝癌的研究并不深入,可能与黑色素对肝细胞凋亡诱导、影响肝癌细胞周期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该文就褪黑素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诊保守治疗与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胃镜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输血量及治疗后止血与再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7.2±0.9) d vs(11.3±1.4) d]和[(225.8±39.1) mL vs(363.1±60.7)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情况:试验组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74.0%,试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成功止血5 d后,试验组再出血1例,对照组再出血7例,再出血率分别为2%和14%;需转为外科手术治疗,试验组3例,对照组10例,手术治疗率分别为6%和20%.结论 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勋法;刘莉;钟源波;龙连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经典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在妊娠初期胎儿获取葡萄糖量增加,母体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在孕中后期,胎盘激素随孕周增加而分泌增多,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母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GDM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易患性、炎性因子、细胞因子等有关,而母亲年龄、孕前体质量、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也可影响GDM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曹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儿童多汗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多汗症是指超过体温调节及环境因素影响的体表过多分泌汗液.根据机体本身是否存在原发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与继发性多汗症,根据出汗部位可分为全身性多汗和局灶性多汗.儿童期多见原发性局灶性多汗,主要表现为腋窝、手掌、足底、头面部等部位不明原因的大量出汗,许多儿童因为出汗过多而羞于与人交往,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目前对于多汗症的治疗国内以中医疗法较为多见,此外还有抗胆碱能药物、止汗剂、肉毒杆菌注射、手术等西医疗法.

    作者:李月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新进展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临床中主要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小儿呼吸与循环代偿能力比较差,在麻醉过程中很容易诱发应激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呼吸停止.因此,选取合理的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方法对小儿麻醉有着重要价值.该文就近年来临床中一些新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的药物以及方法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水忠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临床探讨

    目的 探索糠酸莫米松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江油九○三医院妇产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糠酸莫米松组(40例)采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超声聚焦组(40例)采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治愈率为85.0%,高强度超声聚焦治愈率为8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2,P>0.05).结论 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安全、无创、有效、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秀丽;汪韬;罗红霞;李燕;张永昌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调控对血肿扩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院时血压>180/100 mm Hg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强化降压组)48例,指南标准降压组(指南降压组)48例,分别予以相应降压治疗.观察24 h后两组血肿体积变化,以及入院时和入院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 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5例(10.42%),指南降压组血肿扩大11例(22.92%),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率显著低于指南降压组(P<0.05).两组入院后第21日NIHSS评分分别为(17.2±8.25)分和(20.8±9.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强化降压能有效预防血肿扩大,改善预后.

    作者:姜爱钟;张建明;杨光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改善微循环,优化血液流变,减少异体输血量,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功能改变,该文就ANH对脑氧代谢、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凝血功能、酸碱平衡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予以综述,以期阐述ANH对术后认知功能的相关影响.

    作者:苏永俊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与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75例,按照是否合并亚临床甲减分为合并亚临床甲减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状况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女性所占比例(64.58%)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46.70%),病程(9.3±1.7)年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8.3±1.6)年,胆固醇[(5.2±0.9) mmol/L]和三酰甘油[(1.9±0.9) mmol/L]水平也分别高于单纯糖尿病组[(4.8±1.0) mmol/L、(1.5±0.8) m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64.58%和20.83%,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的45.82%和8.8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者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无亚临床甲减者,应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周劲梅;王绘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病理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病理性近视(PM)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成为世界上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亚洲年轻患者(年龄<50岁).CNV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大大降低PM的致盲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临床上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学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后视功能有所提高.然而,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未认可.

    作者:仇伟涛;宁美真;张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颈围与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颈围的测量简单易行,立位平视时绕环甲软骨上缘一周的围度.在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颈围是上身皮下脂肪蓄积的标志物,颈围增大可作为筛查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升高导致身体脂肪的异位分布、亚洲人种的特殊代谢特点及众多脂肪因子发挥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可能参与其发生机制.在大规模的人群体检及简易的诊室中,通过测定颈围有助于心脑血管事件的早期预防,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红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肠道屏障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密切联系的.肠道屏障的损伤可以导致NAFLD,而NAFLD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反过来影响肠道屏障功能,从而产生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该文主要从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四个方面对肠道黏膜屏障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叙述.

    作者:王秀芳;张乃键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内源性FGF-21基因表达水平受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α与PPAR-γ的影响.它没有诱导扩散或促进有丝分裂的功能,但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的存活、改善脂蛋白图谱等生理作用,是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独立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FGF-21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水平显著增高,可能是机体的代偿反应,也可能是机体存在FGF-21抵抗.FGF-21被看作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保护因子,有可能成为新型降糖药物.

    作者:万杰君;聂本遂;滕雅萍;郑信华;李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基本病变为间质性肺炎改变,MP是目前支气管炎、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并且可导致血液、神经、消化、泌尿、循环等多系统及皮肤的病变.MPP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从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MP直接入侵造成细胞损伤、免疫学水平阐述.MPP病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MPP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国内外理论探讨与临床治疗所关注的焦点.

    作者:王柯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