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草素诱导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郭雪兴

关键词:紫草素, 肝癌细胞, 结肠癌细胞, 胃癌细胞
摘要:紫草素是从中药紫草中提取的萘醌类化和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紫草素能明显抑制肝癌、结肠癌、胃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对正常细胞不良反应小,其作用机制包括激活胱天蛋白酶家族启动凋亡、引起Bcl-2蛋白酶家族表达变化从而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诱导活性氧类的产生等.该文对紫草素诱导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兰索拉唑、奥曲肽、血凝酶联用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兰索拉唑、奥曲肽、血凝酶联用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深圳市南湾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6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奥曲肽0.1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0 mL,以0.025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72 h,血凝酶1000 U静脉推注,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奥曲肽、血凝酶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用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平均显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u=2.0569,P<0.05),平均显效时间观察组为(6.12±1.34)h,治疗组为(9.56±2.64)h,观察组优于治疗组(t=9.78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未出现波动,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头痛1例、恶心2例,治疗组出现腹胀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联合应用兰索拉唑、奥曲肽、血凝酶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龚益清;雷高;邹雄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磁导航技术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与评价

    磁导航技术是指术者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由两个半球形的永久磁体和推进系统组成的设备,利用磁场来引导导管行进的方向,从而对一系列复杂多变、危险系数大、常规介入手术方法失败等多种心脏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此项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以来,多项病例报告显示,它不仅能够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各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扩大了介入手术的适应证范围,同时减少了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潜在的风险.该文针对磁导航技术的原理构造、操作过程以及在几种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杨雪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脑-肠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多种症状叠加或相互转换,有难治愈、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FGID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密切相关.脑-肠轴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主要总结脑-肠轴在FGIDs中的作用,并对脑-肠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更珍;张耀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PWV、ABI及hsCRP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锡山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包括4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45例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及33例多支病变.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探讨PWV、ABI及hs-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PWV及hs-CRP显著升高,ABI显著降低(P<0.05);在冠心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患者中,PWV及hs-CRP依次升高,ABI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PWV及hs-CRP正相关(r=0.576,0.628,P<0.05),与ABI呈负相关(r=-0.752,P<0.05).结论 PWV、hs-CRP及AB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

    作者:钱中良;李旭东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现状

    脱氢表雄酮(DHEA)和脱氢表雄酮硫酸盐(DHEAS)是雄激素的前体,少量转化为雌激素.DHEA、DHEAS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且存在许多独立作用机制,但这些作用机制都与人体内性激素水平的代谢有关.DHEAS可以应用于肥胖、妇女绝经、老化的治疗,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DHEAS疗法可以替代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用于女性绝经的治疗和调理,其被广泛用于男性激素替代疗法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尚待大规模的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佳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临床试验模拟的应用进展

    临床试验模拟可以提高药物开发过程的效率已被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和监管机构认可.临床试验模拟结合药理学等信息,可以在开发的各个阶段优化试验设计、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开发时间、减少试验的数目、充分利用试验数据、了解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通过查阅已经发表的论文,该文综述了临床实验模拟的概念、作用,重点说明了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和临床上应用的新发展.

    作者:郝莎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人类偏肺病毒免疫机制及其疫苗的研究

    人类偏肺病毒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新型致病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感染后可导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炎、肺炎;它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组,但以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为常见,国内外有许多相关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研究.目前对其结构及其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研究较少,国外对其疫苗的研究也已有相关报道.该文将目前国内外相关免疫及其相关疫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维民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入住垫江县人民医院的100例Ag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为广泛型AgP(G-AgP),余下42例为局限型AgP(L-AgP),对G-AgP与L-AgP两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指数(BOP),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治疗前后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①G-AgP组患者治疗前PD、CAL与BOP分别为(4.38±0.71) mm、(2.60±0.36) mm及(3.11±0.60) mm,治疗后分别为(2.33±0.31) mm、(1.29±0.21) mm及(2.02±0.39) mm,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4.56±0.81) mm、(2.69±0.39) mm及(3.19±0.60) mm,治疗后分别为(2.45±0.37) mm、(1.39±0.28) mm及(2.22±0.41) mm,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AgP组治疗后与G-AgP组治疗后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4水平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AgP组治疗前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分别为(7.73±1.38) ng/L、(31.52±5.36) ng/L,治疗后分别为(3.72±0.91) ng/L、(61.83±16.52) ng/L,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P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7.97±1.52) ng/L、(33.37±11.09) ng/L,治疗后分别为(3.90±1.33) ng/L、(62.76±15.78) ng/L,本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是侵袭型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段敏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血友病A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是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各种突变导致FⅧ活性降低,错义突变是轻/中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内含子22的倒位是重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点、片段缺失、插入突变占已知突变的其余部分.突变产生的效应包括产生功能缺陷的FⅧ或减少循环中FⅧ的数量.大部分的基因突变已经确定,仍有少量患者检测不到FⅧ基因的突变.该文就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王典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研究进展

    衰老被视为一种被动过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衰老细胞分泌一些因子能主动改变周围环境,这些因子被称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SASP包含多种因子,如生长因子、蛋白酶和炎性因子等,这些分泌因子依赖其所处的生物环境既可以诱导自身衰老又能促进细胞增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尽管目前对于SASP的调节尚不完全清楚,但核因子κB、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能够调节SASP的分泌.该文就近年来对SAS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婧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白细胞介素8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典型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促进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作用,从而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早期病变;而且IL-8不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触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IL-8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血清学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转归过程中心室纤颤的发生及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

    作者:吴彩凤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结直肠腺瘤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都江堰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3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镜下发现结直肠腺瘤者98例(观察组),正常者20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及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病史等临床体征有无差别,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6,95% CI 1.21~2.37,P<0.05)、年龄>60岁(OR:1.48,95% CI 1.24~2.36,P<0.05),BMI>24(OR:2.22,95% CI 1.88~4.32)和脂肪肝(OR:1.88,95% CI 1.21~2.45,P<0.05)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有脂肪肝且超重的男性易患结直肠腺瘤.

    作者:秦锴;贺长林;刘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52.45±65.67)×109/L、(3.89±0.76)g/L、(11.58±1.72)s、(18.85±2.63)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02.35±70.35)×109/L、(2.95±0.62)g/L、(14.65±1.33)s、(23.28±2.41)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则较全麻组长;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低于全麻患者的血栓发生率4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于花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头部CT血管成像(CTA)技术是一种无创性的颅内血管病变检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特点,CTA重建图像质量高,定性、定位准确,对患者辐射剂量少等优势,随着多层螺旋CTA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谢晓宇;熊颖;曾白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现状

    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常见病,首选的内镜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但其有出血、穿孔、Oddi括约肌功能永久丧失等严重并发症.EST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唯一可替代的微创方法,避免了这些严重并发症,但在是否导致术后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行小切口EST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认为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

    作者:周智强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中江县人民医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切口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采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术治疗,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许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振幅整合脑电图连续监测新生儿脑功能的意义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通过单通道系统连续监测大脑电活动,用于加强神经功能监测,反映脑功能情况.aEEG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床边监测,在临床上很适合应用于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评估脑功能及其预后.目前在新生儿病房aEEG主要用于评估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癫痫的预后和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预后.该文对aEEG原理、判读方法、临床意义、局限性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而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易晓利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新进展

    胶囊内镜自研制成功以来,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它既弥补了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但也显露出一些弊端.该文就胶囊内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领域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施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骨重塑失衡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无统一定论.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凋亡.在其发病过程中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发生凋亡,骨形成受到抑制;而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数量相对增加,骨吸收增强.骨重塑过程包括骨形成及骨吸收两个方面.该文主要研究骨重塑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吉万波;刘冠虹;刘锦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心肌灌注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梗死,因此,缺血心肌的及时检出及再灌注治疗对于冠心病非常重要.心肌灌注成像对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心肌缺血以及治疗后疗效的评估具有重大意义.该文就国内外文献对心肌灌注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丁墩 刊期: 2013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